爱看书屋 > 徐吉标传 > 第十八章:星星之火 成燎原之势

第十八章:星星之火 成燎原之势


  合肥的冬日,寒风凛冽,可在那省立医院附近张开泰家的屋内,却因合肥十兄弟吃酒换帖而暖意融融。他们围坐一桌,酒过三巡,誓言铮铮,情义在热烈的氛围中愈发深厚。这十位怀揣理想的青年,从不同角落汇聚,为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结下生死与共的情谊。

                  而在合肥义城大张圩南埂,徐吉标家依旧保持着以捕鱼为生的传统。清晨,天色未明,徐吉标便熟练地将小船划入河中。他站在船头,目光敏锐地扫视着河面,凭借多年经验判断鱼儿的踪迹。身旁的张家三姐虽身怀六甲,却也力所能及地帮忙整理渔具。她看着徐吉标专注的模样,眼神中满是温柔与担忧。

                  远处,义城大张圩南埂的春景虽未现,但堤岸的柳树已微微泛绿,似在预示着春日将至。偶尔有早起的村民路过,与徐吉标一家打着招呼,言语间满是熟稔与关切。

                  此时的合肥,一边是十兄弟为革命事业热血沸腾地谋划,理想的火焰在他们心中熊熊燃烧;另一边是徐吉标一家为生活辛勤劳作,在平凡的日子里坚守。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却都在这座城市的怀抱中,奏响着各自的旋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交织?是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改变徐吉标一家平静的生活,还是这十兄弟在前行的路上,与徐吉标一家产生意想不到的交集?一切,都在这座古老城市的岁月里,悄然等待着揭晓。

                  1930  年的春天,仿佛知晓人间即将迎来一份珍贵的礼物,早早地便将温柔与生机洒向合肥义城大张圩南埂。

                  在合肥义城大张圩南埂,时光仿佛遵循着古老而质朴的节奏缓缓流淌。这里,迎接新生命的降临,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方式——请产婆到家中接生。

                  产婆在这片土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们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者,也是产妇们最信赖的依靠。每一位产婆,都怀揣着一颗热忱的心,只要谁家有需要,一声呼唤,她们便毫不犹豫地应下,匆匆赶去。

                  1930  年张家三姐临盆之时,徐吉标赶忙请来了那位在圩埂上远近闻名的产婆。产婆一进门,就迅速放下手中物件,有条不紊地准备接生所需。她那布满皱纹却温暖有力的双手,熟练地摆弄着器具,眼神中透露出专业与专注。一边忙碌,一边还不忘轻声安慰着紧张的张家三姐:“妹子,别怕,有我在呢,保准顺顺当当的。”

                  屋内,炉火正旺,映照着产婆和张家三姐的脸庞。产婆的额头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她的双手却丝毫没有颤抖。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女婴呱呱坠地。产婆脸上立刻绽开欣慰的笑容,小心翼翼地将婴儿包裹好,递到张家三姐面前:“你瞧瞧,多俊的闺女!”

                  在义城大张圩南埂,像这样由产婆迎接新生命的场景,一次次上演。她们的热情与坚守,成为了圩埂上生命传承中不可或缺的温暖篇章,每一声婴儿的啼哭,都承载着新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久久回响。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张家三姐历经艰辛,终于产下了一名女婴。当那清脆的啼哭声在屋内响起,仿佛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在此刻凝聚。徐吉标守在产房外,听到这声啼哭,眼眶瞬间湿润,心中满是初为人父的喜悦与激动。

                  他迫不及待地走进屋内,来到张家三姐身旁。只见襁褓中的女婴,小脸粉粉嫩嫩,如同春日里刚刚绽放的桃花,精致的眉眼紧闭着,小巧的鼻子微微翕动,樱桃般的小嘴不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那模样真是十分完美。

                  徐吉标轻轻地抱起女儿,眼神中满是慈爱与怜惜。“瞧咱闺女,长得多俊呐!”他轻声说道,声音里满是自豪。张家三姐虚弱地笑了笑,眼中满是对女儿的疼爱。

                  一家人沉浸在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中,给女婴取名为翠莲。窗外,春风轻拂,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仿佛也在为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而欢舞。小小的荷叶,就如同春日里最美好的象征,为徐吉标一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希望,开启了他们人生中一段全新而美好的旅程

                  1930  年  1  月上旬,凛冬的寒风如刀割般肆虐着大地,但在六安的革命阵营中,却涌动着一股炽热的力量。六安中心县委第十次常委会上,气氛严肃而庄重,一项关乎革命前途的重要决定在此诞生。

                  会议决定,将县委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整合编为安徽红军第一游击纵队,任命冯晓山为纵队长。冯晓山,这位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赢得了同志们的信任。他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果敢,决心带领这支队伍为革命事业披荆斩棘。

                  同时,霍山县西镇的游击队也进行了整编,成为安徽红军第二游击纵队,纵队长由徐育山担任。徐育山同样是一位骁勇善战的革命者,他所领导的西镇游击队,在当地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这两支游击纵队,犹如两把利刃,在中心县委的统一指挥下,将在皖西大地上掀起更为猛烈的革命风暴。他们的诞生,是六安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的标志,预示着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将进入新的阶段。游击队员们身着朴素但整洁的军装,手持简陋却坚实的武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在这片被战火洗礼的土地上,安徽红军第一、第二游击纵队,正以崭新的姿态,踏上为人民解放事业奋勇拼搏的征程,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

                  1930  年  1  月  20  日,在舒传贤在流波瞳主持召开中心县委常委和游击纵队党团负责人会议,一场意义非凡的会议在紧张而热烈的氛围中展开。与会者皆是六安革命阵营中的核心力量。此次会议,犹如革命征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决定将多支武装力量合编,铸就一支更为强大的革命劲旅。

                  安徽红军第一、二游击纵队,作为六安地区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与顽强的革命意志。六安六区游击大队,在当地积极开展游击活动,深受群众支持。而张开泰从河南带去的队伍,同样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  11  军第  33  师。徐百川(张开泰:)担任师长,朱雅清出任党代表,麾下辖  106、107  两个团,归六安县委领导。这一整合,使得分散的革命武装力量拧成一股绳,极大地增强了战斗力。

                  此时的六安中心县委,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辖霍山、霍邱、寿县、合肥、英山以及六区经金家寨等地。这片广袤的区域,成为了革命力量蓬勃发展的沃土。

                  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  3  月,六安中心县委在金家寨七岭湾召开了六县合红三十三师党的联系会议。会上,各县党组织与红三十三师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革命发展大计。大家围绕着如何进一步扩大红军影响力、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等重要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这次会议,不仅加强了各县党组织与红三十三师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更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红三十三师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在皖西大地上引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向着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目标奋勇前行,在革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0  年  3  月,六安中心县委于金家寨七岭湾召开的六县合红三十三师党的联系会议,在严峻复杂的革命形势下,如同一座灯塔,为六县的革命工作照亮前行的道路。会议聚焦当时的政治形势,深入剖析各县党与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并明确了切实的要求,进而通过一系列决议案,全面规划六县的政治任务与各项工作。

                  《接受中共反对机会主义、反对派之决议的决议》,如同为革命队伍注入一针清醒剂,强调要坚决抵制机会主义与反对派的错误思潮,确保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让全体同志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统一,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革命道路前进。

                  《政治任务决议案》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明确了六县在当前阶段的核心政治目标,为革命斗争指明了大方向,使全体同志清楚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激发起为实现政治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决心。

                  《路线工作计划决议案》则是一份细致的行动指南,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步骤,为各项革命工作规划出清晰的路线,确保行动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将革命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群众工作决议案》将目光聚焦于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群众是革命胜利的根本力量。决议案强调要深入发动群众,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从而赢得广大群众对革命事业的衷心拥护与支持,让革命事业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土壤之中。

                  《军事问题决议案》紧密结合当时的军事斗争形势,对红三十三师及各县地方武装的建设、战略战术运用、军事训练等方面做出科学部署,旨在提升革命武装力量的战斗力,为应对敌人的军事围剿做好充分准备。

                  《宣传教育工作决议案》注重思想引领,认识到宣传教育是凝聚人心、传播革命理念的重要武器。决议案要求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向广大群众传播革命思想,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同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纪律问题决议案》为革命队伍的纪律建设立下严格规矩,强调纪律是革命胜利的保障。要求全体同志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革命队伍的团结与统一,以铁的纪律塑造一支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

                  《秘密问题决议案》针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峻环境,着重强调了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对党组织的机密、军事行动的部署等方面的保密措施做出详细规定,防止敌人渗透破坏,保障革命工作在隐蔽战线上的安全开展。

                  《对六县  CY  工作决议案》关注青年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认识到青年是革命的先锋力量。决议案对六县共青团工作提出具体要求,鼓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革命,发挥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为革命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会议还精心规划了各县的中心区域与中心群众。在合肥,三河、雷马店、高刘集、铺子里、梁园、上派河及河曲公路成为重点发展区域,纺织工人、码头工人、轮船工人、搬运工人、木艺工人、工艺工人、汽车工人、米业工人、店员、学生、雇农、佃农、士兵、圩丁等群体被确定为中心群众。这些群体分布在各行各业,是推动合肥地区革命发展的关键力量。

                  会议以  12  分的热忱,向全体同志发出号召,要求大家秉持布尔塞维克精神,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全身心投入到完成当前的革命任务中。这份号召,如同激昂的战歌,激励着全体同志在革命的道路上奋勇向前,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激昂奋进的壮丽篇章。

                  1930  年  9  月,风云变幻的革命局势之下,中央一项重要决定,如同命运的指针,指向了程明远。他被调任为皖西北中心县委巡视员,同时兼任中央交通中心站站长,肩负起更为重大且艰巨的革命使命。

                  彼时,皖西北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局势复杂且关键。程明远深知,巡视员这一身份,意味着要深入基层,洞察每一处革命力量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准确无误地在皖西北落地生根。每一次实地考察,每一次与基层同志的促膝长谈,都承载着党组织的期望,关乎着革命事业的兴衰。

                  而中央交通中心站站长这一职务,更是责任重于泰山。交通站,犹如革命事业的神经脉络,传递着至关重要的情报、指令与人员往来。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严峻环境下,程明远需构建起一张隐秘而坚固的交通网络,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与及时。每一份情报的传递,都可能影响一场战斗的胜负;每一次人员的护送,都关乎着革命同志的生死安危。

                  程明远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毅然踏上新的征程。他告别熟悉的工作与战友,奔赴皖西北。初到皖西北,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局势,他没有丝毫退缩。迅速投入工作,穿梭于各个联络点之间,与当地同志深入交流,了解实际情况。凭借着过往积累的经验和过人的智慧,他有条不紊地开展巡视工作,整顿交通站秩序,选拔培养可靠的交通员,精心构建起高效安全的交通体系。

                  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程明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默默耕耘,为皖西北的革命事业筑牢根基,成为革命斗争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在党的历史画卷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未完待续)


  (https://www.2kshu.com/shu/95520/4944277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