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徐吉标传 > 第九章:老表情意深厚 手艺人在苦难岁月磨炼

第九章:老表情意深厚 手艺人在苦难岁月磨炼


  徐吉标和程明远经常玩在一起,无话不谈。

                  程明远一心扑在做家具上,那股子钻研的劲头,旁人看了都忍不住夸赞。他追求的是极致的工艺,每一件家具都力求做到里外精致,犹如清水出芙蓉般自然纯粹。就这么着,凭借着精湛的手艺,他很快在合肥一众手艺人里站稳了脚跟。

                  他在戴夫地,也就是合肥庙后街的一家姓秦的木匠店里揽下了活儿。和老板一番交谈后,便决定在这店里做门活。平日里,他就临时在秦家木匠店起居,白天一门心思地干活,将自己的手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等到晚上,便是他自由活动的时间。

                  程明远挣了钱,心里头念着家中父母,总是先拿出一部分去接济他们。而剩下的钱,大多花在了听大鼓书和结交朋友上。在合肥,府学长江路至安庆路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街,这里是老百姓聚居的热闹生意场。一到晚上,这里就热闹非凡,有不少人在说大鼓书。还有一处叫魏崖大关,从安庆路至淮河路的一个广场,和府学那儿一样,夜幕降临后,生意红火得很,说大鼓的声音一阵接着一阵,仿佛要把整个夜晚都填满。

                  程明远可是书场的常客,对各类故事痴迷得很。他爱听《三国》里英雄们的智谋交锋,《水浒》中好汉们的义薄云天,《封神榜》内神魔的奇幻争斗,还有《隋唐》的风云变幻。尤其是瓦岗寨的故事,更是让他如痴如醉,百听不厌。每次往书场那一坐,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随着故事的起伏而心潮澎湃。在听书的过程中,他不仅收获了快乐,还从那些精彩的故事里汲取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都渐渐融入他的生活,让他的日子过得愈发充实而有滋味。

                  程明远在成为一名专注于家具制作的木匠之前,人生之路可谓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他做过各种各样的营生,每一段经历都成为了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早年,程明远曾帮方家放过牛。每天,天还未亮,他便牵着牛儿,踏着晨露走向那片广袤的草地。在放牛的日子里,他与牛为伴,熟悉了每一片草地的模样,也学会了辨别牛儿不同叫声所代表的需求。放牛的时光虽然平淡,但他也从中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质朴。

                  除了放牛,他还做过测粪的活儿。这份工作并不轻松,需要凭借经验和技巧,判断粪便的肥力等情况,以此来帮助农户合理施肥。这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需要细致的观察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陈明远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去把握事物的本质,锻炼了自己的耐心与细心。

                  然而,生活的波折并未就此停止。在一些合作或营生中,程明远遭遇了切股份的难题。或许是与他人合作经营某项事务,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了分歧,又或许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他在权益分配方面陷入困境。但这些挫折并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复杂与多变,也让他学会了在困境中思考、在挫折中成长。

                  正是这些丰富多样的经历,塑造了程明远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从放牛娃、测粪工一步步走来,积累着生活的智慧,为后来在木匠行业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一段经历都像是一颗独特的珍珠,串联起他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使他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应对。

                  在那些忙碌之余的闲暇时光里,程明远总会为自己寻些别样的营生,以填补生活的间隙,也为清苦的日子增添几分滋味。挖黄鳝便是他常做的事,不过,这份营生并非每天都能满载而归,挖到“大货”。

                  他熟知周边每一处可能藏有黄鳝的地方,无论是田埂边的泥洞,还是池塘角落的淤泥,他都了如指掌。每次出门,他总是怀揣着那份期待,沿着熟悉的路径寻觅。有时运气好,一锄头下去,便能看到肥硕的黄鳝扭动身躯,那瞬间的惊喜足以驱散所有疲惫;可有时,忙活大半天,也只能挖到寥寥几条。但陈明远从不气馁,因为他享受的是这过程中的探索与未知。

                  除了挖黄鳝,他还会带上推网子,来到家附近的塘边或沟旁。他小心翼翼地将推网子沿着水底缓缓推进,细密的网眼过滤着水中的杂物,期待能捕获一些小虾子。当看到网兜里攒起一小堆活蹦乱跳的小虾子时,他的脸上便会洋溢起满足的笑容。这些小虾子虽个头不大,却能成为他餐桌上一道鲜美的菜肴。回到家,他将小虾洗净,或油炸得金黄酥脆,或与青菜同煮,熬出一锅鲜美的汤。那简单的滋味,在他口中却如同珍馐,是对自己辛勤劳作的最好犒赏。

                  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活动,构成了程明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挖黄鳝与推虾子的过程中,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着四季的更迭与生命的律动。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他总能从这些细微之处寻得乐趣,在平凡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多彩生活。

                  程明远推来的小虾子,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下的口腹之欲。他深知生活的不易,所以总会多做些打算。并非每一次收获的小虾都在当下被做成菜肴吃光,有时候,他会趁着阳光正好,将一部分小虾仔细地晾晒成干虾子,储存在家中。

                  这些晒干的虾子,宛如他生活中的“宝藏”。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它们有着别样的意义。日后,倘若家中正好有豆腐渣,这看似普通的两种食材,便能在程明远的巧手下,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美味。他将干虾子泡发,与豆腐渣一同入锅烧制。在灶火的舔舐下,干虾的鲜味逐渐融入豆腐渣中,原本平淡无奇的豆腐渣瞬间变得滋味丰富起来。锅里升腾起的热气,带着诱人的香气弥漫在小小的屋子里。

                  这不仅仅是一道美食的诞生,更是程明远对生活未雨绸缪的体现。在贫困的日子里,他学会了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收获,用这样精打细算的方式规划生活。这种过日子的方法,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他深知,只有做好每一个细微的打算,才能在艰难的生活中寻得一丝安稳与满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那些并不轻松的岁月。

                  徐吉标和程明远虽生活轨迹各有不同,但在饮食喜好上,却有着奇妙的重合——都钟情于豆腐渣烧虾子和猪心肺。

                  每次忆起豆腐渣烧虾子,徐吉标眼前总会浮现那浓郁的画面:泡发后的干虾子,鲜嫩弹牙,与绵软的豆腐渣相互交融。虾子的鲜,丝丝渗入豆腐渣的每一处,经火候的巧妙调和,诞生出一种独特且醇厚的风味。这道菜,对徐吉标而言,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承载着许多温暖的回忆。也许是与家人围坐共享时的欢声笑语,也许是在某个饥肠辘辘的日子里,那一口带来的满足与慰藉。

                  而猪心肺,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滋味,同样在徐吉标的美食清单中占据重要位置。炖煮后的猪心肺,吸饱了汤汁的精华,入口既有心肺的韧性,又满是浓郁鲜香。这种看似平凡的食材,经简单烹饪,便能化作令人回味的佳肴。

                  徐吉标和程明远若相聚,谈及这两道菜,想必会相视一笑,彼此眼中满是对这共好之味的认同与喜爱。这两道菜,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两人的情谊在美食的牵引下,系得更紧。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两人在不同生活境遇中,共同拥有的美好味觉记忆,在岁月流转间,历久弥新。

                  徐吉标凭借着在三河舅舅家习得的篾匠手艺,开启了他在周边地区的营生之路。他的足迹,常常穿梭于双岗、三孝口以及上派河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是他施展技艺、谋求生活的场所,更因家族的纽带,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意义。

                  在双岗,林立的铁匠铺见证了商业的繁荣,而徐吉标在这里,或许能感受到家族亲戚们在这片土地上拼搏的气息。双岗对他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地方,家族的人脉资源在这里交织,为他的生活与事业带来潜在的助力。

                  三孝口,这座城市的一角,同样留下了徐吉标奔波的身影。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他可能会想起家族中那些或近或远的故事,或许是长辈们在这里留下的奋斗足迹,又或许是儿时听闻的家族轶事,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

                  而上派,尤其是派河周边,更是与徐吉标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聚居着他家的族人,每当来到此地,浓浓的亲情便如温暖的潮水将他包围。在劳作之余,与族人们相聚,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家族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在这些地方之间的往返奔波,徐吉标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也让他更加珍视家族传承下来的手艺与亲情纽带。他在不同地点之间的辗转,如同编织一张细密的网,将自己的生活、事业与家族紧紧相连,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与家族的故事,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有力。

                  彼时的三孝口,宛如一幅色调斑驳的老画,展露出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风貌。踏入这片区域,映入眼帘的大多是破旧的茅草房子,它们稀稀落落地分布着,像是饱经岁月沧桑的老者,默默伫立,承载着无数平凡人家的烟火日常。茅草在风中瑟瑟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屋顶因长久的风吹雨淋,有些地方已经塌陷,露出里面陈旧的梁木,尽显岁月的侵蚀。

                  然而,与这些略显破败的民居形成对比的是,街道上的店铺却有着别样的规整。这些店铺紧密排列,构成了三孝口的商业脉络。虽然它们同样质朴,没有奢华的装饰,但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木质的门窗虽已被岁月打磨得略显斑驳,却擦拭得干净整洁,招牌端正地悬挂在店前,字迹清晰可辨。店内,货架上摆满了各类货品,从日常的柴米油盐到简单的手工制品,一应俱全。店家们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店,或热情招呼着过往行人,或专注地整理着货物,为这条街道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破旧的茅草房与整齐的店铺共同勾勒出三孝口独特的市井轮廓,这里既有生活的艰辛与质朴,又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执着与经营,在时代的洪流中,散发着独有的魅力,见证着无数的故事在此上演。

                  在合肥的坝上街,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商业汇聚之地,总能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新奇体验。对于徐吉标而言,这里更是一扇通往别样商业世界的大门。

                  那是徐吉标第一次听闻关于渔网生意的别样故事。在坝上街的喧嚣中,他了解到一种独特的渔网制作工艺。当地的渔网制作,材料选用别具一格。有一种渔网,是用茅草做浮漂,搭配黄泥巴烧制网脚子,而最特别之处在于,这渔网竟使用蚕丝来编织。焦湖南三个字第一次传到徐吉标的耳朵里。焦湖南的蚕丝渔网,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最早的渔网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技艺。

                  想象着那些渔民们手持着这样精致又古老的渔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撒网捕鱼,徐吉标不禁对这门传统手艺心生敬意。他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在昏暗的灯光下,精心挑选茅草,将蚕丝一丝丝编织进渔网,赋予其坚韧与灵动。

                  这一次在坝上街的见闻,成为徐吉标记忆中独特的片段。它不仅拓宽了徐吉标的视野,让他见识到商业的多元与传统技艺的魅力,更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的种子。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段经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追寻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独特与美好。(未完待续)


  (https://www.2kshu.com/shu/95520/4945927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