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大明道统在我之言
推荐阅读:解甲归田:家有麻辣妻 妖天子 太子殿下今天破戒了吗 仍能情深爱上 限时婚宠:腹黑老公请敲门 一夜倾城:惑国蛊妃 转生岩王爷,你说这是斗罗大陆? 斗罗:五雷震鼓,吾乃雷道帝君! 重生之按摩师的自我修养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这解缙颇有野心啊!
一向对道统这方面敏感的一众文臣都已经品出味来了。
概因自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创造纪传体以来,历朝历代的史书都是纪传体,已经成为了定例。
司马光写下煌煌资治通鉴,那是一部完全为了教育君王而写下的史书。
而现在解缙想要写的这部《宋末以来中国百年记史》,亦是如此,记录历史只是顺便,最重要的是借此表达著史者的观点。
资治通鉴毕竟是私人著史,所以表达的都是司马光个人观点,而解缙要写的是官方史书,这就代表着大明对过去百年的历史盖棺定论!
这可就不简单了。
这是要讨论大明到底从哪里而来,又是以何立国的问题了,这种道统之事,一向牵动极大。
儒门众人对此自然不陌生,在儒门发展的两千年中,道统便好几次变动过,最大的变动就是孟子。
在一千年前,孟子的地位还没有这么高,是从唐朝的时候开始,儒门领袖韩愈认为孟子才是孔子真正的道统传人,开始拔高孟子的地位。
很多人只知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都不知道韩愈在儒门中的显赫地位,韩非之所以不被称为韩子,是因为韩愈才是韩子,所以韩非就只能称为韩非子。
从韩愈开始抬高孟子,一直到宋朝,孟子才从诸子之一,变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这其中便经历了数次道统的轮转。
儒门道统尚且如此,更遑论一个王朝的道统来处!
这时殿中诸文臣皆将目光投向了站在外戚行列中的李祺,若说解缙此事的背后没有李祺,打死他们都不信。
解缙的确是有才,可李祺才是举世公认的史学大家,而且李祺的学说中,有非常多的名实之辨,非常注重名正言顺,是相当正经的大道。
朱棣也大概猜出这是李祺所为,他对于大明道统实际上没有太多的要求,大明江山稳固,那些东西有什么重要的。
但他没忘记自己要配合李祺演戏之事,于是出声问道:“李卿,你是举世公认的史学大家,又是鸿学大儒,解缙所言之事,你以为呢?”
李祺施施然从朝列中走出。
“启奏陛下,解缙所言之事,臣亦有思量过,方才又统筹诸面,如今正值元月初一的大朝会,共襄盛事之日,当有一番言语,上秉于陛下,而下告于臣民。”
“李卿尽管畅所欲言,这等国朝大事,正要与诸公卿勋亲、鸿学大儒商议。”
“大明之天命乃至于统序源自何处,臣一人之言,明显不足以说服天下,是以臣暂且不说,只说说其余往昔诸王朝,皆是如何得命而据有天下的。”
李祺不疾不徐,殿上群臣竟然有种幼年时跟着夫子读书时的错觉,再一想李祺本就是当今天下最负有盛名的大儒,入室弟子虽少,可座下学生却如天上繁星。
一众文臣自然是紧紧盯着李祺,而勋贵之中诸如张辅这一类自然亦是静静听着,还有如同淇国公、高阳郡王朱高煦这等纯武夫,从解缙三问时,就已经开始打哈欠了。
“自三皇五帝以来,天下有德者居之,可真正以德而立朝的唯有夏。”
李祺不等众人反驳便接着说道:“因为只有夏是不经过战争而立朝的,禹王治水,挽救九州万方,所以夏乃是以德而立朝,九州皆宾服,自愿臣服于夏禹。
这是最上等的立朝之法,所以夏朝得国最正!”
这下没人能反驳了,禹王治水定九州,国祚绵延四百年,这是三代之治,岂容置喙?
不战而天下宾服,的确是最上等的立朝之根,夏朝最正无可辩驳。
至于历史是不是真的如此,那太久远了没人知道,反正孔子是这么说的,历朝历代都是这么供奉的,太祖的帝王庙里,还放着大禹呢。
朱棣亦笑言道:“李卿所言没错,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夏禹有德而得天下,实为最正!”
“再次一等,乃是商汤、周武、汉高、光武、唐宗这五君,这五位君主,诛夏桀、商纣之暴,而除秦、新、隋之乱,有大功于万方臣民,加以冠冕,自承天命,得国亦正!”
话说到这里,殿中群臣便已然知晓,大明大概便是属于这一档次,历史上那么多王朝的开国君主,能够与这五位并列,已然值得夸耀,朱棣脸上笑意很是明显,甚至生出一丝傲然之意。
“再次一等,便是曹魏禅让受命,虽被诟病为篡夺,但汉室早已名存实亡,曹操历经艰难万险,平定泰半天下,开创大朝,这等王朝,便已然天生有缺,不能称正了。”
曹操的形象在千年里一直都在变化,但总体上都承认他平定四海,只不过最后没有还政而已,但自己打下来天下为什么要还,经过了混乱的南北朝、拟人的五代十国后,曹操已经算得上厚道人了。
况且这里是大明,须知当年朱元璋也是韩宋政权的吴王,对曹操的评价自然要再高一分。
朱棣于上评价道:“汉室早已腐朽,魏武扬鞭荡平四海,使天下无几人称孤道寡,也称得上英雄,只可惜万乘之才,终究不足而已。”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是唐太宗给曹操的评语,朱棣一向以唐太宗为目标,处处cos李世民,如今亦是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殿中群臣的注意力都已经被李祺吸引,在后世的网络上,非常喜欢给各个王朝排名,对君主、文臣、武将排名,各家的粉丝互相撕。
李祺所说的,早已是司空见惯,若这是前世,李祺早就被喷的面目全非了,“大一统的隋朝不如割据的曹魏?隋黑罢了。”
而在古代,这还是第一次有人给王朝排名,不仅仅文臣感兴趣,就连打瞌睡的朱高煦都瞪大了眼睛,就像是听话本故事一样。
“再次一等,便是晋、隋、宋这等以高官显爵,不经戡乱而篡夺得命,其得到天命亦有开创之功,能混一四海,使万民休息,这等王朝得之不正,或是短命,或是生来心虚。”
李祺的声音一改方才的不疾不徐,而是带上了些许厉色,声音明显的加重,让殿中众人也随之提起了心。
“如曹魏无过,而司马家以臣弑君夺国,所以不敢称忠,竹林七贤这等人深感世道黑暗,伦理纲常不存,而不愿入仕,只愿清谈玄学,便是汉魏以来的汉儒崩溃,而道佛之学,不能擎天所致!”
晋朝那段时间是儒家的低谷期,汉儒崩溃,道佛之学甚嚣尘上,曾经在汉朝强势的经学世家,在九品之中,竟然落到了下等,一直到了唐朝,儒门才重新开始活跃。
殿中诸文臣面色皆有愤愤之色。
“再如隋文帝,古之帝王,得天下最易者,莫过于隋文帝,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宇文周已有鲸吞天下之象,南陈不过冢中枯骨,是以隋文帝猜忌诸臣,王公勋亲具不能免死。”
隋文帝在古代的评价很低,很多同时代的人都看不上他,比如房玄龄说他“主上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基本上就是指着骂,李祺自然要顺从这个时代。
“再如赵宋亦欺负孤儿寡母,宋仁宗曰狄青为忠臣,文彦博曰太祖亦为周世宗忠臣,宋朝行事每多有所顾忌,这便是得国不正而君主心虚的下场!”
“好!李卿之言,简直振聋发聩!”
朱棣高声叫好,殿中诸臣脸上亦是若有所思,宋朝已经灭亡百年,关于宋朝的弊病,他们都能说出一二,诸如老生常谈的三冗问题,诸如过度崇文抑武的问题。
可今日李祺却一阵见血的指出了最根本的问题——宋朝得国不正,生怕后人效仿,于是大大分散其官,才会出现那些三冗。
李祺举了这么多的王朝例子,得国正的皆是繁荣强大、国祚绵长,而得国不正的皆是积贫积弱、国祚极短,他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颇为明确。
大明呢?
经过李祺的引导,这是上到皇帝贵戚,下到普通官员都好奇的问题。
“若蒙元真是中国,那太祖高皇帝之所为,便如同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崛起于微末,而除蒙元暴政,继而有天下,为第二等,立国极正,至少有前汉之天命!”
李祺虽然没有明说,可众人都明白是何意。
汉虽四百,断分两截,光武之功,名为继承,实为开创,这都是古人公认,再一想第二等的王朝中,商周久远,前汉、后汉、唐皆是两百多年的命数,那大明至少也有两百多年。
这数字不短了。
虽然都说万世,可就连皇帝自己都不信,真要是能安安稳稳的传承两三百年,朱元璋恐怕能笑出声来。
但哪个皇帝会嫌王朝的命数长呢?
况且李祺方才话中明显有未尽之意,若蒙元是中国,大明为第二等,若蒙元不是中国呢?
难道大明还能更上一层楼,比肩以德立国的夏吗?
一想到这种可能,朱棣只觉浑身都在战栗,而群臣也震惊的望向了李祺。
原来李祺竟在这里等着!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5688/128455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