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謎中国貴公子 文学使節団現!
推荐阅读:缺德弹幕护体,我在三界狂薅大佬羊毛 都中状元了,你告诉我这是西游? 隐秘买家 魔兽艾泽拉斯,从挖黑龙墙角开始 三国:田里种出百万雄兵 精灵:同时穿越,这个小智太全能 百世修仙:我能固定天赋 重生反派后娘我靠苟着养崽 长生修仙:从薅妖兽天赋开始 镜主
第183章 謎の中国貴公子 文学使節団に現る!
崭新的北京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在冬日阳光下,像一座巨大的、未来主义的白色宫殿,与周围尚且空旷的田野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许成军而言,步入这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建筑,一种奇异的时空交错感便扑面而来。
工作人员引领着代表团,穿过普通候机区,走向一扇标识并不显眼却有人值守的木门。
门后,便是贵宾候机室。
推门而入,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厚重的羊毛地毯吞噬了脚步声,将外界的最后一丝嘈杂隔绝。室内温暖如春,与外面大厅的清冷形成对比。
棕色皮革包裹的厚重沙发沉稳地围放在茶几旁,墙上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油画。
茶几上摆放着青花瓷的烟灰缸和几个白瓷茶杯,服务员正悄无声息地为刚坐下的巴琻、冰欣等老先生斟上热茶。
“这新机场,气派是气派了,就是少了点人情味儿。”冰欣女士捧着热茶,温和地笑道。
巴琻点点头:“总是要向前走的。我们走出去,世界也在走进来。”
许成军选了一个靠边的位置坐下,没有加入老人们的谈话。
大约半小时后,一位身着笔挺CAAC制服的工作人员轻轻走进来,俯身在秘书长林林耳边说了几句。
林林随即站起身,声音不高却足够清晰:“各位老师,成军同志,我们可以登机了。”
没有广播,没有催促。代表团成员们从容起身,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从贵宾室的一个侧门直接走出,踏上了通往停机坪的专属通道。
初冬的寒风瞬间扑面,与候机室的温暖形成强烈反差。许成军下意识地紧了紧外套,跟着队伍,一步一步走向客机。
舷梯已经架好。巴琻和冰欣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率先缓缓登机。
许成军跟在队伍末尾,踏上舷梯时,他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这座宏伟却空旷的机场。这一刻,他无比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即将从一个新旧交织的“现在”,飞向一个充满未知的“未来”。
许成军和代表团乘坐的,并非当时已开始引进的波音707,而是更为常见的“民航伊尔-18”(CAAC Ilyushin Il-18)型四发涡轮螺旋桨客机。
在整个70年代,伊尔-18是中国民航执行国际航线和国内干线任务的绝对主力。
它虽然不如波音707那样代表最前沿的喷气时代,但它航程远、可靠性高,是那个时期中国连接世界的“空中驼铃”。
选择它,而非可能更舒适的外航飞机,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志和尊严。
机舱内,氛围肃穆而庄重。
作为团长的巴琻和副团长冰欣,被安排在头等舱。
其余如公木、艾邬、杜鹏成等资深作家,则坐在商务舱。
而许成军,则与代表团大部分工作人员和翻译一起,身处经济舱。
这个年代的民航飞行,本身就是一件极具仪式感的大事。乘客们衣着正式,许多老作家或许是生平第一次踏出国门,神情中带着些许不易察觉的紧张与新奇。
中国民航的空乘人员服务规范而略显刻板。
这也是有缘由的。
1980年,中国民航仍处于“空军管辖、政企不分”的时代。
军事化管理下,民航隶属于空军,飞行员多是空军转业,空乘,当时叫服务员,的选拔标准也近乎于军人,强调政治可靠、体格健壮。
因此服务风格难免严肃、规整,甚至有些刻板。
但提供的餐食与饮品已是当时所能做到的顶级规格。
有多高呢?里面饮品里有茅台~
许成军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经济舱的空间远谈不上舒适,发动机的轰鸣声也更清晰,但这并未影响他的思绪。
资历,是这个时代无处不在的规则。
许成军刚系好安全带,准备借着这段航程闭目养神,消化一下与文坛巨匠们同行带来的冲击,一股清雅又带着点侵略性的香风便拂面而来。
一个身影在他旁边的空位落座。
许成军下意识抬眼,目光便是一顿。
坐在他身旁的是一位极其亮眼的年轻女性,约莫二十出头,穿着一身得体的卡其色风衣,衬得身段窈窕,尤其是那傲人的曲线,即便是略显宽松的衣物也难以完全遮掩。
她的美,与苏曼舒的江南水韵、大气古典截然不同,是那种极具冲击力的、带点异域风情的浓颜系美貌——眉眼深邃,鼻梁高挺,唇色饱满,皮肤白皙得近乎透明,活脱脱像是从时尚画报里走出来的模样,神似后世的古力娜扎。
这姑娘一坐下,那双顾盼生辉的大眼睛就毫不避讳地、带着明显的好奇与兴奋,直直地锁定了许成军。
“许成军同志!你好你好!”她的声音清脆,带着点BJ姑娘的爽利,主动伸出手,“我叫宋梁溪,北大新闻系刚毕业,现在是《文艺报》的随行记者!天呐,我可算是见到真人了!”
许成军被她这连珠炮似的开场白弄得一愣,下意识地伸手与她轻轻一握:“宋记者,你好。”
刚毕业就进《文艺报》,能走工农兵推荐上北大,新兵蛋子能跟着去日本。
还有这个年代大胆的性格。
似乎都昭示着~
这宋记者背景不一般。
手刚松开,宋梁溪的话匣子就彻底打开了,身体微微侧向他,眼神里闪烁着追星般的光芒:
“成军同志,我真是你的粉丝!《红绸》我看了三遍,哭湿了好几条手帕!《希望的信匣子》更是绝了,我们报社几个老编辑都争相传阅,吵得不可开交!”
许成军有些无奈地笑了笑:“谢谢,过奖了。”
“对了,你对日本有了解吗?听说他们那边文学流派很多,你期待和谁交流?”
她问题一个接一个,根本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还没等许成军组织好语言,她又压低了一点声音,凑近了些,带着探寻机密的表情问道:“还有个问题,我憋好久了!当时写《红绸》,部队里的细节那么真实,他们都说……你是不是真的偷偷到南边前线放过枪?真的假的?”
她靠得有些近,发梢几乎要扫到许成军的胳膊,那双过于明亮的眼睛里写满了“快告诉我独家内幕”。
许成军看着她这副“狗仔队”挖猛料的架势,心里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这旅程看来是没法安静了。
他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用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语气说道:
“宋记者,你这采访强度,比日本媒体估计都厉害。关于前线的问题……”
他故意顿了顿,看到宋沅歌的眼睛瞪得更大了,才慢悠悠地说,“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猜?”
宋梁溪被他这招“太极”弄得撅起了嘴,但眼神里的兴趣反而更浓了。
“哼,还卖关子!不过,你本人比杂志上的照片帅多了,还这么有才华,怪不得……”
她话说一半,及时刹住车,脸上飞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红晕,转而从随身挎包里拿出笔记本和钢笔,“不行,这一路我得好好跟你聊聊,这可是独家机会!”
许成军看着她这风风火火、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无奈地揉了揉眉心。
罢了罢了,虽说有点吵,但好歹……十分养眼。
这枯燥的长途飞行,看来是不会无聊了。
“成军同志,叫你成军同志太生分了!我叫你成军,你叫我梁溪好吧?”
“诶对了,成军你是第一次来东京把?”
“你有对象么?”
“有。”
“啊啊?”
从BJ起飞,经停上海,这架中国民航的伊尔-18客机,终于在空中度过了漫长的数小时后,开始降低高度,透过舷窗,已然能望见东京湾蔚蓝的海水和密集的城市轮廓。
当飞机轮胎在东京羽田国际机场跑道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时,一段全新的旅程,正式开始了。
一行人随着人流走向抵达大厅。刚过闸口,眼前的景象便让许成军心中微微一震。
闪光灯如同疾风骤雨般亮起,瞬间将整个区域映照得如同白昼。
早已等候多时的日本各大媒体记者们,如同闻到花香的蜂群,立刻围了上来。
扛着摄像机的NHK和各大电视台记者冲在最前,《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大报的文字记者则高举着录音设备。
巴琻先生!欢迎您再次来到日本!”
“冰欣女士,您对此次日中文学交流有怎样的期待?”
记者们争先恐后地用日语提问,随行翻译紧张而迅速地低声转述。
面对媒体的热情,团长巴琻展现出了资深文化使者的风范。他面容清癯,带着温和而略显疲惫的微笑,但眼神沉静。对于大多数具体问题,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由秘书长林林或身边的随行人员以“巴琻先生旅途劳顿,相关问题我们会在正式的座谈会上详细交流”为由,巧妙地挡开。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高度的谨慎。在刚刚重新打开国门的年代,一言一行都可能被过度解读,作为团长,他必须确保整个代表团的声音是统一、稳妥、有分寸的,任何即兴的、个人化的言论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波澜。
只有当记者问及对中日文学交流的宏观展望时,巴琻才用他那带着川音的普通话,缓慢而清晰地回应了几句,内容围绕着“友谊”、“学习”、“和平”等核心关键词,措辞严谨,符合其身份与当时的语境。
“中日两国文学渊源流长,我们此行,是抱着学习与交流的目的而来,希望此行能进一步加深两国文化界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冰欣女士则始终保持着雍容慈祥的微笑,对于抛向她的问题,多以点头致意,或用极其简短的话语回应,将更多空间留给了身为团长的巴琻。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
然而,媒体的嗅觉是极其敏锐的。
在完成了对几位文坛泰斗的常规“围攻”后,许多资深文化记者的目光,如同探照灯一般,不约而同地锁定了代表团中那个最年轻、也最陌生的面孔——许成军。
他身材挺拔,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相貌英俊,在略显严肃甚至年迈的代表团中,显得格格不入,如同羊群中的骏马,异常醒目。
几位记者互相交换着疑惑的眼神,低声议论起来。
“那位年轻人是?也是作家吗?看起来像是哪位大人的随行人员……”
“不对,你看他的气质,还有那身西装……难道是中国的哪位‘贵公子’?是来镀金的吗?日本也是儒家文化圈,这种事我们懂的。”
这也不怪日本人这样想。
日本这个地方就是门阀政治的代名词。
他们自己人都使劲吐槽。
《名侦探柯南》里有一集,柯南吐槽:“政治家的儿子讲成为政治家,银行总裁的儿子将成为银行总裁,这样下去,不管多久,日本还是不会改变。”
更有记者看着许成军那冷峻的侧脸和挺拔的身姿,忍不住用略带夸张的语气低声惊叹:“あの顔…まるで『巨人の星』の星飛雄馬みたい!しかもスーツが似合いすぎる!”(那张脸…简直像《巨人之星》里的星飞雄马!而且穿西装太合适了!)
就在一片猜测声中,与岩波书店关系密切的《朝日新闻》文化部记者,显然提前做足了功课。
他一个箭步挤到许成军侧前方,用带着口音但清晰的中文直接问道:
“许成军先生!请问您此次随团来访,是否是为了与岩波书店正式签订您的作品《撕不碎的红绸》的出版合同?”
这个问题非常精准,也带着陷阱,试图坐实他“关系户”和“商业目的”浓厚的印象。
瞬间,更多话筒和镜头对准了许成军,等待他的回应。
许成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焦点,脸上没有任何慌乱。
他只是停下脚步,对着《朝日新闻》的记者以及周围好奇的目光,非常平静地摆了摆手,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然后用清晰的汉语说道:“抱歉,我只是代表团的一名普通成员,此行主要是向各位前辈老师学习。”
说完,他不再多言,微微颔首,便快步跟上前面巴琻、林林等人的队伍,将一众记者和更多未问出口的问题抛在了身后。
他对自己在此行的定位非常清晰:多听,多看,少说。
他的主要目的确实是来与岩波书店接触,赚外汇啦~
在这种公开场合,尤其是在自己资历尚浅的时候,任何多余的言论都是不智的。
风头。
要等到自己真正成为那个凭实力说话、无可争议的顶尖作家时再出,而不是现在。
然而,他这番低调而冷静的应对,配上他那出众的外形,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这一走,那冷峻、疏离甚至带点“酷”的态度,反而让在场的不少记者,尤其是女性记者,更加痴狂。
“えっ?無視されたの?でも…カッコよすぎる!”(诶?被无视了?但是…太帅了!)
“あの態度…クールでたまらない!”(那种态度…酷得让人受不了!)
“しかも《朝日新聞》が言ってたように、海外出版できる作家なんだって!才能とルックスを兼ね備えた、まさに理想の異性!”(而且像《朝日新闻》说的,还是个能在海外出书的作家!才华与美貌兼备,简直是理想的异性!)
就在这片混乱中,《周刊新潮》的摄影记者成功抓拍到了许成军面对提问时,微微侧首、平静挥手的瞬间。
那张棱角分明的侧颜在黑白胶片上显得格外冷峻迷人。
第二天,该杂志便以不小的版面刊登了这张照片,配上的标题极尽夸张之能事,充满了当时日本流行文化的印记:
“謎の中国貴公子、文学使節団に現る!その冷徹な美貌と才能は、『ベルサイユのばら』のオスカルを彷彿させる!”(谜一样的中国贵公子,现身文学使节团!其冷峻的美貌与才华,令人联想到《凡尔赛玫瑰》的奥斯卡!)
这篇报道一出,凭借着其独特的“漫画美男子”形象和神秘作家光环,许成军竟在作品尚未大规模面世之前,就先凭着一张脸,意外地在日本,特别是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引爆了一股小小的热潮。
太帅啦~
泰裤辣!
不少女读者甚至开始打听哪里能买到这位“中国奥斯卡”的画报。
暂且按下这意外的“偶像化”不表。
代表团一行人在突破了媒体重围后,迅速坐上日方准备的专车,离开了羽田机场。
车队驶向东京都心,最终抵达了位于赤坂的新大谷饭店。
这家建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后的高级酒店,以其经典的日式庭院与现代设施的结合而闻名,是当时接待外国贵宾的重要场所之一。
站在房间的窗前,可以眺望到郁郁葱葱的酒店庭院和远处东京的轮廓。
日本之旅~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7618/1284439.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