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一位学官上的奏折,震惊!
推荐阅读:从今天开始当纸片人 四合院之商鹏 CUBE小孩 团宠老鼠的幸福生活 我的故事里有你 替嫁乞丐是大佬:夫人能掐会算 王者:是个英雄就超标,别太离谱 全民:开局血魔,速通成神! 宣和公主 规则怪谈:我觉醒了恋爱脑天赋
毕竟,他所带来的收益与回报,实在是大到过于惊人。
哪怕是现如今他终于放手了那松江府与上海县,可问题是,那里的所有政策,仍旧是严格的沿着常二郎的既定战略走下去。
而且在那里,常二郎纠集了许多的权贵阶层,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利益。
使得那些王公勋贵之间,能够维持住一个微妙的平衡,而不至于在常二郎离开之后,大家就开始乱套。
而且老朱甚至还在朝会上狠狠地敲打了那些达官勋贵,松江府那里,朕一直都在盯着,敢搞乱大明的聚宝盆,那么你得先掂量掂量,你的族谱是不是想要被一次性清空。
有了老朱在这里恶狠狠的威胁,哪怕是再牛逼,再贪婪的人,也都老老实实地收起了獠牙,乖巧如家犬一般。
而现在,常二郎到了那边之后,暗戳戳的开始纵容着那帮子士绅乡贤在那里搞七搞八。
而朝中这些重臣,自然也能明白,常二郎这分明就是想要放长线钓大鱼,想要一网打尽的节奏。
倘若是其他大臣,或许还真不敢这么做,毕竟如此做下来,必然会是鲜血淋淋,天下震动。
可偏偏在这一刻,老朱仍旧坚决地站在了他这一边。
让那些大臣们都有点无语,却也无可奈何。
其实对于他们而言,他们自然是乐得见那些辽宁府的士绅乡贤折腾,而且折腾得越厉害越好。
如此一来,兴许能够让那常二郎知难而退,不再推行那土地国有制的政策。
毕竟大家能够成为大明的权贵,想的自然是多吃多拿多占。
谁特么的不愿意有良田万亩,谁不愿意子子孙孙都能够安逸享乐。
可是这土地国有制一出来,那简直就是断了所有人未来的财路。
毕竟土地国有,不再具有交易属性的话,那么大家还玩个铲铲的土地贸易?
日后再难有大地主出现,那么兜里的财帛还能拿来干嘛,要么就只能存在银行里边,要么就只能拿来投资工商业。
可问题是这些玩意可都是有风险的,哪像土地这玩意,传承千年不坏,万年不朽。
可是现如今,老朱却乐呵呵地表明了他的态度,那意思自然是十分的明显。
这土地国有制度的推行,谁也不能阻拦,天王老子也不行。
。。。
“好了,此事不必再议,倒是另外一件事情,不知列位卿家,商议得如何了?”
说到了这,老朱看到了那一张张呆萌的表情还有无辜清澈的眼神,这才一拍脑袋,用力地咳嗽了声,朝着身边的马仲良使了个眼色。
马仲良心领神会的去拿来了一份奏折,开始宣读了起来。
这份奏折自然是来自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官,这位学官在奏折里边详细地讲述了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一直都在发生的变化。
从一开始,科举制度的草创,到了唐中期开始逐步有序改良,到了宋朝之时,科举之后兴旺发展。
但是同时,科举制度也显现了弊端,再有一个就是,科举制度下。
所有人都只一心想要挤到最上层去。
而现如今的大明的科举制度分为了三个层级,最初级的自然是院试。
这是科举的第一级考试,通过者称为生员、秀才或童生。成绩优秀的秀才可以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接下来的就是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参加者主要是本省的秀才和监生,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而第三级那就是会试,同样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进行。
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者称为贡士,之后才是殿试。
现如今大明的会试与殿试,也都已经进行了改革,使得进士头名,会试头名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就像常二郎这位最后一位全国状元还算知名之外,之后的每一次会试,都会出现十数名省会元,以及十数名的省状元。
这踏马的状元都论打来计算,含金量不低才怪。
当然,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而是现如今的大明所需要的人才远远不足。
毕竟几乎每一位读书人,都觉得自己很牛逼,都想要踏过三关,成为进士。
似乎成不了进士,自己这辈子读书就等于是白读了。
可问题是,不少的读书人,读到须发斑白,都还要来考举人,考进士。
这都快要入土了你们还来,玩呢?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学官认为,朝廷不该放任那些苦读诗书,才华横溢的才俊,一辈子都耗费在科举的途中。
毕竟这些人既然有才华学识,并不见得非要考中进士才给朝廷效命。
所以,这位学官建议朝廷,给所有参加科举的人士多一个限制,也增加一项特权。
那就是,所有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年龄不得超过三十五岁,也就是说,三十五岁以后,就自动失去了参加科举的资格。
再有就是,未来大明的地方官吏,一律从科举人士中选拔。
例如那些不入流的吏员,秀才就自动获得吏员的资格。
而举人,能够获得的比吏员更好一档的甄选官员资格。
至于进士,仍旧是按照现如今的选官体制,不会有什么改变。
如此一来,朝廷中的官员的平均年纪,自然是会变得年轻而富有朝气。
而且三十五岁这个坎,这些进士什么的,也已经有了丰富的人生历练,而且他们还年富力强。
要是让那些年已老朽,须发花白,耳聋眼花的货色都能选官,那么对于朝廷和个人才俊而言,都属于是浪费。
而且如果说府、州、县以及官衙中的那些官吏,都是朝廷选派的话。
那么可以最大程度的削弱那些各地的士绅乡贤对于官府的影响力。
毕竟过去除了主要官员之外,几乎所有的那些书吏之流,都是那些士绅乡贤的子弟。
那样一来,等于是把朝廷的权柄都分润给了那帮家伙。
而这也是为何许多朝廷政令在地方上难以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家伙本就是既得利益者。
(https://www.2kshu.com/shu/33598/128396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