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祖龙赤蛇 > 第37章 备战

第37章 备战


  济水两岸在入秦后第一年就显示出巨大的差距,第二年,这种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随着各县、乡、邑廷尉的逐渐成熟,从咸阳派来的廷尉逐渐退出角色,而转任了部分乡邑的啬夫、长;亭驿系统开始在整个东郡建立起来。

邑民更加熟悉秦法,并体会到秦法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开始主动地依秦法耕种。农闲的军训更加严格,经过第一年的训练,各邑民的体质情况已经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需要力量的盾牌兵、长矛兵,需要技巧的弓弩兵也被选举出来。通常,弓弩兵是伍长(上造),盾牌兵和长矛兵是前驱(公士);什长一般也是弓弩兵(簪袅),在他的身旁会配备一名盾牌兵一名长矛兵充任护卫,这两人通常是什长的子弟。小的里邑,里啬夫通常是伙伴长(不更);大的邑里,里啬夫则有可能充任大夫。乡啬夫一般是官大夫,而县尉则可以充任公大夫。

这是一般士民可以接触到的层级。再往上,公乘和五大夫一般由上级单位指派,而将军则是郡守。当一个郡被全部动员时,这种以乡里为基础的组织,直接就转化成了军队的建制。如果郡、县只是依据相府的教令进行部分征发,则只需要按照教令指定的数额征发部分兵员即可。

邑民一般都在邑里进行训练,也可能在乡里进行合练。东郡的人口较多,户口达十万,这意味着最多可以征发十万士卒。除非郡遭到入侵,全民动员,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出境作战当然不可能征发这么多人,一般百丁征一,也就是一千人。特殊情况下,可能征发一半人夫,比如出现了饥荒。

通常情况下,应征的人一般不涉及农户,通常从刑徒开始征发,而后是吏有罪、逋亡人、赘婿、商贾……依次征发,如果还不够数,则扩大到曾经当过商贾,父母、祖父母当过商贾的农户。对于秦人而言,商贾是一种低贱的行业,在户口管理上单列,称为”市籍“。当过商贾简直就是一辈子的污点,不仅自己身份低微,而儿孙也会受到牵连。

虽然征发的对象通常不涉及农户,但农户所接受的军训却是最多的。刑徒一般要服劳役,商贾没有农闲、农忙的区别,很难抽出时间来集中训练,而那些行商要外出很远的地方采购、售卖,经常不在家。有条件接受集中训练的,通常还是农户。

不过商户们接受训练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外出通常要结伴而行,对付各类地头蛇、盗贼,武力是行商的基础。商人,特别是行商,一般都需要习武练功。那些行商们只要回到家中,一般都会积极地投入军事训练。

在陶郡那边,商人一般愿意出钱雇人看家护院。但东郡这样的商户并不多。一方面,秦国推行的阡陌令让更多的人回到邑里,游民减少;另一方面,在秦亭驿系统的打击下,流民、盗贼无处躲藏,要不就被捕为刑徒,要不就流窜他乡,东郡的治安情况有明显好转。啬夫、长,甚至邑民就能很好地维护本地治安,商户一般不需要雇人看家护院。

有了东郡的支持,吕不韦下令陶郡也建立起自己的亭驿系统,并彻底推行秦法。陶郡作为穰侯魏冉的封地,归属于秦已经快四十年了。但在穰侯统治时期,魏冉并没有在陶推行秦法,而是让陶人按自己的方式从事商业经营。毕竟,陶是一个商业城市,和关中这样的农业区域经济基础不同,如果强行推行秦法,有可能杀掉一只下金蛋的鸡。穰侯去世后,陶郡被周围的诸侯窥视,陶郡守必须首先组织力量守卫陶郡,推行秦法并不是当务之急。

当秦人夺取东郡后,陶郡终于和秦地接境,有了自己的后方支持,吕不韦决定在陶郡推行秦法。

阡陌令在陶郡有一定的基础,因为秦人先后向陶郡转移过一批批移民,目前陶郡的农户多是秦人,本地人一般都去经商了,毕竟,相比农业,商业工作更轻松,收入更高。陶郡以前农业并不发达,巨商富户一般不会像别的地方那样,赚了钱就去购买土地,兼营农商的大户不多;现在的农业主要是靠转移过去的秦人开垦荒地发展起来的,在秦人的治理下,靠钱买不到土地,秦人在陶郡推行阡陌令阻力不大。陶郡在当时执行的是一郡两制:对农户收取什一税,对商户逢百收一,征收商业税。一般来说,商业税的收入更大。

所谓在陶郡推行秦法,除了严格执行已经确定的按爵授田、严密乡邑组织外,主要是推行亭驿制度、集市制度和明码标价制度。

亭驿制度的推行没有多少阻碍,集市制度及其配套的明码标价制度,遭到了商人的抵制,特别是那些巨商。吕不韦十分耐心,在陶郡阻碍不大的制度稳步推行,受到抵制的就暂缓,没有与商家硬抗,尽力维持陶郡的商业繁荣。亭驿制度其实是受到商家欢迎的,它便利了商业往来,使商业成本大幅下降;亭驿官吏还能通过多种经营,发家致富。很快就在陶郡推广开来。

陶郡的交通线大体上依赖水运,但亭驿系统则以陆路交通为主。陶守立即征发刑徒,沿着大小河流夯筑道路,建筑亭驿。商家在长期经商过程中,自然沿大河形成了多个中转的津口,部分亭驿就设在津口附近,也为商人提供有偿服务。

集市制度和明码标价制度则遵循自愿原则。各县在县城均设立集市,商人们可以自愿进入集市经营,也可以在集市外经营。进入集市经营的,必须执行明码标价制度。

大体上说,吕不韦采取的是一种“自由竞争”的方法,在陶郡提供另一种制度选择,让民众在实践中去选择更方便、更优越的制度。陶郡几十年执行的“一郡两制”,让这种自由选择成为可能。

魏相与赵相在柯城会盟的消息传遍天下,诸侯们都知道,以楚国为一方,秦国为另一方,即将进行一场大战;而诸侯们将在这一决战中站队,站错队的诸侯将会粉身碎骨。

而作为这一场决战的主角,春申君和吕不韦一面紧盯对手,一面竭力拉拢和稳定盟友。

韩、魏迭受秦国打击,自己的领地被秦地侵夺殆尽,目前只剩下首都周围一片区域,苟延残喘;赵国失去了一半国土,但还在拼命的挣扎求生;齐国目前只求自保,对未来的发展完全躺平;燕国连续遭受赵国的侵夺,已经在与赵国的争夺中完全居于下风。目前,燕国已经倒向秦国,张唐将赴燕国任职。齐国已经明确会保持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最为关键的

在当前情况下,楚国会把战事指向哪里呢?

蒙骜认为,楚国的力量核心在陈、蔡一线,而且伐秦的核心力量是韩、魏,因此,像信陵君那样,在荥阳方向发动进攻是最有可能。

但吕不韦最担心的是东郡、陶郡方向,因为这两个郡初定,人心不稳,而且周边环境复杂,如果遭到诸侯围攻,很可能不保。但蒙骜认为,进攻东郡、陶郡,诸侯很难发挥合力:大约只有魏、楚两国能够出兵,其他诸侯国都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特别是韩国无从着力。

而让秦国很不爽的是,明知道这此合纵的组织者是楚国,偏偏秦国没有有效的途径直接打击楚国。如果换一个思路,从打击楚国的角度考虑,从荥阳方向出击似乎更加有利:如果能够打通韩、魏之间的通道,楚国就暴露在秦国的打击范围之内了。

蒙骜这一更加积极的想法得到吕不韦的赞同。备战的主要方向决定在三川荥阳方向,南阳方向作为辅助方向;东郡和陶郡则做好防御作战的准备。

一个月后,张唐发来了文书,他已经顺利到达蓟城,燕王遣使到燕下都迎接。沿途自己的行程都是公开的,赵国没有做出任何举动加以妨害。吕不韦判断,赵国应该不会与秦国破脸。

吕不韦除了揪心于诸侯合纵外,还被赵姬纠缠得有些心烦。赵姬似乎精力十分旺盛,几次召吕不韦进宫,纠缠不清,还有一次似乎被秦王撞破,闹得吕不韦烦恼不已。年初,吕不韦找了一名体力好的年轻门客嫪毐,代替自己侍候赵姬。试用几次后,赵姬十分满意,但却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要与嫪毐长期共处。

赵姬虽然是太后,但到底还不如宣太后的地位,可以在宫中公开与人同居。吕不韦上下打点,先派人告发嫪毐犯罪,当受腐刑;又打点实施腐刑的人不要真的施刑;再将嫪毐伪装成宦者,送进宫中,侍候赵姬。几个月下来,赵姬竟然怀了孕。

这事还得吕不韦出面摆平!赵姬致书吕不韦,称自己长期不明原因生病,经过占卜,卦象上说太后与时冲撞,不能住在咸阳。吕不韦遂与宗正商量,让太后移居雍城。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639189.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