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大洋马?老子还没骑过呢!
推荐阅读:宝可梦:开局一座精灵牧场 开局退婚女帝,我选魔道小黑莲 踹掉前夫后,我和他弟破镜重圆了 四合院:从少年到首富 盘龙之规则超脱 大秦:始皇竟要培养我当女帝 魔尊狂妃:逆天布阵师 20世纪巫师生存指南 长生修仙:从福修开始 四合院:给我逆天悟性却不给知识
徐允恭,也就是徐辉祖,这在历史上可是一个悲情人物。
他本是大明战神徐达的嫡长子,自幼在军帐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刀光剑影里继承了徐达的兵法韬略与沉稳气度,年纪轻轻便凭战功崭露头角,妥妥是将门虎子,本应继承父亲的荣光,成为大明的擎天柱石。
然而命运弄人,天下大势的洪流将他推向了两难的绝境。
靖难之役爆发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朱允炆一边,尽忠皇室正统。
要知道,他的妹妹徐妙云是燕王朱棣的王妃,论姻亲是朱棣的大舅子,可他愣是斩断这层私情,以“君臣大义”为先,穿上铠甲镇守济南、德州,与燕军正面交锋,恪守一名将领的忠诚底线。
可最讽刺的是,徐允恭对朱允炆忠心耿耿,朱允炆却对他始终心存猜疑。
只因他是朱棣的姻亲,即便他在齐眉山大破燕军,打了靖难以来少有的大胜仗,朱允炆还是听信谗言,以“劳师无功”为由夺去他的兵权,调回京师闲置。
致使这位真正熟知兵法、能与朱棣抗衡的传奇将领,在最关键的战局中毫无用武之地,眼睁睁看着燕军步步紧逼。
最后朱棣攻破金陵,掀翻建文朝廷,满朝文武或降或逃,徐允恭却独自守在父亲徐达的祠堂里,身着丧服,不肯出门迎接新君。
朱棣派人将他下狱审问,法司威逼利诱,让这位勋贵之首带头劝进,推戴朱棣称帝,徐允恭却始终一言不发,以沉默对抗到底。
这股硬气气得朱棣险些当场杀了他,最终虽留了他一命,却将他圈禁在府中,断绝与外界往来。
这位本可名垂青史的将才,就在孤寂与愤懑中病逝,年仅四十岁,一生忠勇,终究落得个壮志未酬的结局。
而现在,徐允恭可是朱高炽的亲舅舅——他的母亲徐妙云正是徐允恭的亲妹妹,这份血缘亲情让朱高炽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让历史上的悲剧重演。
岭北那边虽然天寒地冻,比不得京师舒适,苦是苦了点,但无疑是大明眼下最关键的战略要地,是能让将领施展抱负的绝佳舞台。
让徐允恭提前脱颖而出,担任岭北主将,手握军政大权,按照朱高炽与老朱定下的规划,屯田、通商、练铁骑三管齐下,不出数年,足以将岭北打造成一个能自己造血、粮草自足,又能镇住整个草原的坚固堡垒。
到那时,徐允恭既有镇守岭北的赫赫战功,又手握一支精锐铁骑,在朝中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再也不是那个只能在靖难之役中被动卷入纷争的将领。
将来即便朝局有变动,他凭借岭北的根基,也能稳稳立足,既能保全自身,更能继续为大明镇守北疆。
这既是给舅舅一个光明的前程,也是为大明留住一位难得的将才,朱高炽想着,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这步棋,走得值。
嗯,至于朱允炆这个狗东西,等会儿再去揍他一顿。
“皇爷爷英明!”朱高炽笑呵呵地恭维道。
他知道,岭北是老朱的心病,是洪武朝数次北伐未能彻底啃下的硬骨头,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能一劳永逸地稳固北疆,让长城防线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威慑,更能让中断已久的草原丝绸之路彻底活起来。
到时候,中原的茶叶、瓷器、丝绸会顺着商路源源不断流向漠北、中亚乃至更远的欧洲,而草原的马匹、皮毛,西域的香料、宝石也会汇聚到大明,贸易的繁荣将带动沿途城镇兴起,大明的影响力会像商队的驼铃一样,清脆而持久地传遍整个欧亚大陆,让“天朝上国”的名号不再局限于东亚。
而且大明占据了岭北,等于在欧亚大陆腹地站稳了脚跟,那也能留下一块进军中亚的跳板——将来无论要拓展贸易版图,还是应对中亚势力的异动,都能以岭北为基地快速投送力量,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受制于丝绸之路的险峻地形,这对大明构建更广阔的地缘格局而言,是无可替代的战略支撑。
朱雄英虽然不太懂岭北的战略价值,却被大家的兴奋感染了,拉着朱高炽的袖子问:“高炽,那将来我能去岭北的贸易中心看看吗?到时候咱们一起骑大马!”
“别说骑大马了。”朱高炽笑着回答道,“到时候咱给你整个中亚大洋马骑!”
此话一出,朱雄英还没有反应过来,太子标却是一巴掌拍在了朱高炽脑门上面。
“兔崽子,正经点!”
还大洋马?
老子都没骑过大洋马呢!
朱高炽捂着脑袋不满地瞪了朱标一眼,随后他转向笑呵呵的老朱,语气笃定:“皇爷爷,岭北这边交给徐允恭,定然没什么问题。他能带兵,也懂些民政,压得住场子。”
“不过既然要设布政司,正经推行政令,那文臣儒生也是少不了的,”朱高炽话锋一转,补充道,“丈量田地得靠他们造册,征收赋税得靠他们记账,处理往来文书、制定贸易规矩,甚至是教化那些归降的蒙古部众,让他们识汉字、懂王法,这些都离不得读书人。得给咱大舅送一批得力的文臣儒生过去,军政两条腿走路,岭北才能真正立住。”
老朱听后倒是点头支持:“你说得在理。武将打天下,文臣治天下,岭北光有铁骑镇着不行,还得有笔墨纸砚跟上。处理文书、丈量田地、核定赋税、教化蛮夷,这些细活,确实得靠文臣儒生。”
可他话锋也跟着沉了下来,眉头微蹙:“只是有个难处——岭北乃是苦寒之地,风沙大、冬天冷,又远在塞外,离中原几千里地,那些文臣儒生,尤其是江南来的,一个个养尊处优惯了,怕是不肯去啊。往年派官去辽东、山西都得三催四请,更别说岭北这种地方了,说不定刚任命就托病辞官,或是走半道就跑回来。”
朱高炽早有预料,接口道:“皇爷爷放心,不愿去的,咱不强求。但可以立下规矩:凡愿去岭北任职者,官阶直接升一级,俸禄加倍,任期三年即调回内地,优先安排肥缺;若是能在任上做出实绩,比如劝农垦荒超过万亩,或是让榷场税收翻倍,直接记一等功,子孙可荫补入国子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总有想建功立业、不怕吃苦的读书人愿意去闯一闯。”
他顿了顿,又道:“再者,可从北方诸省的生员里挑选——像陕西、山西这些靠近边地的读书人,耐得住寒,也熟悉边情,比江南士子更适应岭北。再让吏部挑几个老成持重的知府、同知带队,既能压阵,又能言传身教,这群文臣去了,定能帮着徐允恭把岭北的民政打理得妥妥帖帖。”
老朱听得连连点头:“这法子可行!用重利吸引,用实绩激励,再挑对路的人,不怕没人去。就这么办,让吏部即刻筛选人选,跟徐允恭的军队一起出发,务必让岭北的布政司早日运转起来!”
院子里的气氛越发热烈,连午后的阳光都仿佛变得温暖起来。
老朱望着北方的天空,目光仿佛穿透了云层,直抵漠北草原。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岭北榷场的繁忙景象:汉商与蒙古牧民在货栈前讨价还价,满载茶叶、布匹的驼队从关内涌来,换取草原的良马、皮毛,账房先生的算盘声与牧民的吆喝声交织成一片;看到了大明的旗帜在草原上飘扬,从克鲁伦河畔到杭爱山下,驿站的炊烟与哨所的号角遥相呼应,归降的部落首领带着贡品跪在旗下,眼神里是敬畏与臣服。
他知道,这三条商路一旦全部打通——向东连接辽东、朝鲜,向西贯通中亚、西域,向南接入中原腹地——大明就不再是困守中原的王朝。
陆路上,茶叶、瓷器顺着草原商道远销至波斯、大秦,西域的香料、宝石循着同一条路涌入大明;海路上,宝船带着丝绸、棉布驶向朝鲜、倭国,乃至吕宋、暹罗,将海外的金银、物产运回江南。
届时,大明的律法会随着商队的脚步传遍更远的土地,大明的度量衡会成为贸易往来的标准,连草原部落的孩童都会学着说中原的官话。
这个王朝将不再被山海局限,而是能以岭北为支点辐射草原,以水师为臂膀掌控海洋,真正成为贯通东西、连接海陆的天朝上国,让四方蛮夷沐浴王化,让天下财富汇聚中原。
(https://www.2kshu.com/shu/39230/4936079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