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移民大臣和次辅之死
推荐阅读:重生之资本传奇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小轩窗,玉珠忙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炮火弧线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身为翰林院的负责人,钱谦益自然要发挥翰林院的影响力。
打着制定公文格式的旗号,他派遣翰林院的官吏,要求各衙门派遣官员开会,商讨公文规范事宜。
在他这个储相的要求下,这些衙门不管是何态度,都派遣有品级的官员,参加公文规范会议。
都察院佥都御史高弘图,更是亲自与会。
因为调查报告的事情,就是他极力推行的。
甚至公文规范,也是由此而起。
钱谦益见他到来,顿时满面欢喜。
他知道高弘图也是皇帝近臣,御营整顿就有此人功绩。
这个人也是简在帝心的人物,否则不会被皇帝任命为调查总署负责人。
眼看高弘图亲自到来,钱谦益笑着说道:
“不过是公文之事,怎敢劳高御史亲自过来?”
“若有不解之处,钱某亲自去都察院解释。”
高弘图和钱谦益是同年,他虽然不党不依,却也不介意和钱谦益这位储相打好关系。同样笑着说道:
“岂敢!岂敢!”
“牧斋兄做的好大事,解了小弟的好大难。”
“若非牧斋兄规范公文,都察院的调查报告,还不知需要多长时间推行呢!”
“这次有了皇上的谕令,看谁还敢怠慢。”
提到这件事情,高弘图心里就是一肚子气。
调查报告这件事情皇帝在朝堂上提过,锦衣卫也早已推行。
他在担任调查总署署长后,便打算推行这个制度,树立实际功绩——
身为近臣的他,知道当今皇帝看重实际功绩。平时被人夸得再多,都不如立下受到褒扬、能写入履历的功绩。
落实调查报告制度,就是他在都察院烧的一把火。准备用这件事情,让皇帝看到自己的能力。
然而,高弘图没想到的是,都察院的情况太复杂了。就算他身为调查总署署长,也无法强行要求所有御史。
逼不得已之下,高弘图甚至打算向皇帝求助。但是靠皇帝帮忙立功,又让他拉不下脸来。
直到张溥派陈子龙商议,让他终于说服自己。与张溥一起写了奏疏,规范御史和记者的调查报告。
没想到皇帝这么快就给出反应,在调查报告之外确立报告文学。
甚至让钱谦益率领翰林院和各衙门一起梳理公文格式,制定公文规范。
如此大的影响,让高弘图心中惊喜交集,认识到张溥在皇帝那里的地位:
『这个张天如,真是简在帝心啊!』
『以往有人说他是白衣卿相我还不信,没想到他的影响力真的能与九卿相比。』
『寻常九卿的奏疏,都无法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
『皇上对他真是信任!』
对张溥的影响力感到敬畏,高弘图在钱谦益面前也不吝夸赞,甚至恭喜钱谦益麾下要多出一名能干的翰林。
钱谦益听到之后,脸色却有些奇怪。
因为张溥成进士后进翰林院是不错,但是会不会在他麾下,那就不一定了。
翰林院在他的掌控下现在推行的是实学,张溥却是科学的开创人。
据他所知,皇帝已准备安排张溥去科学院兼职,两人说不定就是竞争关系。
所以他不动声色地转移了话题,和高弘图谈论道:
“听说左副都御史张公,将要回到朝廷。”
“他的移民大臣一职,将由何人接任?”
高弘图微微点头,说道:
“张副都御史年纪大了,这几年负责移民之事,又是劳心劳力。”
“去年他曾数次病倒,若非皇上派太医医治,说不定就会殉职。”
“今年皇上是说什么也不让他坚持了,命他以述职为名,回到朝廷静养。”
“左副都御史一职,将转为资政大臣。”
左副都御史是正三品,资政院只有一二品官员才能称大臣。
张梦鲸转为资政大臣明显是升迁,就是需要致仕。
想到皇帝曾称赞张梦鲸、范景文用心救灾,钱谦益忍不住感到可惜:
看皇帝的态度,明显是要对张梦鲸大用的。没想到他的身体这么差,已经坚持不下去。
他问高弘图道:
“下一任左副都御史,有人选了吗?”
“皇上属意谁担任?”
都察院都御史同样要廷推,只是廷推的办法和其他官员不同,是有廷推资格的大臣各举一人,皇帝从中选任。
这是当今皇帝制定廷推法时定下的,实际夺取了任命都御史的权力——
那么多有廷推资格的官员,自然会有人按皇帝心意举荐人。
所以都御史任命,现在已默认是看皇帝心意。
高弘图也不知道皇帝会用谁,揣摩道:
“左副都御史现在负责的是移民,大概从灾区督抚选。”
“范景文、卢象升、沈自彰、杨鹤都有可能,就是不知道皇上选用谁。”
“朝堂上的官员,大概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担任。”
显然,众人都知道移民事务是个苦差,虽然被皇帝重视,却没有多少人能下定决心。
——
朱由检也在琢磨移民大臣的新人选。
这个职位对朝堂格局影响不大,却关乎天下安危。
现在陕西、山西的民乱逐渐被平定,主要就是因为灾民有出路,可以移民海外塞外,不至于只能等死。
如此一来,没走到绝路的他们,造反的决心就小了。
凭借这点,西北的民乱始终没变成大规模起义。
张梦鲸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让朱由检现在都记着他的功绩:
『等他进京后要封爵,将来死了还要封个神位。』
『没有这个人尽心尽力,灾民可不一定愿意迁徙。』
安土重迁是黎民的本性,不到走投无路,没有多少人愿意迁徙。
路途上如果不安排好,灾民闹起乱子,那更是可能引发动乱的大问题。
张梦鲸从无到有,把延绥到沧州这条迁徙路线完善。朱由检觉得凭他的功绩,将来有资格成为延沧公路之神。
如果不是张梦鲸的身体实在不好,朱由检还想把他用下去。
琢磨着几个有能力担任移民大臣的督抚,朱由检唤来锦衣卫掌印郑士毅,询问道:
“西北那几个督抚,最关心民生的是谁?”
“谁对百姓最有仁心?”
郑士毅急忙回想官情司的档案,说道:
“要说最爱护百姓,应该说是山西的杨抚台。”
“他在剿匪时就提倡招抚,很是得到民心。”
山西巡抚是杨鹤,这是去年任命的,接替了耿如杞的职位。
朱由检听到他仍是一味招抚,不由皱了皱眉,说道:
“杨鹤在招抚上是做得不错,但是有些软弱了。”
“锦衣卫要注意加强山西卫尉署,助他宽严相济。”
否定了这个人选,让郑士毅再说其他人。
郑士毅随后说道:
“河南的范抚台清廉不二,很看重减轻民众负担。”
“他在去年担任巡抚后,河南赋税大大降低,虽然多了徭役,民众却极为称赞。”
“如今河南各地都在兴修水利,范抚台亲到工地。”
兴修水利的事情,自然是朱由检嘱咐的。他知道再过几年河南就有大旱。
为此,他允许河南的赋税全部留存,用于抗旱赈灾。
范景文显然做得不错,百姓愿意听从。
所以这个时候,是不能把范景文调出的,朱由检道:
“范景文尽心任职,朕会下令嘉奖。”
“但是他现在不适合调动,再说说其他人。”
然后郑士毅又提到陕西巡抚沈自彰,他在陕西做的也是兴修水利、抗旱救灾,同样不适合调动。
保定巡抚卢象升,则让朱由检犹豫起来:
“卢象升担任移民大臣应该能胜任,但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他麾下的天雄军,可是守卫长城的后备兵力。”
“在建虏失去威胁前,这个人暂时不宜动。”
否定了对卢象升的调动,朱由检最终问道:
“朱童蒙现在怎么样?”
“他在延绥的风评如何?”
郑士毅斟酌再三,最终实话实话,回道:
“朱护军安稳延绥做得不错,延绥的盗匪都逃去了山西。”
“但是因为这点,他受到山西官民诟病。”
“还有就是延绥州县转为军民卫的事情,朱护军太过强硬,引来很多非议。”
延绥都护府是最早军管的地方之一,没有前例可循。
朱童蒙当时刚被朱由检保住,为了获得获得皇帝赏识,在推行政策上不遗余力。
也因为此,他的强行军管得罪了很多大户,后来的强制移民,更是得罪了世官。
这几年他经常遭到弹劾,若非朱由检着力维护,他早就已经干不下去。
也因为此,郑士毅方才一直没提到朱童蒙,不认为他是一个有仁心的人。
不过朱由检却始终记得朱童蒙维护熊廷弼的理由: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
有这个认识的人,只要不性情大变,至少称得上有底线。
移民事务最重要的是这个底线,不能漠视生民死去。
他问郑士毅道:
“朱童蒙在延绥可曾胡乱杀人?”
“有什么残暴的作为吗?”
郑士毅想了一下,回道:
“胡乱杀人是没有。”
“但是鞭打百姓、杖杀犯人的事情是有的。”
“他在改制的时候,不免急切了些。”
这个评价,让朱由检皱了皱眉,知道是朱童蒙的缺陷。
这个人重视百姓性命是有的,但是要说多看重,却也不大好说。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始终是官位,如果有人不听话,他不介意杀人。
最终,朱由检琢磨之后,感觉朱童蒙不让延绥出现大乱是有能力的,决定道:
“移民大臣先让朱童蒙署理,看他能否胜任。”
“前年备陈灾变的是谁来着,让他去辅佐朱童蒙。”
郑士毅恰好记得这个人,急忙道:
“是马懋才,他是天启五年进士,现任行人司行人,散官从六品。”
朱由检点头说道:
“派人举荐他当御史,巡按延沧公路。”
“移民时表现优秀的官员,也可以酌情晋升一些。”
打算让张梦鲸写份叙功奏疏,对这几年负责移民的官员整体赏赐。
有这些人辅佐朱童蒙,应该不会让移民事务大变。
同时,命郑士毅按照他的要求,安排锦衣卫控制的官员将马懋才推荐为御史——
对于科道,朱由检一直看得很紧,生怕这些人在朝堂上惹出事来。
六科在经过他的打压后只能封驳不合礼法的诏令,御史那边却还有些不服气。
朱由检之所以支持推行调查报告,就是希望能再次整顿一下都察院,让御史把精力对准官吏。
对于放任这些的王在晋,朱由检其实不怎么满意。
他虽然因为和孙承宗的恩怨一直盯着辽东事务,达到了朱由检给辽东压力的目的。却还让朱由检觉得不满,感觉不胜任左都御史。
这个人太擅长明哲保身了些,对很多事情根本不闻不问。
等辽东那边整顿好了,就要把他撸下去:
『明年是换届之年,王在晋那时就69岁了。』
『正好让他致仕,不再继续留任。』
正在琢磨着以后的朝堂格局,朱由检陡然听到一个坏消息:
大学士李国普死了,已在家中去世。
这虽然是有预料的事情,但是真正听到,仍旧让朱由检伤感。
李国普在辅佐他登极上也是有功的,而且年纪轻轻,是他准备大用的人材。
没想到这个人四十多岁就离世了,让他如何不感到痛心。
同时,作为次辅的李国普死去,定然给朝堂带来重大转变。
如果不好好应对,朝堂上都有可能生乱。
压下心中悲痛,朱由检道:
“命潞王叔代朕吊唁。”
“追封子爵爵位,后代世袭男爵。”
命人按预案封赠,安抚朝野人心。
很快,有关李国普的封赠和讣告,就被发布出去。
同时发布的还有广西巡抚王尊德的讣告,他在去年底已经去世。
只是因为消息传得慢,上个月才传到京城,被朱由检以盖棺论定的理由压下,此时一起发讣告。
广西巡抚的人选,也被他命令廷推。
负责推荐临时督抚的九卿,顿时被这件事吸引了注意。
勋贵则更是关心,因为新任广西巡抚,多半是安南攻略的负责人。
这是关系到几个开国功臣家族开藩的事情,他们自然很重视。纷纷开始活动,接触有资格的候选人。
勋贵的活动又影响到内阁,诸位内阁大学士对开国功臣分封安南,显然非常注意。
普通贵族倒还罢了,开国功臣因为世袭几个公爵在,一直在朝野很有影响力。
在可能面临勋贵竞争的情况下,文官之间的团结,显然要放在第一位。
再加上此前已经和韩爌谈妥,朱由检顺利任命杨景辰接任内阁次辅。李国普去世带来的动荡,被他最大限度地压下去。
朝堂上的知情人,更多地关心广西巡抚人选,以及分封安南事宜。(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4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