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49章 翰林院扩充和学者型官员

第849章 翰林院扩充和学者型官员


翰林院改制,是朱由检深入掌控学术界的重要举措。

    作为储才之地、大明培养储相的衙门,翰林院天然是站在朝廷立场的,并且亲近皇帝——

    凡是不亲近皇帝的,在翰林院基本只能坐冷板凳。

    得不到皇帝的认可,根本就没有成为大学士的机会。

    很多翰林官员就是在讲读时获得皇帝欣赏,得到平步青云的机会。

    孙承宗就是如此,他在担任日讲官时受到天启皇帝赞赏,很快就成为大学士。

    钱谦益面对朱由检之所以显得软弱,就是因为他抱着入阁的念头。不可能像刘宗周那样,毫无顾忌地劝谏皇帝。

    朱由检对翰林院官员,远比对科道官员放心,决定用翰林院掌控学术界。

    至于为何用钱谦益,不仅是因为这个人听话。还因为朱由检要确立翰林院的风气,确保翰林官员不会走到歪路上去。

    想着对翰林院的规划,朱由检向钱谦益道:

    “翰林院要研究学问,但是研究学问的目的是什么?”

    “先生对此可明白?”

    钱谦益听到这番话,稍微一想就听出皇帝的用意,回道:

    “翰林一途,谓之储相。”

    “研习学问,自然是为了经世致用。”

    “把圣贤的教诲,用于天下治理。”

    朱由检点头颔许,认可道: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应该是翰林院奉行的道理。”

    “翰林院也要引导学术界,更关注现实问题。”

    “学术研究要学以致用,不可空谈心性,却无一策可用。”

    这是再一次明确表达对心学、理学的反感,钱谦益面色不动,心中却十分喜悦。

    有了皇帝这句话,他可以在翰林院光明正大地排斥心学、理学,谁让这两家经常争论心性。

    只要翰林院贴上“经世致用”四个字,那就是实学培养人材的根据地。

    甚至,因为翰林院学刊可以刊登外人文章,还能引导更多的人,倾向他的实学。

    朱由检同样提到了这点,叮嘱道:

    “翰林院对学术界的影响要加强,尽量把陈眉公这样的遗贤挖掘出来。”

    “对于外来投稿要重视,每年举荐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

    “不能再像陈眉公这样,已经七十多岁了,才到朝廷任职。”

    钱谦益听得额头见汗,没想到皇帝对这件事如此看待。

    他和朝野很多人都认为皇帝任用陈继儒是在任用遗贤,没想到皇帝却由此阐发,认为对人才的发掘不够。他作为有举荐职责的臣子,当然感到汗颜。

    如今皇帝把这件事郑重提出,他也只能开脱道:

    “陈眉公的贤名早已传出,只是神庙皇帝怠于政事,天启年间又有魏逆乱政。”

    “故而直到今年,才被陛下任用。”

    “陛下勤政爱民,朝野之人共见。”

    一番话说得朱由检嘴角含笑,却仍坚持说道:

    “陈眉公没有早些被启用,是因为没有展示才能的空间。”

    “翰林院学刊就要发挥这个作用,让天下有才之士,发表文章策论。”

    “若有可观之处,自然会被推荐上来。”

    用翰林院的期刊,加强对学术界的掌控。如果有人真的有才学,自然能够展现。

    反之,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很难在翰林院学刊上发表文章。他们所谓的“贤名”,自然只是虚妄。

    朱由检希望以此,获得学术界的评价权——

    没有在翰林院学刊上发表文章的,士林中吹捧得再多,也称不上遗贤。

    同样的还有艺术界,如果不成为翰林院艺术馆的供奉,吹捧得再多也会引来质疑。

    翰林院掌握学术界、艺术界的评价权,就能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不让文艺界出反贼。进而通过文艺界会影响舆论界,影响更多的人人。

    再加上国会道德委员会对公众人物道德的评审权,士林清议、士人评价的权力,都会转移到朝廷手上。

    大明对士人的掌控,将会空前强力。

    所以,朱由检对此很重视,继续道:

    “今后,朕会给翰林院举荐元士的名额。”

    “被特赐元士出身、又有优秀作品的,可以免试入翰林院。”

    “例如陈继儒、孙奇逢,皆可到翰林院任职,甚至成为学士。”

    如此重视人才,钱谦益本应高兴,但是他听到后,却为难道:

    “陛下,元士以前没有考庶吉士的资格,去年才决定允许他们和进士一起考选。”

    “庶吉士考选限在四十岁以下,陛下允许所有元士参与,已经引来非议。再让他们免试入翰林院,臣恐非议之声更盛。”

    “毕竟民间有陈眉公这样的贤才,也有滥竽充数之徒。”

    “不考选就让他们入翰林院,臣恐世人看轻翰林。”

    言语中不赞同直接任命陈继儒、孙奇逢等人为翰林学士,必须通过考选,才能进入翰林院。

    朱由检知道钱谦益和陈继儒关系不错,没想到他竟然反对这个提议,有些狐疑地道:

    “陈眉公年事已高,又是天下公认的贤才?”

    “这样的人让他考庶吉士,他会愿意考吗?”

    “和新科进士一起考试,他们会不会觉得受委屈?”

    钱谦益听到后反而有些惊讶了,反问道:

    “和进士一起考试,谁会觉得委屈呢?”

    “像陈眉公一样年逾古稀的元士固然少,但是不惑甚至花甲之年的进士,却是不在少数。”

    “震川先生归有光,便是年近六十才成进士。”

    “衡山居士文徵明屡试不第,五十余岁经吏部考试后授翰林院待诏。”

    “两位先生的文章、书画同样享有大名,却不会觉得考进士、考翰林是屈辱。”

    “若真有人这样认为,朝廷不用就是!”

    这番话语,听得朱由检心中一震,认识到此时和后世的不同: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限定在三十五岁,年长的考生根本就没有。

    他因为这个印象,觉得让年长硕儒和新科士子一起参考,会让这些人觉得憋屈。

    却没想到大明的老年进士很多,别管五十岁还是六十岁,都是新科进士。

    新科进士考上庶吉士,是能庆贺的事情,怎么可能有委屈感?

    孙奇逢那样的元士,更是对考庶吉士很期待。甚至想通过和进士的同场较技,压下人们对他学问的质疑——

    毕竟他先前只是举人,这个功名放在京城实在是低了点。

    师范学堂想更进一步,需要他在学界有更高的地位。

    钱谦益就从艾南英那里知道,他和孙奇逢都在准备这次考选。

    朱由检因为错误印象得出这个结论,实在是不应该。

    反思了一下自己,朱由检道:

    “如此,就定下规矩:”

    “除了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外,其他无论什么人想成为正式翰林,都必须考取庶吉士。”

    “新科进士如此,元士也是如此。”

    “只有考取庶吉士,才能称得上翰林官员,有成为翰林学士的机会。”

    “避免有人滥竽充数,玷污翰林院这样的学术圣地。”

    维护翰林院的地位,希望打造出学术圣地。

    钱谦益出身翰林,如今又是翰林院掌院,对此当然很支持。

    甚至还向皇帝道:

    “臣会劝陈眉公参与这次考选,为将来立下规矩。”

    “连陈眉公这样的人都要考试才能进翰林院,贤名不如他的人,那就更是如此了。”

    “就是舒曰敬来了,也需参加馆选,才能成为翰林。”

    舒曰敬是和陈继儒齐名的遗贤,朱由检也有招揽的打算。

    不过他忽然想到一事,皱眉道:

    “舒曰敬有进士功名,他是考过庶吉士的,只是没考上去当了知县。”

    “他若以贤名再次获得考庶吉士的机会,会不会让那些认真做官的心怀不满?”

    这个问题,顿时让钱谦益瞠目结舌了。

    他提到舒曰敬只是因为这个人和陈继儒齐名,艾南英也向他多次举荐。根本就没想到舒曰敬已经是进士,曾经参加过翰林院馆选。

    但是不让舒曰敬参加馆选,那就更不行了。人家比陈继儒功名都高,凭什么没有这样的优待?

    一时间,他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件事,变得沉默下来。

    朱由检则在思索之后,提议道:

    “或许,可以多给进士几次考翰林的机会。”

    “可以给有学名、写出优秀学术论文的官员,再次考选的机会。”

    “还有,朕先前要求科道官员以三法司出身为先,让很多知县断了当科道的机会,治政上有些倦怠。”

    “为了让他们勤于政事,可以让优秀知县考庶吉士,代替以前的科道考选。”

    “其它新科进士也是如此,各院部寺监和各省一样,可以推出一到三名卓异官员,参加庶吉士考选。”

    “考上庶吉士的保留品级,在翰林院学习,获得翰林出身。”

    这番话明显又是奇思妙想,钱谦益听着就觉得头大。

    因为这不止是翰林院内部的事情,还关系到吏部如何选官。

    甚至关系到内阁,因为大学士必须是翰林出身。

    李三才就因为不是翰林,在东林党推举他入阁时,引来很大争论。

    其他想要入阁却碍于没有翰林身份的官员,得知这个政策必然会蜂拥而上,争取考上翰林。

    钱谦益如果知道举荐舒曰敬引出这些,根本就不会把这个名字提出来。

    如今,也只能委婉劝谏道:

    “翰林院为国储才,选的是天资纵横之士。”

    “一次考不上翰林,说明天资有限。”

    “而且让这些考过一次的人和新科进士竞争,对新科进士不公平。”

    “官员们沉迷考选庶吉士,也不利于治政。”

    朱由检思考之后说道:

    “影响考试的因素很多,不能一考就定终身。”

    “不过先生说的也有道理,不能让官员沉迷考选。”

    “那就定下制度,庶吉士考选最多参加五次,正五品以下品级。”

    “但是不限年龄,任何人都有机会。”

    说着,他看钱谦益仍有劝谏之意,继续道:

    “翰林院要扩编,多录用些翰林。”

    “如今翰林院有八个学馆,每个学馆又有五六个研究所,研究所下面还有研究室。”

    “以后至少要有二三百名常驻翰林,方能维持研究。”

    “就从今年开始扩编一倍,原有从四十岁以下新科进士选拔的人数不变。元士、优秀官员、卓异官员、还有四十岁以上进士,考取另一半名额。”

    “考试务必公正,不可引来非议。”

    这个决定,让钱谦益顿时高兴了。

    因为这意味着他能拉拢的官员,数量增加一倍。

    而且不影响原有的庶吉士考选,不会让他们闹起来。

    所以钱谦益很是高兴道:

    “如此定然可行。”

    “臣原定选二十到四十人,如今可扩充为六十。”

    “将来散馆之后,若是有一半人留下,二三十年之后,常驻翰林院的就有足够的人。”

    这个过程实在太慢,也不符合朱由检的期待,他向钱谦益道:

    “少了!”

    “以前翰林院录用庶吉士,最多的一次是六十二人。”

    “今科就定为一百二,从新科进士取六十,其他途径取六十。”

    “务必把八个学馆填充起来,以后继续完善。”

    大规模扩充翰林人数,从更广泛的人员中,选拔宰相之才。

    他是不希望内阁太过强势,所有的能臣都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五院六部沦为内阁下属。

    但是更不希望内阁中都是庸才,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

    之前他鼓励翰林外放兼职,就是要培养翰林官员治政的能力。

    如今则更进一步,给优秀官员考取翰林的机会。

    这样的官员必然是擅长理政的,而且在学习上没有懈怠,一直为考选翰林做准备。

    他们才是朱由检期待的储相,在将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工业时代。

    这种变化,对于没有翰林身份的官员来说,自然是机遇。

    但是人数的增加,却意味着翰林之间的竞争会加剧。

    以前按部就班就能升迁为侍郎、尚书,甚至成为大学士,那样的轻松日子对翰林来说将会一去不复返。

    他们必须争夺有限的官位,争取成为大学士的机缘。(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5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