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实证史学
推荐阅读:重生之资本传奇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小轩窗,玉珠忙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炮火弧线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义理史学被推翻,影响的不止是《资治通鉴》。
《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同样受到牵联。
撰写两书的欧阳修,奉行的是以理驭史,甚至可以说是义理史学的奠基者。
当即就有人提议,把两书踢出正史之列。
这种想法实在太激进了,没得到广泛认可,刘宗周道:
“欧阳修于人心丧乱之际正天理、论正统,此其编撰史书之功也!”
“何况《旧五代史》已经失传,若不以《新五代史》为正史,五代便无正史可用。”
这番话语一出,攻击《新五代史》的顿时无言以对:
无论他们说什么,《旧五代史》都已不存在了,总不能让大明为五代修史,那样更不可信。
不过,《旧唐书》曾在嘉靖年间被出版,却是有可能取代《新唐书》做正史。他们开始为这部书,争取正史地位。
支持欧阳修的自然不愿,举出《新唐书》的优点,认为它更适合做正史。
朱由检听了他们的争论后,最终下定论道:
“《新唐书》《新五代史》,可以继续作为正史。”
“但是《新唐书》的可信度,要排在《旧唐书》之后。”
“以后能用《旧唐书》的,就用《旧唐书》。《旧唐书》实在没有这方面记载时,才可用《新唐书》。”
“五代史同样,号召天下藏书之家进献《旧五代史》,如果实在找不到,才可用《新五代史》。”
“《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同样列入正史。”
确定正史又多了两部,新旧唐五代史并用。
这个办法,保留了欧阳修的颜面。但是还有一些人不满足,认为欧阳修的文采更好,他撰写的两部史书应该排在前面。
朱由检摇头笑道:
“文采好和史学好,没有必然联系。”
“欧阳修的《朋党论》你们看过吧?”
“这篇文章文采斐然,结论却是歪理。”
“甚至为了这个歪理,欧阳修还歪曲史料。把党锢之祸说成汉献帝所为,把白马驿之祸说成朋党所致。”
“他写文章尚且如此,编撰的史书又如何完全可信?”
把对欧阳修的非议,从史学转到文学。
推崇欧阳修文章的,以前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如今皇帝提起,他们才意识到欧阳修在《朋党论》这篇文章中,就有史学错误。
一些人甚至联想到,欧阳修在科举上录取的苏轼,曾经在试卷上编造典故。
这件事说起来是文人雅事,但是仔细论起来,却有科场舞弊之嫌:
欧阳修不顾典故真伪,把本应黜落的试卷录取。
以这种态度治史,那就必然是真真假假。谁都不敢相信,欧阳修在修史时没编造过故事。
以此来看,《新唐书》《新五代史》的可信度,确实应该排在《旧唐书》《旧五代史》后面。
唯一的问题就是,《旧五代史》可能不全。
钱谦益道:
“《旧唐书》幸还有人私藏,如今得见天日。”
“但是《旧五代史》,却失传已久。”
“或许已无法找到。”
朱由检对此扼腕叹息,感叹道:
“古籍保存,任重道远。”
“朕会让皇资委拨款,择地建立皇家图书馆。”
“把皇史宬、翰林院、文渊阁等收藏的非涉密图书放在里面。”
“今后万不可发生这样的事情,连曾经的正史都能失传。”
这个措施,得到群臣的一致称赞。
朱由检又针对《旧五代史》具体道:
“《永乐大典》等图书中,曾经引用《旧五代史》。”
“国史馆可派人辑录,争取恢复一些。”
“这个《旧五代史》残本,可以作为正史。”
“辑录工作,就由……”
看了一圈,朱由检迎着群臣期待的目光,任命道:
“陈仁锡为总纂官。”
“从今年的进士和副榜中,挑选擅长《春秋》的士子编纂。”
陈仁锡惊喜不已,急忙上前谢恩。
虽然辑录《旧五代史》称不上编撰史书,却也是青史留名的大事。
他靠拢皇帝的做法,如今得到了奖励。
不过,朱由检的任命,显然不止这一个,他又向群臣道:
“四书五经点校后,历朝历代的正史,同样需要点校。”
“国史馆以后的任务有很多,可以先提前准备起来。”
“已致仕的大学士,更是要发挥余热。”
这么明显的立功暗示,内阁大学士听到后,都是非常兴奋。
四书五经校注他们在学术界名望不够、不方便以权势强行参与。
但是正史点校,那就没什么妨碍了。史学的关注度毕竟不如经学,却同样能随着留名青史。
君臣之间,开始商讨哪些是正史,选择要点校的原本,做好前期准备。
最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这二十二部史书,被确定为正史。
再加上《元史》和前段时间开始编撰的《蒙元史》,一共二十四史。
这二十四部史书,就是官方确定的正史。
其他《通典》《通鉴》等史书虽然也很重要,却不在正史之列。
不过它们也需要点校,甚至辨伪存真。
朱由检对此说道:
“正史不代表完全是信史,野史、别史、杂史也并非完全不可信。”
“只是正史的可信度相对更高点,在没有其他反证前,姑且当作信史。”
“不过若有其他史籍提出反证,那就可以论述,对其展开辨伪。”
“经过辨伪存真后,确定哪些是真的历史。”
这个课题,显然是更大了。
群臣只要想想单单正史就有二十四部之多,野史、别史还有不知多少,就感觉头皮一阵发麻,认为这件事实在太麻烦。
但是翰林院那帮人,却是非常高兴。尤其是专心学术的人,认为这件事能够做一辈子。
钱谦益则看到了推广实证史学的机会,出言道:
“臣以为不但要看史籍,还要寻找实证。”
“有史籍记载、又有实物印证的,方才是完全的信史。”
“以实证史学,取代义理史学。”(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58.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