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43章 实证史学

第843章 实证史学


义理史学被推翻,影响的不止是《资治通鉴》。

    《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同样受到牵联。

    撰写两书的欧阳修,奉行的是以理驭史,甚至可以说是义理史学的奠基者。

    当即就有人提议,把两书踢出正史之列。

    这种想法实在太激进了,没得到广泛认可,刘宗周道:

    “欧阳修于人心丧乱之际正天理、论正统,此其编撰史书之功也!”

    “何况《旧五代史》已经失传,若不以《新五代史》为正史,五代便无正史可用。”

    这番话语一出,攻击《新五代史》的顿时无言以对:

    无论他们说什么,《旧五代史》都已不存在了,总不能让大明为五代修史,那样更不可信。

    不过,《旧唐书》曾在嘉靖年间被出版,却是有可能取代《新唐书》做正史。他们开始为这部书,争取正史地位。

    支持欧阳修的自然不愿,举出《新唐书》的优点,认为它更适合做正史。

    朱由检听了他们的争论后,最终下定论道:

    “《新唐书》《新五代史》,可以继续作为正史。”

    “但是《新唐书》的可信度,要排在《旧唐书》之后。”

    “以后能用《旧唐书》的,就用《旧唐书》。《旧唐书》实在没有这方面记载时,才可用《新唐书》。”

    “五代史同样,号召天下藏书之家进献《旧五代史》,如果实在找不到,才可用《新五代史》。”

    “《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同样列入正史。”

    确定正史又多了两部,新旧唐五代史并用。

    这个办法,保留了欧阳修的颜面。但是还有一些人不满足,认为欧阳修的文采更好,他撰写的两部史书应该排在前面。

    朱由检摇头笑道:

    “文采好和史学好,没有必然联系。”

    “欧阳修的《朋党论》你们看过吧?”

    “这篇文章文采斐然,结论却是歪理。”

    “甚至为了这个歪理,欧阳修还歪曲史料。把党锢之祸说成汉献帝所为,把白马驿之祸说成朋党所致。”

    “他写文章尚且如此,编撰的史书又如何完全可信?”

    把对欧阳修的非议,从史学转到文学。

    推崇欧阳修文章的,以前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如今皇帝提起,他们才意识到欧阳修在《朋党论》这篇文章中,就有史学错误。

    一些人甚至联想到,欧阳修在科举上录取的苏轼,曾经在试卷上编造典故。

    这件事说起来是文人雅事,但是仔细论起来,却有科场舞弊之嫌:

    欧阳修不顾典故真伪,把本应黜落的试卷录取。

    以这种态度治史,那就必然是真真假假。谁都不敢相信,欧阳修在修史时没编造过故事。

    以此来看,《新唐书》《新五代史》的可信度,确实应该排在《旧唐书》《旧五代史》后面。

    唯一的问题就是,《旧五代史》可能不全。

    钱谦益道:

    “《旧唐书》幸还有人私藏,如今得见天日。”

    “但是《旧五代史》,却失传已久。”

    “或许已无法找到。”

    朱由检对此扼腕叹息,感叹道:

    “古籍保存,任重道远。”

    “朕会让皇资委拨款,择地建立皇家图书馆。”

    “把皇史宬、翰林院、文渊阁等收藏的非涉密图书放在里面。”

    “今后万不可发生这样的事情,连曾经的正史都能失传。”

    这个措施,得到群臣的一致称赞。

    朱由检又针对《旧五代史》具体道:

    “《永乐大典》等图书中,曾经引用《旧五代史》。”

    “国史馆可派人辑录,争取恢复一些。”

    “这个《旧五代史》残本,可以作为正史。”

    “辑录工作,就由……”

    看了一圈,朱由检迎着群臣期待的目光,任命道:

    “陈仁锡为总纂官。”

    “从今年的进士和副榜中,挑选擅长《春秋》的士子编纂。”

    陈仁锡惊喜不已,急忙上前谢恩。

    虽然辑录《旧五代史》称不上编撰史书,却也是青史留名的大事。

    他靠拢皇帝的做法,如今得到了奖励。

    不过,朱由检的任命,显然不止这一个,他又向群臣道:

    “四书五经点校后,历朝历代的正史,同样需要点校。”

    “国史馆以后的任务有很多,可以先提前准备起来。”

    “已致仕的大学士,更是要发挥余热。”

    这么明显的立功暗示,内阁大学士听到后,都是非常兴奋。

    四书五经校注他们在学术界名望不够、不方便以权势强行参与。

    但是正史点校,那就没什么妨碍了。史学的关注度毕竟不如经学,却同样能随着留名青史。

    君臣之间,开始商讨哪些是正史,选择要点校的原本,做好前期准备。

    最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这二十二部史书,被确定为正史。

    再加上《元史》和前段时间开始编撰的《蒙元史》,一共二十四史。

    这二十四部史书,就是官方确定的正史。

    其他《通典》《通鉴》等史书虽然也很重要,却不在正史之列。

    不过它们也需要点校,甚至辨伪存真。

    朱由检对此说道:

    “正史不代表完全是信史,野史、别史、杂史也并非完全不可信。”

    “只是正史的可信度相对更高点,在没有其他反证前,姑且当作信史。”

    “不过若有其他史籍提出反证,那就可以论述,对其展开辨伪。”

    “经过辨伪存真后,确定哪些是真的历史。”

    这个课题,显然是更大了。

    群臣只要想想单单正史就有二十四部之多,野史、别史还有不知多少,就感觉头皮一阵发麻,认为这件事实在太麻烦。

    但是翰林院那帮人,却是非常高兴。尤其是专心学术的人,认为这件事能够做一辈子。

    钱谦益则看到了推广实证史学的机会,出言道:

    “臣以为不但要看史籍,还要寻找实证。”

    “有史籍记载、又有实物印证的,方才是完全的信史。”

    “以实证史学,取代义理史学。”(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58.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