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古文尚书是伪经?
推荐阅读:重生之资本传奇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小轩窗,玉珠忙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炮火弧线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三言两语就定下了礼经编撰,群臣都很意外。
他们本以为还会就是否需要校注四书五经展开争论,哪想到皇帝一开口,就让五经校注进入实施阶段。
甚至,《礼经正义》的编撰已经不止是校注了,是对《礼记》等典籍进行删改——
必修和选修说着好听,其实就是有选择的删减。
如果不是学习《礼记》的人很少,《礼记大全》又是元朝陈澔所注、杂采诸家为疏,和朱子的距离远了点。他们一定会极力反对,维护原本的《礼记》。
现在,他们只能看着《礼经正义》的内容被定下,等待完成编撰后,成为科举标准。
那些信奉理学、憋了一口气的臣子,在皇帝接下来谈到《尚书》校注时,终于爆发出来。
信奉理学的大理院右少卿吕维祺道:
“陛下,《尚书》为孔子编撰。”
“九峰蔡氏受其师朱子所托,撰《书集传》注《尚书》,又得朱子订正。”
“《书经》至是而大明,如揭日月矣。”
“臣以为加标点断句即可,无需重新注释。”
这个说法,得到很多臣子附和。
《尚书》虽然不是朱熹注释的,却是他的得意弟子所注。
这部注疏也确实是好,以至于佶屈聱牙的《尚书》,学习人数竟然比《春秋》《礼记》还多。
朱由检对《尚书》的认识远称不上深入,根本不可能推翻蔡氏的注释。
但是他却知道一点,那就是《古文尚书》被后世出土的清华简证伪。
这对儒家来说,简直是要命的事情——
著名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经,就是出自古文尚书的《大禹谟》。
现在的儒家学子将这十六字当成尧舜禹相授之心法,朱由检还把它们写在中极殿两楹,将来被证伪后,可能产生大风波。
这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确保无论《古文尚书》是否被证伪,都不影响十六字心经的地位。
故而朱由检在思虑之后,向群臣道:
“《朱子语类》曰:孔书至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不曾见,可疑之甚。”
“又曰:岂有数百年壁中之物,安得不讹损一字?”
“朕深以为然,觉得《古文尚书》不可信。”
“故而大明的书经,要采用《今文尚书》。”
“以蔡九峰对《今文尚书》的注释为基础,校注其中缺漏。”
“对于《古文尚书》和注释,则是废弃不用。”
这个态度,让群臣惊得一时失语了。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皇帝竟然要废弃《古文尚书》。
那样如今流传的《尚书》五十八篇,就有二十五篇被废弃,只有《今文尚书》三十三篇,作为大明书经。
这么剧烈的变动,就连刘宗周也不赞同,劝谏道:
“陛下,朱子等先贤虽然对《古文尚书》多有疑惑,却并未称其为伪经。”
“蔡氏传也经朱子订正,分辨今古文,删改经文,已经足够完善。”
“《朱子语类》曾曰:书中可疑诸篇,若一齐不信,恐倒了六经。”
显然,对《古文尚书》怀疑的不是一个两个,但是为了维护书经的权威,刘宗周认为还是应该采信。
群臣对此纷纷附和,就连钱谦益也说道:
“陛下,武宗正德皇帝所用年号,便是源自《大禹谟》。”
“《古文尚书》或有不实之处,却不可能完全是伪经。”
“孔安国、梅赜,写不出这种经文。”
朱由检听着群臣的想法,装做若有所思的样子,向他们道:
“那么你们以为,《古文尚书》是真的?”
“梅鷟对金城的质疑何解?”
“这个地名,可是在孔安国死后出现的。”
“应该如何解释?”
这个说法,有的臣子没有听闻,却也有人看过《尚书考异》。
这部书的作者梅鷟是正德八年举人,曾任南京国子监助教。他从语句、文体、史实及传授源流等方面,一一发掘《古文尚书》的出处,将宋人的怀疑落实到学术层面。
在朱由检命人取来《尚书考异》让群臣一同观看后,这些人纷纷皱眉,认识到古文尚书存在的矛盾。
虽然从这一点质疑不可能完全推翻古文尚书,但是若说古文尚书一点问题都没有,却是谁都不信。
钱谦益试着解释道:
“这些错漏,或是后人流传时所加。”
“《古文尚书》的来源,应该是古简。”
仍旧维护古文尚书,不认为它是伪作。
朱由检同样不想完全否定古文尚书,因为它已经完全融入儒家,成了当今儒学的一份子。
他之所以要把古文尚书分出去,不过是为了避免将来被证伪后,对他要确立的新儒学带来冲击而已。
所以他对钱谦益的这个说法很赞同,神色沉着若有所思地道:
“如此说来,古文尚书应该是来自散乱的古简,或者先秦典籍引用的《尚书》内容。”
“孔安国、梅赜等人将其重新编次,又加上了一些文字,故而出现错漏。”
“像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你们说来自哪里?”
这个问题,钱谦益恰好探究过。
因为他奉命撷取法家精华融入实学,研究过荀子的学问。
此时他就回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当是源自《荀子》。”
“《荀子》曰: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这是古《道经》所言,被《荀子》引用。孔子编撰《尚书》时应该有收录,古文尚书《大禹谟》有此言。”
刘宗周则补充道:
“‘允执厥中’四字,当是来自《论语》。”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大禹谟》十六字心经,与之相互印证。”
这番话语,解决了将来古文尚书被证伪后,波及十六字心经的问题。
同时也表明了古文尚书不全是伪作,至少引用了古人所言。
朱由检很是满意道:
“看来这《古文尚书》,不可能全是伪作啊!”
“朱子的做法,确实很有道理。”
赞扬了朱熹怀疑古文尚书又保留古文尚书的做法,朱由检话题一转,说道:
“不过《古文尚书》到底有争议,孔安国等人编次的篇章,不一定完全符合孔子编撰。”
“所以朕以为,引用有其他古籍验证的部分言语尚可,却不可当作完整篇章学习。”
“《古文尚书》及其注释,就和《尚书大传》等典籍一样,列为选修和参考。”
“《今文尚书》三十三篇,才是必修篇章。”
“如此也是为学习《尚书》减负,希望将来治书经的学子能多点。”
部分保留了古文尚书的地位,却又置于今文尚书之下。
这样将来就算古文尚书被证伪,也不会引起太大波澜。
甚至因为今日这一番辩论,人们会认同古文尚书即使是伪作,文字却部分源自乱简和先秦著作,对古文尚书的研究,仍旧有一定意义。
今后《古文尚书》的地位,就和《尚书大传》差不多,作为仅次于四书五经的典籍。
这种半否定古文尚书的做法,引来很多臣子皱眉。
但是对古文尚书的怀疑是朱熹那时就有的,他们也解释不了梅鷟的质疑。
甚至很多人心中,都像朱熹一样,怀疑古文尚书可能有伪作。对皇帝降低古文尚书地位的做法,他们只能捏着鼻子默认。
大明的书经,最终被定为《今文尚书》,基于蔡氏《书集传》,重新校点注释。(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6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