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礼经修改
推荐阅读:重生之资本传奇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小轩窗,玉珠忙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炮火弧线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朝堂上的士大夫关心四书五经校注,参加科举的士子则更关心。
杨廷枢是江南乡试亚元,这次和张溥一起来应试。
听到消息之后,和张溥等人交流道:
“天如贤弟,你说这四书五经重新校注后,科举会不会同样改?”
“难道我们还要重新学习经义,背诵新的注疏?”
张溥是皇帝内定的校注负责人之一,闻言笑着说道:
“科举自然是会改的,校注就是为了科举。”
“不过重新学习的知识也不多,大多还会沿用原有注释。”
“以维斗兄的才华,这一科定然中进士,根本不用担心。”
劝杨廷枢放宽心,不用担心改变。只要考上进士,那就能够上岸。
只是张溥有这个自信,杨廷枢却是没有。
毕竟张溥随徐光启学习,擅长的是数算。以他在数学上的造诣,只要不在考场上发挥出问题,中进士板上钉钉。
杨廷枢就算在江南成了经魁,如果会试的房考官不欣赏,仍旧还会落榜。
所以他看着张溥艳羡道:
“天如是不用担心,为兄就不行了。”
“浙江吴巡抚昔年也是亚元,但是考了八次,才成为了进士。”
“就是三元及第的商公,也是考了三次,才连中会元、状元。”
这些事例,都说明了科举的不稳定。
再有才学的人,都可能科场遇阻。
张溥听出了杨廷枢的紧张之意,宽慰道:
“皇上改革科举,就是为了让科场更公平。”
“这次会试,房考官会把正榜副榜的试卷一起检出来,再由至少三位考官一起评判,确定正榜副榜名次。”
“如此交叉阅卷,有才能的人定然脱颖而出。”
“维斗兄总不会以为,连副榜都登不上吧?”
“只要你的试卷被检出来,多位考官评卷,定然能登正榜!”
这个办法,听着就比以前完全由房考官决定更公平,杨廷枢确实少了很多担心。
但是文章这种东西,个人喜恶影响是太大了,杨廷枢真的担心考官不喜欢自己的文风,直接把自己黜下去。
所以他摇着头叹气,为自己的前途担心,有些羡慕地感慨道:
“张兄擅长数算,确实不用担心。”
“真希望会试的进士科,同样实行百分制。”
“如果按分录取,考不上为兄也认了。”
“就怕有些人因为一己好恶,直接黜落我等。”
这番话语,让很多听到的举子心有戚戚。
他们不怕没有标准,怕的就是标准胡乱变——
这一科的考官喜欢这种文风,下一科考官的喜好又变了。
有些才学斐然的人科场不顺,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他们对皇帝推行的百分制,总体是认同的。至少能知道自己差在哪,为何被打低分。
听出众人对百分制的认同,张溥笑着说道:
“进士科的二三场,可不是实行百分制吗?”
“只有二三场都及格的人,才能成正榜进士。”
这个众人都听说了,还有一些不知究竟。
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朝廷为了显示三场并重,推行这种制度。
那些精通策论的,对此欢欣鼓舞。
不擅长策论的虽然有些担心,但是在知道会试二三场的难度不会超过乡试,甚至就是从过去几年的乡试中选题后,也表示了认同——
他们总不能说自己连这些都答不上来,那会让人们质疑举人资格。
还有些很擅长策论却不擅长八股的,对于二三场只要求合格,表示有些不够:
“第一场的经义固然重要,但是二三场的策论,又何尝不重要了?”
“既说三场并重,那应该三场都要求合格,再从经义、策、论考卷中,择优选拔录取。”
“现在这样评卷,其实仍不重策论。”
对此大发牢骚,认为应该修改。
显然,这些有可能从会试改革中受益的举子,不但不反对会试改变,甚至觉得要更激进。
张溥见此情景,想到皇帝安排的引导士子任务,趁机道:
“会试这样,皇上也觉得应该改。”
“现在是三场并重、经义为先,但是以后策论的评分标准出来了,就有可能以策论为先、经义只要求及格。”
“所以四书五经校注的改动,诸位根本不用担心。”
“就算有些许改变,诸位的经义难道还能不及格?”
从另一个方面,宽慰学子不用担心科举教材修改。
并且还指明以后策论会越来越重要,会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知道张溥身份的人,对此若有所思。更多的人则怀着忐忑,准备接下来的考试。
——
二月初九,举子们开始第一场考试,十二日则是第二场。
这一日同样是经筵春讲开始的日子,朱由检之前就下了任务,商讨四书五经校注。
朝堂群臣,对此做了十足准备。
在野的孙奇逢、陈继儒等人,同样应邀参与。
经筵刚开始,朱由检便定基调道:
“四书校注,以朱子《四书集注》为基,在此基础上点校修改。”
“真正需要大改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朕看今年的会试,以学习《易经》、《诗经》的居多。”
“《尚书》、《春秋》、《礼记》因为太晦涩,少有举子学习。”
“这三经最需要修改,切实为学子减轻负担!”
打着减负的旗号,主要改变五经。
这个说法,引来群臣认同。因为程朱理学的根基就是四书,天下学子都学的也是这个,另外五经则只择其一。
皇帝对四书只要求小改,决定了大部分学子对四书的认识不用改。
对五经的修改,则是只波及专治该经的人。
已经被任命编撰《礼经正义》的刘宗周,此时率先说道:
“陛下命臣编撰《礼经正义》,臣苦思冥想,确定分为两卷。”
“上卷为《礼记》《仪礼》《周礼》,都是原本的旧三礼。”
“下卷为《大明礼法公约》《大明分封礼法》《大明继承礼法》,是为大明新三礼。”
“将来考试,以大明新三礼为主,辅以旧三礼经义。”
这个编撰方法,是得到朱由检认可的,他点头道:
“礼是运转变化的,大明的学子,当然要学大明三礼。”
“对旧三礼也不能丢掉,尤其是《礼运》等篇。”
“不过三礼的篇章过多,还有不合时宜之处。以往只考《礼记》都少有人选,朕觉得必须减负。”
“先生可以从旧三礼中挑选一些篇章为必修,纳入《礼经正义》。其他篇章为选修,和《大戴礼记》《孝经》《孔子家语》《朱子家训》这些书籍一样,列为参考典籍。”
“参考典籍不列入出题范围,但是考生在作文时可以引用,印证自己观点。”
这样一改,《礼经正义》中旧三礼的内容就大大减少了。尤其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内容,可以丢到选修去。
群臣对此纷纷点头,觉得确实可以这样改。学子的负担也会减轻,会有更多的人学礼经。
他们开始商讨,应该把哪些篇章,列入必修范围。
《曲礼》《王制》《礼运》《乐记》等篇章纷纷入选,其他晦涩难懂、而且没多大作用的篇章,被他们丢入参考范围。
大明的礼学,开始进入新时代。从皓首穷经,向指导现实转变。(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6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