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文思学堂
推荐阅读:重生之资本传奇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小轩窗,玉珠忙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炮火弧线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文思院,光学研究所。
自从在吕祥的支持下成立这个机构后,薄珏开始了对光学镜片的探索。
首先就是手表和钟表的镜面,薄珏在经过多番测试后,确定使用透明无色的胶棉。
这不仅是因为胶棉不易碎,还因为相比玻璃来说,它更容易加工。
对于还无法大规模生产的玻璃来说,它的成本也更低些。
直到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它的缺点。
“这胶棉也太娇贵了,容易留下划痕,还容易发生畸变。”
“它的透光率本就不高,这下更不如玻璃了!”
看着军中反馈的意见,还有一片完全被刮花的表盘,薄珏摇了摇头,感觉胶棉虽好,有些方面却不如玻璃。
只是玻璃镜片的烧制和加工实在太难了,尤其是大块平板玻璃。
他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办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他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摸索各种光学镜片。
尤其是《墨子》中提到的鉴低和鉴团,也就是皇帝提到的凹透镜和凸透镜。
薄珏通过对镜片进行组合,发现了很多光学现象,甚至进一步改进了望远镜。
但是皇帝所说的显微镜,他却仍没有发明出来,也没有发明其他东西。
他感觉现在的自己,脑海中就是一团浆糊,似乎有什么东西喷薄欲出,却又抓不到踪迹。
无奈之下,他只能研读《墨子》,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启示。
陈继儒等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的。
他们一到文思院,就受到了薄珏欢迎。
很多敬仰陈继儒的工匠,都走出来迎接。
就连恰巧在文思院的吕祥,都亲自来接见他们:
“诸位名士到来,文思院蓬荜生辉。”
“且到正堂坐下,有勋爵的工程师一起。”
招呼那些有勋级甚至爵位的工程师一起,在文思院迎接陈继儒一行人。
他是实在没有想到,陈继儒、陈仁锡、张溥这样的名士,竟然都会来文思院。
对于邀请他们过来的方以智,更多了几分善意。
如果这些人为文思院说话,士人对文思院匠官的鄙视,定然会少一些。
他这个匠官首领,也会少很多非议。
陈继儒极为和气,面对这些人丝毫没有鄙视,反而称赞他们的功绩。
文思院一众匠官,只感如沐春风,认为陈继儒不愧是名士。
直到陈继儒和薄珏探讨《墨子》,他们才发现陈继儒对光学的了解很浅显。
不过吕祥还是道:
“听了眉公一席话,吕某茅塞顿开。”
“文思院有一座附属的文思学堂,是京城九大学堂之一。”
“不知眉公可愿屈尊,担任山长之位?”
这番话颇有些突兀,听到的人惊讶不已。
但是吕祥也有苦衷,那就是去年的乡试,文思学堂只有两人考上明算科举人。
这在九大学堂中垫底,甚至不如以内廷太监子弟为主的工商学堂。这让文思学堂的师生,颇有些抬不起头来。
原本的学堂山长,更是主动辞职,现在都找不到人来干。
甚至有一些先生和学生都要离职,文思学堂有可能办不下去。
所以吕祥才不顾冒昧请求,希望陈继儒能担任山长。至少要用他的名气,把学堂的师生稳下来。
陈继儒听到这个请求呵呵一笑,正想按照惯常的做法推委,旁边陈仁锡道:
“吕工这就不知了,眉公奉皇上之命,主持国会公民委员会。”
“眼看就要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去学堂做山长?”
这件事昨日刚刚发生,仅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大臣知道。
文思院众人没有听说,一时颇为惊讶。薄珏道:
“眉公要去国会任职?”
“那以后就是同僚了。”
“我们少府寺组建的工程师协会,如今就划给国会工业委员会监管。”
“吕工身为会长,如今兼任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位子,不如陈继儒的公民委员会主任显赫,但是也相差无几。
尤其是这个职位只是吕祥的兼职,说明他还有更重要的责任。
这让听到的人颇为惊讶,其他工程师更是纷纷恭喜。
就连张溥,也多打量了吕祥几眼,对他重视起来。
吕祥听着周围匠官的恭维,呵呵笑着说道:
“都是虚职、虚职,显示工程师的地位而已。”
“若是西铭先生做了雇工协会会长,如今也必然会成为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真正重要的,是做工业规划,那是宋先生主持。”
这个宋先生就是宋应星,他奉命筹建曹妃甸钢铁厂,成功实现了用海外运来的木炭,冶炼遵化、迁安的铁矿。让北方有了稳定的火器用铁来源,减少了购买闽铁的支出。
尤其是兵工厂的筹建,他也出了大力。去年大明生产那么多火器,就有他的功绩。
在大宁之战展示新火器的威力后,宋应星已经获封子爵,并且成为了工业委员会的主任,负责起草相关法案、制定工业规划。
他才是工业委员会真正的主持者,吕祥等人只是配合而已。
想想他三年前刚刚考取进士,如今地位就不弱于小九卿,张溥等人尽是羡慕,知道这也是一位简在帝心的臣子:
『还以为陛下推行磨勘法,不会有人幸进。』
『没想到原本的官场之外还有国会,谁都可以担任。』
『这宋应星没有卿相之名,实权却不弱卿相,至少有一部侍郎的地位。』
『当年张文郁升到侍郎尚且用了五年,宋应星却更快啊!』
对此羡慕无比,认为国会的职位是终南捷径。
但是想在国会任职,那却很不容易。
仍在筹办中的国会,负责人由皇帝和刘宗周直接指定。
其他人就是想插手,也根本没有机会。
想到这里,他们又看向陈继儒,知道这才是一步登天的人。
——
陈继儒得知吕祥在工业委员会任职后,心里更多了几分重视。
他知道,像自己这样平步青云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会被排挤。
就算他之前名望极高,在涉及到权力争夺时,也会被人诋毁。
所以他才迫不及待地解决女子之事,不让其他人找到借题发挥的机会。
如今得知吕祥在国会筹办处任职,还和宋应星等人交好,他顿时认识到,自己应该把这个人当作友好同僚看待。
所以他斟酌之后,开口道:
“文思学堂是九大学堂之一,不会找不到山长。”
“但是既然吕工邀请,老朽就暂代一段时间。”
答应去文思学堂任教,暂代山长之位。
吕祥、薄珏等人闻言,都是欢喜不已。
如果说他们先前对陈继儒的敬重是对名士的敬仰,现在就开始视为一家人——
他们的子弟有一些就在学堂读书,当然希望有个好先生。
陈继儒在京城开始有了落脚点,获得了和孙奇逢一样的九大学堂山长之位。
张溥见此暗道不妙,因为陈继儒有了创立新学派的本钱:
『有了文思学堂做依仗,眉公有了什么学问,都能快速传出去。』
『就算他的学问不完善,也有弟子、学生帮助。』
『难道科学的竞争者,又会多出一个?』
只把实学看作对手的他,是不希望其他学派冒出来的。
尤其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陈继儒,是天下有名的遗贤。
所以,他在离开文思院后,又邀请陈继儒、陈仁锡去明智报业园参观。
这个地方就在文思院对面,是负责试验印刷技术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京城最大的印刷品集散地。
再加上朝廷负责出版印刷的衙门都在这里设分署,可以快速审核、印刷稿件。
京城的报刊不管总社在哪,在这里都有设分社。
张溥的《明报》作为京城四大报之一,在这里自然有据点。
——
几人来到的时候,明报分社的人员正在为报纸做排版。
看着印刷工、排版工、刻字工等忙忙碌碌,把一张试制的报纸印出来,再做仔细校对。陈继儒感叹道:
“这《明报》一个分社,就不弱于江南的书坊了。”
“以后印书不用去建阳,在京城就能出版。”
饶有兴趣地询问印刷价格是多少,打算把自己的文章印出去。
张溥笑着说道:
“眉公印书,哪里需要自费?”
“我就按最高的版税,给眉公四分之一。”
“这是最高的比例了,寻常人只能拿十分之一。”
“明智书坊为刘先生、徐先生印书,就是这个版税。”
以《刘宗周选集》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为例,说明京城现在的出版规矩。
这两人能拿25%的版税分成,在京城已是最高。
其他名士想出版图书,一般只有10%到20%的版税率。
再低通常只能拿稿费,或者自费出版。
以陈继儒在天下间的名气,他有资格拿到最高的版税。
听着张溥的讲述,陈继儒哈哈一笑,颇是心动地道:
“昔年老朽曾著《百家粹言》,如今看来还有需要修订之处。”
“天如既然有意,我这新的《百家粹言》,就交给你出版。”
接受了张溥的好意,打算出版书籍。
张溥喜出望外,又试着道:
“眉公担任文思学堂山长,不知可有什么头绪?”
“若不嫌弃的话,小弟有些愚见。”
陈继儒抚须微笑,看着张溥说道:
“你张西铭和弟子同中举人,自然是极擅教人的。”
“这哪是什么浅见,是我应该洗耳恭听才是!”
一番话说得张溥大笑,向陈继儒道:
“眉公有所不知,司农寺和上林苑监负责的农业学堂,和农业科学院颇有关系。”
“吾师徐先生主持的农业科学院,有不少研究员在农业学堂做先生。”
“如今文思学堂最缺的就是先生,小弟可以让更多的科学院研究员,去文思学堂任职。”
“或者更名正言顺一点,把文思学堂改为科学院、文思院合办。”
一番话图穷匕见,想要把文思学堂纳入科学,作为科学的又一个传播点。
陈继儒只要答应这点,就无法依靠文思学堂建立新学派。
这让陈继儒深思,不知要不要答应张溥——
他和张溥的关系虽不错,和钱谦益却更亲近。
吸纳了东林党精英的实学派,才是他心中理想的合作者。
不过,正因为抱着这种想法的名士很多,他陈继儒对于实学派,没有那么重要。
钱谦益就算撷取百家,也不需要他指指点点。
而他自己创立新学派的话,没有核心宗旨不说,还不知道能不能立起来。面对实学、科学的挤压,有可能最先垮下来。
所以,面对张溥的建议,他心中犹豫的同时,有了待价而沽的心思,只是没说出口来。
张溥见陈继儒没有第一时间回绝,已经知道这位老先生不排斥科学,当即就向他道:
“我这科学,最初是源自徐先生的西学,是以西补儒的学问。”
“后来皇上觉得西学实在太狭隘,故而以儒家六艺中的数学为本,指点创立了科学。”
“皇家科学院,就是科学的聚集地,负责研究科学。”
“农科院、海科院、军科院,都是分院之一。”
“如今的科学,已融汇农家、兵家等学问。”
“学生欲用百家补儒,请眉公、芝台一同参与。”
正式邀请陈继儒、陈仁锡,加入他的科学派。
两人相视默然,一时拿不定主意。
科学这个名字他们是听说过的,但是却从没有详细了解。
如今听张溥讲述,才发觉不知不觉间,科学已壮大如此,并且有了科学院这个稳固的根据地。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算科学不能大昌,也能像文思院那样,保住一块地盘。
如果再受到一些人认可,科学就会成为和实学并列的新学派。
两人加入科学成为这个学派的创始者,地位可想而知:
『宋儒治国失败,道学、理学已日落西山。』
『心学纵然有刘宗周,也免不了衰微。』
『今后是新学的天下,科学能否成为主流学派?』
揣摩着这个问题,两人想到张溥奉命和刘宗周、钱谦益一同主持四书五经校注,纷纷明白了皇帝的心意:
很明显,皇帝是打算用心学、实学、科学这三个学派,取代传统的程朱理学。
张溥的科学派现在看着弱小,但是等科学的理论渗入四书五经、被天下士子学习后,它就必然会成为当世显学。(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7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