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科学和百家
推荐阅读:重生之资本传奇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小轩窗,玉珠忙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炮火弧线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安排了公民委员会的事务后,今日的召见总算结束了。
刘宗周等人按惯例抄写起居注,记下皇帝吩咐他们做的事。
陈继儒看着颇为新奇,询问道:
“皇上召见群臣,都是这样子吗?”
“安排得如此事无巨细。”
陈仁锡向他解释道:
“平时不会这样,但是重要会议,尤其是有关重制礼乐的,必须抄写起居注。”
“否则忘了陛下的安排,就会被认为不称职、不把陛下的吩咐放在心里、抵触重制礼乐。”
“刘鸿训因何撤职,眉公应该知道吧?”
陈继儒听说过这件事,知道刘鸿训是因为对别人说“主上毕竟是冲主”,被皇帝借题发挥,落个削籍为民。
以前他还觉得皇帝这样做太小气,如今看来显然显然还有内情。
如果百官都像刘鸿训那样小视皇帝,皇帝安排的事情,根本不可能落实下去。重制礼乐更是空谈,根本无法实施。
这让他心里告戒自己,在皇帝面前一定要注意分寸。
旁边钱谦益则说道:
“起居注如今不仅记录陛下的起居,还记录朝廷的重要会议。”
“眉公以后就习惯了,今后国会开会,都会有起居注参与。”
“陛下还有意改个名字,将起居注称为秘书。”
“秘书?”这两个字一出,顿时触动刘宗周的心弦。
他放下手中毛笔,凝重道:
“秘书监为后汉桓帝始置,属太常寺,典司图籍。”
“南朝梁始定名秘书省,为隋朝五省六部之一。”
“唐代改称兰台及麟台,又设翰林院。”
“本朝洪武初年设有秘书监,为翰林院所属,掌内府书籍,洪武十三年并入翰林院典籍。”
“陛下若新设秘书监,定与以往不同。”
钱谦益笑着说道:
“那自然是不同的。”
“如今朝廷注重保密,秘书监应该是负责机密文书。”
“起居注是记录陛下言行的,让他们出宫做会议记录,总是名不正言不顺。”
“在翰林院设个秘书监,正好让他们做这些。”
这是很多官员的想法,他们不想被起居注记录。
毕竟设立起居注是为了约束皇帝言行的,如今这样又算什么?
起居注改为秘书,他们会更轻松。
但是刘宗周听到这个想法,却是摇了摇头,说道:
“设个秘书机构没有什么,但是却不能称为监。”
“陛下以诸监属于内廷为由,把钦天监划入内廷,国子监也险些被划入,最终被改为太学。”
“秘书机构,不能称之为监,不能归内廷管。”
对此非常敏感,并且坚决反对。
尤其是他想到了和秘书监只有一字之差,如今还残留着中书处的中书监。
如果皇帝在内廷相继设立这两个机构,朝廷的权力分配会有大变。
——
陈继儒等人听着他们的探讨,感受到了重制礼乐的凶险。
他们随口商议的机构设置,就关系到内廷外廷的权力分配,有可能在朝廷引发种种波澜。
但是在两人口中,这不过是经常议论的话题而已。比之更重大的事务,还有不知凡几。
陈继儒想到自己如今主持公民委员会,下属不但有四个二级委员会,还有男子协会、女子协会、妇幼保健协会等民间机构,甚至皇帝还允许他按需要设置,辅佐公民委员会运转。
这让他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权力:
『一个做法,就能影响天下。』
『皇上真的给臣民放权啊!』
对当今皇帝深感佩服,同时对自己的境遇很是惊喜——
由布衣而成卿相,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如果说国会的资政院、谘议院相当于朝廷两院的话,他这个国会公民委员会的主任,至少相当于三字部的部长,有着小九卿的地位。
这让他忍不住感到飘飘然,甚至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只是在此之前,他还有一件事要解决,刘宗周道:
“眉公执掌公民委员会,切不可有所偏见。”
“你的‘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句话,确实容易让人误解。”
“愿你早日解决此事成为元士,这样才能在国会站稳脚跟。”
这是他以国会筹备处负责人身份做出的劝诫,或者说是要求。
现在的国会可不同以往,不再是区区几个人。十五个专门委员会的设置,吸纳了大量人才。
里面既有钱谦益这样的进士和官员,还有孙奇逢那样的元士和平民。
陈继儒在民间名声虽大,但是他如今来到朝廷任职,就要守朝廷的规矩。
他以平民的身份在国会任职没人说什么,因为国会就是国人商议事务的地方,平民自然也可以。
但是他若连个元士的身份都没有,在筹办公民委员会时一定会惹人质疑。
可以说,皇帝让他解决“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是命令也是要求。
如果陈继儒无法解决的话,得到了皇帝的任命也坐不稳。
所以陈继儒只能道:
“都是以前引用古人言语,没想到闹出这么大风波。”
“蕺山先生放心,陈某一定会解决这件事。”
“就是要解铃的话,在京城应该去找谁?”
这是他最难受的一点。
在前来京城之前,他以为需要说服的是皇后,为此还做了很多准备。
但是皇帝召见后,他才认识到是皇帝:当今皇帝才是推行男女平等、维护女子权益的人。
皇帝需要他消除影响,这要求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麻烦。
现在陈继儒需要个中间人,帮他化解女子的敌视。
刘宗周听到后道:
“眉公奉命筹办公民委员会,还要组建女子协会。”
“当今天下最负盛名的女子当是秦将军,眉公可邀请她参与。”
“我等大臣不好擅自交结武将,这件事要靠眉公自己。”
陈继儒闻言道谢,表示一定会去请秦良玉。
张溥在旁出言道:
“方以智的姑姑方维仪,如今就在京城。”
“她以教导方以智的功绩出任女子学院副山长,还曾为娘娘绘制九莲观音菩萨送子图,颇受京中妇人推崇。”
“若是有她出面,当能说服女子。”
这个人物,陈继儒是知道的。而且还知道她是有名的才女,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对者。
《女子学报》上发表的讨伐他的文章,未尝没有方维仪的手笔。
几人七嘴八舌,谈到了京中有名的女子。
陈继儒需要说服她们,才能顺利组建女子协会。
陈继儒听得头都大了,感觉公民委员会的权力真不好拿。
成立女子协会都这么麻烦,更何况其他几个协会?
但是再难他也要做,除非他现在放弃,挂冠返回江南。
——
次日,陈继儒在陈仁锡陪同下,经过张溥引荐,结识到了方以智。
方以智对这位江南名士闻名已久,早就想结识这样的人。
听到陈继儒的来意,他拍着胸膛说道:
“眉公愿意收回‘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句话,姑姑知道了一定会很欢喜。”
“只是事不凑巧,她去宫中给贵人作画了。”
“几位可改日再来,我把女子协会的事情告诉姑姑。”
陈继儒闻言连连感谢,陈仁锡则问道:
“去宫里作画?”
“是有哪位贵人怀孕吗?”
方以智笑着说道:
“去年一年宫中都没有新皇子诞生,直到今年皇后才诞下嫡次子。”
“现在皇后有两个儿子,地位稳固无比。”
“她劝皇上多纳嫔妃生育子嗣,如今宫中有数位贵人怀孕。”
“姑姑就是被娘娘请去的,希望多诞下几位皇子。”
这话一说,众人顿时就明白了。
皇后在地位稳固后展示大度,所以大方地邀请方维仪进宫,为怀孕的嫔妃绘制观音送子图。一点都不担心其他嫔妃生下皇子后,会威胁她的地位。
方维仪就是因此被召进宫,是不是还有其他事情,众人就不知道了。
但是想来昨日乾清宫的事情,皇后应该知道,有可能向方维仪提起。
聊了一下这些事情,陈继儒等人正要告辞,方以智忽然向陈仁锡道:
“芝台公,听说你熟读《墨子》,还曾为之作注。”
“不知是否有时间,去文思院讲解?”
陈仁锡很是惊讶,奇怪道:
“讲解《墨子》?”
“文思院还有人研究诸子学问?”
对那些皇帝任用的匠官学习诸子,感到不可思议。
方以智因为研究车辆,和京城的工程师颇有交流,还参加过他们组织的诸葛会。
也因此结识了薄珏等人,这次找人讲解《墨子》,就是薄珏要求的。
他向陈仁锡解释道:
“薄工在文思院成立光学研究所,研究望远镜、镜片等物品。”
“他在觐见陛下时听说《墨子》中有很多光学知识,故而潜心研习。”
“只是这其中还有不解之处,请诸位名士去文思院讲解。”
陈仁锡研究《墨子》是研究其中的文章,还有学问道理,对其中的光学知识并无深刻研究,甚至都不明白。
不愿露丑、也不愿和文思院匠官交往的他,本能地就要拒绝这个邀请。
却不料陈继儒在旁自荐道:
“《墨子》一书,江南多有人研读,老朽曾做一篇《墨子粹言》。”
“若是小友不嫌弃,老朽就一同去看看,相互交流学习。”
把讲课说成交流,并且主动前去。
方以智闻言大喜,欢喜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了。
相比陈仁锡来说,陈继儒这个名字,才是如雷贯耳。
这样的名士去文思院交流,文思院的匠官欢迎还来不及。
所以他当即说道:
“眉公说笑了,谁会嫌弃您讲学!”
“我这就告诉薄工,说您这就过去。”
派仆人立刻骑马,传达这个消息。
随后又命人备车,邀请陈继儒一定要坐在自己车里。
陈继儒登上方以智的四轮马车后,才察觉这辆车另有玄机。
相比他来时坐的车来说,这辆车要舒适多了。而且车身更宽大,足以躺在里面。
这让他惊叹方以智在车辆上的造诣,对此行也多了几分信心。
——
坐在另一辆马车上的陈仁锡和张溥,则对此极为不解。
陈继儒固然和三教九流都能说上话,但是他堂堂天下名士,为何要主动结交匠官?
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很多文官都在敌视他们。
除了迫不得已有些交流外,匠官在官场上,基本是被孤立。
张溥皱着眉头道:
“文思院和牧斋公颇为亲近,实学的格物方法,就是在文思院悟的。”
“难道眉公要投身实学,学习钱谦益的学问?”
这是他不愿看到的。
钱谦益的影响力已经够大了,如今再加上陈继儒,估计天下读书人都要投入实学派。
那样他的科学还如何立足,自己又如何成为圣贤?
陈仁锡思索和陈继儒的交往,摇头道:
“断然不会如此!”
“眉公纵然要投入实学派,也不会从文思院着手。”
“我看眉公是在陛下提点实学撷取百家后,想要从百家之中,整理出自己的学问。”
“这次去文思院讲解《墨子》,或许就想要从此着手。”
张溥闻言若有所思,想到了陈继儒曾著《古今粹言》四十一卷。
诸子百家、古今名人的名言,陈继儒几乎都有研习。
单说撷取百家,他确实有这个资格。
甚至旁边的陈仁锡也是,曾作《诸子奇赏》,评点过诸子学问。
想清这点的张溥,心情一时间激动起来,想到了如何发展科学:
『我在士林中的名望还差一点,不足以和刘宗周、钱谦益抗衡。』
『但是加上陈继儒、陈仁锡这些研究百家学问的人,是否同样能撷取百家、吸收百家精华?』
『若是成功,科学岂非能快速壮大?』
如同钱谦益想用百家学问壮大实学一样,张溥在听到皇帝的明示后,同样也有这个打算。
他的科学本就源自徐光启的西学,最初是抱着以西补儒的打算。
在经过皇帝改名后,科学变成了用儒家六艺中的数学、认识世界的学问。
但是以西补儒,却仍没有放弃。
西学尚且能用来补充儒学,百家学问又何尝不可?
至少相比西学来说,诸子百家是中华古人的学问。
“百家补儒”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张溥心里。
他打算以科学为本,撷取百家学问。(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420/128377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