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谏言
推荐阅读:高武大秦:你也不想秘密被知道吧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电竞】赴光 嫡女重生,皇上的小娇娇杀疯了 偷听小奶包心声后,全家炮灰赢麻了 非吾所愿非汝所想 原神:与两只芙芙的日常 德运少班主?老子不干了! 对,我开挂了
多了一个新衙门,等于多了一个侍郎的坑位。
也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这个坑位,但内阁就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实际上内阁开了三次闭门会议了,最后定下了五个人选,呈送御前,没曾想皇帝直接留中,毫无反馈。
没人知道皇帝怎么想的,牢牢抓着吏部的林如海,对于皇帝的想法有点眉目,却不敢判定。
于是林如海让人给贾琏带话,晚上去林家吃饭。
贾琏直接口头回了一句:“给林相带个话,陛下登基至今,人事方面并未提拔一人居高位。”
传话的常随回到内阁,原文转达后,林如海呆滞了一番,抬手想自抽一个耳光又没落下,最后苦笑摇头。
难怪贾琏一点都不关心多出来的侍郎位子,人啊,果然容易被利益迷了眼。
贾琏这边没动静,不是因为侍郎这个位子不香,而是因为侍郎的位子太显眼了,与其争那个,不如争下几个郎中和员外郎级别的官。
过了两天,李元回复的文件上增加了一个名字,彭慎思。一个从南洋调回来的官员,在南洋时出任李元的副手。与此同时,一起回来的四个官员,进入了李元的秘书处,协助李元对接内阁,处理朝政。
这个秘书处的负责人是胡敏,随着秘书处的成立,此前内阁诸多可以自行做主的事情,现在需要经过秘书处转一手,如果秘书处认为内阁处理的不妥当,会附上意见,转呈御前。
内阁几乎在第一时间,通过了彭慎思的任命,这位当年被流放时曾为一省按察使。
正常理解这种出过问题被流放的官员,按道理是没有机会翻身的,但人家就翻身了。
你这个人有没有问题不要紧,只要不是谋逆的罪名,机会来了照样能翻身。
贾琏闻讯后立刻进宫求见,李元诧异于贾琏难得的主动求见,立刻宣见。
“陛下是在鼓励大臣贪腐么?”贾琏正常见礼之后,一句话给李元干红温了,脖子粗的青筋猛跳。
愤怒的李元猛的站起怒视贾琏,遭遇他平静且毫不畏惧的眼神。
胡敏吓的浑身微微发抖,却不敢发出一丁点声音。
“放肆!”李元缓缓的吐出两个字,贾琏不紧不慢的摘下官帽,捧在手里道:“陛下如不能纳谏,请罢贾琏!”
听着贾琏平和坚定的话,李元竟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甚至有点失措的感觉。
“你说,朕为何不能用亲信之人?”李元努力的压着怒火,咬牙切齿的问。
贾琏淡淡道:“微臣必须赶在陛下核准彭慎思的任命前,阻止陛下犯错,言语有冲撞之处,请陛下海涵。”
李元火气依旧,怒道:“回答朕!”
贾琏道:“陛下秉承先帝遗命,有继往开来之志。彭慎思乃先帝时贬谪南洋的巨贪,陛下赦之即可,为何任命高位?这不是在鼓励贪腐是什么?秘书处乃连接陛下与内阁之间的纽带,陛下用人为何不从年轻的新人中简拔于微末,反而用几个油滑之经年老吏?”
李元怒道:“此五人在南洋期间为朕办事,尽心尽力,劳苦功高,朕如何不能酬功?”
贾琏正色道:“此辈昔日负罪流放,陛下给他们机会将功赎罪,尽心尽力不是应该的么?陛下宽赦他们足矣,何来酬功之说?”
面对寸步不让的贾琏,李元确实很愤怒,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贾琏说的都对。现在因为面子问题,有点下不来台了。
“内阁都不反对,吏部也不反对,哪里轮的到你来反对?”李元的怒气值下降了一些,话也开始变软。
贾琏依旧穷追猛打:“如陛下从朝中提拔臣子,微臣绝置反对一词。陛下欲用罪臣,就该先证明他们无罪,给他们平反。”
李元看着面不改色的贾琏,缓缓落座,摆摆手:“卿且先退下,容朕细思。”
贾琏戴好帽子,躬身告退,并未继续死缠烂打。胡敏这才长出一口气,就怕贾琏死活不给圣人台阶下,非要让皇帝认错。
目送贾琏走远后,胡敏对殿内的两个内侍低声道:“不想死就管好嘴!”
两内侍跪下,冲胡敏连连磕头,谢过救命之恩。
待内侍退下后,李元心头火气未散,抬腿给胡敏一脚,怒道:“混蛋,朕是暴戾之君乎?”
胡敏被踹的晃晃,站稳后低声道:“圣人乃仁厚之君,但规矩就是规矩,圣人的事传出去,奴才就该死。”
李元没再说话,他的性格素来是温和厚道的,登基以后确实有点变化,但是不多。
今天的愤怒,无非就是他自认为办了一件很漂亮的事情,没想到被贾琏给否定了。
冷静下来后,李元才渐渐的弄清楚了贾琏的逻辑,皇帝赦免几个在南洋出力干活的大臣,贾琏不反对,皇帝提拔亲信,贾琏也不反对。唯独反对皇帝提拔父皇时期犯罪之后被流放的大臣。结合李元一直高举先帝遗命大旗的调调,似乎真的很不妥当啊。
再一琢磨,内阁这帮人怎么这么坏啊!
越琢磨,李元的背后越冒冷汗,差点就犯错丢人了。
如果,内阁那帮人已经在部署亲信了,等新的任命通过皇帝核准发出后,发起排山倒海的反对声浪,那么皇帝该如何自处。
说的难听一点,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威望,大概是要被大臣们抓住“提拔任用先帝时期罪臣”的痛脚往死里上奏吧?
到时候这帮文臣摆出死谏的姿态,任命下达了,木已成舟了,李元的再退步,那就是真的丢人了。
愤怒的李元抓起摆在面前的任命文书,几下撕成了碎片,卷吧卷吧,狠狠的丢地上,起身在殿内转圈,真是越想越气。
“胡敏,捡起来烧掉!”李元转累了,回去坐下后,淡淡的吩咐一句。
皇帝的权利确实无限大,但那仅仅是法理上的。下面的臣子们,有的是手段对付皇帝。
登基之后李元头一次感受到了危机!
是,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确实无法将李元拉下皇位,但是他们一旦达到了打击皇权的目的,就能在诸多政务上与皇帝拉扯。
做皇帝的一旦陷入到这种拉扯中,等于是自己跳进了泥坑里,手脚被束缚了。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万历,他就是落入了坑里,放下身段去与文官较劲,又打不赢,干脆摆烂。另一个例子是天启,他的应对之策是让魏忠贤去干死那帮东林党。两者是愚人之策,身为皇帝天然居高临下的优势,亲自下场去较劲不是傻么?
最佳的对策,就是此前对于内阁的提名直接留中,含蓄的表达不满。再上提名,如果还不满,完全可以继续留中。
“朕真是糊涂了!”李元彻底的反应过来了,摇摇头叹息一声。
这会再想到贾琏进宫,抢在皇帝最后核准下发任命前阻拦的行为,更是内心生出愧疚。
“先生为朕着想,朕却如此待他,实在不妥。”
站在贾琏的角度看问题,这种事情必须阻止,不论谁在皇帝的位子上。
如果拦不住,那就要计算造反成本了。
底层的缙绅不好弄,只能绕到搞工业,朝廷里的罪官都能重居高位,这种事情阻拦不了,真不如直接造反算了。
内阁这边真不是李元想的那么恶毒,不拦着实在是觉得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反正通过任命后,即便有臣子上奏谏言,麻烦是皇帝的。
至于为何内阁没有拦着,那也有说辞,内阁提供了名单,皇帝却没通过。需知,三品以上任命,必须有皇权认可。至于秘书处的事情,皇帝有几个秘书,哪里轮的到内阁来指手画脚呢?
无论如何,让皇帝承受百官的反抗压力,对于内阁来说都不是坏事。
就在内阁等着皇帝复核后的任命文件时,胡敏带来一道中旨,也不说理由,就是单纯地告诉林如海,新部门的侍郎人选,着内阁再行举荐。
林如海有点茫然,怎么又变了。派人去打听消息,得知贾琏进宫一事后,林如海大概明白了。
没法子,皇帝的意思必须落实,假的也要装个样子。
于是召集内阁大臣们,再开一个闭门会议,重提新部门侍郎人选,此前提交的几个,还是算了吧,另外举荐。
内阁大臣们也有点奇怪,怎么又变卦了呢?可惜,现在无法打听消息了,只好就这议题继续讨论吧。
正在讨论呢,胡敏去了吏部,直接传达了皇帝的中旨,秘书处不宜长期空置,吏部考察推荐一些身家清白的合适的官员备选。
这个中旨给吏部造成了不小的波澜,毕竟都听说了,皇帝已经提名了,怎么又转到吏部了呢?
吏部尚书这边只好先叮嘱下面的侍郎准备合适的人选,自己去内阁找林如海问问情况。
林如海这边刚把会开完,选了三个此前没有推荐的官员出来,让人呈送御前。
面对礼部尚书的回报,林如海很干脆的表示:“陛下既然有旨意,执行就是,哪来那么多问题?”
这话说的吏部尚书都以为听错了,不过也没反驳,告辞回去。
吏部这边也推荐了七八个人备选名单,送到了内阁这边,林如海直接批阅后,再呈御前。
此事还是造成了不小的议论,下班前消息传开了,都知道贾琏进宫后,此前确定的消息出现了反转。
百官心里无疑都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贾琏对皇帝的影响很大。
至于那些跃跃欲试,想要借此机会博一个清名的大臣,闻讯之后不禁痛惜,错失了一句扬名的机会。
都怪贾琏!
历朝历代正常的情况其实都差不多,君权和臣权之间的博弈,以不同的方式一直存在着。
贾琏这边也收到了消息,对于李元及时转弯,贾琏深感欣慰,不用为冒险造反的事情伤脑筋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贾琏也不例外,他就是一个凡夫俗子。
能不冒险的事情,贾琏一定不会冒险的。何况眼下的大周朝,整体还算是不错的,基本算的上国泰民安。
底层百姓固然生活艰难,但也没到民不聊生的地步。
承辉帝执政期间,还是做了很多民生工作的,吏治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民间的怨气其实没太大。
没等新部门的事情落地,贾琏便开启了办学之路。
首先是要求京城工程学院,根据各省的意愿,统计一下那些地方需要筹办工程学院,是官办还是民办都可以。其次就是铁路局方面,首先要在京城成立一所铁路学校,作为全国的标准,然后再行全国推广。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铁路上需要的人才很多,铁路建设的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
铁路局这边不缺资金,所以办事很快,选定了地址后,直接开始建设校园,同时从准备教学队伍。
贾琏还特意在校长的级别上表达了太祖,京城铁路学校的校长,至少是个从五品的待遇。这说明贾琏一定会为大家争取待遇的。
毕业生不能做官,只能在铁路上安排,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团队,肯定是从现有的官员里面挑选。
新部门的尚书人选,最终还是经内阁推荐,皇帝从中选了一个人出任侍郎。至于从南洋赦免回来的官员们,李元下旨给了散官的职务,没有任命实缺。这些被赦免的官员,尽管很失望,也没有太多怨气,毕竟能回来就不错了,总比在南洋喂蚊子要强得多。
李元又让胡敏亲自去慰问了一番,并询问他们几个,是就此回乡养老呢,还是在基层为官。如果是后者,可以去吏部代选。
总之线是画好了,可以在基层为官,想进去皇帝的核心阶层是不行的。
此事在京官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群臣议论的焦点还是在皇帝对于先帝期间罪臣的态度。
这算是做成了一个标杆性的案例了,贪腐案子被判的大臣,可以赦免,不能平反。
这些大臣是回来了,全家都回来了,但是想要继续做官,只能去吏部待选。
可想而知了,他们的政治天花板不高。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50262/1283997.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