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新事物新问题
推荐阅读:高武大秦:你也不想秘密被知道吧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电竞】赴光 嫡女重生,皇上的小娇娇杀疯了 偷听小奶包心声后,全家炮灰赢麻了 非吾所愿非汝所想 原神:与两只芙芙的日常 德运少班主?老子不干了! 对,我开挂了
和妙玉在一起的时候精神上很放松,无非就是点钱的事情,相互之间相处的很自在。
人啊,社会地位低了,路边的狗都不肯多看你一眼,那时候会觉得很憋屈,会觉得孤单,想要奢华和热闹。
社会地位高了,是人是鬼都围着你转,想蹭一点好处,那时候又觉得烦躁,想要片刻的安宁。
人们总是这样,唾手可得的东西从不去珍惜。
交易大厅内,敲钟人站在巨大的铜钟前,略显局促的看着二楼上。
二楼过道里站着的李元,扭头对身边的贾琏道:“先生觉得这个人选如何?感觉不够大气!”
皇家煤铁集团的总办,自然是皇亲国戚,可惜李元这边找不出合适的人选,只能从研发厅那边找个懂技术的宗室。
还有一个原因,此人乃宗室的旁支,比较好控制。
李元已经受够了近亲们的胡作非为,宁愿给他们原始股,也不愿意给他们权利。
贾琏笑而不语,人是李元决定的,他没啥可说的。总不能说集权制的皇权,注定会滋生这一类人。煤铁集团,皇帝抓的严一点,就会好一点,稍微放松一点,很快就烂泥一摊。现阶段的煤铁集团,最大限度的隔绝了皇帝近亲们的触角,只是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你就别说有皇帝的古代了,新时代的烂事还少么?
“陛下,煤铁集团通过股市募集的资金,一定要用在扩大生产,以及提高员工福利之上。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正循环,如果将资金用于个人的生活享乐,今天有多风光,将来倒闭的时候就有多凄惨。企业倒闭了员工失业,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就会增加。京城算上外来人口,如今已经有三百万,如果不能保证就业,人口就是个巨大的隐患。”贾琏非常克制,低声与李元说话。
李元听了微微皱眉,本来是个好日子,何故要泼冷水。
咚咚咚!钟声三响,屋顶打开一个,散落花瓣如雨!
皇家煤铁集团,正式上市。
李元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兴致勃勃的看着大厅内此起彼伏的报价声。
“煤铁集团,买入五百手,报价两元!”
“煤铁集团,买入一千手,报价两元二十文!”
买入的单子很多,价格一路飙升,一直到两元五十文时,才有几个小单抛出,应该有人落袋为安了。
数量不多的卖单瞬间被吃掉,二楼的李元在一片嘈杂的喊声中,看着价格一路飙升,显得格外的兴奋。
下午收市前,煤铁集团的股票已经涨到了五元,李元兴奋的计算着资产的总价值,胡敏再三催促下,不舍的离开交易所。
“先生,是不是说,朕的一个煤铁集团,手里的股份价值三个亿,就这还没原始股吸纳的八千万资金。”李元兴奋从轿子里探头问。
贾琏上前低声道:“陛下,如果您将手里的股票全部抛出,会有什么后果?”
李元呆了呆,眼神里带着迟疑和茫然,贾琏低声道:“陛下回去好好想想!”
说完贾琏示意轿夫起步,目送李元回宫。
轿子里的李元,突然又找回了当初那种向贾琏请教的感觉。不会立刻给答案,得先自己好好想想。
“朝廷一年的税收才多少钱,股市来钱太快了,这很不正常。”轿子里的李元自言自语,深陷思索之中。
脑子里浮现的是贾琏给他讲过的一些话,欧洲殖民者从新大陆抢劫的贵重金属,数百年间巨量的涌入。周帝国民间其实不缺钱,只不过大量的贵重金属被藏在地下。这些金银不进入市场,不是因为不想进入,而是没有投资的渠道。通过股市把这些钱吸引入市,拿这些钱去扩大投资,生产更多的产品。如此以来,工人有活干,朝廷有税收。钱流动起来才叫钱,不流动的钱就是一坨死物。
巨量的财富落在少数人的手里,而不是用于生产和消费中,对于国家而言不是好事。但是太多的钱进入市场,也会导致物价上涨,对于国家而言,也不是好事。
这些年给贾琏灌输了很多类似的知识,李元一一拿出来对照现实。
相关知识在现实中得到了对应,并且逻辑形成了闭环后,李元心服一步,并进一步引申道:“无怪乎先贤们说中庸!”
暂时来说,贾琏是不担心市场不足的,现阶段有大量的基础建设空缺,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生产出来的钢铁和水泥,目前对于市场而言,还差的多的多。现在的工业品市场,还是个卖方市场,以后呢?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暂时顾不上了。反正国家足够大,还有不断扩张的海外市场。
说句不好听的,现阶段的生产力,能保证五十年快速发展,这就足够了。
西方各国也在快速发展,失去了亚洲市场,两边注定要爆发冲突的。
所以必须抓住拿破仑战争的时间窗口,将列强们甩在身后。
考虑到未来自己的执政期,至少有十年打底,有生之年贾琏是一点都不用担心发展停滞了。
至于以后,我都死了,哪里还管的了那么多。
别人都在交易所疯狂的追逐股票时,贾琏却在奋笔疾书,上奏一本。
与其说是奏本,不如说是办学计划。
贾琏不但要将工程学院推广全国,还要在全国范围内开设铁路学校,以满足日趋增加的铁路工程人员的需求。
按照办学计划上的说的,铁路学院必须纳入官办,以确保全国的铁路掌握在官方的手里。这个计划的核心,配合铁路建设的需要。
大概意思就是通过股市,将民间隐藏的财富吸纳到官方手里,用于铁路的建设中。
另外贾琏还有一个计划,全国开设工程学院,这个就不强制要求一定是官办的,也可以是民办的。
搞工业需要工程师,而工程学院培养的就是工程师。实际上工程学院内的科目很多,有理科有工科,只是暂时没分开。
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还没到理工科分开那么细致,先一起学吧。
李元拿到奏本之后,首先心里肯定了铁路学校的计划,随后才是对工程学院的计划产生了一些想法,陷入了沉思之中。
之所以李元会想这么多,无非就是贾琏给他灌输了国企的概念。
工程学院是有先例的,现在的京城西郊就有一所,这里的毕业生不愁没工作,成绩优异的还能直接做官。
未来国企的规模和范围都会扩大,那么学院培养的人才,是不是要最大程度的掌握在官方的手里呢?
还有就是,煤铁集团这样的皇家产业,也是需要人才的。
将工程学院掌握在官方的手里,未来官办企业需要人才,自然能择优录取。
金陵还有一家工程学院,不过那是地方民办的。说起来是为了民营企业培养人才,毕竟资金都是地方上自己出的。
思来想去,李元没有定论,想拿到内阁去讨论吧,又觉得与内阁那帮老顽固谈论不出什么结果。
通过官办企业,绕过内阁办事这种感觉,确实非常的爽,但是话说回来,在很多事情上,还是需要文官集团配合的。
尤其是官办企业向地方上扩张时,一定会与地方的民营企业起冲突的,远的不说,煤铁集团的民用产品,就已经与民间的产品在打仗了。
最近李元就看到了一份内阁上呈,研发厅下属的车辆厂,一开始生产四轮马车,后来又开发出了两轮的黄包车。一开始是独家产品,数年后技术外泄,民间开始有同类的产品出现,好在市场大,足以消化民间的产品。进入乾正元年后,市面上民间生产的四轮马车和黄包车,与官营厂之间出现了竞争。官营车辆厂这边向衙门举报,民间厂家偷走技术,要求官府出面打击。
这个举报官府没接,无论是顺天府还是大理寺,都没有接这个案子,理由是证据不足。
倒是五城兵马司干了一件事情,满大街拦下马车和黄包车,要求上牌照,并且缴纳管理费养路费,还要求车夫要学习交通规则。
这个事情就闹的很大,甚至惊动了内阁,所以才有奏本到御前。
李元让胡敏翻出相关的奏本,内容还不少呢。
一边是督察院大规模弹劾京城内部的马车增加太多,一些马车在城内行驶时横冲直撞,造成了不少的伤亡,五城兵马司疲于奔命,特此要求出台交通规则,方便管理。
一边是城内的诸多官员和勋贵们,上奏弹劾五城兵马司,说他们滥用权利,无端扣押私人车辆。而且还搞区别对待,车辆如果是官营的,最多交一点罚款就放行了,如果是民营的长期扣押,给民营的车辆厂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内阁这边将两边汇总之后,上呈御前,将事情说的清楚明白后,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什么办法呢,一个是方颂的建议,五城兵马司维持秩序防火防盗,工作压力很大,所以要多多体谅,出台相关的交通规则和管理办法,有助于城内的治安和行人安全。所以,要支持五城兵马司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另一个办法,则是李清提出的。现阶段五城兵马司任务太多,规模日渐增大,已经很有必要另起炉灶,从督察院剥离出来,成立一个直接向内阁负责的衙门。至于交通法规和管理办法,李清也是赞成的。
看完这份报告后,李元再次意识到,官民并举的产业,注定要牵扯到竞争之中。
内阁的报告表面上看说的是交通压力,打包内含了各路的私货。
不单单是城内交通的问题,还有民办车辆厂要求五城兵马司一视同仁的问题,还有内阁两位阁老互相拆台的暗算。
林如海这个首辅则干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变成两个问题,一个是五城兵马司的执法问题,一个是五城兵马司的地位问题。
李元还从这份报告里,看到了林如海的私心问题。现在将这份报告与贾琏的奏本放在一起看完之后,又多了点李元对国企的偏心问题。
思量想去,李元觉得先解决内阁这份报告,再对贾琏的奏本做出一个论断。
于是李元在内阁的报告上批阅,【五城兵马司现有格局,乃贾卿一手搭建,车辆厂也系贾卿所创之研发厅下属企业,此事交由贾卿处,拿出一个各方都能满意的解决方案来,内阁讨论后再行上呈。】
内阁这边报告上呈都半个月了,李元迟迟没有处理,内阁这边还以为留中了,没想到李元又批阅下发了。
这批阅的内容内阁林如海看完之后,将方颂和李清都叫来,让他们两个看看。毕竟当初综合这俩的意见之后上呈的报告。
方颂和李元看了皇帝的批阅,自然无话可说,林如海让人送给贾琏。
贾琏这边拿到报告后,很是意外,内阁处理不了,丢给皇帝,又丢给我来处理?
就这么一点事情,内阁也拿不出一个统一的处理意见?
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贾琏很快给出了几点意见,民办车辆厂盗取官办车辆厂技术一事,现在看是一笔糊涂账。建议成立一个专利局,今后所有新技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技术创新人的利益。京城车辆数量增加太快,建议新设交通管理局,专管全国车辆和交通,并出台相关的交通法规。
总之就是新生事物不断的增加,人类社会不断的打补丁,一样一样的管起来。为此,贾琏还特意强调了,车辆上牌的重要性,车夫发执照的重要性。贾琏的意见回复后,又转到内阁,林如海把李清和方颂一起叫来,问他们还有没有意见。
方颂和李清一看贾琏这个方案,两人都沉默了,谁都没捞到便宜,唯独便宜了一个新设的衙门。
至于这个交通道路和车辆管理局,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他们心里也都没底,到底该是个啥级别,更没底。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50262/1283999.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