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决战(上)
推荐阅读:豪门大小姐拯救异世病弱皇子 月帝 超宠!真千金被首富养父捡回家啦 听我爆料后,反派公爷手撕白月光 京圈佛子他的假发掉了 古令仙缘 无限流!从大逃杀开始! 从有一个空间开始 双面者的无限之旅 命运编织者:我能看透御兽命运!
1651年3月5日,这是一次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今天,将是北伐大军与满清鞑子决战的日子。
…………………………………………………………
由于之前的一个月,满清大军的后撤以及执行的坚壁清野策略,导致每一次满清大军的后撤,必然会造成上万或是数十万百姓的饥荒。
一度导致蒋西山率领的北伐大军,不得不一边前进,一边安抚那些被满清抢光粮食的百姓。
也因此使得蒋西山的后勤压力极大,好在山东沿海地区的城市早就被明军海军占领,大量的粮食也从这些沿海城市运输至内陆。
因为杨三生早就预料到,满清唯一对抗明军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北方的百姓成为明军的负担。
毕竟明军北伐是为了收复故土,解放北方的百姓,面对这些没有粮食的百姓,明军肯定不能放任不管。
只是,满清始终是目光短浅,如今的明军在杨三生的领导下,早就不缺粮食,强大的海运能力和吕宋群岛的粮食产量,早就可以满足整个大明的粮食消耗和运输。
再加上堪察加半岛、库页岛等地的还有充足的肉类补充,更是减少了百姓对粮食消耗数量。
所以,面对满清这种卑鄙的手段,杨三生甚至还想笑。
若是满清鞑子寸土必争,说不定还会造成更多的百姓伤亡,可满清鞑子采取丢弃百姓这种策略,直接减少了大量因战争死亡的百姓人数。
如今,随着蒋西山率军占领天津卫,大量的船只在天津卫靠岸,让大军的后勤补给更是不缺。
…………………………………………………………
黎明时分,太阳刚刚升起,唐山城南二十里的旷野上蒸腾着铁锈味的水雾。
蒋西山在距离满清军阵不足三里的空地上勒住战马,身上的玄铁甲与马镫相撞的脆响惊飞了附近的鸟类,他回头望去,只见远处的地平线正在诡异地蠕动。
那是北伐的四十万明军。
此刻,曹变蛟、尚可喜、江道齐等一众将领,全都齐聚在蒋西山身旁。
晨光穿透漫天黄沙,数万面明军旗帜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条咆哮的苍龙。
前排明军士卒的步伐整齐划一,每踏出一步,便会让大地颤抖一次。
中军是扛着火枪的火枪兵,他们目光坚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即将胜利的喜悦。
后军则是推着火炮的炮兵,作为整场战争最耀眼,也是最突出的存在,炮兵已经成为明军士卒最难加入的兵种。
因为想要加入炮兵,不仅要熟悉各种火炮的型号,还要懂得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只有这样的炮兵,才能将火炮的威力发挥至最大。
…………………………………………………………
数日前,从西安府率领数千残军匆忙抵达京师的多尔衮,还没来得及休整,便下令把整个京城内十二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满洲男丁,全部强征入伍,然后火急火燎的率领着近四万满洲军,前往唐山城与明军展开决战。
如今,多尔衮麾下的大军,算上阿济格从南方一路撤到京师外围的十几万部队,再加上唐山城由多铎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总人数也勉强能达到四十万人,基本上可以与明军的人数持平。
只是,让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等人没想到的是,被他们抛弃的数百万没有粮食的汉人百姓,居然在短短二十几天的时间内便被明军解决。
明军能够提供如此庞大的粮食供应,足以说明,明军为了这场仗,准备了多长时间。
或者可以说,他们曾经在京师听到的那些关于明军的谣言,全都是真的。
否则,如何说明,明军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运送这么庞大的粮食来保证数百万汉人的日常消耗。
只是现在多尔衮等人才清楚的明白,他们与明军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然而,这一切都明白的太晚了,当几年前,大清没能夺下江西全境,被赶出长江以南,被迫与明军划江而治时,他们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不过,多尔衮并不会就这样认命,包括阿济格和多铎等人也同样如此。
他们好不容易才从东北那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来到中原,他们怎会愿意再次回去过那种茹毛饮血的日子。
哪怕是死,他们也要死在这繁华的中原大地之上。
“阿济格,命你指挥右翼大军,多铎,命你指挥左翼大军。”
多铎对着身旁的两人严肃道:“本王将亲率中军。此战乃是我大清生死存亡之战,凡后退一步者,杀无赦!”
“遵命!”
阿济格和多铎齐声道。
……………………………………………………………
与此同时,蒋西山放下手中的望远镜,不屑道:“狗鞑子想要与我军硬碰硬,怕不是得了失心疯!”
“将军说的不错,那多尔衮还以为如今的战场如同以往。”
江道齐回答道。
“看样子,此战只有尚某与曹兄麾下的骑兵还有一点用武之地了。”
尚可喜在一旁对着曹变蛟打趣道。
曹变蛟闻言,并未说话,但他脸上露出的无奈笑容,已然说明一切。
此番四十万明军汇聚在一起,光是火炮的数量便超过了五千门,火枪数量更是高达二十五万支以上,就算对面的鞑子全都是精锐白甲兵,也只能饮恨当场。
毕竟大量使用冷兵器,且仅有的火枪和火炮射程都落后的鞑子,完全不是明军的对手,双方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对手。
以前,曹变蛟还质疑过杨三生的决定,为何不早点与鞑子决战,致使北方的汉人百姓遭受如此多的苦难。
如今,看着麾下大军全都使用上了先进的火器时,他这才明白,当初杨三生的决定有多英明。
若是前几年与满清鞑子决战,那时候,大部分的明军士卒还在使用冷兵器,一旦遇到今天这种鞑子准备拼命的情况,明军士卒必然会死伤惨重。
可现在呢,哪怕对面的鞑子各个都不怕死,怕是也难以对明军造成什么伤害,毕竟鞑子在明军此等凶猛的火力之下,连靠近明军军阵都做不到,又谈何对明军士卒造成伤害呢?
(https://www.2kshu.com/shu/51830/128394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