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刘家庄慈善总会!!!
推荐阅读:圣女来时不纳粮 这个反派过于年幼 安利你单推偶像,没让你推了偶像 天下剑法出华山 带着骑砍速通乱世 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漫威:从格温蜘蛛侠开始纵横宇宙 蒲公英旅团的秘密庭院 彩礼十万,你给二十万什么意思? 这个顶流他神经病!
若能获得传说中的“山下奉文宝藏“,即便是坐拥刘氏家族庞大财富的刘之野,也难免会为之心动。
这并非刘之野贪得无厌,而是他肩负的责任实在重大。
作为刘氏家族的掌舵人,他不仅要维系家族的兴衰荣辱,更要承担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
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不得不时刻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手中的财富来造福更多人。
刘之野以及整个刘氏都是这样做的。
就比如说成立于八十年代初的“刘家庄慈善总会”,就是在刘之野的要求下成立的机构。
该“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孤、老、病、残、幼等生活困难的人……保障事业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在刘家庄“慈善机构“创立之初,正值对“白眼狼“反击战的关键时期。
当时,刘之野正坐镇南方前线,运筹帷幄。
他推动刘家庄成立慈善机构的意图不言自明。
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刘家庄慈善总会“不仅成为夏国首个以“慈善“命名的全国性公益组织,更标志着夏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复兴之路由此开启。
从初创到壮大,从发展到成熟,慈善总会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刘之野和刘家庄人对慈善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殷切期盼。
伴随着刘家庄经济建设的腾飞、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政策法规的日益完善,慈善总会始终秉持初心,砥砺前行。
在探索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模式的道路上,树立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慈善总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上,首任会长刘元生——他是刘之野的伯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推动慈善事业向正规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建会理念。
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为“刘家庄慈善总会“确立今后走向全国性民间慈善组织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
“我是残疾人,但我不是废人。作为残疾人,就应该做到残而不废。”
有一天,北河石市对“白眼狼”自卫还击战一等功臣、盲人于大龙在和前来采访他的记者交谈时,吐露了心声。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身影总是闪耀。
年近已40的于大龙是石市退役军人,在“两山轮战”期间身负重伤。
退役后,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同时又是一名盲人,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他自强不息,坚持走创业路。
于大龙的事迹被“刘家庄慈善总会”得知后,及时予以援手。
在“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帮助下,于大龙通过顽强拼搏,在创业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用智慧与毅力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创业故事。
1983年12月,于大龙龙应征入伍,在某部服役。
1985年初赴L山前线参加对“白眼狼”自卫还击作战,同年7月入党。
这一年7月19日,敌军发动代号M2的作战行动,对我577号阵地实施进攻。
577号阵地是L山前线那拉地区位置最靠前的阵地,其中6号哨位又是577号阵地位置最突出的哨位,所以,6号哨位成为了敌军的首要攻击目标。
哨位是两山轮战期间的一种特有防御工事。
由于当地的熔岩地貌特点,使得我军无法在高地上构筑堑壕、交通壕这样的防御阵地,只能依托高地上原有的天然岩洞、石缝进行加固形成坑道,并布置火力点,每个哨位仅能容纳2至5名战士,各个哨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交替掩护进行防御。
当时负责6号哨位防御的是6连2排4班的5名战士,于大龙就在其中。
19日凌晨5点,敌军对6号哨位集中进行了炮击。
于大龙当时主要负责在哨位上观察敌军动向,其余人员进入坑道避炮。
此时这5名战士还不知道,他们面前的敌军兵力多达两个营和一个加强连,人数约1000人左右。
不久后敌军炮火开始向577号阵地纵深延伸,意图阻止我援军向6号哨位增援,随后敌军步兵开始密密麻麻地涌向6号哨位。
所有战士进入各自的作战位置,并通过步谈机呼叫炮兵进行火力支援。
经过10分钟的激烈战斗,4班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
可还没等4班战士喘一口气,敌军的炮弹又如雨点般砸了过来。
由于此时4班战士还没来得及回到坑道,一发炮弹在于大龙不远处爆炸,苗挺龙被多枚弹片击中,双眼失明,直接倒在了阵地上。
尽管在战斗中受了伤,但这次作战,我6号哨位战士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战后,于大龙被授予一等功,并被评为一等伤残军人。
“尽管在战斗中双目失明,但我毕竟活着回来了。”
退役后,于大龙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在战斗中牺牲的同乡烈士孙小海的父母。
孙小海的妹妹孙晓梅被英雄于大龙战斗事迹所感动,毅然决定嫁给于大龙,用一生来照顾他。
这年中秋,在亲友的祝福声中,于大龙与孙晓美喜结连理。
此时的他们,才相识仅仅8个月。
当时,二人的婚房也非常简单,一把梳子,一面镜子,一张毯子,两张拼在一起的行军床,算是结婚的家当。
盲人,最适合的工作,就是盲人按摩,于大龙也选择了这条路。
后来在“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帮助下,于大龙就来到了位于刘家庄的“燕京中医药学大学”附属医院推拿中专班学习。
进了这所培训学校,于大龙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用最短的时间掌握盲文。
这可难坏了于大龙,原因很简单,当兵多年的他,手上都是厚厚的老茧,摸在盲文上面,是一点儿感觉也没有。
怎么办?于大龙就想了个笨办法,他蹲下身子,在坚硬的水泥路上反复摩擦自己的手指头,直到老茧全部掉落,重新长出嫩肉。
短短2年时间,于大龙便凭借过人的意志,攻下了23门课程、近40万字的医学教材,成功拿到了中专毕业证。
毕业后,于大龙回到家乡,在“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大力帮助下开了一家推拿按摩门诊店。
刚开门诊的时候,于大龙没有名气,也没有生意,他就免费为大家治疗,而且一免费就是一年多。
这期间,他几乎没有收入,就是靠着妻子孙晓梅微薄的收入和“刘家庄慈善总会”的资助补贴生活。
当时,他们的孩子,穿的是别人不要的旧衣服,吃肉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甚至有时候一样的菜能吃上2个月。
生活再艰难,还是要继续。
多年免费为群众按摩推拿,于大龙相继获得了省、市、县“劳动模范”、市“优秀党员”等诸多称号。
后来,于大龙名气大增,他的推拿生意慢慢开始火了起来,于大龙继续从事着他的“老本行”推拿,他的妻子孙晓梅也自家店里当起了收银员,一家人的生活从此有了彻底的改善。
为了提升盲人推拿技艺,几年前,于大龙又报考了“燕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大专班,并且拿到了大专文凭,技术更上一层楼,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根据自己多年看病的经验,于大龙又先后撰写了《急性腰扭伤76例临床报道》《颈肩综合征》等论文,还带出了十几名徒弟。
“最美军人“王凯,出生于南湖一个宁静的小村庄。
1978年3月,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他毅然应征入伍,被分配到粤西边防某团服役,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第二年,在祖国南疆自卫反击战的烽火中,王凯主动请缨执行一项危险的敌后侦查任务。
在枪林弹雨中,他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军事素养,成功获取了关键情报。
然而在撤退途中,为掩护战友,王凯不幸遭遇敌军伏击,身负重伤。
经过全力抢救,这位年轻的战士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永远失去了左小腿和四根手指。
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王凯,用鲜血和忠诚诠释了军人的担当。
部队授予他三等战功,并批准他光荣入党。
当时,按照国家优抚政策,被评为三级伤残军人的他本可以在省级荣军医院享受终身供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王凯却不甘于此,选择回到家乡参加工作。
回到家乡后,王凯被安置到市一农机公司工作。
几年前,这家农机公司破产了,王凯和妻子又双双下岗。
作为一名有血性的军人,面对困难,王凯迎难而上。
九三年,王凯在“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帮助下,选择在“京西银行”无息贷款了十万元钱,创办了诚信农机经营公司。
创业不容易。
初期,农机的进货、送货、安装、维修,王凯都一人承担。
为了考察市场,寻找好货源,他拖着伤残的身体走南闯北,自己也不记得在火车站的地板上度过了多少个夜晚。
有一次,王凯偶然得知,滇省省曲市一家食品机械厂生产的一款米粉机,加工出来的米粉特别好。
王凯立马揣着几万元现金,登上了前往滇省的绿皮火车。
不眠不休站了20多个小时,找到厂家时,王凯的假肢连接处已经磨破了皮,左小腿肿得像胡萝卜一样。
见此情况,这家厂长十分感动。
于是,在货源紧张的情况下,只收了王凯一半货款,就让他带走了60台米粉机。
还主动帮助他在当地租了一辆货车,把货拉回南湖。
从滇省到南湖,四天三晚,王凯每晚都蜷缩着身子,睡在副驾驶室里守着货。
等到车子抵达时,他已经站都站不稳了。
好在,60台米粉机很快被抢购一空,也让他有了第一桶金。
直到去年,王凯的诚信农机经营部升级为市振兴农机销售有限公司,代理了12个知名农机品牌、60余个品类。
今年,年近四十的的王凯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要回村里创办荣军农机合作社。
这一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
但王凯十分坚持,他说:“不想再看到老乡为了100块钱而发愁。”
他以一名退役老兵的情怀和担当,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我们家那边发展比别的区县都慢。每次回老家,看到还有老人在用牛耕地,心中就一阵阵酸楚。我们比别人落后了10年。”王凯找到村干部讨论乡村振兴的思路。
村干部提出:“村里老年人多,对现代农机的接受度一时没有那么高。
能否从村里其他退役军人入手,让他们先走上致富路。”
说干就干,很快,王凯带领7名退役军人创办了荣军农机合作社,为周边稻农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代烘等服务。
虽然离开了军营,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信念,一直根植在王凯的心底。
王凯他本人也是“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受益者,他学着“刘家庄慈善总会”每年从盈余中提取公益金,用于福利事业:给家境困难的村民和退役军人购买意外险,资助父母残疾的学生上学,对村里的老弱病残户、退役军人及军属,采取少收或免收作业费的方式进行帮扶等。
高亚平,1962年8月出生于江北沙洲县,1981年参军入伍,加入当时隶属于金陵军区的“硬骨头六连”。
这支连队历史悠久,曾在抗倭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多次战斗,展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培养出了无数英雄人物。
“硬骨头六连”自1939年3月成立以来,以14名红军骨干为基础,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岁月,直至新夏成立后,仍然屡次完成重要任务。
无论是在抗M援C,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六连都以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表现屡次获得上级的认可。
1964年,六连被总部授予了“硬骨头六连”这一光荣称号,这不仅是对部队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这支英勇部队的一员,高亚平从未让这份责任蒙羞。
在部队的培养和战友们的帮助下,高亚平成长迅速,毫不犹豫地担任了班长一职,并且在不久后光荣地加入党。
1984年,对高亚平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年7月,他所在的部队被派遣至前线,参加了著名的“两山轮战”。
六连战士们发挥了传统的英雄本色,敢于迎接艰难险阻,连续打退敌人的进攻,完成了坚守阵地和夺回高地等多项艰巨任务。
尽管取得了最终胜利,六连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中包括高亚平。
1985年1月11日,这一天成为高亚平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时刻。
下午,六连接到命令,摧毁敌人的几个暗火力点,并在任务完成后迅速撤退。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高亚平所在的班担负了严峻的任务,负责坚守172号阵地并观察敌情。
虽然敌方的火力点在我方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很快被摧毁,战士们开始有序撤退,但敌人并未罢休,集中火力展开了猛烈的反击。
炮火弥漫,战场变得如同炼狱。
高亚平迅速行动,冒着枪林弹雨,带领战士们有序撤离。
然而,当他发现有一名战士仍然未能及时撤退,身处火力重重的危险之中。
高亚平毫不犹豫地冲回阵地,冒着极大的危险将战士拉入掩体中。
在紧张的时刻,高亚平将冲锋枪递给了战友,准备自己也进入掩体,却未能及时避开敌人来袭的炮弹,瞬间爆炸发生,他当场重伤,失去意识。
昏迷了五天五夜,高亚平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进行救治,期间辗转了三家医院,经过了七次手术,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然而,由于伤势过重,高亚平却失去了双腿和左手,成为了特等伤残军人。
他的伤情成为自卫反击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战斗伤害之一。
战斗英雄高亚平因此获得了一等功,成为了特等伤残军人,虽然身体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击垮。
伤愈后的高亚平脱下军装,回到了家乡,尽管身体不再适合继续服役,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以坚强的意志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
高亚平回到老家后,经组织安排,以及“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帮下他进入大学学习文学。
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高亚平秉承着军人的拼搏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顺利毕业。
尽管高亚平不再从事军职工作,但他凭借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商界取得了成功。
毕业后,高亚平在“刘家庄慈善总会”的帮助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门经营消防器材。
高亚平凭借勤奋与诚信,公司逐渐壮大,从一个小门店发展为连锁企业,也成为了当地商界的成功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这期间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那是在沪海养伤期间,一篇关于他事迹的报道引起了年轻女工王秀兰的关注。
被高亚平英勇事迹所打动的她,决定亲自前往沪海照顾他。
经过相识和相知,两人最终结为夫妻,组成了美满家庭。
于大龙、王凯、高亚平……这些人不是个例。
多年来,“刘家庄慈善总会“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困境中的人们前行的道路,帮助他们重拾希望,拥抱幸福人生。
从解决温饱到资助学业,从医疗救助到就业帮扶,这份爱心接力从未间断,让温暖在每个人心间传递。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8004/128398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