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537章 535:想上桌?

第537章 535:想上桌?


奠基仪式的喧嚣渐渐散去,领导们陆续乘车离开,现场只剩下施工单位和盛影、中影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最后的收尾。

    怀揉的春风还带着些许凉意,吹动着王盛的衣角。

    他正与韩三坪站在刚刚培过土的奠基石前,低声交谈着基地后续的规划细节,一名穿着深色夹克、气质精干的中年男子微笑着走了过来。

    王盛认得他,是京城一位主要领导的身边人,姓陈,通常被圈内人尊称为“陈处”或“陈大秘”。

    “王董,韩董。”陈处笑容和煦,与两人分别握手,“恭喜啊,基地奠基,这可是我们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块重要拼图,领导非常看重。”

    “陈处过奖了,离不开领导们的支持和指导。”王盛客气地回应,韩三坪也在一旁笑着点头。

    陈处话锋一转,像是随口提起:“王董接下来一段时间,行程安排得紧吗?”

    “主要是公司上市后的一些战略部署和几个重点项目跟进。”王盛回答得留有余地。

    “哦,”陈处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似乎不经意地说道,“八月份,雅典奥运会要开了。我们这边会组织一个文化体育交流观摩团,规格不低。领导觉得,王董你是搞大场面、大制作的行家,眼光独到,要是有空,不妨也跟着去看看,学习学习人家这种超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幕式是怎么运作的,尤其是文化呈现和科技结合这一块。”

    王盛心中微微一动。

    雅典奥运会?

    2004年8月……

    他的思绪瞬间如同电光石火,穿越了时间。

    京城奥运会开幕式的招标筹备工作,是在2005年3月1日正式启动!

    领导此刻看似随口的邀请,其中蕴含的深意,不言自明。

    刹那间,王盛脑海中已经闪过无数念头,但他面上不动声色,只是露出一抹谦逊而了然的微笑,语气郑重了几分:“感谢领导给这个机会,这么重要的国际盛事,确实是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请陈处转告领导,届时我一定会腾出时间,让秘书协调好所有行程,准时报到。”

    陈处脸上笑容更深了些,显然对王盛的反应很满意,他拍了拍王盛的肩膀:“好,那就不打扰你和韩董谈正事了。具体安排,到时候办公室会正式通知。”

    说完,便转身利落地离开了。

    “看出门道了?”韩三坪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他身处体制内,对这种信号更为敏感。

    王盛收回目光,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但彼此心照不宣。

    “说点眼前的,”韩三坪换了个话题,“你那个中美电影节,上面很支持。协调工作进展比预想的顺利,通过外交和文化口非正式接触了一下,美方相关机构也表示欢迎,毕竟促进文化交流是政治正确,他们乐见其成。有官方在后面托底,很多事就好办多了。”

    “嗯,赵劲松那边跟我汇报了。”王盛并不意外,这本就是他计划中的一环,借助官方力量扫清障碍,民间资本和市场灵活运作。

    “这些都是铺垫,”韩三坪摆摆手,显然意不在此,他更关心具体项目,“《大闹天宫》那边怎么样了?徐客的剧本磨得如何?这可是咱们基地建成后,打算拿来立威的标杆项目。”

    “剧本大纲和主要角色设定基本定了,徐老怪这次很用心。”王盛回答道,“六小龄童老师那边也沟通好了,他非常重视,已进入恢复性训练和研读剧本。美术和概念设计团队正在全力攻坚,要把东方神话的瑰丽想象和现代视听语言结合起来。预计……下个月可以正式开机。”

    “好!这可是定海神针一样的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韩三坪松了口气,随即又想起一事,眉头微皱:“还有件事,韩国那边,电影振兴委员会,通过官方渠道递了话,希望,嗯,应该说是‘热烈期盼’你能亲自主导一部世界级的中韩合拍大片。

    他们表示,制作成本方面,他们可以承担主要部分,愿意让出部分全球发行收益,只求能挂上你王盛导演和制片的金字招牌。”

    王盛闻言。

    想上桌?

    韩三坪也没绕圈子,直接点破:“说白了,就是借船出海。看到你在好莱坞大获成功。过去两年,你虽然拿到了引进韩国电影的试点资格,但每年按你意思引进的那两部片子,在内地市场都是不温不火,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反倒是每年一部,由我们主导、严格把控的中韩合拍片,像之前那部爱情片,票房都还不错。他们这是不满足于只在亚洲市场打转,想借着你的东风,真正冲进好莱坞,走向全球。”

    王盛示意助理拿来一瓶水,拧开喝了一口,脑海中快速闪过对当下韩国电影产业的判断。

    此时的韩国电影,凭借《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等片在本土市场对抗好莱坞大获成功,内部创作活力旺盛,类型片探索深入,确实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导演和演员,产业规模和工业化水平在亚洲名列前茅。

    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渴望获得国际认可,尤其是西方主流市场的认可。

    然而,他们的“走出去”之路,与曾经的港片,甚至如今部分内娱的浮躁心态类似,某种程度上陷入了被西方电影节和市场评价体系“定义”的困境——要么是刻意迎合西方对东方的猎奇想象(如某些过度渲染暴力、阴暗历史的题材),要么是在类型片上努力向好莱坞靠拢却难脱其窠臼,缺乏文化主体性的自信表达。

    他们急需一个能够打破这层天花板的契机,而王盛,在他们看来,就是那个掌握了“通关密码”的人。

    “借我的船出海?”王盛放下水瓶,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疏离,“想法不错。通过合拍顶级大片,确实能在技术上互相促进,资源上优势互补。”

    他话锋随即一转,“但,没必要。”

    韩三坪挑眉,等着他的下文。

    “韩国电影现在的困境,从某个角度看,和港岛电影后期的困境有相似之处。”

    王盛缓缓道,带着一点稍显“阴谋论”但并非全无道理的分析,“某种程度上,是被西方那套话语体系和市场规则给‘定义’和‘驯化’了。

    他们努力拍出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影,但这个标准是谁定的?无非是那几个电影节评委和好莱坞大公司的采购经理。我们何必再去重复这条路,帮他们强化这种被定义的认同?”

    他目光看向韩三坪,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布局:“我对中韩合拍片接下来的布局,重点不在冲击好莱坞,而在欧洲三大。”

    “欧洲三大?”韩三坪微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是指戛纳、威尼斯、柏林这三大国际电影节。

    “对。”王盛点头,“我打算利用韩国相对成熟的艺术片制作环境和他们在技术上的精细劲儿,在韩国本土立项、制作电影。故事背景可以放在韩国,或者虚构的东亚背景,但核心主创和主演,由我们的人主导,带领有潜力的中国演员去冲奖。”

    他进一步解释:“故事不发生在本土,审查上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敏感和红线,创作空间更大,更容易触及一些普世又深刻的人性议题,这正是欧洲三大所青睐的。

    我们可以拍出具有东方美学底蕴,又能引发西方知识阶层共鸣的作者电影。目标,就是金棕榈、金狮、金熊。”

    “这……”韩三坪沉吟起来,“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内娱艺人,装点门面,提升我们在国际影坛的话语权……这思路,倒是清奇。风险也相对可控。”

    “是的,”王盛肯定道,“一切按照韩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走,合规合法。我们输出创意、资本和核心艺人,他们提供制作团队和本土市场基础。各取所需。

    如果能成功,既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和演员,拿到了国际荣誉,又不会过度刺激国内敏感的创作环境,还能反过来促进国内艺术电影的发展。

    至于韩国那边想借船出海去好莱坞……等他们在欧洲三大证明了价值,再去不迟……”

    韩三坪琢磨了片刻,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指了指王盛:“你小子,脑子转得就是快!行,这事你看着办吧,反正合拍片这块,你一直是主导。不过,也注意点分寸,毕竟是我们重要的邻邦和文化交流对象,别刺激到人家了。”

    “放心吧,老师。”王盛淡然一笑,“一切都会在规则内进行。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道。”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83288/128409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