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大哥别卷了,你都卷成汉中祖了 > 第155章 谋洛阳震天下,刘备不偏安(求追订

第155章 谋洛阳震天下,刘备不偏安(求追订


官道。

    春风似锦,旌旗如林。

    五营雍州军自长安而出,沿着河道向洛阳进发。

    关羽、张辽在前,赵云、徐晃在后。

    刘备亲引贾诩、陈到、典韦、黄忠、马超、法正在中。

    虽然只有一万步骑,但刘备持之以恒的扫盲教育,使得雍州军的精神气势厚重如山岳。

    没有信仰的军队,是很难有山岳般的意志力的。只有物质奖励,是无法让军队年复一年的保持战斗力。

    唯有在物质之上再贯彻崇高的信仰,将最初的低级趣味升华为高级趣味,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大汉强军。

    哪怕地方行政官吏出现了腐败,只要民众看到大汉强军出现,就会发自内心的去赞美去信任。

    此即为刘备的追求。

    虽然打造一支有信仰的护国强军需要时间去磨砺去检验,但刘备愿意去尝试。

    成功了,就能给后世君臣立下规矩:军民鱼水情,祖法不可废。

    途径河东时,时任河东太守的荀攸,闻讯来送。

    去岁郭太南下攻河东时,刘备派张辽驰援,荀攸成功将郭太等人撵回了白波谷,由此在河东立下了威信。

    虽然暂时无法让河东跟雍州一般,但荀攸亦在积极的抑制豪强,尽可能的让奴农、奴工等再入官籍。

    数百年积弊,以非一朝一夕能解决。

    “皇叔此番再入洛阳,可是要谋大事?”荀攸目光灼灼,显然已经猜到了端倪。

    对荀攸,刘备亦没有隐瞒,轻笑道:“董卓假托诏命,迁我为太尉兼豫州牧,欲借机图谋雍州,这是嫌我在雍州势大,他睡不安稳。”

    “正好,我也嫌董卓在洛阳势大,我睡不安稳;既然双方都有意让对方臣服,那就直接在洛阳分个高下吧。”

    荀攸思虑片刻,又问:“除去董卓后,皇叔又当如何?”

    “而今群贼肆虐,自然是奉天子讨不臣。”刘备不假思索,语气笃定而坚毅。

    荀攸心头一凛,随即肃容拱手:“皇叔不再偏安关中,汉室之幸也。”

    刘备不由笑道:“公达此言,倒让我好奇了。我以关中为基,徐图天下,怎就成偏安了?”

    荀攸从容而道:“倘若无内患,皇叔以关中为基震慑外族,此乃国之大幸。“

    “可如今天下动乱,群贼并起,正需英雄人物趁势而起,扫贼以定万民之时。关中偏远,兵难速行,终究不如洛阳。”

    关中到南阳虽然可以走武关,但这条路比较崎岖难走,正常调度还行,可若需要大军速行时,就会很艰难。

    这也是袁术入关容易出关难的原因之一。

    要震慑群贼,得神速用兵。

    而河洛之地,居天下之中。

    以当前情况,不论是政治影响还是军事影响,洛阳都远胜于长安。

    “此一时,彼一时。”刘备轻笑:“彼时尚无立足之地,只能谋关中以求自保;如今立稳了足跟,自然得谋洛阳以震天下。”

    “公达是继续留在河东,还是与我同返洛阳?”刘备又问。

    人之智力有限,多个谋士在身边,亦可多个参考,刘备还是希望荀攸能跟在左右出谋划策的。

    荀攸低头思考了一阵,道:“而今河东初定,我若离开,前功尽弃矣。我有一好友在洛阳,或可助皇叔成事。”

    “此人皇叔在颍川时也见过,乃是颍川功曹钟繇钟元常,也是如今的黄门侍郎。”

    “昔日高祖使萧何镇关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内,故能使八表夷荡,区内辑宁。”

    “元常文武双全,有萧何、寇恂之才。皇叔若能用之,今后讨伐叛逆出征在外,将无忧矣。”

    钟繇的能力,刘备亦是清楚。

    不过刘备先前在颍川时,与钟繇接触不多,即便有心薅曹操羊毛也是无多余精力。

    而今钟繇也被征辟为黄门侍郎,人才就在眼前,刘备自然不愿错过,遂应道:“既是公达举荐,入洛阳后我定当拜会。”

    与荀攸作别后,刘备又一路前行至弘农,张温亦携蔡由、黄广二人于城外迎接。

    叙礼后,张温直言而问:“皇叔此番入洛阳,可有用我之处?”

    自刘备势力增长后,张温似乎完全忘记了以前跟刘备的矛盾,不仅积极配合刘备的政策军令,还主动的为刘备在南阳扬名。

    南阳士民能争先恐后的入关中,张温的功劳也不小。

    对张温这种见风使舵的官场老油条,刘备虽然不愿亲近太甚但也不会疏离太远。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只要不会毁坏刘备立业根基,能用则用。

    看着有意效命的张温,刘备思索片刻,道:“的确有一事,需张司隶相助,就不知张司隶有没有胆气了。”

    张温不假思索:“若能助皇叔,又有何惧哉?”

    刘备遂近前低语了一阵,然后又道:“那就劳烦张司隶,陪我演一出苦肉计了。”

    张温脸色一变。

    苦肉计?

    “皇叔,我——”

    “放心,皮外伤。”

    随后就见张温直接被刘备一脚踹在地上,喝道:“张温,别给脸不要脸了。没有我,你以为你还能继续当这司隶校尉?”

    “董司空早就想杀你了,你应该庆幸,因为有我在,你才能保住你的狗命。竟然还敢教我做事,你算个什么东西!”

    “孝直,打他三十鞭,以儆效尤。”

    法正会意,持鞭走向张温,一边抽打一边喝骂:“老匹夫,怎敢不敬皇叔!”

    听着张温的哀嚎,一旁的蔡由和黄广直接被吓懵了,完全不明白刘备为何大怒。

    张公到底给皇叔说了什么啊,竟惹得皇叔大怒?

    直到刘备等人离开后,蔡由和黄广才敢近前扶起张温,询问缘由。

    张温却是不解释,佯装满脸怨毒:“我如此卑躬屈膝,皇叔竟如此待我,是可忍孰不可忍。蔡由,你走小路去洛阳寻周毖,告诉周毖,若能除掉董卓刘备,我愿助袁绍入主洛阳。”

    蔡由惊道:“张公此话何意?周毖乃董卓信任的尚书,怎会有除董卓的想法?”

    “不该问的别问!若周毖不信你,你就只管骂他,骂得越狠越好。若能办成此事,我保你前程。”张温也不给蔡由多解释,语气装得更是狠毒,随后又补充了一句:“你若不愿,就让黄广去。”

    蔡由忙道:“愿去!愿去!黄广还是弘农太守,若去洛阳,必会坏事。”

    虽然不知道原因,但蔡由一向信任张温,若无张温,他蔡由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随后,张温又吩咐黄广,佯怒道:“你去找杨彪的在弘农的族人,就言我今日受皇叔羞辱,愿助袁绍成事。”

    黄广不解:“先前遵照皇叔吩咐,我一直在打压杨氏,现在杨氏人对我恨之入骨,又岂会信我?”

    张温冷哼:“杨彪之妻乃司徒袁安曾孙女,袁隗袁基死后,袁氏皆被下狱,杨彪虽然侥幸保命,但必然惶恐不安。”

    “唯有袁绍入主洛阳,方能解救。若杨氏不愿,那就是与我为敌,我若不能活命,他们也别想活命。”

    “速速去办,不可多问。”

    黄广欲言又止,忍下了心头的疑问。

    叮嘱蔡由、黄广二人后,张温心头不由暗呼:皇叔这门生,还真打啊!嘶!希望蔡由、黄广二人能成事,否则我就白挨这顿打了。

    路上。

    刘备与贾诩并行。

    因为刘备让贾诩想办法弄死周毖,故而贾诩给刘备准备了十几个计策,策策都能置周毖于死地。

    让张温执行苦肉计就是其中一个。

    “张温虽然办事稳重,但他麾下两人却是太毛躁,此计未必能成事。”刘备笑容温和,说归说,并没有因此而担忧。

    贾诩却是笃定道:“毛躁才好。若是太稳重了,反而才会惹人起疑。若张温左右亲信办事稳重,张温也不会沦落至今。”

    “蔡由越是毛躁,周毖才会越发认为张温无人可用,早已不是昔日名震一时的太尉了;再有弘农杨氏将皇叔羞辱张温一事传入洛阳,周毖不信也得信。”

    “周毖想让皇叔留在长安与董卓对峙,以便今后在洛阳为袁绍谋划;可皇叔却直接带兵入洛阳要与董卓相争,这就会让周毖感到惊惧。”

    “人一旦惊惧,就会露出破绽,离死就不远了。”

    刘备不由大笑:“文和行事缜密,周毖遇上文和,可真是不幸啊。”

    贾诩亦笑:“狐假虎威之徒,遇上真正的猛虎时,亦只是惹人发笑罢了。”

    董卓是虎,刘备亦是虎,周毖自恃善于权谋,想借董卓的虎威来恐吓旁人,然后让董卓与刘备相争。

    却不知对虎而言,狐狸再狡诈也只能借助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而如贾诩所料。

    当周毖得知刘备不仅没有留在长安与董卓相争,反而还引大军直接往洛阳方向而来,顿时慌了。

    “该死。牵招难道没有将我的话告知刘备吗?刘备怎还会引兵入洛阳?难道他真的要去当豫州牧?”

    本就是为了挑唆,周毖可没真想让刘备去豫州。

    董卓和刘备联手,一控洛阳一控长安,已经很令周毖棘手了。

    倘若今后再变成董卓控长安洛阳,刘备控豫州征讨邻郡国,二人联手讨灭群贼,周毖都想不到袁绍还如何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不!刘备和董卓,绝对不可能和睦相处!”

    周毖的眼有些斥候,像极了赌徒自信满满的梭哈后发现牌不如对方。

    不甘心挑唆失败的周毖,匆匆来寻董卓。

    却又发现董卓不在司空府,而是正在刘宏修建的游宫宿醉,又下了死令不可被惊扰。

    自袁绍撤兵后,董卓紧绷的心也松懈大半。

    都说饱暖思银欲,董卓也不再压抑欲望,时常出入刘宏昔日的游宫。

    按正常而言,董卓是不能去碰刘宏在游宫中的美人的,这是亵渎。

    可董卓可不管那么多,如今朝政都在手中,亵渎了又能如何?

    按董卓的话来讲:我又不是去欺负何太后和万年公主,也没欺负弘农王妃和伏皇后,更没抢王公大臣的女眷,就找游宫的美人寻欢作乐,有何不可?

    寻不到董卓,周毖又只能去寻尚书令王允,并将心头的担忧告诉王允。

    自董卓掌权后,不断的拉拢大臣名士提高政治声望。

    不仅为定性为叛贼的陈蕃、窦武以及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且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还征辟了荀爽、韩融、陈纪、蔡邕等名士为幕僚。

    而朝中素有名望的王允,则被擢升为尚书令。

    王允并不知道让刘备当太尉兼豫州牧是周毖暗中向董卓献策,亦不知道周毖暗存挑唆之意,只当是周毖多心了。

    遂不以为意,道:“皇叔一向忠诚勤勉,不仅扶立陛下,还大破叛军袁术。而今又响应朝廷诏命前往豫州,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周毖有苦难言,只能诌道:“尚书令有所不知。昔日我与皇叔同应密诏,盖刺史曾问皇叔,为何要将密诏给为人贪婪凶残的董卓,皇叔就曾言,董卓狼子野心,早晚必除之。”

    “我久在董司空左右,也常听董司空酒后怒斥皇叔,恨皇叔占了雍州,又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万一皇叔此番入洛阳,真有与董司空相争之意。洛阳,又将大乱啊!”

    “我以为,董司空和刘皇叔,不可能真的和睦,早晚必有一战。我与尚书令都是董司空提拔的,不可不为今后事考虑啊。”

    王允闻言意动,低头沉吟片刻,道:“我先去寻董司空。”

    周毖轻叹:“尚书令现在见不到董司空的,董司空如今在游宫宿醉,我方自游宫返回。”

    王允脸色一变,又生忿忿,显然对董卓去游宫宿醉一事颇为不悦。

    “周尚书以为,眼下应当如何?”王允蹙眉问道。

    周毖见王允询问,暗暗一喜,道:“不如先飞马传令函谷关,让皇叔暂驻在函谷关以西的新安城。无诏命不可入关。”

    王允眉头更紧:“皇叔奉诏而来,又岂能不让皇叔入关?”

    周毖凝声道:“非常时期!不可不防!可让蔡侍中前往传令,借机试探皇叔此番来意;倘若皇叔无意,就是我多心了,尚书令也无需再寻司空。”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85510/1284459.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