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募捐纪念馆(求月票)
推荐阅读:重生1878:美利坚头号悍匪 火影圆梦大师! 重生八零:她踹渣男,嫁八块腹肌! 榴莲味的星光 三国:我是曹丕,开局曝光私房钱 见过发光料理吗,你就画美食番? 拳之下 妃命难抗 腐朽世界 冰汽神座
这一天的南京似乎格外的宁静。
这一年的冬天,《南京照相馆》突然把整个南京的街道都点燃了,一群人都怀着一种苦闷的情绪,因为这篇小说实在太打动人心了。
于是哗啦啦!
这篇小说在南京狂销!
南京本来就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就算是外来人都会被它感染,而且这里还有不少的江苏人,一群人都能对遇难者感同身受!
而此时的NJ市政府,一封封读者来信涌入信箱。
市政府办公楼下的邮筒早已被塞得满满当当,送信的工作人员正抱着一摞摞信件往楼上搬,信封上的字迹密密麻麻,大多带着急切的笔锋。
刚开完会的李市长路过收发室,瞥见这堆积如山的信件,脚步顿了顿:“这是收到什么急件了?”
收发室老张连忙解释:“市长,都是读者来信!最近周旭同志的《南京照相馆》火了,大家看了之后,都在呼吁咱们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想给遇难同胞一个念想,也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原来的世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 1983年开始筹建,1985年 8月 15日建成开放
李市长随手拿起最上面一封,快速扫过信中的字句,字里行间的恳切与悲愤扑面而来。
信封上是娟秀的女性字迹,信里写道:“我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读完《南京照相馆》,课堂上好多学生哭着问我,为什么那些遇难的同胞连一座像样的纪念地都没有?孩子们说想记住他们的名字,想知道他们曾真实地活过。恳请政府能建一座纪念馆,让三十万冤魂有处安放,也让后辈有处追思。”
他心里一动,这些孩子的疑问多戳心啊,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帮他们留住记忆,不能让历史只停留在书本上。
眼里也有泪水要涌出来,只觉得既激动又难受。
又翻出一封,字迹遒劲有力,墨迹带着晕染的痕迹,看得出来写信人情绪激动:“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在部队里读过无数抗战史料,但《南京照相馆》里平民的遭遇,还是让我彻夜难眠。三十万同胞的鲜血不能白流,我们需要一座墓园,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教训。让后人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和平来之不易!”
李市长指尖摩挲着信纸,这位老兵的话说到了心坎里。纪念馆从来不是仇恨的符号,而是警示的警钟,得让每个中国人都记得这份屈辱与伤痛。
再往下翻,是一封字迹稚嫩的信,信纸边缘画着小小的白花:“我今年 16岁,读完小说后,我和同学们查了好多资料,越查心里越难受。那些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挣扎过,却没能留下名字。希望能有人,把他们的故事刻下来,我们会常去看,会永远记住他们,不会让历史被忘记。”
他鼻头一酸,少年人纯粹的感情最是动人。这些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建纪念馆就是给他们一个触摸历史、传承精神的载体,不能让他们对这段过往只剩模糊的认知。
“通知一下市委、市政府,我觉得这件事情真的可以向上面反映一下!全国建立了什么抗战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为什么就没有纪念我们同胞的纪念馆呢!!!”
第二天,市里面开会。
原本,市政府在渡江纪念馆建立之后,就已经有了想要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想法,正好,周旭的这篇小说撞在了枪口上面!
于是他们就着这么一件事情开始讨论起来,随便想着要拿周旭的《南京照相馆》进行宣传!!
一群人讨论了好半天,最后领导说了一句:“虽然这个时机很好,但是我们现在没钱!建立纪念馆需要钱……”
“……市区发展需要经济建设,现在耗费钱财建立纪念馆浪费财政。”
“那就捐款!没钱就募捐!!”市书记拍案说道:“南京这座城市很久没有这种生机了!!哈尔滨都开始响应731的事情,集中订阅了一万册《收获》给了各大工厂学习,我们南京不能落后!
再说了,这都几十年前就该建好了,正好现在民族情绪高燃,我们就应该乘着这个时间去把这个纪念馆建起来!!!”
“……”
第二天。
南京最大的报纸机关《新华日报》发表了报纸:
“经过政府讨论,经上级审批同意,决定在南京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以此篇告全体市民,并募捐善款!!!”
八十年代,中国比较穷,一穷二白的,亚运会是受人捐赠之后才搞的,很多建筑都是募捐来的。
所以就算是江苏的省会,南京照样穷!
纪念馆少说需要几百万,他们也不一定有钱。
但是。
因为《南京照相馆》在全市点燃了民族情绪,加上现在这个集体共荣的时代,捐款的人数还不少。
而且很多人都支持市政府这个举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早早就应该建立起来了,支持政府活动!!”
“我捐十块钱!这是我这半个月的工资,算是为了国家捐了!!”
“我捐一千块!”
“我捐五毛。”
“……”
回到了小院里面。
周旭也看到了新闻,他思索片刻:这件事情究其源头还是自己写的小说引起的。
最后周旭决定自己也要捐一点,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公众人物!更是因为他觉得应该捐一点。
下午。
周旭把《收获》寄过来的稿费拿着来到了市政府办公厅门外。
“我是周旭,帮我找找主任!”
门卫小张说道:“你是周旭,我还是牛旭呢……捐款在门外……”
啪一声!
小张感到头上遭到了重击,等着他回头一看,募捐处的张主任走了过来:“周旭老师,您好您好!”
小张一懵逼!
原来,你牛奶的是这个周旭?作家周旭!
但是看着这么年轻他都下意识的忽视了,还以为作家都是老人家呢,他立马抱歉:“周旭老师,抱歉,我不认识你!”
周旭摆摆手:“不认识我的多着呢,没事,不一定所有人都要认识我/”
“但是您的名字,我们南京人都应该记得!你写的小说太好了!是你让全国人再一次想起来了南京的灾难的!”张主任立马和周旭握手。
周旭愣了愣,没想到这么重大呢,他笑着回应:“没事,这些事情都是我该做的,我也很喜欢南京这座城市!!”
“周老师,您过来是有什么事情要和我说吗?”张主任再一次敲了敲门卫的脑袋,带着周旭往屋子里面走。
周旭把自己的邮款全部捐了进去:“《南京照相馆》得到的全部稿费和收入,我以个人和部队名义全部捐给NJ市政府!!!”
“全部?这可是一千块钱!”张主任愣了愣。
一千块钱,在这个年代绝对算是巨款!
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改变他生活方式了,天天吃肉都不为过。
“真的感谢你,周旭同志,我代替南京的所有人都感谢您的善举!?”张主任回道:“不行,明天周旭老师您的事迹我们会在报纸上面进行报道?!”
周旭愣了愣:“不用了吧?”
“为什么不用!我们该铭记历史,也应该记得你这种伟大的作家!”
周旭知道现在人家正在热头上,所以连“伟大”一个词语都用上了,他自己觉得自己应该配不上“伟大”一词。
第二天。
周旭的善举真的登陆了《新华日报》!
“周旭同志,捐献自己在‘南京照相馆’的所有稿费,只为帮助南京建造纪念馆!!!”
这时候,周旭在江苏、在南京的支持度已经到达了一个不可抑制的高峰!
虽然不至于一举成为所谓的民族英雄,但是周旭已经是南京公认的最有“社会功德良心”的作家了。
不仅仅写了一篇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南京照相馆》,竟然还把自己的稿费所得都捐给了南京!
周旭!你这家伙,要不要这么善良、励志!!!
下午。
拿到了报纸的姑娘立马急匆匆的跑到了周旭的家里面。
“哎,你真捐了?那可是一千块?”姚芳华都被周旭感动的稀里哗啦。
周旭其实也想,自己搞了这么大的事情,要是不捐点铁定还是会落人口舌的:“当然,都捐了。”
姚芳华眼眶瞬间泪雨朦胧,带着满心的激动与感念朝周旭快步跑过来,声音里还裹着未平的哽咽:“你真是大好人!”
话音未落,她便一把抱住了周旭。周旭能清晰感受到一阵柔软裹挟而来——姚芳华本就练舞,身段如同绸缎般细腻顺滑,贴合过来时满是温软的触感。
一股奇异又好闻的芬香也随之钻入鼻腔,他从前总觉得“体香”不过是传言,此刻却真切感受到这姑娘身上独有的清雅气息。
她的身体带着暖暖的温度,隔着毛衣的衣料传递过来,格外真切。周旭没有推开,只是轻轻抬起手,拍了拍她的后背,语气温和又带着点无奈:
“好啦好啦,哪有这么离谱呀。”
姚芳华身体一僵硬,她立马起身闪开:“咳咳,抱歉,我情绪激动了!”
周旭开了句玩笑;“没事,便宜是我占的,虽然你也占了一点!”
说到这里,她的脸越来越红,看着周旭的眼睛闪闪发光,心里越发挣扎,对周旭的好感也越来越高。
“哦……”
“你脸红什么?”周旭主动进攻。
“没什么!!”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85620/128449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