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传承的温度
书笺展的热度远超预期,不仅吸引了周边城市的游客,还被本地媒体报道,老巷书店的名字随着沈砚之与苏婉卿的故事,传遍了徽州乃至更远的地方。每天清晨,书店还没开门,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人是为了亲眼看看那些跨越岁月的素笺,有人是想听听苏念桂讲述父母辈的往事,还有人专门赶来,想亲手制作一张带着时光温度的书笺。
“晚星,言舟,你们看这个订单,是一家文化出版社发来的,想把沈爷爷和苏小姐的故事编成绘本,还要收录部分素笺的复刻版。”林晓月拿着平板电脑走进来,脸上满是兴奋。她是上周来书店实习的大学生,学的是文物修复专业,对传统手艺有着浓厚的兴趣。
林晚星接过平板,仔细看着订单内容,眼里闪过一丝惊喜:“这是好事啊!能把这段故事和传统书笺手艺传播出去,正是我们想做的。不过,绘本的创作一定要尊重史实,素笺的复刻也要尽量还原原貌,不能失真。”
顾言舟正在整理刚到的古籍,闻言停下手中的动作:“我同意晚星的想法。出版社那边,我们要明确要求,必须标注素笺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还要附上沈爷爷和苏小姐的日记片段,让读者不仅能看到故事,还能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苏念桂端着一盘刚做好的桂花糕走进来,放在桌上:“你们尝尝,这是我按照母亲留下的配方做的,当年她就是用这个招待沈先生的。”她看着两人,语气带着期许,“其实我一直有个想法,想把母亲当年的墨韵斋手艺传下去。母亲跟着外公学过制作澄心堂纸和书笺,她留下了一本制作秘籍,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一道工序。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种传统手艺,让澄心堂纸重新焕发生机。”
林晚星拿起一块桂花糕,入口香甜软糯,带着桂花的清香:“苏奶奶,您这个想法太好了!我们可以在书店里开辟一个手作区,您来当老师,教大家制作书笺。这样既能传承手艺,又能让大家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让书店的故事更有温度。”
顾言舟补充道:“我们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手作课程,针对小朋友的简易书笺制作,针对成年人的澄心堂纸进阶课程,还有专门的书法题字体验。这样能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的人,让传统手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苏念桂笑着点点头:“好啊!我这就把秘籍找出来,好好整理一下,把每一道工序都讲清楚。”她转身走进里屋,片刻后拿出一个蓝色布面笔记本,封面绣着小小的梅花印记,和苏婉卿的诗集封面如出一辙,“这就是母亲的制作秘籍,里面还有她亲手画的工具图和工序流程图。”
林晚星接过笔记本,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的字迹清秀婉约,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澄心堂纸的制作过程:从选料时如何挑选优质的青檀树皮和稻草,到蒸煮时如何控制火候,再到捶打时如何掌握力度,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笔记本的最后几页,还记录了几种特殊墨汁的调配方法,包括沈砚之当年喜欢的檀香墨。
“太珍贵了!”林晚星感慨道,“有了这本秘籍,我们就能完整还原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让这种快要失传的手艺重新被大家认识。”
接下来的几天,三人开始忙着布置手作区。他们在书店西侧腾出一块二十平米左右的空间,墙面刷成了温暖的米黄色,挂着苏婉卿画的工具图和工序流程图,还摆放了几张原木桌和椅子。顾言舟网购了抄纸帘、竹筛、捶打锤、晾晒架等工具,林晓月则按照秘籍上的配方,采购了青檀树皮、稻草、明矾、檀香等原料。
手作区刚布置好,就有不少游客报名体验。苏念桂穿着一身浅蓝色的中式上衣,戴着老花镜,耐心地教大家制作书笺。“制作澄心堂纸,选料是基础。”她拿起一把青檀树皮,向大家展示,“这种树皮纤维细长,韧性好,是制作澄心堂纸的核心原料。稻草则能增加纸张的柔软度,两者搭配,才能做出绵密坚韧的纸张。”
她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如何将青檀树皮和稻草剪成小段,放入大铁锅中蒸煮。“蒸煮的火候很关键,要用中火煮三个小时,让纤维充分软化,这样后续捶打起来才更容易。”她掀开锅盖,一股淡淡的草木香扑面而来,“你们看,现在纤维已经煮得半透明了,这样就可以了。”
接下来是捶打环节,苏念桂拿起木锤,对着煮好的纤维反复捶打:“捶打要有力但不能过猛,要让纤维断裂成细小的丝,又不能破坏纤维的韧性。这个过程要反复上千次,直到纤维变成棉絮状。”
一位年轻的游客试着捶打了几下,累得气喘吁吁:“没想到这么累!原来一张澄心堂纸要付出这么多心血。”
苏念桂笑着说:“传统手艺就是这样,慢工出细活。每一张书笺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这样的纸才会有温度,有灵魂。”
捶打后的纤维被放入水中,搅拌成均匀的纸浆。苏念桂拿起抄纸帘,轻轻放入纸浆中,慢慢提起,让纤维均匀地分布在抄纸帘上:“抄纸的动作要轻、要稳,不然纸浆会分布不均,纸张就会厚薄不一。”她将抄纸帘放在一旁晾干,“等纸浆晾干后,还要进行砑光处理,用光滑的石头反复碾压,让纸张表面变得平整光滑,这样才能用来写字、画画。”
晾干后的纸张被取下来,苏念桂又教大家研墨、题字。“墨要研得细腻,这样写出来的字迹才会饱满有光泽。”她拿起一块徽墨,在砚台里轻轻研磨,檀香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这是母亲当年最喜欢的檀香墨,研出来的墨汁不仅清香,还能防虫防潮,让字迹保存得更久。”
大家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书笺,兴奋地互相展示。“我要把这张书笺送给我女朋友,告诉她这是我花了一下午时间做的,就像我们的感情,要用心经营。”一位男生拿着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书笺,脸上满是幸福。
“我要把这张书笺收藏起来,以后留给我的孩子,让他知道传统手艺有多珍贵。”一位女士小心翼翼地将书笺放进锦盒里。
苏念桂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她走到林晚星身边,轻声说:“晚星,你看,母亲的手艺终于传下去了。她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很开心。”
林晚星点点头:“苏奶奶,这不仅是您母亲的手艺,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会一直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手艺的魅力。”
正在这时,书店门口的风铃叮当作响,走进来一位中年男子,他穿着西装,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上面刊登着老巷书店书笺展和手作课程的报道。“您好,我是文化创意公司的负责人,叫陈明。”男子递上名片,“我看了报道,很受感动。我想和你们合作,将澄心堂纸书笺开发成文创产品,推向全国,让更多人了解这种传统手艺和背后的故事。”
林晚星和顾言舟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喜。“陈先生,我们很乐意合作。”顾言舟接过名片,“但我们有个要求,所有文创产品都必须保留传统制作工艺,不能用机器批量生产,还要在产品上标注故事背景,让消费者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陈明点点头:“这一点你们放心,我们公司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绝不会为了追求利润而破坏传统手艺。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主题文创,比如‘素笺之约’系列,复刻沈先生和苏小姐的同款素笺;‘桂香如故’系列,融入桂花元素,纪念他们的相遇。”
苏念桂笑着说:“这个想法很好。母亲和沈先生的故事,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被更多人知道。”
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陈明当场签订了合**议,并预付了一部分定金。“我会尽快安排设计团队过来,和你们沟通具体的产品细节。”陈明说,“我相信,结合了传统手艺和感人故事的文创产品,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喜爱。”
送走陈明后,林晚星看着手作区里忙碌的人群,心里忽然明白,老巷书店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家普通的书店。它不仅是书籍的聚集地,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载体。那些跨越岁月的素笺,不仅记录着一段纯粹的爱情,更承载着传统手艺的温度。而他们,作为书店的守护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段故事、这份手艺,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户,照在手作区的书笺上,每一张纸都泛着温暖的光泽。苏念桂坐在窗边,一边研墨,一边轻声哼唱着徽州小调,歌声与墨香、桂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老巷最动人的旋律。
(https://www.2kshu.com/shu/85656/4912390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