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肢解天竺
推荐阅读:完美:在下石村石安,荒他哥! 不死的我速通灵异游戏 从婴儿开始肝成道君 火影:宇智波不是雷影! 完美世界之唯我永恒 领主争霸:从鲛人开始征服 大司农:我真不想种田的 我,诸天浪子,爱好交友 美漫之全面进化 我以幽冥筑玉京
清晨,五更二刻,太极正门承天门的城楼上,第一声报晓鼓响起。
随着这道鼓声在城中传开,长安城内十几条大街上的鼓楼,也会依次跟进,声音仿佛波浪一般传开。
城内一百多所寺庙也会撞响晨钟。
激昂的鼓声与厚重的钟声交织在一起,整个长安城从黑夜中苏醒,迎接着从东方天际喷薄而出的朝阳。
当晨鼓声敲响三百下后,驻守长安城各大城门的监门卫,便会打开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城门。
城门外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尤其是西门之外,又有几支外国使节团,来到长安城。
此时已到十二月,长安城内聚集的外国使节团数量,已达到历朝之最。
一共一百三十多个国家,派遣使节出使长安,其中一半,都是来自大食西边的国家。
有拜占庭帝国、可萨汗国、哥特国、法兰克国、斯拉夫部落联盟、不列颠岛国联盟、阿瓦尔汗国、柏柏人诸部、马库里亚国、闪米国、伦巴第国、贝内文托国等等。
很多国家的使节,都是第一次来长安,从未想过世上竟有如此繁华之城。
西域各国,皆信仰宗教,他们心中都怀疑长安便是圣地,是圣典中提到的安乐园。
如此美好所在,竟在世界东方,只可惜大唐太过强大,不然就可以圣典记载为由,夺取过来。
不少国家使节不通礼节,粗陋野蛮,他们见唐人友善,以为其懦弱,偷行不法之事。
一开始金吾卫和雍州府按照大唐律法管理,却根本约束不住这些外国使节。
尤其是他们带来的随从奴仆,行事更是毫无顾忌,在大街上拉屎撒尿,惹得长安百姓非常恼怒。
甚至还有长安女子出行时,竟受到这些外国人骚扰,想要揭开她们面巾。
虽然旁边的长安健儿将这帮人狠狠暴打了一顿,依然无法出气,纷纷去雍州府抗议。
长孙诠也有些无奈,他已经在按照大唐律法最严格的标准,管理这些外邦人了,并未有任何偏袒,却发现根本管不住他们。
这些人被关押几日,出来后照样闹事,深受长安百姓厌恶。
长孙诠只好去找长孙无忌请教,长孙无忌笑道:“这还不容易,杀几个便是。”
长孙诠皱眉道:“可按照大唐律法,还不足以给他们定死罪,难道要违律行事?”
永徽疏律中,明确记载: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唐律论。
长孙诠已经采用最强硬的处置了,无论同国之间,还是异国之间,都按大唐律法处置。
长孙无忌缓缓道:“四郎,你可知道,为何不同朝代的律法,各不相同吗?”
长孙诠摇头。
长孙无忌道:“因为不同朝代,民风不同,各个朝代,都会制定最符合当时境况的律法,才能让国家稳定。”
“我们同一族群,不同时期,尚且要制定不同律法,你想想看,我大唐律法,能适用这些化外蛮族吗?”
“自然不能。”
长孙无忌道:“这就对了,大唐律法是为大唐而存在,没必要非用唐律标准,应对化外蛮夷。”
“那该以什么标准,应对他们呢?”
长孙无忌淡淡道:“只有一个标准,让他们在我大唐土地守规矩。只要满足这一点,无论你如何处置他们,陛下都不会怪责!”
长孙诠取到经后,第二天,便下令将犯重罪的外国使节随从,全部在西市斩首示众。
随从犯罪,使节连坐,全部杖责二十,以示惩罚。
各国使节十分惊怒,有人向鸿胪寺官员抗议,此事最终传到圣人耳中。
根据李吉的消息,圣人听到此事后,只说了一个“好”字,再无后文。
长孙诠这才放心,在处置这帮外国使节时,再不顾忌。
这些外国使节见唐人如此凶狠,这才感到恐惧,严厉约束随从,总算再没有人敢在长安违法乱纪。
这场闹剧,也在鸿胪寺中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国家鄙视链。
比如六诏、爪哇、真腊等南方国家,一向被西域、辽东诸国鄙视,认为他们不通教化,属于蛮族。
如今六诏、爪哇等国,发现竟有许多比他们更野蛮的国家,便也暗暗鄙视他们,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蛮族。
称其为西蛮。
这次出使大唐的国家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国家,天竺国。
正使人选不是别人,正是天竺总督,信德王!
天竺人当初派遣援军,相助大食人对付唐军。
结果大食人战败,还派人过来把信德王训斥一顿,怪他手下的天竺兵太过无能,拖累了大食军。
信德王原本还准备再派十万军队援助,见大食人如此态度,心中大为恼怒,遂决定不再增援了。
信德王是个欺弱怕强的人,被大食人羞辱后,心中恼怒,决定拿吐蕃人出气。
吐蕃主力原本就只剩三万左右,其中两万被大食人消灭,只剩一万左右,正是个可以捏的软柿子。
信德王亲自率领十万天竺兵,大兵压境,攻打吐蕃,结果却被悉若率领一万吐蕃兵,打得落花流水。
信德王仓皇逃回天竺,心中气闷,恰在这时,吐火罗传来消息,大食人又被唐军打败,损失十万军队!
信德王见风向不对,便带领军队,将驻守天竺的一千大食军队全部杀死,对外宣称要归唐。
他自己也带着一帮使节,星夜急行,进入昆藏地区,找到王玄策,表示愿意归附大唐。
王玄策大喜,带着他朝长安返回,总算赶在十二月,来到长安城,同行的还有钦陵。
信德王因被一万吐蕃人打败,恼羞成怒,一路上不住奚落钦陵。
钦陵并不理他,只不过每次看向他时,眼中杀机闪动。
来到长安后,信德王见这么多国家的使节都来到长安,不少还都是国王亲临,便知自己这次骑墙骑对了,心中颇为得意。
他能言善辩,很擅长吹牛,在他大肆吹嘘下,各国使节都以为天竺是大国,对他十分尊敬。
另一边,王玄策回到长安后,先回家看望了一下家人,又泡了个澡,这才入宫面圣。
前往承天门的路上,恰好遇到了张柬之,也要面圣,二人便即同行。
在承天门外通传之后,二人一起来到甘露殿,在偏殿等了不一会,皇帝派人召见他们。
来到正殿,李治放下手中御笔,抬头看向两人,问:“两位爱卿入宫见朕,所为何事?”
王玄策示意张柬之先开口。
张柬之也不推让,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今日上午,拜占庭使节找上臣,向臣提议,各国可组建联盟,臣以为事关重大,特来向陛下奏报。”
“联盟?”李治目光一闪。
张柬之道:“是的,拜占庭使节的意思是,这次聚集长安的国家之多,亘古未有,可组建各国联盟,由我大唐担任盟主,再选几个副盟主,决策国家之间的争端,如此可消除许多战争!”
李治怔住了,这不就是联合国吗?
拜占庭人竟有如此眼光?
转念一想,他便明白,拜占庭人并非真的想要组建联合国,只是想将大食人排除在外,组成一个反大食人的联盟,由大唐担任盟主。
他们这是见唐军击败大食军,所以想借大唐之势,彻底消灭大食,他们才能睡的踏实。
李治出兵对付大食,一是为了确保大食人不敢东顾,二是为了将大唐影响力推到中东,促进商业发展。
盟主这种事,不过是被人推出来,拿来当枪使,李治自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
再者,大食人虽有侵略性,西边那帮货色也好不了多少,等他们强大后,只会更加恶劣。
想到此处,李治问:“张卿,你以为此事如何?”
张柬之道:“臣以为此事既有益处,也有弊处。”
“说说看。”
张柬之道:“担任各国盟主,可提高大唐在西域威望,有利于商路发展,这是益处。”
“弊端呢?”
张柬之道:“昔年,隋殇帝为显虚名,在万国来朝时,大肆显摆,铺张浪费,导致国家重虚轻实,最终走向灭亡。”
“倘若我大唐成为盟主,各国之事,便成为我大唐之事,倘若大唐庙堂只顾外事,就会忽视本国民生,民间疾苦,于国于民,皆无好处。”
“臣以为眷恋虚名,忽略国家根本利益,乃亡国之道。”
李治微笑道:“照你的说法,弊大于利,不可采纳。”
张柬之道:“正是。”
王玄策听了张柬之这番言论,也暗暗心惊,心想自己建议皇帝取天竺之地,是否也有几分沾慕虚名之嫌?
不等他多想,李治已采纳了张柬之的建议,朝他问道:“王卿,你有何事要奏?”
王玄策定了定神,拱手道:“陛下,臣此次回京,是为天竺之事。”
李治眉头一皱,道:“你又想劝朕取天竺之地?”
王玄策忙道:“天竺信德王这次随臣一起回京,他表示愿意将天竺献给大唐!”
李治哼了一声,道:“他这是见大食势弱,就摆向咱们,这种墙头草,朕要之何益?”
王玄策道:“陛下若不想要天竺之地,臣另有一策,可利于我大唐。”
李治问:“何策?”
王玄策沉吟道:“陛下可下旨,将天竺分成三十六邦国,我们并不直接管辖,让他们自治,只派一名总督,领军驻守,让他们每年向大唐缴纳一定赋税、特产、方物即可。”
李治心中一动,王玄策这是想肢解天竺,再殖民他们。
不过,既是天竺,好像也没什么负担,从历史来看,这就是正确统治他们的最好办法。
“王卿,咱们把天竺划分三十六邦国,天竺人会同意吗?”李治问。
王玄策微笑道:“陛下请放心,天竺人原本就是分散联盟,被大食人强行捏合在一起,陛下下旨让他们分开,他们反而会感激陛下恩德。”
李治想了想,道:“这件事倒是可以操作一下,你去拟个具体实施的奏章,改日呈上,给朕瞧瞧。”
“臣领旨。”
这时,张柬之见王玄策说完,又上奏了另一件事。
当初钦陵摇摆向大食国时,李治曾答应他,只要他对抗大食,就允许他攻打天竺土地。
最近天竺入侵,被吐蕃击退,钦陵向李治请旨,允许他攻打天竺。
李治想了想,道:“你可以转告他,天竺已经归附,等朕将天竺分为三十六邦后,再划出一邦,并入吐蕃,算是朕对他的承诺。”
张柬之道:“陛下,臣以为吐蕃若在我大唐之侧,必定时刻觊觎旧土,何不将吐蕃划分到天竺别处?”
李治心中一动,道:“依你之见划分到哪里?”
张柬之道:“可在天竺以南,划出一块肥沃土地,两倍于吐蕃之地,让吐蕃人迁移过去。”
李治听了后,也不由有几分意动。
现在的吐蕃国,人数不到十万,钦陵等人率众南下后,必将融入天竺。
最多两三代人,就再没有吐蕃人,只有天竺人,他们这几万人,会被天竺同化。
这相当于用另一种方法,消灭了吐蕃。
李治又问了问王玄策的意见,王玄策拱手表示同意。
李治挥手道:“既是如此,此事就交由你二人去办。”
两人领了命令,告退离去。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484/128414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