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比拼综合国力
推荐阅读:完美:在下石村石安,荒他哥! 不死的我速通灵异游戏 从婴儿开始肝成道君 火影:宇智波不是雷影! 完美世界之唯我永恒 领主争霸:从鲛人开始征服 大司农:我真不想种田的 我,诸天浪子,爱好交友 美漫之全面进化 我以幽冥筑玉京
寒食节除第一日外,接下来几日,天空俱是阴沉沉一片,乌云密布,雨水将下未下。
原本按照计划,薛仁贵在寒食节之后,就要领军奔赴安西。
然而当张柬之得知李治要往安西增兵时,立刻上疏了一道奏章。
李治看完之后,不得不让薛仁贵暂缓行动。
张柬之的奏疏很简单,如果前线增兵,长安可能会出现粮食问题,需得慎重。
其实这些年来,随着虞部栽树成林,禁止砍伐,秦岭植被已渐恢复,关中可耕种面积也已开始增长。
关中百姓一年收成,足以供应长安。
三门峡开通后,粮食也在不断朝长安运送,长安仓的粮食存储,已从李治刚来大唐时的一两成,达到半仓。
这些粮食足够支撑西边再打一场大战。
可话说回来,这次要打的其实有两场战争,吐火罗若起战事,大食人肯定也会进攻昆藏。
昆藏守军有五万唐军,三万地方军,安西有三万安西军,五万昭武军,加起来达到十六万大军。
平日不打仗时,苏定方和裴行俭都采取屯田政策,开荒屯田,让士兵自给自足。
可战事一起,士兵们便不能从事生产,只会消耗,且粮食运送中,也会徒增消耗。
如今又增派五万人马,整个西边,兵力达到二十多万,全部都由长安供粮,长安仓的供粮压力很大。
这些年来,大唐通过田制改革,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小灾不多,大灾却只有江南的一次旱灾。
各州县的粮仓储备都很充足,大唐称得上家底丰厚,并非打不起仗。
关中以东,有运河交通各地,运输方便,战事若在东边,自然毫无问题。
关内却不同,只能通过三门峡的黄河水道,将洛阳粮食运来长安。
三门峡的三座石门虽已炸开,运力却也非常有限。
故而战事拖延时间太长,例如三年五载,长安粮食依然有可能支撑不住。
当然,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李治还能带领文武百官,前往洛阳就食。
洛阳含嘉仓的粮食,每年皆是满仓。
所以问题其实并不大。
但张柬之是个一丝不苟的性子,他认为在长安以西开战,粮食问题必须极为重视,不能有任何疏忽。
他提议派出官员,核查长安仓和含嘉仓中的粮食,确认粮食储备与户部记载完全一致,方能开启战事。
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李治不敢怠慢,当即下旨,让吴王李吉去户部调查。
至于含嘉仓调查的粮食,李治决定让太子李弘去调查。
当李治把李弘喊过来,告诉他此事时,李弘只提出一个条件,希望让李贤同去。
李治皱眉道:“弘儿,这次可是正事,你带他做什么?”
李弘忙道:“六郎主意多,如果遇到问题,孩儿可以让他帮忙出出主意。”
李治想了想,道:“也罢,那就让他随你一起去吧,六郎性子贪玩,你可别被他带偏,忘了正事。”
李弘忙道:“孩儿记下了。”告退离开。
李治刚安排好此事后,薛仁贵又过来求见。
他这边已经准备妥当,兵将都挑好了。
两名副将,一个是高侃,一个是李元芳,五万唐军中,有两万具装骑兵,两万唐骑,还有一万精锐步卒。
他不知李治为何让他暂缓进军,特来询问。
李治便将张柬之上奏的情况跟他说了。
“朕已经派人检查长安和洛阳的粮仓,等长安仓检查完毕,并无问题,你就可以出发了。”
薛仁贵道:“陛下,既是如此,臣能否让高侃带两万骑兵先行,以防安西出现变化?”
“什么变化?”李治问。
薛仁贵道:“大食人既能称雄西域,定非善于之辈,他们若见我们积极备战,很可能先发制人,突袭康国!”
康国是昭武九国之首,当初差点就投入大食怀抱,大食若要进攻昭武九国,康国必定首当其冲。
李治摆手道:“你不必心急,朕相信裴行俭定有应对方案,西域那边就交给他,你且耐心等候。”
裴行俭从未向李治要过援军,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他认为手中的八万唐军,足以对付大食。
李治派出薛仁贵,也只是为了以防万一,防止大食将四大兵团,全部投入西域战场,裴行俭寡不敌众。
眼下大食在吐火罗也不过七八万人马,康国也有三万守军,就算挡不住,加上裴行俭和其他八国的援军,优势显然在己方。
某种意义来说,李治倒希望大食人主动攻打康国。
如此一来,己方又能占据地利,只要击破大食主力,顺势反攻,便能轻易夺下吐火罗。
薛仁贵听李治如此说,也不再多言,正要告退,一名内侍来报,说高有道二人回来了。
李治笑道:“回来的正是时候,薛卿,咱们一起听他们讲讲大食情况吧!”
宣两人觐见。
未己,两人一起来到大殿,向李治见礼。
“臣高有道(杜易简),拜见陛下!”
李治细细端详他们,发觉两人皮肤变得黝黑了些,脸上尽显风霜之色,感慨道:“两位爱卿一路辛苦了!”
两人齐声道:“为国效力,不敢言苦。”
李治道:“薛将军即将奔赴安西,与大食人作战,关于大食的情况,你们跟他说一下吧。”
两人应诺一声,将此次前往大马士革的所见所闻,详细道来。
薛仁贵静静听着,忽然问:“高舍人,你觉得大食人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高有道想了想,说道:“依我之见,大食人看似团结,其实内部矛盾尖锐。”
“何出此言?”
高有道道:“他们利用宗教聚拢人心,确有诸般好处,但同样也有弊端,容易产生矛盾。据我所知,大食国好几代君王,都是死于刺杀,而且是内部人的刺杀!”
李治听了后,暗暗点头。
宗教内部很容易出现分支,比如什叶派、逊尼派,什叶派中又可以分激进派、保守派。
宗教确实可以让人狂热,但过于狂热又会让人失去理智,那些激进派极难控制,稍有不慎,就会反噬。
高有道接着道:“另外我还发现,大食人因扩张太急,与周围国家关系都不太好。眼下他们实力强大,别人都畏惧他们,一旦他们虚弱,便会受到群起攻之!”
其实大食与吐蕃很像,都是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也都是利用宗教,整合人心,发展壮大。
高有道说到这,就不作声了。
李治见杜易简张口无言,跃跃欲试,便问:“杜卿有什么想说的吗?”
杜易简忙道:“陛下,臣觉得大食人并不想跟我大唐全面交战,反倒是周边那些小国家,希望咱们跟他们打起来。”
“何以见得?”
杜易简道:“我们在大食期间,有好几个国家使节找过我们,挑拨我们与大食关系,还有意让我们觉得,大食必定攻打我们。”
李治看向高有道:“高卿,是这样吗?”
高有道道:“确是如此。”
李治沉吟了一会,道:“其实这也不奇怪,那些小国怕大食雷霆一击落到他们头上,自然希望我们跟大食两败俱伤,他们好隔岸观火。”
杜易简道:“既是如此,咱们何必跟大食人打,让那些小国渔翁得利呢?”
李治问:“杜卿,你觉得大食人不希望跟我们打,是为什么?”
杜易简道:“他们也知道我大唐强大,故而不想与我们两败俱伤吧?”
“那你觉得大食人以后还会攻打我们吗?”
杜易简张了张嘴,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
高有道道:“等他们解决内部问题,击败周围的威胁,定会来犯!”
李治道:“这就是了,大食人现在不愿跟我们打,是因为他们准备不充足,等他们准备好了后,必定还会来犯,是不是?”
杜易简终于点了点头,道:“是的。”
李治道:“既是如此,这一仗就应该现在打。我们不必管其他国家怎么想,只要达成我们自己的目的就行了。”
杜易简深吸一口气,拱手道:“臣明白了。”
这时,薛仁贵忽然问:“高舍人,杜舍人,你们除了关注大食军队外,可注意到大食人吃的主食吗?”
高有道点头道:“我找本地人问过,他们主要种植的谷物是大麦、小麦和椰枣。”
“那你觉得他们粮食可充足?”薛仁贵又问。
高有道想了想,道:“大食国地区有大片沙漠,土地远不及我大唐,人口也比不上我们,又连年征战,他们的粮食储备应该不及我们。”
杜易简附和道:“不错,我还问过大马士革的普通百姓,他们这几年赋税不断增加,由此可见,他们钱粮储备不多,才对民间征收高税。”
薛仁贵点了点头,不再发问。
李治见此,挥手道:“辛苦两位了,你们下去休息吧。”
待两人告退离去,李治朝薛仁贵问:“薛卿,你为何突然问起大食国的粮食?”
薛仁贵道:“根据安西情报,大食在吐火罗驻军五万,在大勃律国驻军更多,他们将兵力驻扎在属国,负担一定比我们更重。”
李治点头道:“不错。”
薛仁贵道:“臣以为这次我军跟大食人打仗,可以利用他们后勤不足的缺点,将作战时间拖长。”
李治若有所思道:“你的意思是说,咱们这次的战争,打的不仅是军队战力,也跟他们打后勤?”
薛仁贵道:“正是。”
强国之间的争斗,原本就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并非一兵一卒之争。
大唐为这场战争准备的更充足,反观穆阿维叶,刚刚结束内战,国家内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这种情况下,他被逼着派军队前往大勃律国,跟大唐形成对峙局面,必定忍受着很大压力。
所以杜易简刚才没说错,穆阿维叶确实不想跟大唐打,至少现在不想打。
裴行俭也正是抓住这个时间点,提出帮吐火罗复国的计划,才形成眼下对大唐有利的对峙局面。
薛仁贵显然是通过高有道的话,领会到裴行俭的战略意图,这才问起大食后勤问题。
李治此时也明白过来。
这一战将跟以往的作战都不相同。
也许唐军能在战场上占据一定优势,但如果指望像对付高句丽、百济、倭国一样,在战场上碾压大食军,并不现实,还可能吃败仗。
只有稳扎稳打,沉心定气,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484/128415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