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大唐,我妻武则天 > 第455章 阿郎,皇后殿下来了

第455章 阿郎,皇后殿下来了


返回公主府的路上,长孙诠坐在车中,朝长孙无忌说:“大兄,我看禄东赞命不久矣,不如放他回去,以免他死在长安。”

    长孙无忌瞟了他一眼:“你真以为他快死了?”

    长孙诠愣道:“难道不是?”

    长孙无忌淡淡道:“他如果真要病死,为何早不病,晚不病,偏偏等到我们看他时才病?”

    长孙诠变色道:“难道他在装病?这不可能吧,那位郎中不也说他是水土不服吗?”

    长孙无忌缓缓道:“禄东赞是个博学多才之人,精通药理,他有的是办法让自己显露出水土不服的症状。”

    “可他怎么料得到我们何时来看他呢?”

    长孙无忌面色凝重,道:“这说明他已经从有限的情报中,推测出朝廷战略上的改变。他还猜出我会因此去找他,询问他的意见,所以提前给自己下药,让自己显得衰弱,借而让我劝说陛下,放他离开。”

    长孙诠听得后背直发凉。

    从刚才禄东赞的神情之中,他瞧不出任何破绽,此人城府之深,让人不寒而栗。

    长孙无忌道:“你可还记得,去年岁末时,钦陵来过长安吗?”

    “记得。”

    长孙无忌道:“当时他进献了一个对付大食人的计划,陛下虽没有答应,却允许他见了禄东赞一面。”

    “您是说,禄东赞便是在与钦陵见面后,制定了这个装病计划?”

    长孙无忌点点头,道:“这是唯一的解释。由此可见,钦陵一定想要做某件对大唐不利之事,所以才想尽快让禄东赞逃出长安,如此方没有后顾之忧。”

    长孙诠深吸一口气,由此可见,昆藏和天竺地区,即将发生大事了。

    “大兄,既然您识破了禄东赞装病的事,钦陵应该不会有动作了吧?”

    长孙无忌摇了摇头:“以这对父子的心性,无论禄东赞逃不逃得走,钦陵都会动手!”

    “那我要不要向陛下上奏?”长孙诠心中一惊。

    长孙无忌摆手道:“不急,眼下局势下,很多事情暂时还看不清,先静观其变,不能给陛下提供不准确的情报,让陛下空自烦恼。”

    长孙诠点头应是。

    回到公主府后,长孙无忌逗弄了一会长孙亮,又在公主府用了晚膳,这才回府。

    刚进府门,便见管家一脸猪肝色的表情,站在门后等着他。

    “长孙福,怎么了?”长孙无忌皱眉问道。

    管家长孙福苦笑道:“阿郎,皇后殿下来了,正在书房等您。”

    长孙无忌心中急跳了几下。

    上次他帮武皇后想出一个办法,救了许敬宗孙子一命,两人勉强算达成和解。

    武皇后的性子他很了解,虽有女人睚眦必报的一面,但行事颇有准则,说过的话,绝不会轻易更改。

    这些日子以来,他不仅并未得罪过武皇后,还通过武敏之,向武皇后示好过,不觉得她会来找自己麻烦。

    想到此处,他心中一定,迈着大步,很快来到书房。

    进屋后,只见武皇后正在桌案旁边欣赏他的书法,从脸上表情来看,果然不是来兴师问罪的。

    长孙无忌上前两步,拱手道:“草民长孙无忌,见过皇后殿下。”

    武媚娘也微微屈身,还了一礼,“国舅不必多礼。”从主位旁边走开,在一张椅子上坐下。

    长孙无忌命人上了茶,也没有去主位落座,而是命人搬了张椅子,陪坐武媚娘下手。

    茶毕,武媚娘看了长孙无忌一眼,微笑道:“一年未见,国舅气色倒是越来越好了。”

    “托陛下和殿下洪福。”长孙无忌拱手道。

    武媚娘缓缓道:“前几日,敏之跟我提起一件事,说太子身边,虽有许多陛下安排的贤才,却也掺杂了不少表里不一的小人,让我颇受警醒。”

    所谓的表里不一的小人,其实指的是韦弘机、宇文乔、周道务等人安插在李弘身边的人。

    全都是些世家派系的官员。

    这些人非常低调,在东宫中属于很不起眼的官员,并未在李弘跟前现眼,平日谨慎本分,几乎不与韦弘机等人有联系。

    故而连武媚娘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然而长孙无忌身为原世族派系的首领,这些人却瞒不过他的眼睛。

    这几年来,长孙一族与这几个家族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差,况且萧嗣业之死,与长孙无忌脱不了关系,这些人调查清楚后,自然对长孙无忌恨之入骨

    只因长孙诠的存在,他们才不敢明着轻举妄动,暗地里却有不少小动作。

    长孙无忌曾跟皇帝、皇后都掰过手腕,自然不会容忍这些宵小的欺凌。

    他让一名内领卫,不经意间把此事透漏给武敏之。

    武敏之自然告诉了武媚娘。

    如此一来,既可借助武皇后的手,削弱他们的势力,又能向武皇后示好。

    果然,这才过去没几天,武媚娘竟主动来拜访。

    长孙无忌缓缓道:“太子殿下乃国之储君,任何忠正之人,都不会允许心怀不轨之人,接近太子。”

    武媚娘欣然道:“国舅果然是忠心谋国之人,正好我最近有一桩烦恼事,想要请教国舅。”

    “皇后殿下请吩咐。”

    武媚娘微笑道:“我虽是妇道人家,这几日,对朝堂大事,倒也听说了不少。听说最近朝廷打了两场大胜仗,这两场胜仗,都离不开一名青年俊杰!”

    长孙无忌道:“殿下说的可是赵持满?”

    武媚娘笑道:“正是此人,听说他原本隐野凉州,是国舅慧眼识人,将他挖出,这才让朝廷又多了一个人才,让陛下多了一员良将。”

    长孙无忌拱手道:“殿下过誉了,高句丽和倭国的战争,其实都是陛下运筹帷幄,无论哪个将领顶上,都能立功,赵持满不过运道好些罢了。”

    武媚娘道:“国舅太谦了。我这次来找国舅,便是想借用一下国舅的慧眼,帮我瞅瞅,我们武氏那些不成器的东西里,有没有一两个能够帮陛下分忧的。”

    长孙无忌顿时陷入迟疑。

    他很清楚武氏内部的复杂关系。

    武氏子弟虽多,其中却有不少是武皇后憎恶之人,若是举荐不当,反而会引起她不快。

    长孙无忌思忖良久,缓缓道:“武氏一族中,青年俊杰不少,比如武敏之、武懿宗等人,只要稍加磨砺,相信将来都能成为国家栋梁。”

    武媚娘凝视着他,道:“依国舅之见,这两人能否上战场?我也不期待他们像赵持满一样屡立奇功,只要能打上一两场胜仗就行了。”

    长孙无忌心中顿时犯了难,一时没有做声。

    武媚娘见此情景,便知道了答案,她缓缓站起身,道:“国舅也不用现在答复我,哪日发现我武氏中有不错的苗子,记得告诉我一声便是。”

    言罢,摆驾离开了长孙府。

    上了回宫的鸾驾后,武媚娘脸上笑容就消失了,脸色很难看。

    她是个心气很高的女人,一生要强,如今她已是大唐最尊贵的女人,可她的家族却不尽人意。

    武氏子弟中,也只有武敏之和武懿宗她勉强看得上眼,其他人都不值一提。

    原本武媚娘还抱有一丝幻想,也许有哪个武氏子弟被自己看走了眼,这才想找别人问一下。

    她自己眼光就好,要问自然得问眼光比她更好的人。

    这样的人不多,在武媚娘心中也只有两个,一个是李治,一个便是长孙无忌。

    李治不能问,不然还以为自己是在为武氏子弟求官,故而只能来问长孙无忌了。

    长孙无忌的答案跟她一样,由此可见,武氏子弟确实大多庸碌,比不上大世族的底蕴。

    既然只有武敏之和武懿宗可用,武媚娘又想让他们俩上战场,成为下一个赵持满。

    然而从长孙无忌的表情来看,两人都不是为将的材料,这也让武媚娘放弃了幻想。

    武媚娘性格坚毅,心想既然这一代不行,那就培养下一代。

    到时在武氏内部开一个私塾,聘请贤良大儒坐堂,凡在族谱之上的武氏子弟,皆可免费就读。

    如此持续数十年,不信武氏之中出不了一个人才!

    再者,武敏之和武懿宗既然眼下不成器,那就多加磨练。

    他们年纪轻轻,多经历些事情,未必就不能磨练成一块良才美玉。

    回到立政殿后,武媚娘向左右问:“陛下可回宫?”

    宫人回答说没有。

    武媚娘凤眉微皱,心想李治上午就去了秦岭,巡视秦岭植木的恢复情况。

    现在天都黑了,他还不回来,莫非秦岭出了什么问题?

    正思索时,何尚宫来到她身边,递过一份公函,道:“殿下,朱才人送来请旨。”

    武媚娘拿过一看,原来是朱才人请求去教坊挑选几名高句丽奴婢。

    李勣等人回京献降时,带回来了大量高句丽女奴。

    这些女子身份各异,有宫女、贵族、甚至还有高句丽王族女子。

    按照惯例,内坊司会从这些女子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一批人,吸收到内坊司。

    这些新来女子中,有很多优秀人才,比如精通歌舞,又或善奏雅乐。

    内坊司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后宫嫔妃们,都可以派人去内坊司中挑选女子,收入本宫为婢。

    比如郑贵妃,就喜欢挑选一些精通音律的女子,徐贤妃喜欢挑选那些读过书的女子,刘充嫒也会选些温柔乖巧的宫人。

    九嫔之上的嫔妃,才能自己派人去挑选,才人则需要向武媚娘请旨。

    武媚娘在这种事上,一向大方,不仅准了朱才人的请旨,还下恩旨,让杨才人和郑才人也可挑选四名宫人。

    何尚宫领旨去了。

    玉屏轻声道:“殿下,奴婢听说这次进内坊司的高句丽女奴,和我们大唐女子很像,性情温顺,知书达理,还有很多会说唐语哩。”

    高句丽是半农耕王朝,本国女子与契丹、突厥女奴相比,更知礼仪。

    武媚娘恍然道:“那就难怪郑贵妃她们这次都这么积极了。”

    玉屏道:“要不要奴婢也去挑选几人,也许能找到几个会下棋的。”

    武媚娘想了想,道:“宫里的人已经够多了,再多反而会出乱子。你去挑选几个温顺伶俐之人,给新城公主府送去。”

    这是向长孙无忌投桃报李。

    玉屏低声道:“是。”

    因李治未归,武媚娘便没有歇息,坐在床榻上,盘腿打坐,双手捏一个奇怪姿势,习练养生技法。

    不知过了多久,武媚娘缓缓睁开双眼,侧头一看,殿内的烛火已经烧了大半。

    “什么时辰了?”她问。

    “回殿下,已敲过二更鼓,约莫过了亥时三刻。”有宫人回答。

    “皇子和公主们都睡下了吗?”

    “都已安寝。”

    “陛下可回宫了?”

    “张少监还没传来消息。”

    话音刚落,张多海便从外面跑了进来,道:“殿下,陛下回宫了,正朝甘露殿过来。”

    武媚娘赶紧命人准备些热的吃食,以备所需,从榻上下来,开始穿衣补妆。

    不一会,内侍来报,圣人已过立政门,武媚娘带着众人,来到殿外迎驾。

    未己,前方火光闪动,四名内侍打着灯笼在前引路,李治跟随在后。

    武媚娘敛衽一礼,道:“妾身拜见陛下。”

    “不必多礼。”李治拉住武媚娘的手,拉着她朝殿内走去。

    刚在榻上坐下,李治便说:“媚娘,你这里可有吃食,朕晚上吃的斋菜,没怎么吃饱。”

    武媚娘微笑道:“妾身已命人在做了,陛下稍等片刻。”

    未己,便有宫人端着托盘进来了,四碟精致的菜肴,有荤有素。

    李治笑道:“好香。”拿起筷子,端起碗,便是一阵大快朵颐。

    武媚娘单手支颐,坐在一旁望着他吃,见他并无不快,便知并非秦岭出了事。

    “陛下刚才说晚上吃的斋饭,不会去过寺庙吧?”

    李治道:“寺庙虽没去,却遇到一位大师。”

    武媚娘奇道:“大师?”

    “媚娘,你知道释道宣吗?”

    武媚娘面露喜色:“当然知道,他可是跟玄奘大师齐名的高僧,陛下遇到他了吗?”

    李治道:“他就隐居在终南山,结庐而居,朕本不想打扰他清修,可听张郎中说,他与孙神医是好友,这才当了不速之客。”

    武媚娘笑道:“陛下既留下用膳,想必与他相谈甚欢了。”

    李治感慨道:“此人虽是和尚,但学问高深,见识不凡,尤其是对西域之事,知之甚详,朕与之交谈,受益匪浅!”

    武媚娘心中一动,从这句话就能听出,李治如今的心思,已从辽东转到西域。

    吐火罗复国之事,武媚娘也知道一些,而且此事是内领卫负责,武敏之便有了参与机会。

    半个时辰后,武媚娘与李治上榻安寝,故意提到了武敏之。

    李治道:“这次说服泉男生归附,敏之也有不小功劳,你放心,朕不会忘记他的功劳。”

    武媚娘轻声道:“他不过跟着程务挺捡了个功劳罢了,陛下不必赏他。倒是经过这次历练,他又长进不少,连母亲都说,幸亏让他去了呢。”

    李治听出她的意思,道:“最近内领府正在和安西都护府,谋划吐火罗复国之事,既是如此,也让敏之参与此事,权当磨练一番吧。”

    武媚娘微笑道:“那妾身就替他多谢陛下了。”

    两人很快相拥一起,一番紧致缠绵后,方才入眠。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484/128417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