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南洋风云1864 > 第642章 提点要求

第642章 提点要求


奥斯曼帝国的奢华托马尔巴赫切宫殿中

    纵然以色雷斯亲王楚-郑汇殿下的眼界,也对这座宫殿的奢华感到震惊,这里曾是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居住和执政之所,如今成了远征军总司令部所在地。

    在这里,占领军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对于奥斯曼帝国分割的命运,协约国军事集团和帝国本土都没有做出最后决定,只是暂以军事管制稳定社会秩序。

    占领军方面已经行动起来了,源源不断的把各种文物,珍宝,财富和美女打包送上船,将返回帝国本土的运输船塞得满满当当。

    无论是古老的埃及遗迹,还是拜占庭王宫珍宝,叙利亚古文明遗存,抑或教会珍藏,只要看上的就刮地皮带走。

    而这正是当今时代列强的特点,到了占领区以后,怎么能不搜刮一些纪念品?

    更多的军队源源不断的派到奥斯曼帝国的各省,今后的物资会搜刮越来越多。

    作为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底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好东西自然也不少,尤其在那些官宦豪门手中。

    奥斯曼帝国的未来岌岌可危,对这些曾经占有大量财富的教会和官宦上层,占领军方面自然不会留手。

    要钱还是要命,只能选一条路。

    楚-郑汇亲王背着手站在穹顶宫殿中,通过5.6米高的拜占庭拱券式窗户向外看去,扼守地中海与黑海咽喉要道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近在眼底。

    如此壮阔的景象,初时见到极为震撼。

    遥想当初

    大楚帝国远征军在血拼伊斯坦布尔防线的时候,若是有海军能够从博斯普鲁斯海峡炮击这座城市,那么将大大减轻远征军的进攻压力。

    但这只存在于设想中,无法成为真正的现实。

    屹立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七座山峰之上的这座传奇之城,地势高耸,自海峡欧洲一侧陡直的升高数百米,占据着俯瞰整个海峡的绝对优势。

    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奥斯曼帝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建立了牢固的海防炮台要塞,能够用炮火无死角的封锁海峡。

    欧战爆发初期

    英国舰队试图硬闯海峡,结果被打了个灰头土脸,以损失几艘战舰的代价退出了海峡,从此断了硬闯的心思。

    不是不想做,而是不能拿昂贵的舰队去冒险,那太划不来了。

    早在欧战爆发伊始

    1915年1月,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就提出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登陆作战,进而威胁君士坦丁堡的宏大战役计划,旨在减轻俄土战场压力并撼动奥斯曼帝国腐朽统治。

    这个名为“加里波第战役”的计划,得到英法联军最高统帅部支持,可因战术执行失误和德国军事顾问的介入,最终导致战役失败,英法联军遭受重挫,损失高达数十万官兵。

    无论派遣舰队还是两栖登陆作战的尝试,协约国军事集团都遭受到了惨重失败。

    所以面对伊斯坦布尔战役的铁桶阵,大楚帝国欧洲远征军只能生拉硬凿,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来,幸运的是最后成功了。

    如今回想战役中的那一天天煎熬的日子,楚-郑汇亲王都苦笑不已。

    若是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若是没有绝对优势的炮兵力量,若是没有三十几万强行征召的色雷斯义勇兵,若是没有帝国强大的弹药和物资支持,若是德军全力增援……

    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打不下这一座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欧洲古城,这里有着必然的成份,也有着幸运的成分。

    站在这里

    楚-郑汇亲王殿下心中洋溢着满满的骄傲和自豪,在他的率领下,欧洲远征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铸就了赫赫武威,这将是世界级大战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1918年的8月末

    帝国向欧洲增派援军的速度依然没有消减,大量爱国青年学生被派遣而来,使得远征军的规模膨胀到二百万以上(注;战争中损失了六七十万炮灰,在帝国军方的正式统计中极大的缩水)。

    部分伤残士兵和超期服役老兵受到封赏,正在展开有序的退役安置工作,由殖民地部官员按规定分流安置。

    战争一天没结束,向欧洲增派援军的行动就不会停止。

    楚-郑汇亲王对父皇的决策心知肚明,在爪哇岛,在苏门答腊岛,在哥伦比亚,在帝国攻略占领的土地上,一直在默契的执行“腾笼换鸟”最高政策。

    帝国上层军政官员谁都知道,可是在各种文件和材料中都看不到,也不允许留下相关记录,包括涉及苦役营内容的材料一律销毁,不许存档,没有任何官方资料。

    所以到现在

    哪怕最资深的殖民官员,对帝国征服和奴役的土著人口数量也是云里雾里,没有个统一的口径,那就是一笔糊涂账。

    反而是帝国内部的“文化新发现运动”,如今推进的如火如荼。

    重大的考古发现,不断的在爪哇岛,苏门达腊岛,夏威夷和中美洲各地出现,早期印第安人与华裔之间的历史渊源被证明,佐证了帝国拥有世界范围内领土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据说早期的华人在一万二千多年前冰河时期,向北经过西伯利亚寒原,通过冰封的阿拉斯加海峡抵达北美洲。

    然后顺着海岸线一路向东向南,最后在北美,中美洲和南美洲发展繁衍,逐渐演变成了印第安民族。

    没办法,印第安人和华人的容貌实在太像了,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印第安人还崇尚着原始的图腾崇拜,这都是铁一般的证据啊。

    这在华夏文明早期的部族时代,都能得到历史遗迹的验证。

    按照父皇的说法

    帝国臣民在经济富足了以后,必然会追求文化和精神的富足,顺应这一需求,帝国殖民地部,文化部,宣传部以及相关的其他各部门,都要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工作。

    如今帝国的“文化新发现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伴随着远征军在欧洲的节节胜利,在帝国内同样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爱国高潮。

    从1914年开启的黄金时代,至今持续已经5年了。

    大楚帝国经济总量在这5年里突飞猛进,相比战前翻了一番还拐弯,一方面是源于经济的复合高增长,一方面是源于银元在国际金融领域地位的大幅提高。

    由于银元币值的稳定和坚挺,越来越受到欧洲富商和上层社会的青睐,在跨国交易中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的银元国际贸易圈。

    最核心的就是琉球王国,广南王国,以及25个皇子属国,其货币统一都使用银元,由帝国几大皇家控股银行发行。

    外围银元贸易圈还有暹罗王国,扶桑国,北方神洲,英属海峡总督府,法属西贡总督府,危地马拉,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巴西,乌拉圭,阿根廷等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全都广泛的接受银元贸易结算。

    更外围的还有美国以及欧洲英法为主的一系列国家,大多采用双币结算的方式。

    即从大楚帝国购买货物采用银元,向大楚帝国出口采用本币,比如美元,英镑,法郎等等。

    因为这一场历史前所未见的欧洲战争,银洋的使用被大大的提速,更广泛的扩散到与世界主要列强国家的贸易中。

    这其中,英法俄意等主要参战国主要的贷款,都来自于银元贷款,偿还本息也需要银元或等值的硬通货,比如黄金,钻石。

    回想着帝国这些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楚-郑汇殿下不由得心潮澎湃,动手点了一支雪茄咬在嘴上,美美的享受起来。

    大楚帝国上层社会喜欢抽雪茄的习惯,也都是帝国皇帝郑国辉带起来的,在皇族和上流社会非常流行,尤其喜欢咬着雪茄俯瞰远方。

    “大帅,第九集团军长官胡俊成上将求见,恭请示下。”

    “哦,俊成来了,快请!”

    “卑职遵命。”

    楚-郑汇亲王站在原地动也没动,一手夹着雪茄,一手负在身后,从宫殿的高处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壮阔的美景。

    身后一阵脚步声传来,胡俊成上将早早的就发声说道;“大帅居高而望远,总揽全局,谋虑深远,我等愚钝远不及也。”

    “哈哈哈……俊臣,你的第九集团军都安置好了吗?克里米亚那块地方不错吧?”

    “承蒙大帅庇佑,给第九集团军找了个好地方,下面的弟兄们感激涕零,托我给大帅送了点小心意。”

    “唉,不要这么见外。”楚-郑汇亲王不在意的挥挥手,拿起雪茄吸了一口,让浓烈的烟雾包裹起来,更显得格调高远。

    如今的远征军驻守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希腊境内,辖区包含乌克兰南部四州及克里米亚,但不包含波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

    那里原本都是沙俄军队的防区,如今通过《布列斯特条约》割让给了德国,可是德国军队有限,对上述地区虽然派遣了少数官员和军队,但依然维持着原本的统治秩序。

    大楚帝国的军队也一样,虽然麾下包含乌克兰南部四州,但一直没有真正的实施治理,差不多算是遥领而已。

    在伊斯坦布尔战役结束后,这片狭窄的地域无法容纳百万大军长久的驻守。

    所以参战的第三,第八,第九,第十,第十四,第十五,第十七和第十八集团军开始大规模调动,第九集团军就分派驻守克里米亚半岛。

    另有4个集团军分别入驻乌克兰南部四州,每个集团军的兵力在7~8万人左右,总兵力约合30余万。

    另有第15集团军驻守摩尔多瓦,第三集团军驻守伊斯坦布尔,第18集团军兵分多路开进奥斯曼帝国的亚洲领土各省份,扮演占领军的角色。

    剩下的第八集团军驻守色雷斯地区,该地区属于帝国势在必得的领地,即将承接大量的退役军人,需要好好的经营一番。

    上述的军队

    仅仅是帝国远征军参与伊斯坦布尔战役的军队,另有上百万军队驻扎在东线战场上,与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军队对峙。

    楚-郑汇亲王手中还掌握着一支总数达到40余万的战略预备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投向任何战场。

    如今的东线战场很奇怪,德国通过战胜沙俄,利用《布列斯特条约》割让了上百万的领土,包含乌克兰大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

    可德国人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和人员,去掌控如此广袤的地区。

    只是从德国动员了一些二线人员,陆续驻扎十几个主要城市,总数也就四五万人,对城市以外的地区掌控几乎等于零。

    大楚帝国原先也是如此,在伊斯坦布尔战役胜利结束后,才能抽调大量的兵力入驻乌克兰南部4州和摩尔多瓦地区,实现真正的掌控。

    德奥军事联盟一方也意识到

    依照现有的战场形势,已经无力击败规模高达二百余万的大楚帝国远征军并将其从东线战场驱赶出去,必须要承认双方共存的现实。

    大楚帝国远征军可不是什么都缺的沙俄军队,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机,坦克,火炮样样不缺,是个非常棘手的对手。

    在进攻吃了几次大亏后,东线德奥联军变得老实多了,不再试图发起新的进攻战役。

    《布列斯特条约》已经喂饱了德奥联盟的胃口,他们能够接受东线当前的状况,关键的焦点还是在西线战场上。

    德军兴登堡元帅的决策,也是基于当前困窘的现实。

    在宫殿里

    楚-郑汇亲王殿下与第九集团军司令长官胡俊成上将密议许久,这才放他离开。

    等到他走后,楚-郑汇亲王殿下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关于第九集团军强化“鞑靼壕沟”的计划,并将其建设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陆地要塞,楚-郑汇殿下爽快的批准了。

    “鞑靼要塞”将根据半岛地形,形成正面宽约5~8公里不等的华夏式城墙堡垒,有能力抵御重炮轰击,形成纵深长达20余公里的堡垒群。

    任何敌人在这样的坚固防守面前,也要踌躇再三。

    另一件事,就是胡俊成上将受外交部驻欧特别代表委托,谈一下北方神州派遣至欧洲的68万华工问题。

    由于北方神洲的孱弱,这些赴欧华工的境遇并不好。

    不但集中在很小一片区域,承担日复一日繁重的劳作,而且不允许离开华工区,进入英国当地的城镇或者法国城镇中,受到极大的人身限制。

    在法国某些地方,甚至将这些赴欧华工当做炮灰,强行驱使进入战壕中,承担他们原本不需要的作战义务,造成了相当数量的伤亡。

    这种情况已经屡次发生,引起了外交部驻欧特别代表的关注。

    现阶段

    大楚帝国外交方面的交涉和抗议,往往被英,法等国忽视,因为这些华工不属于帝国臣民,难以享受到完全的海外领事保护权益。

    楚国方面的交涉,是手伸的太长了。

    如今法国的情况也非常艰难,几乎整整一代年轻人填进了西线战场,青壮年人口的极度匮乏,让法国人有些病急乱投医。

    好在经过多次的外交干涉,这方面收敛了许多。

    但无论怎样,不能够彻底解决问题。

    现在的出路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就是通过帝国驻外领事馆,给这些华工发放帝国臣民的身份文件,如此就可以将这些华工纳入海外领事保护范围。

    但这样的举动,首先必须请示本土,甚至上达天听,才有一定的可能性。

    其次,必然会受到北方政府以及英法等国的阻挠,需要远征军方面强有力的声音支持,才有实行的可能性。

    第二种方法,就是在战争结束后,对这些需要遣返的华工安排进入帝国领地,即突尼斯,约旦,阿拉伯半岛或是乌克兰南部四州,毕竟这是68万华人青壮。

    要达成此目的,同样需要欧洲远征军强力发声支持,请求英,法等国予以配合。

    第三种方法,就是通过向协约国军事集团方面表达诉求,要求给予这些华工足够的尊严和权利,可以自由的选择留在英国或者法国,允许其在当地婚配,置业和经商,承认其为这场欧洲空前的浩劫所做出的贡献。

    看看大楚帝国对那些占领区民众所做的事情,就知道这些华工的处境,那是相当的不乐观。

    楚-郑汇亲王在心中考虑着胡俊成上将说的事儿,正好近期最高统帅部方面频繁发来电文,谈到了即将在9月份发动的兴登堡战役。

    话里话外

    是希望帝国远征军方面,在东线也策动新的进攻战役,与最高统帅部西线的战役相呼应,令德军不能东西兼顾。

    这对帝国远征军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儿。

    楚-郑汇亲王手里还有10来万的炮灰部队,足够发起两场中等规模的战役。那就找个方向打呗,这10多万的部队调动起来也就是两周的时间,差不多也就够了。

    帝国远征军的兵力,如今接近德奥联军的两倍,在使用上面更加宽裕,也更加的主动。

    既然协约国最高统帅部不停的提出要求,那么趁这个机会,正好把赴欧华工的事情说一说,原本也是情理之中。

    看看英国人和法国人什么态度吧,再决定后续安置的方法。

    若是态度积极,那么就地安置是最好的了。

    这些琐事就不要去麻烦父皇陛下,能够在欧洲解决,又往乌克兰倒腾干什么,那不是白费事儿吗?

    思虑片刻

    楚-郑汇亲王在心中有了决策,他倒不在乎英法等国是否积极?只要大楚帝国远征军的200多万部队驻扎在欧洲,就没人敢忽视远征军总司令的要求。

    这叫什么?就叫底气十足。(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600/128398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