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如果何夕听劝
推荐阅读:从百病缠身到高武魔神! 大唐枭贼 被穷养的我被迫开始二周目 谍战:红鸾归巢 火影:天赋词条,开局大筒木血统 才满10岁,让我御兽逆袭重生? 都重生了谁还混社会 半岛:做梦而已,你来真的啊? 都重生了肯定靠校花养活啊 刚上大学就财务自由了
《伤心者》这篇小说,虽然在科幻圈有点名气,但是其实并没有那么出名。
所以很多观众其实都不是书迷,真正的书迷只是一小部分。
而《伤心者》打着科幻片的名头,其实在上映之后,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议的。
口碑方面也是呈现两极分化。
一部分科幻迷认为:“这根本就不是科幻电影,这就是一部剧情片而已!”
“虽然很感人,但是说真的,这连软科幻都算不上,感觉被骗了!”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作为陈默的铁杆拥趸,十年老粉的影评人周小斌对《伤心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其实计较《伤心者》是否算是真正的科幻电影,真的没有意义,难道不是科幻电影就不能看了吗?
电影本就是根据科幻小说《伤心者》改编而来的,特意去找了当年的资料,其实当年这个争议就已经存在了。
但是却不妨碍这部小说拿到了第十五届华国科幻银河奖!
回到电影,《伤心者》不是一部简单的科幻电影,而是一把剖开现实的手术刀,它精准地切中了每个时代最隐秘的痛——理想主义的孤独与母爱的沉默救赎。
当何夕的《微连续原本》被导师随手丢进废品车时,银幕前的观众仿佛听见了梦想碎裂的声音。
那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个灵魂十年心血的具象化。
刘青的轻蔑一掷,何夕的崩溃划着了火柴,夏群芳的深夜垂泪——这三个镜头构成了全片最残忍的蒙太奇。导演陈默用近乎冷酷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天才的悲剧从不是怀才不遇,而是连最亲近的人都无法理解那份执着的价值。
而江雪与老康的支线,则撕开了爱情最现实的伤口。当老康用手帕擦鼻涕时,何夕亲吻脏污手帕的癫狂,让所有嘲笑过这个“名场面”的观众瞬间哑然。
原来那不是滑稽,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世俗最后的反抗——他宁愿亲吻被玷污的回忆,也不愿承认爱情早已败给时间和现实。
但真正击穿人心的,是夏群芳这个“无才无能的母亲”。她看不懂微积分,却看得懂儿子的眼睛;她卖不出去一本书,却能用谎言为儿子编织希望。那些偷偷塞进图书馆的书,那些假装“卖出去”的谎言,那些二十年如一日的梳头动作……导演用最朴素的细节诠释了“母爱是超越时代的微连续理论”——它不需要被当下证明,因为时间终将让它熠熠生辉。
当诺贝尔颁奖礼上播放何夕临终的“妈妈”,整个影厅的抽泣声汇成洪流。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陈默的“骗局”:他先用科幻的外衣吸引我们,再用数学的冰冷刺痛我们,最后用母爱的温度融化我们。
这不是煽情,而是一场关于坚持与理解的全民忏悔——我们何尝不是那个丢书的刘青?何尝不是那个选择现实的老康?但幸好,我们都曾是夏群芳怀里那个被无条件爱着的何夕。
散场时,有人红着眼眶给母亲发微信,有人把纸巾捏成团攥在手心。而银幕上定格的最后一幕——年轻夏群芳折的纸鹤在风里摇晃——突然有了新的隐喻:所有被时代低估的价值,所有被现实辜负的爱,终将在时间的维度里找到平衡。
最后,影片对何夕这类人如此评价:对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地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因为它们是根。
很多人认为,天才故事和我们距离太远,其实,它近在咫尺。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天才是中科院沪上研究所物理学博士,某天突然精神崩溃,据说原因是经济和感情的问题。
他的寡母接他回家,梳洗、休养、调理精神,和小说,和电影的情节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他最终恢复神志,重回研究所,巧的是,他也姓何。
小说把高智商个人同经济社会的实用主义冲突扩展,变成精彩至极的故事,但这份精彩若发生在个人身上,就会酿成致命后果。
所以,《伤心者》距离我们真的不远!”
不过,当一部电影成功的走进观众的视野之后,特别是这部电影还很不错,那么就会出现很多不同角度的讨论。
有人讨论何夕。
“其实说白了,何夕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骨子里的那股子高傲!或许这就是天才和我们普通人的区别所在吧?
当他的导师刘青劝说他,去做一些有用的研究工作。
他的回答是什么?难道让我去编写考研指南吗?
这就是天才的孤傲吧,说是恃才傲物也不为过,编写考研指南很LOW吗?
或许在何夕这样的天才眼里是的,很LOW!
我想或许这才是他真正导致悲剧的原因所在!”
更有影迷以:“如果何夕听劝”为标题来讨论。
“如果何夕听劝,故事的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
当导师刘青劝他放弃“无用”的微连续理论研究,转而编写更实用的考研指南时,何夕若能放下天才的孤傲,接受现实的妥协,他的命运或许会迎来另一种可能——
何夕或许会成为高校里备受追捧的数学讲师,编写的考研指南因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而风靡全国。
他的经济状况会大幅改善,甚至能轻松负担《微连续原本》的出版费用。然而,夜深人静时,他可能仍会对着未完成的草稿发呆——那些被搁置的公式像一根刺,提醒他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如果何夕听劝,愿意妥协,那么老康或许不会成为横亘在他与江雪之间的阴影。两人可能步入婚姻,过上平凡而安稳的生活。
但江雪曾在夕阳下对他说:“我爱的是你眼里的光。”
当何夕眼中的执着被现实磨平,这段感情是否会沦为柴米油盐的琐碎?
如果何夕听劝,夏群芳不必再偷偷塞书到图书馆,也不必为儿子的疯癫流泪。
她会为何夕的“成功”感到骄傲,却又在看到他深夜独坐时暗自担忧——那个曾为理想燃烧的儿子,如今眼里只剩疲惫的妥协。
如果何夕听劝,150年后,大统一场理论的奠基者们或许会翻阅史料,发现一位名叫何夕的数学家曾接近真理,却因“实用主义”转向而止步。
史书会评价他“才华横溢但缺乏坚持”,而无人知晓,那个在考研课堂上侃侃而谈的教授,抽屉里始终藏着一本发黄的《微连续原本》手稿。
听劝的何夕或许能避免个人悲剧,但科学与人性永恒的冲突仍在:
对时代而言:少了一个“伤心者”,多了一个“适应者”。
对母亲而言:儿子的“正常”是她所求,但那份未被点燃的光芒是否成了她心底的遗憾?
对何夕自己:妥协带来的安稳,能否抵消“我本可以”的终生拷问?
如果何夕听劝,他或许能逃脱疯癫的宿命,却也可能成为另一个版本的“伤心者”——一个在世俗成功中,默默哀悼理想亡魂的清醒者。”
《伤心者》无疑是成功的。
尽管伴随着一些争议,说这实际上就只是一部伪科幻。
但是正如周小斌说的那样,难道不是科幻电影,就影响观影了吗?就不看了吗?
或许在科幻电影里面,《伤心者》的确乏善可陈。
但是至少在电影这个大类里面,它是成功的。
从票房上来看,《伤心者》首日票房破3亿,从口碑上来看,豆瓣评分7.8分,而从热度来说,《伤心者》上映后,相关热搜词条前十有半数和它有关。
但是,对《伤心者》最不满的人,并不是那些科幻迷们。
而是
杨蜜双手叉腰,杏眼圆瞪,红唇微微嘟起,一副气鼓鼓的模样。
她踩着高跟鞋“噔噔噔”地走到陈默面前,仰起头质问道:“陈默!你当初怎么跟我说的?说《伤心者》会是我们婚礼的宣传片,结果呢?
全片连个太空的影子都没有!观众哭得稀里哗啦,刘施施还打电话问我是不是被骗婚了!”
其实陈默早前拍过另外一个版本的彩蛋,是他和杨蜜的“婚礼”!
可是最后他还是觉得,如果这么联动的话,未免有些不伦不类,强行挂钩的感觉。
所以才改了结局。
而杨蜜此前根本不知道。
结果就有了眼下的这一幕。
陈默看着她因为激动而泛红的脸颊,眼底闪过一丝笑意。
他故意慢条斯理地合上剧本,伸手将她鬓边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指尖若有似无地擦过她发烫的耳垂:“太空婚礼的彩蛋我拍了三版,最后发现.”
他突然俯身凑近她耳边,温热的呼吸惹得她脖颈泛起细小的战栗:“把我们的婚礼塞进《伤心者》里,就像把玫瑰种在墓碑旁——既亵渎了死亡,又轻贱了爱情。”
“你你少转移话题!”杨蜜被他突如其来的靠近弄得心跳加速,却仍强撑着气势想后退,不料腰肢突然被男人有力的手臂圈住。
陈默单手解开西装纽扣,露出里面深灰色的衬衫,领口处还沾着她昨天留下的口红印。
他低笑着用指腹抹过她唇瓣:“但我在剪彩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
话音未落便吻住她欲辩驳的唇,将她的呜咽尽数吞下。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680/1284257.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