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336章 名人齐聚

第336章 名人齐聚


桐城。

    李殿华带着妻子周氏,还有五个儿女,就这么拖家带口从庐州府,一路舟车劳顿来到了汉军控制下的桐城县。

    按理来说,他们这样一家子顶着金钱鼠尾辫的清人,肯定不容易跨过两府边界,甚至从庐州南下安庆都得被官府拦截。

    运气好的话,兴许还能放了,不好的话,保不齐就是个从贼罪名。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大汉已经基本控制了安徽省长江以南的所有地盘。

    就连安庆府这个省城都被汉军控制,安徽巡抚朱珪、安徽布政使陈用敷、安徽按察使恩明三人,一个不落全被汉军生擒活捉了。

    安徽唯一的一支绿营清军寿春镇,已经被汉军在安庆一战打残。

    寿春总兵李昌贵,这货月初刚接到嘉庆的圣旨,现在已经坐上了前往京城的囚车。

    长江以北的安徽省,虽然目前为止还没被汉军控制,但基本也就是个时间问题,庐州知府鲁铨已经摆烂了。

    他去年才接任的知府,一年都没干到就碰上了这些倒霉事。

    而且,这家伙确实有些治理能力,但他的能力都点在了建筑、教育方面,让他修葺城墙、整顿书院教育还行,守城打仗真不行。

    庐州知府摆烂,汉军又在安徽大势已成,人心向背,几乎每天都有人在跑,不是往外逃跑,就是往贼占区跑。

    李殿华本来没想跑路,但看着同窗好友一个两个都走了,想了想就也拖家带口跟着离开家乡。

    他没有选择逃离庐州或者安徽,而是干脆跑来了安庆,准备去这官府讹传的贼占区看看,到底反贼是个什么样的反贼?

    自古官府说话,都只能信三分,李殿华作为县中秀才,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城门口,两个汉兵挎刀而立。

    “站住!哪里来的?”

    “二位军爷通融,学生是从北面逃难来的……”

    李殿华对此早有预料,谁让他还留着辫子,实在太过引人注目,不被拦着都不行。

    这货娴熟的从袖口取出一角碎银,准备偷偷塞给对方,却不料手刚探过去,就被一把甩开。

    “你干什么?”

    两个汉兵中,伸手拦住的那个怒斥道。

    李殿华人都被骂懵了,手里的碎银捏着,给出去也不是,收回去也不是。

    好在另一人很快按住了生气的那人,对着李殿华上下打量说道:“看你留的辫子,应当是从外面来的,所以还不清楚。我大汉军纪森严,看到刚刚过去的人了没,他们都是军中的文教官先生,专门看有无士兵收贿贪污。你现在可以把银子收回去了,我们是不会收的,我大汉入城也没有门税,谁若以门税为名行盘剥之实,你尽可去衙门报官,会有人给你做主!”

    嚯!

    李殿华人都惊呆了,不只是对方说的入城不用交门税,还在于对方明明就是一个小兵,居然不要他的钱。

    他都已经在避着人,把银子遮在袖口下面,结果差点被对方一甩手,银子甩飞出去。

    世上竟然还有不贪财的兵,这就是官府口中的汉贼吗?

    门口解释的汉兵,眼见李殿华手里的银子一直不拿回去,只能喊来一个文教官。

    “刘先生,我跟这人说不清楚,还是您来跟他说吧!”

    “哈哈,小六子,我说了几遍,大家都是当兵的,不用叫咱先生,还平白显得生分。”

    “那哪行,刘先生您给我们讲故事,还教我们唱军歌,告诉我们为何而战,您就是弟兄们的先生!”

    “……”

    没有寒暄几句,这位刘文教转身就跟愣神的李殿华主动打起了招呼。

    经过一番交谈解释,李殿华总算明白了,汉军还真就都是不贪财的兵,就算有着贪财的心,军纪军规的森严约束下,他们也不能私拿百姓的一文钱。

    拿了就要军法从事,革除军籍都算好的,严重的可能还要论罪下狱,乃至是杀头问斩。

    如此严苛军纪,士卒居然能忍着不哗变?

    李殿华开始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可等听完汉军士卒的享受待遇,顿时又觉得十分正常。

    军饷、粮食、操练,军队战力构成的三要素,汉军全部都能满足,而且还尽可能做到了最优。

    士卒操练,天天都有肉汤喝,隔三岔五还能开荤,这好日子连李殿华平日里都不敢想太多。

    别以为秀才就能顿顿酒肉了,真正的秀才可是也要时常为生计而奔波。

    经过刘文教的劝说,李殿华总算收起碎银子。

    跟汉军的军饷比,他这碎银子确实太小了,不值得对方冒这么大风险,去贪污这这点小钱。

    刘文教又说:“你们既是从庐州逃难来的,若是打算长期定居我大汉,还是尽快在城中找个地方理发。金钱鼠尾辫还是要不得,一直带着恐怕会惹来麻烦,我再给你们写个证明书,防止你们进城后因为发辫而被怀疑。”

    李殿华真心拱手:“谢过刘先生!”

    李殿华拉上妻儿家小,进入桐城县以后,才发现此地变化到底有多大。

    明明今年刚被大汉拿下,桐城县就已有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沿街到处可见吆喝叫卖的摊贩,比之过去的死气沉沉,摊主脸上明显带了些生气和期望。

    李殿华来到一处摊子前,准备买点日用之物,顺便跟对方打听些消息。

    “这位老乡,我是从外府来的,初来桐城县,还不知桐城县米价几何?”李殿华没去问物价,问物价的话他怕被坑,还是米价问起来方便,被坑风险也小很多。

    摊主没有因为李殿华的辫子心生警惕,这安庆府新复不到几月,百姓辫子剪完都没多久:“是外府来的相公啊!那您这可是问对人了,如今这桐城县也算换了官府,别的不说,这米价比之原来的50文一升,现在倒是已经降到了不到25文一升了。”

    “米价居然降了这么多?”李殿华感到吃惊。

    摊主说道:“咱一开始其实也不敢信,但这新来的县太爷那是真青天啊!为了把米价压下去,还抓了好些黑心粮商,之前50文一升的米,愣是被这新来的青天太爷,给压到了25文一升。”

    旁边一临近的摊主,忍不住接话道:“俺们村里都在商量着,要不要给这新来的青天太爷立个长生牌位了。咱们这些小老百姓忙活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多少白米。没这新来的青天太爷,咱们村怕是今年都得吃麦麸米糠了,就这怕是都得饿死几个人。”

    听到这里,李殿华已经肃然起敬,这可是活民之功啊!

    不论是不是反贼,这活民无数都是了不起的大功绩。要是原来的清廷官府还在这,不趁着灾年跟商贾一起联手囤货居奇,都算是当官的清廉了。

    李殿华又继续询问了一些桐城县的情况,只觉这桐城县一处地方,就已有大治之象。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大治之后必有大兴!古人诚不欺我。”

    李殿华喃喃自语,他没有再问,心中对此行已经做出了决定,他要在大汉这里留下来。

    可以在此教书,也可耕读传家,反正干什么都可。

    李殿华看的已经很明白,如此大治大兴的新朝,大汉将来必得天下,而伪清已然是冢中枯骨,彻底腐朽倒塌不过时间问题。

    远在荆州的聂宇尚不知晓,自己似乎什么都没做,但只是稍微扇动了两下翅膀,就快把伪清未来的台柱子给招揽的差不多了。

    李殿华何许人也?

    后世对他可能不是很清楚,就连聂宇对这家伙也没什么印象,可他的孙子李鸿章,那可是大名鼎鼎。

    虽然这名声里头也好坏参半,甚至说人死以后盖棺定论,而这货至今都无法盖棺定论,但不可否认,这位对伪清未来的国势走向,确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没有李鸿章,伪清未来何去何从,还真不好说。

    不对,这个时空的伪清应该也没有未来了。

    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现在在大汉治下做南昌知府,而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华,也已经来到大汉准备定居。

    就连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去年刚刚在湘乡县中学入学读书,准备攻读数学、物理、化学课程。

    又有一位声名不显的叶文馥,这位已经因献城安庆的功劳,还有帮忙治理安抚安庆府城,授予了建德县令(东至县)的官职。

    他的儿子叶坤厚名声同样不是很大,但却是能跟着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镇压了捻军起义的狠角色。

    这下是真名人齐聚了!

    (说实话,这些晚清名人大佬,能籍贯离得这么近,甚至还有师生朋友关系,也证明了满清确实烂透了,只能依靠南方士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了)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0776/128428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