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推荐阅读: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同时穿越从尊者大帝开始 DC:我,假面骑士才不是邪术师 县令起步,我在仙朝当天官 傲世琼霄 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迢迢仙凡路 猎魔人:基里曼大师拒绝女术士 柯南之死神盯上我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季秋漫步在青州大学中,这里已经有了很多人。
基本都是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
季秋提前对他们开放了青州大学。
一来是让他们能够熟悉考场,展现公平。
二来也是让他们看看青州大学的情况,从侧面进行宣传。
这座青州大学,几乎可以代表季秋势力,目前的最高等级建筑,充分融合了现代与龙气三国两种建筑体系,仅是单独拿出来,就足以震慑众人了。
不过这种开放也是有时效性的。
从今天下午开始,就要进行清场了。
因为两天后,就是正式高考的日子了。
总要提前封闭一段时间进行检查,因为提前开放考场的就难保会出现有考生提前做出布置的情况。
这种情况,即便是在现代社会都难以杜绝,就更别说在龙气三国世界了。
龙气三国世界有很多秘术,都是家族独立研发出来,独自传承,秘而不宣的。
莫说是季秋,便是昔日鼎盛时期的大汉王朝都不清楚。
自青州大学中巡视一圈,确保没什么问题后,季秋离开了青州大学。
去了教育部高考办公室。
教育部大楼位于北海新城西北角,是一座外表看来平平无奇的建筑。
但若凝神细观,就能发现墙垣缝隙间用龙涎混合朱砂绘制的符文,于月满之夜泛起淡金涟漪,门楣处嵌着的上古“龙隐石”以天然龙首纹路感知来者学识。
这栋大楼主体采用三国抬梁式木构,立柱却是千年龙柏心材经桐油浸泡。
雷电交加时木纹显现金色龙鳞反光,屋顶“玄鳞瓦”由龙睛砂混合泥土烧制,雨后浮现龙鳞纹路,檐角墨玉龙首鸱吻似在吞吐文气。
前庭莲池看似寻常,池底却用黑曜石拼出《河图洛书》,九星位置对应九条埋于淤泥的白矾石卧龙,池边残碑缝隙的青苔自然长成龙纹,暗合“潜龙勿用”的治学之道。
主殿“崇文阁”外观朴素,内部却以整块龙血石铺地,赤色纹路构成三国版图,都城位置嵌着用龙睛晶状体打磨的龙眼珠,夜间投射古籍投影。
十二排榆木书架上的书籍以龙筋线装订,书页泛龙涎香。
殿顶藻井用三十六根龙筋编织龙腹纹,中央龙脑玉在学子论辩精辟时滴落凝露,饮之可明心见性。
东侧暗门通往地下“龙渊秘阁”,墙壁镶嵌的龙鳞灯以龙蜕角质为材,内置荧光微生物,深处密室中龙脊骨长案上的九龙砚,由龙涎香化石雕成,注入清水便浮现九大书院传承谱系,与千里学宫龙气共鸣。
夜幕降临时,夯土墙渗出金光,那是龙筋网络汇聚文气,学识渊博者走过会点亮墙上龙形符文,如巨龙摆尾。
每月朔日,主殿龙血石地面更会因龙气与典籍共鸣,但唯有沉心治学之人得以目睹。
这座教育部以夯土为皮、龙气为骨,将智慧熔铸于一砖一木,如潜龙在渊,充分体现了何为低调奢华有内涵!
穿过教育部主殿东侧一道刻着“文心雕龙”篆字的月洞门,便来到一处被青竹环绕的独立院落。
这里便是教育部刚设立的高考办公室。
外表看似普通的青瓦白墙四合院,屋脊却暗藏五脊六兽的龙形变体。
正脊两端的鸱吻化作半龙半书的形态,龙尾卷着竹简,张口吐出墨滴状的风铃,风起时叮咚之声竟暗合《诗经》韵律。
正厅“评卷堂”内,三十六根漆成玄黑色的立柱环列四周,柱身雕刻着先秦百家圣贤故事。
有孔子杏坛讲学,七十二弟子侍立左右。
也有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还有墨子“兼爱非攻”,手持木鸢演示守城之术。
更有韩非子正襟危坐,竹简上“法不阿贵”四字熠熠生辉。
这些浮雕在龙气催动下会随日光角度变化而呈现不同神态。
晨光中圣贤们似在低声讲授,正午时仿佛与学子们隔空对答,夕阳下则化作流动的文字符号,演绎着百家争鸣的盛景。
西侧阅卷室内没有寻常灯火,全靠屋顶镶嵌的十二颗“龙睛珠”照明,珠子随昼夜变换色彩。
白昼呈琥珀色,夜间转青碧色,光线柔和却能照见纸上细微的文气流动。
阅卷官的座椅采用“胡床”形制,却以龙皮包裹,椅背雕刻着“鲤鱼跃龙门”图案,当批阅到佳作时,图案中的鲤鱼会泛起金光。
最神奇的是阅卷台,台面是一块巨大的“透龙晶”,将考生试卷铺于其上,龙气便会将文字转化为具象影像:写兵法者可见金戈铁马,作诗词者能现落英缤纷,而文理不通者则会浮现混沌迷雾,真正实现“文如其人,字现龙形”的鉴才之术。
季秋走进正厅,看到教育部此次高考的众多考官们正在激烈讨论。
因为这是第一次高考,季秋非常重视,派出了最高规格的考官阵容。
行政部长张昭直接担任主考,教育部长郑玄和宣传副部长孔融,担任两位副考。
其下还有十位普通考官,皆是品性与才学俱佳的优秀人才。
众考官看到季秋走进来,皆是停止争论,一起向季秋行礼道:“拜见主公。”
“各位争论的很激烈呀,都在讨论什么呢?”季秋笑道。
张昭回道:“诸位同僚正在讨论,此次高考,谁能夺魁?”
“那诸位都看到哪些人才?”季秋颇感兴趣的问道。
张昭道:“孔副部长很看好陈群的文章,认为他有状元之才。
郑部长则认为步骘的才学、智谋与胆识皆为上上之选,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那不知子布可有看好的人选?”季秋问道。
张昭道:“属下认为,张纮的能力,在诸考生中,可排在前列。”
“嗯,都是一时之选啊!”季秋点头赞许道。
这三人皆是史上有名的人才。
其中陈群是颍川人,时年十七岁。
自幼潜心研究律法与礼制,对治国之道有深刻见解。
历史上初平二年,他在家乡参与修订乡规民约,以“公平公正”著称,其管理才能开始受到关注。
后效力曹魏,制定“九品中正制”,对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他也崇尚以礼治国,难怪会被孔融看中。
步骘是临淮淮阴人,时年十七岁。
早年孤苦,靠种瓜维持生计,但他坚持读书,胸怀大志。
历史上初平二年,他在江东游历,与名士交游,以“沉稳善谋”闻名,常对时局发表独到见解。
后效力东吴,官至丞相,在治理地方与外交事务上均有突出表现。
这是一位允文允武的大才,最重要的是精通实务,难怪被郑玄看中。
不过季秋对他最大的印象,是他的族妹步练师。
这是孙权的宠妃,非常漂亮!
张纮是广陵人,时年十九岁。
精通文学、历法与占卜,是典型的“文儒之士”。
历史上初平二年,他因躲避战乱南下江东,以一篇《讨董卓檄文》闻名,其文笔犀利、逻辑严密,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
后辅佐孙策、孙权,参与制定东吴的内政与外交策略。
历史上谈及江东早期谋士,通常是说二张。
而这二张指的其实就是张昭和张纮。
可见这二人之间,相性很高。
如今这张纮果然是依旧被张昭所看重。
这三人皆是出身寒门,脱离了历史上的固定人生轨迹,来到青州投靠季秋。
其实也不只是他们,此次高考中史上留名的人才,还有很多。
如徐庶、邓艾、吕蒙、凌统、蒋钦等,这些出身寒门的未来名臣名将,此时大多十六七岁,历史上此时大多处于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
如今却全都赶来青州,投奔季秋了。
这充分彰显出了季秋如今在天下寒门子弟心中的地位。
同时也是季秋发布唯才是举招贤榜,与晋升天下一流诸侯的联合作用!
看着如此多的人才投奔到自己麾下,季秋心中油然升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感悟,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人才并不能拿来直接用。
因为随着季秋势力的逐渐成长壮大,逐渐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那些隶属于龙气三国世界的老式人才,不说完全被淘汰,也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想要在季秋势力内部站稳脚跟,就必须时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才能适应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连本就已经在季秋势力内部的早期人才都是如此,后期进入的新人才,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对于这些人才,必须要先进行改造,才能重用。
不过好在他们目前都处于是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最善于学习和改造的年龄段。
同时他们天资绝顶,在原本没有太多教育资源的情况下,都能成长为天下绝顶人才。
如今有了季秋提供的充分教育资源,必然能够更好的成长起来,成为日后季秋势力的中流砥柱!
两日后,第一届高考开始了。
五日后,第一届高考结束了。
十日后,高考成绩单出来了。
出乎所有考官的预料,获得第一名的,既不是陈群,也不是步骘,更不是张纮。
而是徐庶!
原因很简单,这次高考共有五场考试。
行政、军事、工业、农业、医药五个学科,各考一场。
然后综合计分。
在综合分达到录取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考生各科成绩,来决定考生未来去哪个学院学习。
徐庶在任何一科的成绩都不是最高的,但却是综合分最高的。
简单来说,他不是专才,而是全才!
这也符合他在历史上的情况,文武全才,百工之术皆有涉猎,不然也不能跟诸葛亮玩到一块去。
季秋对此很是欢喜,这是天然去做地方亲民官的料子啊。
所谓地方亲民官,就是县令、太守、州牧这类实际掌握当地军政大权的官员。
对于这类官员,不需要你专精某个方面,但你对所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了解。
至少不会被人忽悠。
季秋亲自在表彰大会为徐庶颁发了首届高考第一名的奖状,然后将他安置到了行政学院。
五大学院名义上是平等的,但实际还是以行政学院为首。
即便是军事学院都要稍逊一筹。
没办法,在官本位社会,官员从古至今都是最高贵的。
目前是天下争霸阶段,按道理来说是军事优先,军方理应能够压文官一头。
不过季秋势力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因为季秋拥有现代世界这个大后方,即便是在战乱时期,也能充分搞好内部建设。
这倒是即便是在战乱时期,军方依旧是被文官系统狠狠压制在下面。
季秋势力内部,依然就是以文御武的情况。
这也会是未来季秋势力长期坚持的国策。
高考之事,就此算是告一段落了。
那些被青州大学录取的考生,从此开始在青州大学为期两年的学习生活。
而高考落榜的考生,可以选择重回中学进行复读,或是自行在家复习,以便来年再考。
不过无论是复读,还是来年再考,都要缴纳一笔较为高昂的学费,这不是底层家庭能够承受的。
季秋并不是大学至高论的坚定支持者,虽然从个人的角度看,多耽搁一些时间,考上大学是很值得的事情。
但从国家和势力的角度看,每个人的学习资质有所不同,每个人擅长的方面也有所不同。
强行将所有人都限制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既浪费资源,又没什么意义。
还不如今早让他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有句话说来比较残酷,但却是真理。
总要有人去做那些底层工作的……
当然,他虽然是这么想的,却不会完全这么做。
民意总还是要顾忌的嘛。
所以就留了这个可以复读和再次高考的窗口。
只不过要交一笔较为高昂的费用,等于是从用软刀子限制了人数。
绝大多数落榜生,还是要回归社会,直接选择就业的。
而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来说,他们想要找份好工作并不难。
因为就目前说,中学毕业学历,还是蛮有用的!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286/128445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