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 第193章 所谓叛逆

第193章 所谓叛逆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

    但这只是俗话而已……

    众所周知,俗话只是用来说的,听听就行,别当真。

    有志的人多了去了,能成事的也就那么几个。

    就像天子刘宏,他确实一直在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日夜操劳。

    从南宫操劳到西园,又从西园操劳到长秋宫,有志确实是有志的,但到底是成事还是败事……很难说啊。

    真正能算成了事的,大概还是养活了俩儿子,这本事已经远超多位先帝了——在刘宏之前,能把儿子养大的皇帝可真没几个。

    所以说,刘宏至少在为大汉增加人口方面是有成果的……

    当然了,生娃这种志向,只要身体健康取向正常,一般也都是能成的。

    ……

    曹操回到沛县后每天出门‘游猎’,猎物打到多少不一定,但妹子却着实猎了不少,短短三个月就纳了六个小妾,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在办喜事……

    每日操劳当然是有成果的,中平三年二月,就有小妾大了肚子。

    付出的代价是丁夫人和他吵了一架,然后带着曹昂回娘家了……

    ……

    袁绍回汝南以后倒是没去‘游猎’,而是天天在家闭门‘苦读’,或许书中确实有颜如玉,反正读着读着就多了几房美妾。

    不过袁绍的正房继室刘夫人倒是没有回娘家,因为那些美妾的肚子没动静,反倒是刘夫人又怀上了。

    由于怀孕,刘夫人甚至没有返回冀州参加族兄的丧事——刘夫人是右北平太守刘政的族妹。

    ……

    袁术在南阳就奔放多了,压根没找借口,明目张胆的带兵到处寻花问柳,强纳了好几个美人,而且也成功的搞出了人命——是真的出了人命。

    中平三年(186年)二月,荆州江夏郡兵在赵慈的带领下发动兵变,连续攻破六个城池,兵围南阳。

    袁术一溜烟的带着部曲和刚搞到的美人跑路了,结果南阳太守秦颉被叛军斩杀。

    赵慈发动兵变是有原因的——赵慈在江夏当兵,不方便带女眷,其妻在南阳居住,由于家里没男人,其妻被袁术强行霸占了……

    但没人提及这是袁术惹的祸,赵慈之前不过普通郡兵而已,又不是官吏,谁在乎啊……

    反正赵慈成了谋逆作乱的反贼,秦颉这个倒霉催的也只能怨自己命不好。

    ……

    刘备也在西河搞出了人命。

    二月,左沅诊出了喜脉。

    这当然是大喜事,刘备为此在蓟县、北新城、居庸等有流民的地方到处施粥,只要有人来,一律有饭吃。

    连胡人都可以来吃顿饱饭。

    由于关羽已经将夕阳冶炼厂的第一批铜钱运了回来,刘备发动了钞能力,不断往各地撒钱买粮。

    管它什么价格,只要有人肯卖就买,出手大方得一匹。

    负责买粮的简雍都被周边势力当成财神爷了,甚至还因此催生出了一些黄牛党做二道贩子。

    简雍将此事告知刘备,刘备也不在意。

    他现在要当爸爸了,他也和另一个爸爸一样不在乎钱,甚至都没碰过钱,对钱也没啥概念……

    都自己铸币了,当然没概念,通货膨胀那是皇帝要考虑的事,刘备现在没资格考虑。

    但到处施粥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庆贺,也不是为了邀买人心,这主要是为了积德。

    若是能因几顿饱饭让流民活命,那就算是给未出生的孩子积了阴德了。

    虽说刘备不信鬼神,但他自己都穿越了,还特么穿越成了二手的,这要是还不信点玄学,那才是脑子不正常。

    不仅施粥,刘备还出钱让秀娘等人在西河进行了大范围义诊,尤其是针对寒疫等传染病。

    他要保障自家周围没有传染源,顺便再积点阴德。

    除此之外,还将庄园里里外外全部重新布置了一番……铺地板、盖暖房、种花草、清灰尘、增加防务……

    还特意送了两坛酒给张飞作为聘礼,把张飞养的那只狸猫聘到了家里以防老鼠入侵。

    那猫不是后世已被驯服的家猫,而是挺有野性的狸花,算不得温顺,刘备都撸不到它,但这猫对左沅特别亲。

    刘备和张飞这两年经常出兵在外,虽说张飞家里有人,但这狸猫却基本上一直是左沅在养——这猫是个街溜子,天天飞檐走壁的跑到刘备家里混吃混喝,说是张飞的猫,实际上它和左沅混得最熟,就连张飞本人都快被这猫遗忘了。

    医馆的规矩也开始在家里实施,凡是身上手上有一点脏污的,全都不准进门。

    凡是有尖锐刺角的东西,全都得磨平了再用。

    就连家里的桌角都被刘备亲手磨圆了。

    家里的胡凳全部换成了刘备亲自带木匠和皮匠制作的真皮沙发,也算是引领时尚了。

    马车车轮也被刘备包上了减震“轮胎”——用皮料包的,包了两层,极其奢侈。

    没办法,弹簧暂时还没做得出来,用百炼钢层叠减震倒确实可以,但这玩意比包车轮更奢侈,这年头的钢材比同等重量的铜钱贵得多……

    左沅的工作也被刘备强制分给了其他人,卞姬管人事财务,卞秉管情报,陈封管文书。

    家臣事务直接移交给了关羽和张飞,张郃也增加了军务职责,牵招则代替左沅协助乐隐处理屯田事务。

    随后刘备也不怎么管事了,天天在西河陪着左沅散步遛弯,到处寻找各种蔬菜瓜果,还再次让张飞兼职了老本行——当厨子。

    左沅都觉得刘备是不是有些魔怔了,感觉这是委屈了张飞。

    但刘备坚持要让张飞确保后厨安全,张飞自己也不在意,反正他在军中也是当伙食团长,早就习惯了。

    其实张飞挺开心的,自从左沅怀孕之后,刘备家里的伙食一下子提高到了皇帝都未必比得上的水平,不仅顿顿有肉,还有很多花大价钱买来的水果……

    简雍、关羽以及张郃等人也都经常跑来“探望”,实际上就是来蹭饭的。

    他们都觉得大兄应该多生几个娃,这样他们就可以天天在大兄家里蹭吃蹭喝了……

    只有左沅很不自在,她忙习惯了,突然闲下来,总觉得全身都不对劲。

    想练练剑倒是可以,刘备也乐意让她锻炼身体,但那剑却被刘备换成了磨得滚圆的木剑,看着就没了兴致。

    想骑马那是万万不行的,别说刘备不让,庄园马厩的马夫们都不敢让左沅接触马匹。

    左沅想找点事做,但大多数事情刘备都不让她做,最后她只能用刘备的话来反击刘备:“夫君要为孩子积德,那沅就该亲手去赈济饥民,若是沅不出去做事,这德怎么能积到沅身上去呢?”

    刘备确实无话可说,只好带着张飞的伙食团一起陪着左沅去北新城一带施粥,顺便招揽流民——北新城离西河比较近,相对比较安全,又全程都是官道,路比较好走。

    北新城一带有不少从南边过来的流民,有冀州的,也有河内等地的,最远的甚至有从南阳过来的——南阳兵祸不断,从两年前开始几乎就没停过,来一个太守死一个,着实是凶险之地。

    左沅到北新城时已是三月,刘备带着她基本是在以爬行的速度移动,一天只走二十里,而且还是坐牛车……

    虽说仅仅怀孕四个半月,但已经相当显怀了——左沅的肚子显得比同月的孕妇大一些,刘备感觉有可能是双胞胎。

    这年头到处撒币撒粮积德行善,确实是能有回报的。

    当一个孕妇亲手施粥给饥民时,起到的效果就更明显了——大多数流民都会来向左沅道谢,并为孩子祈福。

    其实左沅只是忍不住想自己做点什么,但流民们也不愿让她辛苦动手,大多都会劝她不要忙碌。

    在有粥喝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有基本道德的。

    不久后,有另一群年轻人来了北新城,并很快开始帮忙维护流民秩序,而且也来向左沅见了礼。

    左沅见他们是一群青年一起来的,以为是哪里来的游侠儿,便问了几句。

    随后,便将两个青年带到了刘备面前:“夫君,常山赵家想要迁居幽州,说是想得到夫君庇护。”

    “某常山赵霖,此乃吾弟云。”

    两个青年向刘备行礼。

    前面说话那个二十多岁的赵霖,刘备没听过,只拱手还礼,眼神却盯着后面站着没说话的十七八岁的赵云。

    上下打量了好几遍。

    刘备感觉这大概是积阴德起作用了……

    这常山赵子龙可不是那种白面小生形象,而是身高八尺(约1.85米)的壮硕武人,从宽厚的肩膀和脖子能看出肌肉轮廓——看上去甚至有一点点微胖。

    脸确实英俊,但这应该称为‘英武雄俊’,下颚轮廓也挺宽。

    剑眉星目倒确实是有,只是整体看起来颇有些腼腆憨厚的感觉,站在其兄身后一言不发。

    如果没人介绍,刘备肯定不会想到这是赵云。

    这兄弟二人都长得魁梧,从其身材来看,赵家以前算是挺富裕的。

    但赵家想从常山迁居到幽州,这属于跨州迁居,再富裕也不行,即便有人保举也很难。

    如果迁居目的地没有权势者可依附,那就会被视为“流氓”——也就是无土地且无固定居所的不安定群体,这是无法出仕的。

    这事确实需要刘备庇护,刘备在幽州说话还是很好使的。

    但问清楚了之后,刘备才知道,赵家并不是需要这种庇护。

    赵霖是常山真定北支年轻一辈的长兄,之前射死张牛角的赵浮是赵家真定南靠近石邑的另一支,赵霖赵云兄弟二人和赵浮其实没有亲属关系,赵家两支早在七八十年前就分家了,如今已经隔了不止三代。

    这差不多相当于中山刘家和涿县刘家的关系,或者渔阳张家和涿县张家的关系……

    赵霖其实和刘备很有缘,因为前年年底黄巾平定后,赵霖因平定常山黄巾有功担任了安喜县尉,但上任仅仅一个月就被撸掉了。

    而赵霖被撸掉官职的原因,是真定赵家被视为了叛逆……

    这事的起因是因为赵浮,赵霖其实是被牵连了。

    赵浮被张燕所杀,这事原本与赵霖赵云家中无关,但在张燕受招安之后,两个赵家同时被逼上了绝境。

    但这不是张燕逼迫的,张燕并没有对付赵家,也没搞什么衣锦还乡回真定耀武扬威的戏码,他为张牛角复仇是为了接掌黑山军,没打算赶尽杀绝。

    真正逼得两个赵家在常山活不下去的,其实是冀州的官员。

    ——这世上的黑白真就是很难评说的,赵浮当初是以冀州义军身份抵抗张牛角,算是为朝廷为冀州英勇作战,但他死后却被冀州官僚视为了叛逆。

    最早将赵浮说成叛逆的,是从张牛角手中逃出生天的皇甫嵩。

    皇甫嵩撤离冀州时把赵浮卖了,以至于赵浮一族的族兵死伤殆尽。

    卖了赵家人,那赵家当然就得是叛逆,要不然皇甫嵩的名声怎么办?

    同时,眼下无论是张让赵忠等宦官还是朝廷公卿,全都试图拉拢张燕。

    既然张燕是朝廷将军了,那么与张燕有仇的赵家,就只能是叛逆了,各方势力为了拉拢张燕,当然要展示一下自己的“立场”。

    尤其是冀州官员或家在冀州的官员,他们是最需要拉拢张燕的。

    因此,司徒崔烈、冀州刺史王芬、中常侍张让、家在安平的赵忠等人全都称真定赵家是叛逆。

    但这些人对常山的情况并不熟悉,由于两个赵家都住在真定境内,结果被视为了一家,全都被说成了‘真定宗贼’。

    这些官员当然没法直接向常山出兵,但却能用官僚方式迫害。

    主动帮张燕对付仇家,张燕就算不受拉拢,总得领点善意吧?

    但张燕没领这个所谓的善意。

    张燕自己就是真定人,他反而是很明白两个赵家毫不相干的,张燕又不傻,他可不想多结一个无谓的仇家……

    而且张燕很清楚,无论是朝廷的诏安,还是百官的示好,归根结底都在于自己手里有兵。

    这些官员一边言语蛊惑,一边私下拉拢黑山各个山头的部将,张燕心里是明白的。

    所以张燕一直都在黑山约束部下,种田冶铁治军练兵,根本就没回常山。

    张白骑之所以能成为张燕心腹,就是因为他完全不受任何拉拢——本来就是卧底,当然不受其它官员拉拢……

    赵霖家里被冀州刺史王芬搞得难以过活,族中老人便让赵霖带青壮子弟迁出常山避祸,算是再次分了家。

    老人们留在常山,年轻一辈全都出去另寻安居之地保住赵家香火。

    其实很多家族都是这样被害的,张牛角当年也是因此当了山贼。

    而赵霖并不打算当贼,毕竟赵家就是因为不愿当贼才分的家。

    赵霖本打算带青壮子弟去北疆找个地方隐居,到了北新城之后,见刘备赈济安置流民,又见左沅有身孕却仍在行善,赵霖觉得刘备一家都是良善仁厚之人,便想试着来寻刘备帮忙。

    其实赵霖也听说过刘备在冀州时的事,他也知道刘备可能与黑山军有联系,但正是因为如此,刘备反而是最有可能保住赵家的人——只有真正与张燕关系好的人才能保住赵家,也只有不需要拉拢张燕的官员才不会迫害赵家。

    毕竟赵霖和张燕真的没有仇。

    “刘都尉杀胡之事赵某亦有耳闻,赵某也曾领族内子弟杀贼讨寇,赵某愿追随都尉作战,只求都尉庇护我族内子弟,不使我等沦落为寇。”

    赵霖要求不高,只要刘备能让赵家子弟不至于当贼就行。

    如今他们最好的出路确实是入刘备军中。

    骑都尉官职不高,但却是中央军,无论是宦官还是别的官员或豪门,至少无法将中央军视为叛逆。

    就当刘备“招安”了赵氏族人也行。

    “你既然做过安喜尉,那便是与我有缘……你应该知道我也做过安喜尉。”

    刘备主动把待遇提高了:“既然有缘,那我便当尽力保你赵家一个清白……”

    “刘都尉宅心仁厚,赵某当结草衔环以报!”

    赵霖大喜过望,赶紧躬身施礼。

    “先别谢我……我妻子有孕在身,我走不开,这事需得你自己多方奔波才行,我只告诉你怎么做。”

    刘备摆了摆手:“我先送你去见张燕,你得如此这般……”

    ……

    不久,张燕任用赵霖为计吏,让赵霖到雒阳汇报其辖区事务。

    赵家的年轻人们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纳入了刘虞部曲,约三百人,由赵霖带到了雒阳;

    另一部分由赵云统领,约两百余人入了刘备麾下,赵云本人则进了刘备的卫队。

    赵霖去了雒阳后,先见了刘虞,然后被刘虞带到了朝堂。

    在朔望大朝会上,赵霖举告冀州刺史王芬迫害朝廷军将,说“某些不安好心的阴谋者”故意将天子亲军说成叛逆,这是在离间光禄勋刘虞和平难中郎将张燕之间的关系。

    刘虞就没赵霖这么客气了,他直接当朝骂人,说张燕和赵霖皆是隶属光禄勋的天子亲军,皇甫嵩故意离间,实属欺君,合该斩之!

    刘虞本是光杆司令,现在得了赵霖千里投靠,当然是无论如何都得保住赵家的。

    皇甫嵩此时刚被去职降爵,不受待见,也不太容易辩解——刘虞可不算冤枉他,只是把这事故意说成欺君,好让天子重视罢了。

    刘虞没提张让、崔烈等人的名字,他的目的只是救人,不是为了搞党争,所以只针对皇甫嵩。

    朝堂上果然没几个人愿意帮皇甫嵩说话,只有卢植帮皇甫嵩辩解了一句:“皇甫义真素有清名,想来只是误会……”

    但卢植还没来得及说完,就被宗正刘焉打断了:“有清名便可信了吗?王莽未篡时也有清名!误会?看来诸公是常出此等误会吧?难怪这天下处处都是叛逆……若是不处置此等误会,那这天下叛逆何时才能平复?”

    是啊,官僚随便张口一说,就把别人定成了叛逆,难怪这天下处处都是叛逆!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484/128443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