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世事常不遂意
推荐阅读:这个导演没有格局 问山河 汉末太平道 路明非,不卷你屠什么龙! 人在高武,言出法随 听她吃瓜后,文武百官卷疯了 瘤剑仙 小雌性超香软,开局治愈五大恶兽 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惊!被豪门认回的校草是千金!
本来朝堂上声音不多,但刘焉出言之后,百官却轰然争辩,朝堂上一下子变成了菜市场。
但百官还真就辩不过刘焉,因为刘焉又提了个当前的现实案例出来:“江夏叛军赵慈已攻陷南阳,诸公也觉得此乃误会吗?!赵慈确实是叛逆不假,但赵慈为何而叛,诸公心里不知吗?!
“真定赵氏有忠心,未曾因冤屈而谋逆作乱,这是真定赵氏有德,也是我大汉有幸。”
“但如赵慈之辈为何起兵作乱?天下如赵慈之辈还有多少?”
“有多少人邀名揽望得获清誉?又有多少人借着清名残害苍生逼反百姓?凉州又为何迟迟难定?诸公心里不清楚吗?”
“若不处置了这些导致天下叛乱的大奸大恶,难道要靠诸公的‘清名’来安定天下吗?!”
“臣请任命真正的廉洁干臣出镇地方,以免再有此欺压致叛之事!”
这打击面就有点大了,而且刘焉把这事上升到了“定性”的高度。
这不仅是在将“清名”污名化,而且还试图严厉处置涉及导致叛乱的相关人等——尤其是袁术和皇甫嵩。
只是,刘焉并没有直接把皇甫嵩或袁术之类的名字说出来,他只说了‘大奸大恶’。
这可不是私下场合,这是大朝会,每个人说的每句话都会被书记官严格记录,没人会乱说话的,因为说出口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自己所在派系的意愿。
卢植将赵家蒙受冤屈之事说成“误会”,这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帮皇甫嵩说情——既然是误会,那就应该还赵家一个清白,并且做些补偿。
因为这种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之前天子让朝堂公卿基于风评传言举各郡县贪腐官员,结果朝堂诸公诬举的全是没后台的清官,导致涿郡无官吏可用,以至于刘纬台搞出了流寇之乱。
当时被无故去职的官员入京举告,朝堂也推说“传言有误”,将此事视为误会,天子也给了补偿,将那些被诬举的官员全都重新征为了议郎。
同时,卢植和皇甫嵩确实有交情,如果他不帮皇甫嵩说话,会被视为无情无义。
所以卢植说这是误会,这样既能使赵家的冤屈被洗清,又不会使朝堂大动干戈。
虽然卢植的说法简单,但实际上这才是朝堂上解决问题最有效率的方式,上到天子下到百官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刘虞和赵霖本人也不会有意见。
刘备让赵霖去找刘虞举告刺史王芬,本就只是为了还赵家清白,刘虞将矛头指向皇甫嵩,也是因为这事的根源确实出在皇甫嵩身上。
刘虞也是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所以他也没有牵扯旁人。
皇甫嵩现在本来就不受待见,如果这事没有刘焉掺和,其实是很好解决的,天子多半会给赵家翻案并作些补偿,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对刘备而言,这会使自己多一个忠实的助力,赵霖若是做了官,那必然会跟着刘备的脚步走。
同时,刘虞得了三百赵家青壮,赵霖会成为刘虞和刘备之间的桥梁以及和事佬。
是否处置皇甫嵩其实并不重要,反正无论如何皇甫嵩都会倒台。
可刘焉突然出来,把事情的性质升了级,这一下就把水搅浑了。
毕竟所有人都会标榜“清名”的,就连太监都会这么做。
刘焉说清名不可信,并提及到赵慈作乱和凉州叛乱的根源——事实上这根源一时半会是解决不掉的,可若是不解决,那这“清名”将来就真的不可信了。
很多看上去像是小事的争议,其实都不是小事,私密会议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做很多随意的决定,但大朝会上每一个定论都会涉及到将来的引用——就像论文一样,会引用已有定论和案例来佐证自身的论点。
每一个小定论,在大朝会上都是必争的。
这就像之前争论刘备的官职性质一样。
招安黑山那么大的事,只开了一场朝会就决定了,但区区甘陵都尉刘备的官职任用,这种看起来并不大的事,却足足争论了一个多月——对刘备的安排实际上代表着朝廷对边地功勋武人的态度,也代表着几个派系对兵权和话语权的争夺。
这次的事,也是一样。
刘焉出来搅浑水当然不是出于义愤——刘焉是江夏人,而且他出任宗正之前,也就是三年多以前,担任的就是南阳太守。
袁术在南阳欺男霸女导致赵慈发动兵变,这事大多数人不清楚,但刘焉这个江夏人很清楚。
刘焉是想借着大朝会,把这事引到袁术头上去。
这二十年来天下最负清名的,其实就是袁术已经去世的爹——袁逢。
袁逢向来以宽厚笃诚清正廉洁著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袁家富侈过度,袁术的做派大家也都知道,所谓清名和清廉,在袁家头上其实是不攻自破的。
之所以刘焉要把事扯到袁术头上,当然是为了兵权……
皇甫嵩即将倒台,这是必然的。
而袁术以长水校尉兼任虎贲中郎将,这是卫戍雒阳的禁军军权,谁都想要。
天子扶刘虞做了光禄勋,这是有意要让宗室掌些兵权——虽然刘虞目前手里只有赵家子弟,但他身为光禄勋,是可以名正言顺接管中央兵权的。
天子明显有让宗室作为第三方派系维持朝堂平衡的想法。
刘焉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
如果袁术丢官,袁术手里的长水营和半个虎贲营会落到谁手里?
最合适的人不是刘虞,而是刘焉。
天子不会让刘虞这个光禄勋继续实领太多兵权,但天子表达了愿意让宗室掌兵的意愿——那么让刘虞以光禄勋掌张燕、刘备等外军,让刘焉领禁中卫戍部队,这是最合理的做法。
即便得不到军权,也有可能出镇地方——所谓‘真正廉洁的干臣’,那当然是指刘焉自己……
这倒不是自我吹捧,刘焉在雒阳为官确实算得上清廉如水,因为他不差钱,他曾经管过南阳铸币场……他是很想再次出镇州郡的。
但这事当然不可能快速出结果,朝堂上一吵就又是一个多月。
而且,刘焉最终并没能如愿以偿。
因为朝堂上最终又做了个妥协的决定——袁术不再任职虎贲中郎将,但长水营和虎贲兵权谁也没得到,因为袁术被派到了凉州支援张温。
简单来说,如果袁术能在凉州建功平定叛乱,那他搞出来的事也可以只当是个误会而已。
如果凉州平定不了,那就葬送在战场上当炮灰吧。
对于天子而言,反正那些都是世家的兵……
同时,新任南阳太守羊续将会负责平定赵慈的叛乱。
羊续是党人,党锢解除后被太尉杨赐重新提拔,是平定庐江黄巾的功臣,并且以清正廉洁著称,是“清名”的代表——羊续倒确实是很清廉的。
朝廷的博弈向来如此,每个人都没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但无论如何,真定赵家的冤屈确实以“误会”为由平了反,赵霖也确实得到了补偿。
补偿的官位还升了一级——蓟县代县令。
加了个‘代’,主要是因为赵霖确实资历太浅,一共只当过不到一个月的官。
其实赵霖能得到这个职务,主要是因为蓟县令确实没人买,空了好几年了。
蓟县这地方既是郡治又是州治,附郭两层,外加幽州军务主官治所也在蓟县,也就是说这地方的县令在军政两方面都是完全没实权的,县里所有衙门都是上级领导。
再加上蓟县经常打仗,是幽州逢战必争之地,真就是权小责任大,不仅捞不到油水,而且还容易没命。
而且蓟县又是个大县,每年至少要续费六百万钱——谁要是买这个职位,那肯定是脑子进了水。
赵霖得这个官当然没花钱,但年底续费肯定是免不了的……
可是他必须接受天子的好意,因为这是给赵家的补偿。
天子好意补偿,还了赵家清白,还使赵霖重获官身,还从小县县尉升到大县县令,若是赵霖不接受,那就真的属于不给皇帝面子了。
但蓟县县令这个职务也是博弈后的妥协结果。
如果刘焉没把此事复杂化,赵霖多半会被补偿为虎贲仆射、羽林监、从事中郎等隶属光禄勋的武职。
因为真定赵家已经算是证明了他们对大汉的忠诚——被诬陷为叛逆了都没有谋反作乱,当然应该成为真正的卫戍部队。
这些禁中武职轶禄不高,但这些才是好职位……而且这些职位才是能让刘备得到更大助力的。
可世上的事总是不可能遂意的,所有人都没能如愿。
……
袁术运气还不错,他刚被派到凉州,朝廷大军就战败了。
准确的说,是他刚到凉州,司空张温就已经打了一场大败仗,不敢再出击——袁术的部队不用去玩命了,这真的是运气好,要不然他可能回不来。
去年八月,刚入驻美阳时,张温便想召回领兵在凉州游荡的董卓,集合所有精锐打一波大的。
但董卓一直到十月都没回来。
结果这三个月里张温一直守在美阳,被叛军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到了十月底,董卓总算是慢悠慢悠的来了。
由于董卓来得太迟,张温怪罪董卓,但董卓有些出言不逊:“张司空领军十万,难道缺董仲颍这几千人便打不得仗了吗?”
这是实话,董卓麾下不过四千人而已,张温是真召集了十万大军的。
由于董卓言语有些冒犯,参军孙坚建议张温以误期的军法斩了董卓,也好立威。
张温之所以一直被叛军按着揍,不是因为军力跟不上,而是因为手下没有部队愿意拼死。部队虽多,却全是各郡豪族拼凑出来的,张温虽是司空,但威望确实不足。
当然,孙坚会建议张温干掉董卓,主要还是因为孙坚看上了董卓的部曲——董卓不知道和谁勾搭上了,搞了不少骑兵回来,再加上董卓原本就有不少精兵甲士,看起来战斗力挺强的。
但另一位参军陶谦劝张温不要因言语冒犯而大动干戈,董卓毕竟是袁隗的人,反倒是可以借此罪名促使董卓为前锋,从而让董卓实心任事。
张温考虑了很久,采纳了陶谦的意见,让董卓和鲍鸿担任前锋——鲍鸿是皇甫嵩门下,当然会被张温用来当炮灰。
十一月,天上出现彗星,彗星长尾光芒落到北宫伯玉叛军军营上空,驴马全都嘶鸣不安。
叛军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准备退兵。
董卓得知情况后大喜,与鲍鸿一同出击,大破叛军,斩首数千级。
叛军败回凉州金城郡榆中县,张温觉得这是一举平定叛军的好机会,派荡寇将军周慎率三万人追击。
董卓认为金城没那么好打,向张温提出领兵接应周慎,以防粮道断绝。
但张温不许,将部队分作六路,全面进攻凉州诸郡。
而董卓则被强令率两万郡兵讨伐先零羌。
结果六路大军全部大败而回……边章与韩遂确实绕路截了朝廷大军粮道,周慎放弃所有辎重仓皇逃跑,三万大军几乎尽丧。
董卓率军驻于安定,也被羌人包围,军粮断绝,形势危急。
不过董卓还是有水平的,让士兵在渭水中假装拦水修堤,对外宣称是捕鱼,实际上让军队快速从堤下通过,等叛军发现后,已经追之不及。
虽然同样是撤离,同样没有取胜,但董卓却全员班师,基本没有蒙受损失。
到中平三年三月,张温派出的六路大军,其中五路人马都大败而回,唯独董卓的军队全须全尾的回了右扶风。
而且董卓和鲍鸿是仅有的取胜战例,朝廷因此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袁术到达右扶风时,是中平三年四月——刚好错过这一战。
此时凉州叛军已经完全退出了三辅,已经没有敌人急切威胁长安或先帝陵寝了,张温也没有胆子再主动出击,凉州暂时陷入了对峙局面。
其实这不叫对峙,而是张温无力出兵,朝廷大军缺粮且士气低落,军中逃兵无数,只能固守待援。
凉州战场也没有任何人能算是顺利。
……
中平三年五月,刘备收到了朝廷调令。
由于凉州战败,朝廷调骑都尉刘备作为援军赴右扶风参战。
幽州防务将再次由老熟人宗员主持,宗员此时依然是护乌桓中郎将,他也是黄巾平定后唯一没有被解除职务的平叛将领。
赵霖也是随朝廷公使一同返回幽州赴任的,并且给刘备带了刘虞的信。
刘虞在信里告知刘备,这次调令是天子的意思,这段时间凉州应该不会有战事的,调刘备去支援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监视张温——天子怀疑张温和凉州叛军有勾结,或是有养寇自重之意。
也就是说,这不是为了让刘备去送死,而是正常履行骑都尉应有的职责。
同时,邹靖也将作为监军使去右扶风。
可问题是……
此时左沅已经怀孕七个月了。
而且,如果刘备此时离开幽州,幽州多半又得乱!
幽州的边军此时仍未完成增补,因为以募边军为由征收的田亩税根本就没有发往幽州……
刘备给部下发军饷都是自己掏钱发的,朝廷的信用在幽州已经不高了,没多少人愿意戍边,连愿意到幽州来当官的人都没几个。
宗员重回幽州就是为了募兵补充边军的。
凉州……当然不能去!
或者说,不能现在去,得拖几个月。
凉州这段时间根本就不会有战事,一直到秋收之前都不会有,去了也只是白跑一趟。
朝廷大军缺粮,无法主动出击;叛军年初刚撤回金城,也不可能在夏季又进攻三辅,至少要到八九月份才会再起战事。
等到那时,孩子也已经出生了,幽州边防也能得以补充,家里没了挂碍才好安心任事。
但若是暂时不去,那就得找个由头。
比如离职,或者是道路阻隔实在去不了之类的。
刘备心里很烦躁,他倒是不在乎官职,可这是军事调令,如果临战离职,那就属于畏战不前……
这名头一旦顶上了,那可就再也别想说什么忠于大汉了。
忠于大汉不等于忠于天子,有时候不听天子的安排才叫忠于大汉,可这事刘备分得清,大多数人却未必分得清啊……
至于道路阻隔……若要从幽州去右扶风,那得从河内、河东等地经过。
“夫君不用顾虑沅,沅保证不再出门了……天天守着沅,沅确实心中宽慰,但这不是夫君该做之事,夫君当去建功封侯。”
左沅知道刘备在想什么,主动劝刘备奉令行事。
“我若离去,不仅会误了孩子出生之时,还会误了幽州的安定……你不用操心此事,夫君我自有办法。”
刘备真就哪儿都不想去,建功封侯算个屁,亲眼见到孩子出生更重要。
出了门,刘备转头就叫了张郃私下密谋:“派人去一趟白波谷,给郭大贤送个信,他也该有点动作了。”
郭大贤在白波谷猥琐发育了一年半了,要是还不搞点动作出来,那他这太平道统继承者可就该换人了……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484/128443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