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80章 秦以白起对赵括,我汉为何不能替换

第380章 秦以白起对赵括,我汉为何不能替换


晨雾初散,长江水面泛起粼粼金光。

    陈登立于楼船之上,远眺南岸。

    不计其数的汉军战船横亘江面,旌旗蔽空,声势浩大。

    “报——吴军战船已出濡须口!”

    陈登眯起眼睛,只见远处江面上,黑压压的吴军船队如乌云压境。

    为首一艘艨艟巨舰上,一员虎将单足踏在船头,声如洪钟:

    “吴将丁奉在此!齐贼谁敢来战?”

    青徐军阵中,臧霸眉头一皱,对身旁侄儿臧壎道:

    “此贼猖狂,你去会他一会。”

    臧壎抱拳领命,率十余艘战船迎上。

    两船相距百步时,丁奉忽然张弓搭箭。

    弓弦响处,利箭破空而来,正中臧壎咽喉!

    “壎儿!”

    臧霸目眦欲裂,却见丁奉已挥动令旗,吴军战船万箭齐发。

    青徐军不善水战,顿时阵脚大乱。

    “右翼陈表,左翼韩当,给我冲!”

    丁奉大喝。

    霎时间,两支吴军船队如利剑出鞘,直插汉军腹地。

    “传令蒋钦、周泰,速速迎敌!”

    陈登急令。

    楼船上令旗翻飞,汉军战船匆忙变阵。

    江面顿时杀声震天。

    蒋钦率淮南水师与陈表缠斗,周泰则迎战韩当。

    战船相撞,箭矢如雨。

    不时有士卒落水,鲜血染红江面。

    “放砲石!”

    陈登厉喝。

    汉军楼船上投石机轰鸣,巨石砸向吴军船阵,激起数丈水柱。

    陆逊立于吴军旗舰,见状冷笑:

    “雕虫小技。”

    他挥动令旗,吴军小船灵活穿梭,大船则结阵抵御。

    战至午时,烈日当空。

    江面上浮尸累累,残橹断桨随波漂流。

    陆逊环顾战场,虽占上风,却见汉军船队源源不断,心生忧虑。

    吴军的人数远不及汉军多,即便他打出了不错的战损比。

    可若跟汉军拼人数消耗,吴军依然非常吃亏。

    这便是数量理念的可怕之处。

    “鸣金收兵!”

    陆逊当机立断。

    铜锣声响,吴军战船且战且退。

    陈登见状,亦下令:

    “收兵!”

    他心中暗叹,虽拥兵力之优,却难破陆逊水阵。

    更知河北、河南诸军各怀心思,久战必生变故。

    同时,纵然汉军有人数优势,但又没有到完全碾压吴军的地步。

    吴国虽小,但也能动员十余万军队。

    这与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不同。

    历史上曹操南征,动员了超过二十万军马。

    而当时的孙刘联军,总共只有四万八千人。

    其中刘备一万、刘琦一万、孙权三万。

    而到后来的西晋灭吴时,东吴本土已经能够动员出二十三万人了。

    由此,你便能看出孙吴在吴地种田也是一把好手。

    本位面的东吴由于没能拓展荆州、交州,所以至多只能动员出十来万军马。

    可饶是如此,面对汉军发动的灭国之战。

    肯定还是有不少吴人,打算为国捐躯,同仇敌忾的。

    濡须口一战,本就是陈登对吴军的一次试探性攻击。

    根本没打算和吴军全面决战。

    归营途中,蒋钦驾小船靠近楼船,高声道:

    “将军,何不乘胜追击?”

    陈登摇头:

    “陆逊退而不乱,恐有埋伏。”

    “且……”

    他望向远处隐约可见的几支友军船队,“我军心未齐啊。”

    夕阳西下,江水如血。

    这一战,汉军折损八千,吴军伤亡五千,双方皆未得大便宜。

    但陈登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接下几日,汉军连续对吴军发动攻势。

    双方各有胜负,但汉军始终突破不了吴军的长江防线。

    陈登立于高台之上,远眺长江方向,眉头紧锁。

    “报——”

    一名斥候飞奔而至,单膝跪地。

    “将军,吴军仍坚守濡须口,我军今日攻势再次被阻。”

    陈登长叹一声,挥手示意斥候退下。

    他转身对身旁的谋士们道:

    “陆逊此人,春秋方壮,调度有方,实乃我军大患。”

    “若不能除此人,恐难突破长江天险。”

    众谋士面面相觑,一时无言。

    正值此时,一人排众而出,拱手道:

    “将军,干有一计,或可除陆逊。”

    众人视之,乃九江名士蒋干也。

    字子翼,现任淮南军随军主簿。

    蒋干此人虽在演义里被写成了小丑,但人实际上却是淮南名士。

    时任评价其为,“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历史上的蒋干的确去劝降周瑜了,但没有盗书的小丑情节。

    只是单纯回复曹操,“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蒋干是个有胆量的人。

    在两军对垒,周瑜杀了曹魏使臣的刀光剑影之中主动请缨,驾一叶扁舟去说降统兵数万的东吴大都督。

    他置生死于度外,据理力争。

    足见其是一个有才辩,有胆识的人。

    陈登闻得此言,眼中精光一闪,忙问道:

    “子翼有何妙计?速速道来。”

    蒋干捻须微笑:

    “将军可知当年秦赵长平之战?”

    “秦惧廉颇之能,遂使反间计。”

    “使赵王以赵括代之,终致赵军大败。”

    “哦?”陈登若有所思,“子翼之意,莫非是想……?”

    “正是。”

    蒋干点头,“今孙权宠信中书吕壹。”

    “此人险狠阴毒,操弄权柄,诬陷忠良无数。”

    “若能从此人身上入手,使孙权疑陆逊而换将,则大事可成矣。”

    陈登闻言大喜,击掌道:

    “妙计!妙计啊!”

    “然此事需周密安排,子翼可有具体方略?”

    蒋干一拱手,从容说道:

    “干在吴地尚有故旧,愿亲往施为。”

    “只需两童子掌舵,再备足金银财物,用以打点关节即可。”

    陈登沉思片刻,决然道:

    “好!此事便托付给子翼了。”

    随即命人取来黄金百镒,明珠十斛,锦缎百匹,交予蒋干。

    翌日清晨,江雾弥漫。

    陈登率文武官员亲至江边送行。

    临别之际,陈登执蒋干之手,郑重道:

    “子翼此行,关系重大。”

    “若事成,当为我大汉灭吴第一功!”

    蒋干肃然拱手:

    “干必竭尽全力,不负将军所托。”

    小船悄然离岸,消失在茫茫江雾之中。

    ……

    建业,吴宫。

    却说孙权用吕壹为中书,主管审核各官府及州郡上报的文书。

    他性格苛刻残忍,执法严酷。

    仗着孙权的宠信,逐渐在朝中作威作福。

    甚至开始建置机构卖酒、再利用关隘征税牟取暴利。

    检举他人罪过时,细微的小事也要上报朝廷。

    然后再加重案情进行诬陷,毁谤大臣,排斥陷害无辜之人。

    一日,吕壹府中。

    “吕中书,这是本月酒税收入。”

    一名属官呈上账簿,谄媚道:

    “自中书建置酒坊以来,利润已翻了三番。”

    吕壹翻阅账簿,冷笑道:

    “……还不够。”

    “传令下去,民间私酿者,一律以违禁论处。”

    “这……”属官迟疑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一醇醪之暴利,今禁止私酿,恐民间会有怨言呐。”

    “怨言?”

    吕壹猛地合上账簿,“本官执法如山,何惧小民怨言?”

    “况如今国家正在打仗,粮食有多宝贵,难道这些小民会不知?”

    “本官这也是为国家大计着想,不能让前线将士饿肚子不是?”

    “就照此令办理,再有迟疑者,与违禁者同罪!“

    属官吓得跪伏于地:

    “下官知错,这就去办!这就去办!”

    不久,吕壹又增设关隘征税,凡商旅过往,皆需缴纳重税。

    商贾苦不堪言,却敢怒不敢言。

    朝堂之上,吕壹更是变本加厉。

    他专事检举他人罪过,细微小事也夸大其词上报朝廷,再加重案情进行诬陷。

    不少忠良大臣因此被贬黜流放。

    “丞相,吕壹那厮又弹劾了张长史!”

    是仪匆匆走入顾雍府邸,面色凝重。

    顾雍放下手中竹简,长叹一声:

    “张公乃先主公旧臣,德高望重,吕壹竟敢如此!”

    是仪愤然道:

    “吕壹那厮,毁谤大臣,排斥陷害无辜,朝中已无人敢言!”

    “如今正奉国难,本就是人心不宁之时。”

    “吕壹这般弄权,必生祸患。”

    顾雍摇了摇头,沉声道:

    “大王信任于他,我等唯有谨慎行事,静待时机。”

    就在此时,鄱阳郡发生一事,彻底激化了朝中矛盾。

    吕壹的一名宾客在鄱阳犯法,被太守郑胄依法逮捕下狱。

    消息传至建业,吕壹勃然大怒。

    “好个郑胄,竟敢动我的人!”

    吕壹在府中摔碎茶盏,面目狰狞。

    “来人,备马,我要进宫面见吴王!”

    宫中,孙权正在批阅奏章。

    “吴王,吕中书有要事求见。”内侍禀报。

    孙权抬头:

    “宣。”

    吕壹入内,跪伏于地,声泪俱下:

    “大王,鄱阳太守郑胄目无王法,擅自逮捕国家官员,臣请大王明鉴!”

    孙权皱眉:

    “竟有此事?郑胄所捕何人?”

    “乃是臣府中一名宾客,为人忠厚,绝无违法之事。”

    吕壹信誓旦旦,“郑胄此举,分明是冲着臣来的!”

    孙权沉吟片刻:

    “郑胄素来刚正,此事恐有待调查。”

    “大王!”

    吕壹打断道,“郑胄仗着先主公旧恩,目中无人。”

    “此番举动,恐有不臣之心啊!”

    孙权面色一沉:

    “既如此,即刻召回郑胄,孤要亲自问罪!”

    数日后,郑胄被押解至建业,朝野震动。

    大殿之上,郑胄被五花大绑跪于阶下。

    孙权冷眼相视:

    “郑胄,你可知罪?”

    郑胄昂首道:

    “臣不知何罪之有!”

    “大胆!”

    吕壹厉声喝道,“你擅自逮捕国家官员,还敢狡辩?”

    郑胄冷笑:

    “吕中书所谓‘官员’,不过是一介犯法之徒耳。”

    “臣依法处置,何错之有?”

    “放肆!”

    孙权拍案而起,“来人,将郑胄下狱,交由廷尉审理。”

    “大王且慢!”

    顾雍突然出列,躬身道,“老臣以为,此事尚有蹊跷,请大王明察。”

    是仪也上前一步:

    “……臣附议。”

    “郑太守为官清廉,断不会无故抓人。”

    孙权眯起眼睛,沉声道:

    “二位爱卿这是要为郑胄求情?”

    顾雍正色道:

    “非是为谁求情,只为公正二字。”

    “若郑胄真有错,自当严惩。”

    “若有人诬陷忠良,也请大王明鉴。”

    吕壹见状,急忙道:

    “大王,顾丞相与是侍中此言,恐有包庇之嫌!”

    “吕壹!”是仪怒目而视,“你休得血口喷人!”

    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

    孙权看着争执不下的群臣,眉头紧锁。

    良久,孙权挥手道:

    “……罢了。”

    “郑胄,念在顾卿与是卿为你求情,孤今日饶你一命。”

    “但鄱阳太守之职,你就不必再担任了。”

    郑胄重重叩首:

    “臣谢大王不杀之恩。”

    退朝后,吕壹追上顾雍与是仪,冷笑道:

    “二位今日好大的威风,连吴王都要给几分面子。”

    顾雍淡然道:

    “吕中书言重了,老朽不过是为国尽忠而已。”

    “为国尽忠?”

    吕壹阴森一笑,“顾丞相最好记住今日之言。”

    看着吕壹扬长而去的背影,是仪忧心忡忡:

    “丞相,吕壹此人心胸狭窄,今日之事,他必不会善罢甘休。”

    顾雍仰望苍穹,长叹一声:

    “乱世之中,忠奸难辨。”

    “值此国难之计,只愿吴王能早日醒悟,否则……唉!”

    自此之后,吕壹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

    他广布眼线,监视百官,稍有不满便罗织罪名。

    时值五月初,

    建业城内,梅雨初歇,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

    吕壹从吴王宫中归来,宽大的官袍已被汗水浸透,黏腻地贴在背上。

    他刚踏入府门,便察觉府中气氛有异——

    仆人们神色慌张,眼神躲闪,似有大事发生。

    “府中可有事?”

    吕壹皱眉问道,随手将官帽递给身旁的侍从。

    老管家快步上前,躬身道:

    “回禀家主,江北来了一位贵客。”

    “自称是九江蒋干,已在偏厅等候多时了。”

    吕壹脚步一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九江名士蒋子翼?他怎会来我府上?”

    略一沉吟,又道,“可曾查验过身份?”

    “已查验过。”

    管家低声道,“来人手持汉……齐国文书,确系蒋干无疑。”

    “他还……还带了许多贵重礼品,其中不少是江东罕见的珍品。”

    吕壹眉头微挑,心中疑窦丛生。

    他与蒋干素不相识,如今两国交战正酣,此人突然造访,必有蹊跷。

    思索片刻,他整了整衣冠,到底还是决定见上一见。

    “备茶,我亲自去见。”

    偏厅内,蒋干正负手而立,欣赏壁上悬挂的吴地山水图。

    他身着素色长衫,面容清癯,眉宇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

    若非腰间佩剑,倒更像一位游历四方的文人雅士。

    听闻脚步声,蒋干转身,见吕壹入门,当即拱手作揖:

    “九江蒋干,冒昧造访,还望吕公海涵。”

    吕壹还礼,目光却在蒋干身上细细打量:

    “子翼先生远道而来,有失远迎。只是……”

    他顿了顿,示意侍婢上茶。

    “如今吴齐两国兵戈相见,先生此时来访,恐有不便。”

    蒋干接过茶盏,淡然一笑:

    “……吕公多虑了。”

    “干此来,非为国事,实为私谊。”

    “哦?”

    吕壹轻啜一口茶,眼中警惕不减。

    “我与先生素昧平生,何来私谊之说?”

    侍婢悄然退下,厅内只剩二人。

    蒋干放下茶盏,直视吕壹:

    “吕公在吴国位高权重,干虽在江北,亦久闻大名。”

    “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吕壹不动声色,沉声道:

    “……先生过誉了。”

    “吕某不过吴王麾下一介臣子,安敢当‘位高权重’四字?”

    蒋干轻声一笑:

    “……吕公过谦了。”

    “吴国上下谁人不知,吕公乃吴王心腹,掌机密要务。”

    “连陆伯言、顾元叹等重臣,亦需看吕公脸色行事。”

    听到陆逊之名,吕壹眼中闪过一丝阴霾,但很快恢复如常。

    “先生此来,究竟所为何事?”

    “莫不是……”

    他声音渐冷,“来做说客的?”

    蒋干摇了摇头,笑道:

    “非也。”

    “干此来,实为吕公前程计。”

    “前程?”

    吕壹眉梢一扬,“吕某前程自有吴王定夺,何劳先生费心?”

    蒋干不疾不徐道:

    “吕公可知,如今吴国能动员多少兵马?”

    吕壹面色微变,厉声道:

    “此乃军国机密,先生问此作甚?”

    “即便举国动员,至多不过十五六万众。”

    蒋干自问自答,“而汉军在长江沿线,已有二十万之众。”

    “以十万当二十万,吴军如何抵挡?”

    吕壹冷哼一声:

    “……先生此言差矣。”

    “陆伯言在濡须口屡破汉军,汉军主帅陈元龙束手无策,此事天下皆知。”

    “吴国虽小,将士用命,岂是数量可论胜负?”

    蒋干闻言大笑,笑声中却无半点欢愉:

    “一时小胜,何足以论成败?”

    “吕公岂不闻‘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今我主刘玄德三兴汉室,承继大统。”

    “据中国之地以临万邦,乃天命所归。”

    “而吴主不识时务,不知天命,僭越称王,岂不是逆天而为?”

    “岂不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乎?”

    一席话说得吕壹默然。

    他虽为吴臣,心中却明白蒋干所言非虚。

    汉国地大物博,兵多将广,长久相持,吴国确实难以支撑。

    见吕壹神色动摇,蒋干趁热打铁:

    “……容干为吕公分析一二。”

    “即便吴军侥幸胜了汉军,也不过是击退而已。”

    “汉军只要再休养个三五年,又可再起二十万大军南下。”

    “而吴国举国之力,能支撑几年?”

    “更遑论吴军要彻底战胜汉军,难如登天。”

    吕壹眉头紧锁,手中茶盏不知不觉已倾斜,茶水溅在袍袖上亦浑然不觉。

    蒋干压低声音:

    “再者,若吴军真能取胜,陆伯言必以为贵。”

    “干闻陆逊对吕公颇有不满,曾多次在吴王面前进言,言吕公专权误国。”

    “倘使他得势,试问明公当如何自处?”

    此言一出,吕壹如遭雷击,面色霎时惨白。

    他与陆逊素有嫌隙,若陆逊因战功而更得孙权信任,自己处境确实危险。

    思及此,他额上冷汗涔涔,官袍后背已然湿透。

    蒋干察言观色,知已击中要害,便缓声道:

    “……吕公勿忧。”

    “干此来,正是为解吕公之忧。”

    吕壹强自镇定,声音却微微发颤:

    “先生此言何意?”

    蒋干从袖中取出一封密函,推到吕壹面前:

    “陈征南有言,若吕公愿为内应,助汉军破吴。”

    “不仅既往不咎,更将封吕公为列侯,食邑千户,保吕公世代富贵。”

    吕壹盯着那封密函,手指不自觉地颤抖。

    他深知这是叛国之举,但蒋干所言又句句属实——

    吴国难敌汉军,陆逊得势自己必遭殃。

    “吕公。”

    蒋干声音如蛊,“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吴国气数将尽,吕公何必与之同归于尽?”

    窗外,暮色渐沉。

    一只乌鸦落在院中老树上,发出刺耳的鸣叫。

    吕壹抬头望向窗外,又低头看看那封密函。

    终于,缓缓伸出了手。

    书房内烛火摇曳。

    吕壹命人紧闭门窗,只留下心腹侍从在外把守。

    他亲自为蒋干斟上一杯江东春酿,琥珀色的酒液在烛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子翼先生。”

    吕壹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既言合作,不知汉军欲使吕某如何配合?”

    蒋干举杯轻抿,酒液沾湿唇须却不急着擦拭,只是意味深长地笑道:

    “吕公快人快语,干亦不绕弯子。”

    “如今陆伯言把持长江沿线防务,深沟高垒,令我征南将军陈元龙寝食难安。”

    吕壹眉头微蹙:

    “陆逊确为吴国柱石,自吕蒙死后,吴王以托国之重,将全国兵马尽付其手。”

    “若要吴王替换掉陆逊……”

    “唉,难呐。”他摇了摇头,“难如登天。”

    “非也非也。”

    蒋干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

    “吴王孙权,外示宽宏,内实多疑。”

    “陆逊手握重兵,岂能不令其忌惮?”

    “干观孙权近日所为,虽表面信任陆逊,实则已暗遣心腹监视军中动向。”

    吕壹眼中精光一闪。

    方想起近日孙权确实多次私下询问陆逊军务细节,不由对蒋干的洞察力暗自佩服。

    蒋干见吕壹神色变化,知他已入彀中,便继续道:

    “依干之见,此事可分三步而行。”

    “其一,先在民间散布流言,言陆逊拥兵自重,意图不轨。”

    “流言?”

    吕壹捻须沉思,“建业城内耳目众多,流言一起,必会传入宫中。”

    “正是此理。”

    蒋干抚掌轻笑,“待风声渐起,吕公便可向吴王进言,言民间有此议论。”

    “孙权必不信,但为安朝野之心,定会命吕公调查此事。”

    吕壹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明白了,届时陈征南那边也会……”

    “不错,征南将军自会配合。”

    蒋干有条不紊地说道:

    “我军已在江北捕获几名吴军细作,届时他们会‘招供’陆逊与我军暗通款曲。”

    “吕公只需在调查时稍加……润色,回报吴王,何愁孙权不生疑?”

    烛火噼啪作响,映得两人面庞忽明忽暗。

    吕壹盯着那封密信,喉结上下滚动。

    他深知此计若成,陆逊必倒,而自己将立下不世之功。

    但若是败露,必招来杀身灭族之祸。

    蒋干似看穿他心思,缓声道:

    “……吕公勿忧。”

    “陆逊一去,吴军余众皆土鸡瓦犬,不足为虑。”

    “我汉军便可长驱直入,渡过长江,横扫吴地。”

    “到那时候……”

    他声音压低,却字字如锤,“吕公便是灭吴第一功臣,封侯拜相,指日可待。”

    吕壹呼吸急促起来,眼前仿佛已看到自己身着汉室朝服,位列九卿的辉煌景象。

    “当今圣上待功臣如何,陈征南便是明证。”

    蒋干继续加码,“陈元龙坐拥淮南,兵精粮足。”

    “朝中多有弹劾之人,可陛下非但不疑,反委以征南重任,都督诸军事。”

    “此等胸襟,岂是孙权小儿可比?”

    这番话彻底击中了吕壹的软肋。

    他在吴国虽居高位,却日日如履薄冰。

    既要讨好孙权,又要提防陆逊等宿将排挤。

    若能转投汉室,那也是不妄祖上世食汉禄,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思及此,吕壹忽地起身,执蒋干之手,激动道:

    “明公之言,使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汉室正统,天命所归,壹愿效犬马之劳!”

    蒋干大笑,声震屋瓦:

    “好!好!!”

    “得吕公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他从怀中取出一块玉佩,一分为二。

    “此玉为信,他日吕公遣心腹持此玉至江北,我军必全力配合。”

    吕壹郑重接过半块玉佩,只觉入手温润,却重若千钧。

    他忽然想起一事:

    “流言之事,当从何处着手?”

    蒋干早有准备:

    “城南有家‘醉仙楼’,掌柜乃我军细作。”

    “三日后,那里会有人谈论陆逊在军中安插亲信、排除异己之事。”

    “吕公只需命人暗中推波助澜即可。”

    “善!”

    吕壹抚掌赞叹,“壹在御史台有亲信数人,最善捕风捉影。”

    “待流言一起,便让他们上奏弹劾陆逊专权,必能引起吴王重视。”

    两人又密议良久,直至更深夜静。

    蒋干起身告辞时,窗外已现晓星。

    “干便在江北静候佳音了。”

    蒋干拱手作别,眼中精光闪烁,

    “望吕公勿负今日之约。”

    吕壹肃然还礼:

    “壹既已决意归汉,必竭心尽力。”

    “请转告征南将军与陛下,静待吕某的好消息罢。”

    蒋干披上斗篷,悄然隐入夜色。

    吕壹独立庭中,仰望渐白的天际,心中既兴奋又忐忑。

    他知道,自己今日之举,要么名垂青史,要么……万劫不复。

    ……

    建业城南的醉仙楼,历来是吴地商旅云集、消息灵通之地。

    这日晌午,楼内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靠窗一桌坐着几个衣着华贵的商贾,正高声谈论江北战事。

    “诸位可曾听闻?”

    一个蓄着短须的中年商人压低声音,却故意让周围人都能听见。

    “陆伯言在濡须口大营,已私自更换了三十余名将领,全换上自家亲信。”

    邻桌几个年轻士子闻言变色。

    其中一人拍案而起:

    “荒谬!陆将军忠心为国,岂会行此不义之事?”

    短须商人冷笑:

    “小郎君久居建业,怎知前线实情?”

    “我等刚从芜湖而来,亲眼所见岂能有假?”

    他身旁几个同伴纷纷附和,言之凿凿地描述陆逊如何排除异己。

    酒楼角落,一个头戴斗笠的渔夫悄悄竖起耳朵。

    他是吕壹派来监视的眼线,见计划顺利展开,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陆将军用兵如神,若无绝对信任的部将,如何能屡破汉军?”

    士子中有人反驳。

    “正是!”

    另一人接口,“若无陆将军,汉军早已渡江!”

    “尔等在此诋毁功臣,是何居心?”

    商贾中一个满脸横肉的胖子突然拍桌:

    “尔等书生懂得什么!”

    “我表兄在军中任校尉,亲口告知陆逊截留粮饷,私养死士。”

    “前线将士敢怒而不敢言!”

    “胡说八道!”

    士子们怒目而视。

    双方争执愈烈,引得全酒楼客人都侧目而视。

    那短须商人见火候已到,故作叹息:

    “诸位不信也罢。只是……”

    他环顾四周,压低声音道:

    “听闻陆逊已与汉军密使暗通款曲,欲以长江天险为筹码,换取汉室封侯之赏。”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原本坚定支持陆逊的人也开始动摇——毕竟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不出三日,这则谣言如同瘟疫般在建业城蔓延开来。

    清晨的鱼市上,两个鱼贩一边剖鱼一边闲聊。

    “听说了吗?陆将军在军中自称’神君’,连吴王的诏令都敢违抗。”

    “何止呀!我隔壁王婆的女婿在军中当差。”

    “说陆逊帐前立着九旒旗,比吴王的还多两旒呢!”

    午后的绸缎庄里,几个富商妻妾挑选布料时也在窃窃私语。

    “我家老爷说,陆逊夫人上月偷偷去了江北,带回一车汉锦。”

    “哟,真有此事呐?陆伯言此人看着人挺老实,不想也是个贪官儿。”

    “嘿!难怪前线总打胜仗,怕不是和汉军商量好的吧?”

    这些添油加醋的流言,最终连街头玩耍的孩童都能唱上几句。

    谣言很快传入宫中。

    这日朝会,御史中丞张韬突然出列,手持玉笏高声奏道:

    “臣闻陆逊在外专权跋扈,民间议论纷纷。”

    “为社稷计,请大王明察此事!”

    朝堂上一片哗然。

    老臣张昭厉声呵斥:

    “荒谬!伯言忠心耿耿,岂容污蔑!”

    张韬不慌不忙:

    “下官有商旅十七人联名作证,皆言陆逊擅自更易将校,截留粮饷。”

    “若张公不信,可遣人至市井查访。”

    孙权端坐王位,面色阴晴不定。

    他挥手制止争论:

    “此事容后再议。”

    退朝后,孙权独留吕壹入偏殿议事。

    “吕卿,近日市井流言,卿可有所耳闻?”

    吕壹躬身道:

    “……臣确有所闻。”

    “不仅市井小民,就连朝中不少官员都在私下议论。”

    孙权眉头紧锁:

    “卿以为,伯言当真会……拥兵自重?”

    吕壹不直接回答,反而问道:

    “大王可知建业现有多少兵马?”

    “禁军两万,加上城防,约三万之数。”

    “陆逊手中呢?”

    孙权沉默片刻:

    “十五万有余。”

    吕壹向前一步,声音压低:

    “大王试想,若陆逊真有异心,率军回师建业……”

    他故意留白,观察孙权反应。

    孙权额头渗出细密汗珠,但仍强作镇定:

    “伯言随孤多年,忠心可鉴。”

    “断不会做那卖主求荣之辈!”

    吕壹长长一叹:

    “臣非疑陆逊。”

    “只是……”

    他话锋一转,抬眼直视孙权,“如今天下大势,明眼人都看得出齐强吴弱。”

    “朝中不少人心怀二志,想着在齐军渡江后换个主子继续做官。”

    “可大王您若败了……唉。”

    “如何?”孙权声音微颤。

    “将何以自处?”

    吕壹一字一顿,“陆逊手握重兵,正是齐军要极力拉拢之人。”

    “若他以大王为筹码,向刘备讨个高价,刘备焉能不以之为厚。”

    吕壹说的是事实。

    一般来讲,敌国将领如果是手握重兵投降的话,都能得到优待。

    比如章邯投降时,就直接封了雍王。

    张鲁投降时,也因为表现的不错,留了财物给曹操。

    直接担任了镇南将军,甚至封了县侯。

    还跟曹家联姻了。

    并且,曹操还允许张鲁随意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传教。

    这便是政治。

    不过之前你们厮杀的有多么惨烈。

    只要你是“带资来投”,国家肯定优待你。

    因为你必须给天下人做表率,

    凡是手握兵权的投靠我,我肯定对你好。

    为的就是防止将来遭到别人的顽劣抵抗,尽量减少己方损失。

    听完吕壹的分析,孙权猛地站起。

    案上茶盏被衣袖带翻,茶水在竹简上洇开一片暗色。

    他背对吕壹,望向窗外良久,终于开口:

    “卿可密查此事。”

    “但切记……”

    他转身时眼中寒光闪烁,”勿令伯言知晓。”

    吕壹深深拜伏:

    “臣领命。”

    低头瞬间,吕壹嘴角勾起一抹得逞的冷笑。

    走出宫门,吕壹望向江北方向,心中暗道:

    “子翼兄,第一步已成。”

    ……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2904/1284248.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