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青苹果年代 > 第101章 为了弟妹们

第101章 为了弟妹们


“记住了。”昭友回答道。

他这句话说了很多次,从小到大,一直说,因为没有父亲的教导,全是母亲在教导,母亲的意见没有谁提出反对意见,那就是正确的意见,必须执行,先要表态然后去做。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风云变幻,世道飘摇。

破旧的屋檐下,昏黄的灯光摇曳不定,像随时都会被这乱世的风扑灭。

浩楠的太姥姥坐在那张有些年头的木椅上,招手把儿子昭友唤到跟前。

她伸出满是老茧的手,轻轻捋了捋昭友额前的碎发,目光慈爱却又透着几分坚毅,缓缓开口:“友儿啊,这世道乱,可不管到啥时候,人呐,总得有个立身之本。娘没多大本事,可就知道,学一门技术,那是走到哪儿都能有口饭吃。”

太姥姥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在这狭小昏暗的屋子里回荡。

“有能耐的时候,多学一样本领,技多不压身呐。往后的日子长,指不定啥时候就用上了。”她顿了顿,轻轻咳嗽了两声,接着说道。昭友蹲在太姥姥身前,认真地点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母亲,生怕漏听一个字。

“可友儿,娘还要告诉你,不管学了多少本事,人呐,一定要善良。”太姥姥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满是期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错不了。平日里与人为善,能帮一把是一把。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记在心里。”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与人相处,就像行船,与人为善呐,必定会顺水顺风。”太姥姥轻轻拍了拍昭友的肩膀,像是把自己一生的处世智慧都通过这一拍,传递给了儿子。

昭友握住太姥姥的手,用力地点点头:“娘,我都记下了,我一定好好学本事,做个善良的人。”

昏暗灯光下,昭友看着太姥姥脸上岁月刻下的皱纹,暗暗发誓,绝不辜负母亲的教诲。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日子就像被一层阴霾永远笼罩着,看不到尽头。

昭友的母亲,一个身形瘦弱却满是坚韧的女人,在昏暗的灶间忙碌着。

灶火明明暗暗,映照着她饱经风霜却依旧温和的面容。

昭友坐在一旁的矮凳上,眼睛盯着母亲的一举一动。母亲停下手中的活儿,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缓缓在他身边坐下。

她伸出手,轻轻抚着昭友的头发,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友儿啊,”她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妈这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可有些话,你一定要牢牢记住。”

母亲的眼神望向灶火,像是透过那跳跃的火苗看到了遥远的过去和未知的未来。

“做人呐,得学一门手艺,有手艺傍身,走到哪儿都不怕饿肚子。”她微微叹息一声,“妈年轻的时候,也想着能有一技之长,可没那个机会。你不一样,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把本事学到手。”

昭友用力地点点头,他看到母亲眼中闪烁的泪光,心中一阵酸涩。

“还有,”母亲转过头,直直地看着他,“一定要善良。这世道艰难,人心更不能坏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咱多行善事,就算日子再难,老天爷也会眷顾咱的。与人相处,多些宽容,多些帮助,往后的路才好走。”

昭友握住母亲粗糙的手,郑重地说:“妈,我都记住了,您放心。”

那一刻,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在昏黄的灯光下,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了昭友的心。

那些苦口婆心的教导,像一颗种子,在昭友的心里扎下了根。

时光匆匆流转,昭友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他只能靠着母亲的讲述,拼凑出一个模糊的影子。

但这并不影响他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多年后,昭友有了自己的家庭,女儿也出落得亭亭玉立。

在一个宁静的夏夜,昭友坐在院子里的老枣树下,月光如水,洒在他满是岁月痕迹的脸上。

浩楠靠在他身边,听他讲着太姥姥的故事。

“你太姥姥的话,改变了我的一生。”昭友的声音在夜空中缓缓飘荡,“所以到了你母亲这一辈,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能咬咬牙挺过去。因为咱一直牢记着与人为善的道理,也因此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

浩楠仰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在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太姥姥那充满智慧和慈爱的面容,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将这份善良和教诲传承下去。

为了避免被族人欺负,浩楠的太姥姥给他姥爷娶了第二个妻子,这个妻子生了五个孩子,家庭负担可想而知。

这种压力让人无法承受。哪怕学费不贵,只有几块钱,对当时的昭友来说就是一笔巨款。

因为被限制出乡镇,所有出去的,按照要饭对待,如果是出去要饭,可以向村委会申请开具介绍信,这样就相当于领取了通行证,可以畅通无阻,到处去看。

第二个妻子生下第一个孩子,家庭还过得去,接着以两年一个的速度,又生了四个,共五个,加上第一个妻子生的两个,一共七个娃娃,一个老人,重担全压在他和第二个老婆身上,这个担子的重量可想而知。

到了刘冰玉上学的年龄,小学还是比较顺利,毕业后成绩不错上了镇里的初中,初一初二的学费都是借的,到了初三快毕业的时候,刘昭友想让刘冰玉上高中,因为她的成绩很好,但经济条件有限,刘冰玉还有弟弟妹妹,昭友的意思是既然老大读书读到初中了,临近毕业,那么,接下来的几个也都要读书,在农村,想要出来就必须读书,或者当兵,目前来看,当兵要身体好,这个难保证,身体好就没话说,身体不好,验兵验不上,就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最靠谱的还是读书,其他的路都走不通。

为了让弟弟妹妹都有书可读,有学可上,昭友就和刘冰玉商量。

“你们老师说你在学校晕倒了怎么回事?”昭友问道。

“是饿的。”刘冰玉说道。

“怎么会饿呢?”

“吃不饱,活动量大,晕倒那一天,早晨没吃饭,在做课间操的时候,不知道咋弄得,头晕,眼前一黑,就啥也不知道了。等醒来的时候,就在学校卫生室的床上躺着。”

“那是校医给你打了葡萄糖,你才恢复过来的。”

“这个我不知道,我只晓得我晕倒,天旋地转。”

“听老师说,你的成绩很好,想保送你上高中,你有什么意见?”

“我想读书,可看到爸每年七八月都发愁,为九月份开学准备学费,我的心也难受。去借钱,人人都喊困难,都想借,但是都不能借,要是借走了,人家的娃也要读书怎么办?说来说去,就是家庭娃娃多的,读书都受影响,因为大家都穷。再说,有人看笑话,说风凉话,说女娃读什么书?读了书还不是人家的人?还不是要生娃养娃,读书再多有啥用?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读书的女人能够看得通透,活的自然,不读书的女人非常可怜,看不到希望和未来,对自己的娃娃也无法做到有效的良好的教育。”冰玉说。

“你说的没错,我也想让你继续读书,我的女儿肯定要读书,只是现在有一个机会,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如果有,我就给你报名。”

“什么机会?”

“就是县文工团要组织乡村剧团,我们村也要办剧团,你如果想要参加,我就给你报个名。”

“这个剧团是干啥的?上学怎么办?”

“这个剧团是演出的,主要是***,用曲剧的形式表现。剧团现在正在组建,招聘学员。学员都要上文化课,要学剧本,包一日三餐,学成后就上台,参加巡回演出。到哪里演出,就在哪里吃住。邀请去演出的村子承担费用开支,负责招待食宿。”

“那好,我报名。只要不中断学习就好。在学校可以学,到了剧团也可以学,到哪里都能学,又不用交学费,不用交伙食费,不必要从家里拿粮食到学校交给食堂做饭吃了。这样太好了!”冰玉说道。

“你的学费、食宿都解决了,就是恐怕辛苦,你受不了,因为到了陌生的地方,吃住都不习惯,你也没离开过家,难免会哭鼻子,你看你能不能适应,不能适应就回来,继续上学,你的学籍还保留在学校。学校也允许,因为你是为了演出工作,为了当前工作的需要,到剧团参与演出的,不是为了私人利益,你有后路可退,就是说,万一不行,唱戏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你达不到那个水准,还是回家,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你又是你奶奶最疼爱的孙女,她肯定十分关注这件事。”昭友说道。

“我知道奶奶最疼我,她有什么意见吗?”

“她的意见是让你自己拿主意。你喜欢干啥就干啥,想读书,就读书,砸锅卖铁也让你读,想学戏,就学戏,家里也支持,鼎力相助,帮你成功。你知道的,她一直坚持人要学艺,薄技在身,胜过万顷良田。坐吃山空立地吃陷,每天都要学习,哪怕只有一点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早晚会成功。学戏比学习更辛苦,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关键主意是你自己拿,我们只是提供建议和参考。”昭友说道。

冰玉非常清楚家庭状况,她作为老大,有义务为家庭分担一些,如果弟弟妹妹都学到高中,恐怕家里的开销不会小,自己早点离开学校去学戏,就能减轻甚至免除家庭经济负担,这样做真是一举两得。

老大有牺牲的精神,有照顾弟妹的责任,自己的亲妈不在了,后妈还在,后妈对自己不错,应该好好为她考虑,她嘴上不说,其实哪个人不自私呢?还是巴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关照?只要关照了她自己生的孩子,自己的父亲才不会生气,她嘴上没说出来,内心不满,可能在言语行为上伤害的父亲,那么,父亲的地位就非常尴尬了,卡在中间,进退两难。

“我想好了,就去学戏。学戏也有很多东西要学,除了文化,还有动作,可以说要文武双全才演得好。我想接受挑战,不怕失败,了不起从头再来。”冰玉说道。

昭友听女儿这么一说,心里就豁然开朗,知道成才的路何止一条,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的交通便利条件有目共睹。到了关键点上,还是要活得通透,这样才不生气,不勉强,自由自在,优哉游哉,岂不快活?

刘冰玉很清楚她奶奶是个明白人,她奶奶非常重视她,没把她当成赔钱货,很清楚她只要有了文化,并且有一技之长,就不会巴着男人吃碗饭,能自力更生,就不指望男人。一个女人的光辉岁月美丽青春就像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看不见,剩下来的才是生活。以前那些幻想会一一破灭,就像肥皂泡一样,看起来好看,经不起绣花针轻轻一戳,顿时化为乌有。最持久的爱情,其实就是一种报恩。所以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像《白蛇传》也是一种爱情,这种爱情带着感恩的色彩,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这样的爱情生活才有意思。

刘冰玉也曾憧憬过未来的生活,因为家庭人口多,物质匮乏,吃饭没问题,就是消费有问题。

她所在的村子吃饭没问题,所以可以组建剧团,有的地方组织不起来,是因为吃饭存在问题,没饭吃,就没力气去唱戏。

那些请人来唱戏的村子,绝大部分都有实力,管得起饭,一些村子比较偏远,环境不太好,吃饭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能力去请剧团来演出?

自己都饿得前胸贴后背如同没放文件的皮文件夹,哪还有劲儿去看戏,每走一步,都不知道下一步能不能走出去,时刻担心没命。人的生命十分脆弱,这一刻还活着,还有呼吸,下一刻就不在,阴阳两隔。

刘昭友知道了刘冰玉的想法,就去给她报了名,然后再去学校办理了相关的手续,这样,刘冰玉就成为村设的小剧团的一员,当然,不仅仅是这一个村的人,还有周边村的人,一起组建。

县里听说这里成了剧团,就派老师下来,教学员学习。


  (https://www.2kshu.com/shu/93108/4936257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