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臣恳请大王,进位称帝,正式建国
推荐阅读:无限之日在东海 盛年再重来 深渊入侵,我有传奇道士职业 我在海贼登顶至上 快收了神通吧! 重生年代:神医娇娇美又飒 满级小师妹今天也想装柔弱 重生去父留子,世子大喊我没死! 撩遍顶级哨兵后,我被全星际垂涎 宠妾改嫁后,清冷权臣强取豪夺
第404章 臣恳请大王,进位称帝,正式建国
周伯温与吴焕两人离开后,李骁轻轻摇头,哼哼笑道:「完颜永济那厮,虽然昏庸无能整日只知道享乐。」
「对著咱们秦国连大气都不敢喘,可对宋国,倒是狠辣得很。」
顾自忠放下手中的茶盏,附和道:「大王说得是。」
「金国南线兵团的将领,这两年在边境上没少找宋国麻烦,抢粮抢钱、杀人掠地,还逼著宋国加征岁币。」
「他们在咱们这儿丢了关中的土地和人口,就想从宋国身上把损失加倍捞回来,算盘打得倒是精明。」
李骁微微点头手指轻轻敲击著桌面:「所以宋国才急著跟咱们结盟。」
「他们想借咱们的兵力牵制金国,可天底下没有免费的东西,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两人谈论宋国时,金刀安静地站在旁边,全程没有插话。
方才宋使在议事厅时,注意力全在李骁身上,压根没留意到这个身形尚显稚嫩的少年,更不知道他便是李骁寄予厚望的嫡长子。
此刻听著父王与顾自忠分析局势、权衡利益,金刀默默将每一句话记在心里,对「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比在学堂里读再多兵书都管用。
而坐在角落的赵玥,脸上却满是悲哀与迷茫。
她出身宋国宗室,深知宋国物产丰饶、财力雄厚,麾下数十万大军装备精良,武器甲胄更是号称天下第一。
可每次与金国交战,宋国军队却总是连吃败仗。
连她这个远嫁秦国的公主都想不明白,为何看似强大的故国,到了战场上会如此「拉胯」?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份困惑像块巨石压在她心头,让她既为宋国担忧,又满心无力。
顾自忠顾及她宋国公主的身份,没有再多说宋国的不是,话锋一转,从怀中取出一份文书,向李骁汇报西州这两年的发展成果。
在李骁查看文书的时候,他则是在一旁解释说道:「这两年咱们从关中、灵州又迁移了两万汉民到西州,新增耕地二十万亩,去年粮食总产量突破五十万石。」
「回鹘、吐蕃等族群如今都已习惯说汉话、穿汉服,遵守秦法,去年缴纳的赋税比前年增长了四成。」
「还有白石山硝石矿和硫磺沟,产量稳定,完全能满足军工坊的需求。」
……
李骁此次南巡,本就是为了检查西域各地的治理情况与战备状态。
听著顾自忠的汇报,又结合路上的所见所闻和锦衣卫暗探的汇报,他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做得好。」
顾自忠汇报的政绩肯定有水分,但只要不出问题就没必要细纠。
「西州是咱们秦国连接西域与中原的咽喉,你能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稳住民心,立了大功。」
得到李骁的夸赞,顾自忠精神一振,趁此机会直接说道。
「大王,臣有肺腑之言,今日斗胆向您进谏。」
「如今大秦疆域已达万里,西至西海,东接金国边境,北控漠北草原,南抵高原,国力强盛,民心归附。」
……
「这等功绩,纵观秦汉隋唐,能与之比肩者寥寥无几。」
他语气愈发激昂,目光灼灼地看著李骁:「可您如今仍只是秦王之位。」
「虽有漠北的『腾格里古尔汗』、西域的『至高苏丹』这些称号,可在咱们秦国的汉民眼中,这些都是异族的尊号,算不得华夏正统。」
「您平定乱世、开疆拓土、安抚百姓,这等不世之功,早已远超『王』的规制。」
「一个『王』位,如何配得上您打下的万里江山?」
「如何配得上数十万秦军将士的浴血奋战?」
「如何配得上天下百姓的殷切期盼?」
在他看来,李骁的功绩早已超越了「王」的范畴,只有「皇帝」之位,才能与这份伟业相匹配。
只有建立正式的王朝,才能让大秦的基业名正言顺,传之后世。
「臣恳请大王,进位称帝,正式建国。」
顾自忠再次躬身,头颅低至胸前:「这不仅是臣的心愿,更是数十万秦军将士的心愿,是天下百姓的心愿。」
「唯有称帝,才能彰显大秦的正统;唯有称帝,才能让四方蛮夷彻底臣服;唯有称帝,才能让您的功绩永载史册,与日月同辉。」
堂内一时寂静,只有顾自忠厚重的呼吸声。
金刀站在李骁身后,听得心潮澎湃,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父王终于要当皇帝了。」
可这股激动还没持续多久,又忽然想起母亲的话:「金刀,你是你父王的嫡长子,这是你的幸运,却也不是你的依仗。」
「你父王首先是大秦的王、未来的皇帝,其次才是你的父王。」
「你父王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只会坐享其成的儿子,而是一个能扛得起大秦万里江山、能继承他赫赫战功的继承人。」
「就算日后你封了王,甚至当了太子,也绝不能有半分懈怠,江山是打出来的,也是守出来的,你若不够强,迟早会被人取代。」
当时他似懂非懂,只知道点头,可此刻他忽然明白了母亲的深意。
父王当了皇帝,将来就会立太子,可自己这个嫡长子,未必就一定能坐上那个位置。
父王看重的是能力,是能像他一样领兵打仗、治理国家的本事,不是「嫡长子」这三个字的虚名。
金刀悄悄攥紧了拳头,暗自下定决心:「我不会让父王失望。」
另一边,李骁看著躬身的顾自忠,眼中没有丝毫意外,反而平静地说道:「你不是第一个劝本王称帝的人,在庭州时,陈冲就已提过。」
「不过,你们说得对,一个『王』位,确实配不上如今的大秦,配不上数十万将士的血汗。」
他语气陡然变得坚定:「称帝之事,的确是要提上日程了。」
「接下来这半年,大秦所有政务都要为筹备称帝让路。」
「至于东征金国,得等第八镇完全组建成型再说,不能急于一时。」
李骁的回应满是坦然,就是直白的告诉所有人,自己马上就要称帝了。
只因为北疆汉子向来直来直去,没受中原儒家「三辞三让」那套虚礼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该得的尊荣就该坦然接受,故作谦让不仅虚伪,还会让人笑话。
见李骁爽快应允,顾自忠大喜过望,连忙起身躬身:「大王英明~不,是陛下英明。」
「臣代天下百姓,谢过陛下,大秦有您这样的君主,实乃万民之福。」
虽然他舔的有点过分了,话说的很是肉麻,但李骁确实坦然接受。
佞臣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尤其是能力强、会办事、说话又好听的臣子,哪个君上不喜欢?
李骁抬手示意他坐下,语气恢复平和:「称帝不是为了本王的虚名,是为了大秦的未来。」
「只有建立正统王朝,才能让律法更严明,让百姓更安心,让将士更有归属感。」
「这件事,还需要你多费心。」
顾自忠挺直胸膛,大声应道:「臣万死不辞。」
李骁轻轻点头,继续说道:「你在西州的政绩,本王都看在眼里。」
「等此次南巡结束,你就跟本王回龙城,调往中枢任职,你有基层治理的经验,到了中枢,能更好地协助本王处理政务。」
「臣谢大王信任。」顾自忠激动地说道,眼中满是激动。
西州巡抚的权力虽然大,但也只局限于民政,算不得土皇帝,回中枢才更有未来。
封侯拜相、福泽子孙才是顾自忠的追求。
最后,李骁看向顾自忠,语气严肃:「你调回中枢后,除了配合完善我大秦的正式律法,最重要是要负责称帝的各项筹备事宜。」
「祭天的礼仪、典章制度的修订、登基大典的流程,这些都要你牵头落实,务必办得周全妥当,不能出半点差错。」
自此,秦国上下开始专注于两件头等大事:一是筹备李骁的称帝大典,二是加速第八镇的组建。
得益于秦军东征西讨不断胜利,大量的战利品流入秦国,只要当兵的人都富有,买奴隶,盖大房子,即便是战死了,家人也会得到丰厚的补偿。
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主动参军,甚至期待下一场战争的爆发。
与此同时,经过宋国使臣的不断活动,以及赵玥的日夜讨好劝说,枕边风吹的嗷嗷叫,李骁最终还是同意了联合攻金的请求。
「但不是现在,至少要等两年。」
「待本王称帝大典结束,第八镇完全成型,秦军休整完毕,才能出兵。」
「至于具体开战时间、出兵规模,都得由秦国说了算。」
周伯温与吴焕闻言,心中一沉。
他们原本盼著秦国能尽快出兵,缓解宋国在淮南的压力,可「两年」的期限,无疑让他们的希望落了空。
吴焕忍不住上前一步,急切地说道:「大王,金贼在淮南的攻势日益猛烈,我大宋百姓深受其苦,若等两年,恐怕……」
「恐怕什么?」
李骁打断他的话,眼神锐利如刀:「宋国坐拥数十万大军,难道连两年都撑不住?」
「若是害怕被金人亡国,不如直接向我大秦称臣纳贡,成为我大秦的附属国,本王就即刻出兵。」
话说到这份上,周伯温与吴焕也明白,再争辩也无用,只能躬身应道:「大王说笑了,我等知晓。」
李骁话锋一转,又抛出一个条件:「另外,秦国为筹备东征,需大量军粮。」
「宋国需在半年内,为秦国提供一百万石粮食。」
「不过,本王也并非贪得无厌之人,知道一百万石粮食对你宋国而言也并非小数。」
「秦国不会白要,这一百万石粮,秦国用金银铜钱购买,按市价结算。」
周伯温与吴焕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他们本以为秦国要强行索要,没想到竟提出用金银购买。
粮食可是战略物资,不会轻易对外售卖,宋国之前答应二十万石粮草已经是极限,一百万石可是要费不少精力。
因为路上的损耗巨大,即便是全部从川蜀调集粮食,也要准备一百二十万石才行。
所以,即便是秦国用钱购买,也要耗费巨大精力才能凑齐。
但为了从秦国借兵,这些粮食是必须给的,毕竟秦国也是花钱买的。
实际上,这些年秦国东征西讨,从西域、关中劫掠了大量金银,如今国内金银数量远超流通所需,已出现轻微通货膨胀。
在龙城,一枚金币去年能买五石粮,今年只能买四石;布匹、牛羊的价格也涨了近两成。
金银若不流通起来,跟一堆石头没区别。
而宋国的粮食很少对外销售,秦国从宋国买粮,大都是通过宋国的商人走私过来的,价格高,数量少。
如今借著联合攻金的由头,用金银换粮食,既能缓解国内通胀,又能储备军粮,可谓一举两得。
「大王,一百万石粮数量庞大,我大宋需时间筹备,半年期限恐怕……」周伯温试图争取更多时间。
「最多半年。」
李骁语气坚定,没有丝毫让步:「若是宋国连这点粮都凑不齐,那联合攻金之事,恐怕也没必要再谈了。」
周伯温与吴焕心中无奈,却也只能答应:「臣等会尽快回禀陛下,督促国内筹备粮食。」
此次召见结束后,周伯温与吴焕不敢耽搁,第二日便带著秦国的答复,匆匆离开高昌城,返回临安复命。
他们知道,「秦王称帝」、「两年之约」与「一百万石粮」的消息传回宋国,朝堂上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
而他们的北伐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
转眼间,两个月时间过去,李骁早已从高昌城返回龙城。
此时的龙城,处处透著忙碌,顾自忠、张兴华、韩久光等核心大臣,几乎天天聚在王府议事,首要商议的便是开国称帝的关键事宜:国号。
这日议事,顾自忠率先躬身启奏:「大王,如今称帝大典筹备已近半,国号一事需尽快定夺。」
「臣等商议,先请教大王之意,是否继续沿用『秦』为国号?」
李骁端坐在主位上,手指轻轻敲击著案几,沉吟片刻,缓缓摇头:「秦,不可用。」
「一来,这并非正式国号,不过是众人因本王『秦王』的封号而称呼,说到底只是个王号。」
「二来,昔日秦始皇一统六国,『秦』为国号,珠玉在前,本王若再用,难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且秦朝历二世而亡,寓意也不够吉利。」
张兴华紧接著说道:「大王所言极是。」
「既如此,『唐』也当排除。」
秦国国内,尤其是关中百姓之中有一种观点,秦王姓李,是当年大唐的国姓,或许是当年大唐的后裔。
所以,有人建议承袭大唐,更有利于统治中原。
但李骁显然也是不满意。
确定了排除的方向后,顾自忠、张兴华、韩久光等人又闭门商议了三日,翻阅各种典籍,最终拿出三个国号供李骁选择。
韩久光首先上前,手持文书奏道:「大王,臣等首推『大中』为国号。」
「『中』者,天下之中也,取『居天地之中以治四方』之意,既彰显我朝统御天下的雄心,又寓意我朝为中原正统,可让四方部族、蛮夷小国皆感受到我朝的正统与包容。」
张兴华随后补充:「臣等次推『大元』。」
「『元』字出自《易经》『大哉乾元』,有『万物起始、盛大无垠』之意。」
「贴合我朝开疆拓土、终结乱世的伟业,且『元』字大气磅礴,读来朗朗上口,便于百姓记忆与传颂。」
最后,顾自忠上前,语气郑重地说道:「臣等三推『大明』。」
「『明』者,光明也,取『日月昭昭、普照四方』之意,一是寓意我朝将会终结唐末以来的乱世黑暗,为天下带来太平光明。」
「二是『明』字象征清正、严明,可体现我朝律法严明、吏治清明的治国方向。」
「三是『明』与『民』谐音,暗含『以民为本』之意,能让百姓感受到大王的仁心。」
三位大臣分别解读完三个国号的含义后,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骁身上,等待他的最终决断。
听著这三个国号,李骁直呼人才啊。
「大中」与「大明」,乃是后世朱元璋称帝前曾考虑过的预备国号,最后朱元璋选了「大明」。
而「大元」更不用说,虽由蒙古人建立,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披著蒙古外衣的汉人王朝。
李骁定了定神,先看向「大中」二字。
「天下之中」的寓意虽好,可「大中」二字本就是纯粹的儒家政治概念,还带著「中庸」的意味。
李骁这辈子靠的是铁血征战、果断决策才打下这片江山,向来不喜欢「中庸」那套模棱两可的调调。
若用「大中」为国号,反倒显得自己没了开疆拓土的锐气,第一个便将其排除。
其次,大元这个国号算是非常不错的,寓意盛大,既显王朝气象,又有文化底蕴。
不过大明也不错,《易经》中的「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九龙以御天」。
这短短一句话,直接将「大明」与「天道」「真龙」绑定,意味著王朝承天受命,君主是驾驭九龙、统御天下的真龙天子。
可正因如此,他反倒一时难以决断,「大元」的大气与「大明」的天命感,各有千秋,选哪个似乎都有些可惜。
「此事容本王再斟酌几日,诸位先退下吧。」李骁最终没有当场拍板,挥手让大臣们散去。
回到后府,李骁询问过萧燕燕、李东山、李东江等人的想法,最终下定决心。
三日后,李骁召集所有官员将领齐聚王府大殿。
「诸位所提三个国号,本王已斟酌再三,今日便定下。」
「我朝国号,为『大明』。」
李骁继续说道:「大明此号此乃承天受命,彰显我朝正统;日月昭昭、光明普照,寓意终结乱世,为天下带来太平。」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从今往后,『秦』的称呼不再沿用,我朝正式定名为『大明』。」
「待称帝大典之后,便昭告天下,让这『日月昭昭』之光,照亮华夏每一寸土地。」
「让中原百姓和四方蛮夷都知道,华夏正统,已归大明。」
「天下太平,将由大明开创。」
官员将领们闻言,纷纷躬身行礼:「大明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534/128422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