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 第403章 八镇铁骑,大秦东征战力再升级

第403章 八镇铁骑,大秦东征战力再升级


第401章  八镇铁骑,大秦东征战力再升级

    龙城王府的议事大厅内,气氛肃穆。

    李骁身著玄色龙纹棉袍,端坐于主位之上。

    下方两侧依次站著李东江、李东山、大虎、安猛等在龙城的核心将领,以及奔丧没来及的返回部队的李氏宗族将领们。

    每个人脸上都带著凝重,显然知晓今日议事关乎大秦军事布局的重大调整。

    「今日召集诸位,是关于我秦国军改的第二件大事宣布。」

    李骁声音沉稳,目光扫过众将:「大秦疆域扩大万里,且东线对金战事在即。

    」

    「此前,金国虽在关中之战中受挫,却仍是中原霸主,其军力之强,远非西域各国可比。」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他们对外号称全国驻军百万,这其中固然有夸张成分,用以震慑周边势力,可咱们不能因此轻视。」

    「据锦衣卫探查,金国目前能随时调动的兵力,至少有四十万。」

    在历史上的野狐岭之战,金国为对抗蒙古,仅北线便抽调了四十万大军列阵,虽最终战败,却也可见其兵力底蕴。

    可即便如此,金国仍未垮台,反而在中原休养生息,历经数次战争,又半死不活的撑了二十多年才被灭。

    而如今,此前的秦国东征,虽然在关中之战中打掉了金军十万精锐,可这十万兵力,对金国而言,却也只是伤筋动骨。

    中原之地人口稠密,农耕发达,若金国不计后果,征召百万青壮入伍并非难事,只不过新征召的士兵缺乏训练,战斗力远不及精锐罢了。

    但即便只是「乌合之众」,若数量庞大,也足以对秦军造成巨大威胁。

    总结过后,李骁沉声说道:「所以,本王决定,我大秦正式组建第八镇大军,以增强我军战力。」

    话音落下,众将眼中皆闪过一丝了然,此前虽有风声,但正式宣布仍标志著大秦军事力量的又一次扩张。

    当然,第八镇的组建还有另一个目的,践行秦国军功升职的规矩。

    此前的东征之战中,诞生了大量的有功将士,以他们为核心组建了第七镇。

    如今也一样,新组建的第八镇,定然是以此次西征有功将士为核心进行组建李骁继续说道:「第八镇镇旗定为蓝旗红边日月战旗,象征镇护东方、光耀大秦。」

    在李骁的计划中,第八镇就是为金国准备的,未来最有可能出兵的方向便是东北,直捣黄龙,破了女真人的老家,断其后路。

    而接下来的第八镇将领任命,才是此次议事的重中之重。

    下一秒,李骁目光则是转向列阵的将领,沉声喝道:「李骧!」

    「末将在!」

    殿中,大虎身著白色布面甲,大步迈步出列,拳头重重的砸在胸口,甲片哗啦啦作响。

    昨天,李骁已经与他进行过详谈,知晓自己将调任第八镇都统,可当正式任命的呼唤响起时,心中依旧涌起难以抑制的激动。

    「免去你第六镇副都统之职,任命你为第八镇都统,你原辖的第六镇第十七万户府,并入第八镇作为核心战力。」

    李骁语气庄重,一字一句清晰有力:「望你到任后,整训军队,严阵以待,将来东征金国,需为大秦拿下头功。」

    「末将遵命。」

    大虎猛地抬头,眼中满是炽热,大声回应:「定誓死效忠大王,为大秦开疆拓土,绝不辱命。」

    说罢,他对著李骁低头,拳头重重的砸在胸口。

    其他将领们见状,皆微微点头,毫无异议。

    大虎是李骁的堂弟,从当年河西堡起兵时便追随李骁,无论是平定大漠还是东征金国,都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

    当年攻打乃蛮人时,他亲自率部冲锋,身负三处重伤仍坚持作战,这份功绩与血性,全军上下有目共睹。

    如今由他升任第八镇都统,既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也是理所当然的晋升,众人皆心服口服。

    站在队列中的李东江,看著儿子挺拔的背影,心中更是满溢著欣慰。

    他自己虽卸任了第二镇都统,无法再亲自领兵征战,心中难免有遗憾。

    可如今长子竟能更进一步,成为独掌一镇的都统,这份荣耀不仅弥补了他的遗憾,更让李家二房在军中的根基愈发稳固。

    他暗自感叹,李骁这安排,既是重用人才,也是对他的变相安抚,这份心意,他记在心里。

    李骁待大虎归列,目光再次扫过将领,继续喝道:「苏大强!」

    「末将在!」

    一名身材魁梧、肤色黝黑的将领应声出列。

    他是大漠汉民出身,当年李骁随萧思摩征讨乃蛮人时,他便是李骁亲自挑选的三千勇士之一。

    后来李骁平定大漠,建立了两个千户,苏大强便是其中之一,而当时李骁的麾下总共也只有十三个千户。

    这些年,苏大强更是在战场屡立战功,是军中公认的「猛将」,更是李骁的心腹。

    「任命你为第八镇副都统,你所辖的第二十四万户府,一并并入第八镇,协助李骧都统整训军队、统筹防务。」

    「末将谢大王信任。」  

    苏大强声音铿锵:「定全力辅佐都统,不负大王所托,让第八镇成为大秦东线的坚盾与利刃。」

    他深知,自己能从万户升任副都统,不仅是因战功,更因李驰的信任。

    作为出身嫡系的将领,他需在第八镇中起到制衡与辅助的作用,确保新镇始终听从中枢调遣。

    「你的话,本王相信。」

    李骁抬手示意,继续部署:「为填补兵力空缺,同时嘉奖西征有功将士。」

    「现抽调第一镇、第三镇、第五镇中,在西征期间立功的将士,组建第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四个万户府。」

    这四个万户府的将领与骨干,全部从立功人员中选拔,先搭建框架,再征召新兵入伍。

    大虎和苏大强是带著各自万户离开的原属部队,所以第三十、三十一万户府,会填补他们的兵力空缺。

    第三十二、三十三万户府,则是会归入第八镇,充实新镇战力。

    众将仔细聆听,很快便察觉其中的平衡之道。

    四个新万户的人选,一个出身第三镇、一个出身第五镇,剩下两个全来自第一镇。

    如此一来,西征三镇的有功之臣皆有安置,无人会因派系不同而被冷落,李骁兼顾各方的心思,显而易见。

    紧接著,李驰又宣布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免去第四镇副都统罗猛之职,任命其为第二镇都统。」

    「原第四镇副都统之位,由王铁头接任;原第四镇第十万户之职,由第一镇副万户王大贵担任。」

    话音落下,只有王大贵出列重重抚胸接令,而罗猛和王铁头两人则是没有被李骁允许返回龙城奔丧,依旧驻守陇西与河西走廊。

    他们的任命将会直接快马送到军中。

    罗猛是李驰的姐夫,从河西堡时期便追随李骁,无论是平定漠北还是东征金国,都立下赫赫战功。

    此前他任第四镇副都统,虽然不是正职,实则手握实权。

    第四镇与第一镇同为李骁亲军,属大秦禁卫军,驻守河西走廊,掌控陇西与北疆的东大门,战略位置至关重要。

    都统之位向来由李驰亲领,副都统便是实际掌权者。

    此次调任第二镇都统,虽脱离了禁卫军序列,却成了一方独镇的主将,不仅是在职位上获得了晋升,更是赋予了更大的统兵权力。

    而接任副都统的王铁头,更是李骁的绝对亲信。

    他出身河西堡,与李驰一起长大,最初是李骁的亲兵,一步步做到武卫军千户,然后调任第四镇万户,忠诚与能力皆无可挑剔。

    让他任第四镇副都统,等于将禁卫军的核心权力,牢牢抓在了嫡系手中。

    至于王大贵,同样出身武卫军,后来担任第一镇第三万户府的副万户。

    西征时曾率部攻克花刺子模三座城池,战功卓著,由他转任第四镇万户,既符合「以功授职」的原则,也进一步强化了李骁嫡系在军中的影响力。

    最后,李骁提及了第三镇的人事安排:「李东山将军卸任第三镇都统后,由原第三镇副都统陈二强接任。」

    陈二强是河西堡老底子,与李东山是过命的兄弟。

    当年一起跟著李骁打天下,既是宗室派系的老人,又对李东山绝对敬重。

    由他接任,是李东山亲自推荐的结果,李骁应允,显然也是对李东山的安抚。

    正如晋升大虎安抚李东江一般,避免两位老将因交权而心生「人走茶凉」之感。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李骁的安排远不止于此。

    果不其然,李骁紧接著补充:「任命吴重担任第七万户。」

    第七万户乃是李东山原本的直属万户军,而吴重的来历可不简单。

    他是李骁当年组建神机营时的第一任千户,精通火器战术,无论是东征金国还是西征西域,神机营的几次关键胜利都离不开他的指挥,战功赫赫。

    让他去第三镇接掌核心万户,等于直接将第三镇的核心兵权,纳入了嫡系掌控。

    即便陈二强是李东山推荐的都统,也难以完全掌控全镇,李东山对第三镇的影响力,实则已逐渐下降。

    而此次人事调整中,类似吴重这样的安排还有不少。

    新组建的四个万户府、罗猛留下的万户位置,甚至其他镇的部分中层将领任命,很多都是第一镇出身。

    第一镇是大秦唯一一支「打满全场」的军队,从最初的河西堡起兵,到平定大漠、东征夏国、征讨金国,再到西征西域。

    每一场战争都有第一镇的身影,从未缺席。

    战功摆在明面上,将领晋升名正言顺,无人能反驳。

    更重要的是,这些出身第一镇的将领,几乎都是李骁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林大壮、王铁头、瘦猴、莫军、张胜(张大娃)、苏大强————

    一个个皆是能独当一面的将才,且对李骁效忠。

    经此一调整,第一镇派系的势力大幅上涨,虽仍不及宗室派系那般根基深厚,却已完全能与其他派系分庭抗礼。

    至此,大秦第八镇正式建立,军中派系格局也随之清晰起来。

    宗室派系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派,代表人物包括大虎(第八镇都统)、二虎(第五镇都统)、李东河(第三镇都统)、李东水(第一镇万户)及其他李家宗室子弟。  

    都统之位中宗室占了近半数,势力遍布各军,根基最为稳固。

    第一镇派系(又称皇道系)是李骁的核心嫡系,以林大壮(第七镇副都统)、王铁头(第四镇副都统)、莫军(第四镇万户)、张胜(第三镇万户)、

    苏大强(第八镇副都统)为代表。

    掌控著第一镇、第四镇两支禁卫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同时在其他各镇中都有万户级别的将领任职。

    虽职位不及宗室,却因掌控核心战力,且对李骁绝对忠诚,成为最受信任的派系。

    外戚力量以第二镇都统罗猛为核心,成员包括李驰的表哥秦雄(第二镇万户)、赵大宝(第七镇万户)、大舅哥卫轩(接任大虎成为第六镇副都统)等。

    秦赵罗卫等外戚力量,在秦国军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整体力量虽然强大,但力量比较分散,依附于李家甚至是李骁而存在,无法拧成一股绳。

    王后系(又称契丹系)则是相对独立的强大派系,代表人物是第七镇都统拔里阿刺,第五镇副都统萧赤鲁、第一镇万户安猛等。

    都是当年萧思摩的旧部,被打散编入各镇,但却依萧燕燕的存在而联系起来,依旧在秦军之中属于强大派系。

    除此之外,军中还有按地域划分的小派系,如漠北派系,由原克烈部、蔑尔乞部归顺将领及哲别等漠北出身的将领组成。

    人数不少,却缺乏统揽全局的核心将领,难以形成合力。

    回鹃、党项等派系则规模更小,多是基层军官,仅能在局部发挥作用,远不足以与四大派系并列。

    李骁此次的安排,看似处处顾念亲情、安抚老臣,实则每一步都在强化王权对兵权的控制。

    宗室派系虽仍最强,却被嫡系、外戚、契丹派相互制衡。

    第一镇嫡系渗透各军,成为王权的「定心石」;各派系既相互牵制,又能因共同的目标凝聚战力,如此布局,远比单纯依赖宗室或嫡系更为稳固。

    人事安排全部宣布完毕后,李骁目光扫过众将,语气郑重:「今日之调整,既是为嘉奖有功之臣,更是为整合军力,以备东征金国。」

    「诸位皆是大秦柱石,当以大局为重,摒弃前见,同心协力,助大秦一统天下。」

    「末将等尊领,定不负大王所托。」众将齐声应和,声音震彻议事大厅。

    随后,开始商议第八镇组建的具体事宜,各部将领调令的准备等等。

    陇西的秦军大营内,风沙正卷著枯草掠过营寨,第四镇的士兵们正忙著擦拭兵器、操练阵型,营中处处透著备战的紧张气息。

    第四镇虽主要驻守河西走廊,可上一次东征期间,为配合关中战场的进攻,大军已将战线推进至陇右。

    如今更是磨刀霍霍,只待对金国正式宣战,便可直接拿下秦州,进而兵临长安城,打通东征的关键通道。

    中军大帐内,罗猛身著甲胄,正俯身站在巨大的地形图前,手指沿著陇右至秦州的路线缓缓移动。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掀帘而入,躬身禀报:「将军,龙城来人了,说是有重要命令。」

    罗猛心中一动,直起身来:「快请进来。」

    片刻后,两名身穿黄底红边布面甲的壮汉大步走进帐中。

    两人脸上满是风尘,走在前面的是武卫军千户张雄,他曾是李骁身边的亲卫百户,深得信任。

    紧随其后的,是一名面容刚毅的将领,正是王大贵。

    「末将张雄、王大贵,见过罗将军。」两人对著罗猛抚胸行礼,声音洪亮。

    罗猛连忙摆手:「不必多礼,一路辛苦,快坐。」

    他心中暗自猜测,龙城此时派人前来,定是有重大军务,或许与东征金国的部署有关。

    张雄却没有落座,而是正色道:「罗将军,此次前来,是奉大王之命,传达军令。」

    「还请将军召集第四镇千户以上将领,一同听令。」

    罗猛心中一凛,不敢耽搁,当即让人去传召各万户、千户将领。

    不多时,第四镇的核心将领们便齐聚中军大帐,张雄手持军令,站在大帐中央,目光扫过众将,沉声道。

    「大王令:免去罗猛第四镇副都统之职,免去其第十万户之职;任命罗猛为第二镇都统,兼任第四万户,担任咸阳将军,掌管关中防务。」

    话音落下,大帐内瞬间安静下来,众将皆面露惊讶,罗猛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忍不住开口问道:「张千户,第二镇都统兼第四万户,那不是李二叔之前的职位吗?李二叔他————」

    张雄早已料到众人会有此问,从容回应:「大王已下旨建立五军都督府,李东江将军留在龙城担任左军都督,统筹东线战事,地位在都统之上。」

    「此次调任,是大王为东征大局做出的安排。」

    罗猛这才了然,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他在第四镇副都统的位置上待了多年,突然要调任第二镇,难免有些不舍。

    可转念一想,第二镇都统是独掌一镇的主将,还兼任万户、掌管关中防务,这是实打实的升官,这让他心中的不舍很快被喜悦取代。

    「末将罗猛,谢大王恩典。」

    「定不负大王所托,守好关中,为东征铺路。」罗猛重重抚胸,声音铿锵。

    张雄继续宣读军令:「任命王铁头为第四镇副都统;任命王大贵为第十万户。」  

    一直站在一旁的王铁头听到任命,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

    他在第四镇多年,一直被罗猛压在下面,如今终于熬到了副都统的位置。

    虽说是「副」,可第四镇都统向来由大王亲领,副都统便是实际掌权者,权力与都统相差无几。

    王铁头连忙跪地领命:「末将王铁头,谢大王信任!定管好第四镇,不负大王期望。」

    王大贵也上前领命,正式从第一镇调来了第四镇。

    人事任免宣读完毕,众将纷纷向罗猛、王铁头、王大贵道贺,大帐内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

    中午,第四镇举办了一场宴会,既是为罗猛送行,也是为新上任的王铁头、

    王大贵接风。

    没过多久,帐外忽然传来亲兵的禀报:「将军,边境传来消息,宋国使臣已抵达陇右边境,说是要为老王爷祭奠,还说有重要事情要亲自面见大王。」

    众将闻言,皆面露疑惑。

    罗猛放下酒碗,眉头紧锁:「老王爷早已下葬多日,宋国人此时前来祭奠,未免太过迟缓。」

    众人纷纷点头认同,却也拿不定主意该如何处置。

    毕竟宋国是大秦潜在的盟友,若是怠慢了使臣,恐影响两国关系;可使臣要见大王,他们又无权擅自做主。

    最终,所有目光都落在了罗猛身上,他目前仍是第四镇在场最高将领。

    即便即将调任第二镇,也是名义上关中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一旦战争爆发,王铁头都要听从他的调度。

    罗猛沉思片刻,沉声说道:「如今我军正准备与金国开战,宋国是潜在盟友,加强联络对咱们有利。」

    「这样,将宋国使臣迎来,好生安置。」

    「张雄千户返程时,将此事禀报大王,由大王定夺是否接见使。」

    「遵命。」众将齐声应和。


  (https://www.2kshu.com/shu/93534/1284227.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