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虎狼之国,宋使眼中的秦帝国
推荐阅读:无限之日在东海 盛年再重来 深渊入侵,我有传奇道士职业 我在海贼登顶至上 快收了神通吧! 重生年代:神医娇娇美又飒 满级小师妹今天也想装柔弱 重生去父留子,世子大喊我没死! 撩遍顶级哨兵后,我被全星际垂涎 宠妾改嫁后,清冷权臣强取豪夺
第402章 虎狼之国,宋使眼中的秦帝国
虎狼谷的山道上,一支队伍正缓缓前行。
「嗒嗒嗒」的马蹄声沉闷地敲打著碎石路面,时而夹杂著「嘎吱嘎吱」的车轮碾磨声,在寂静的山谷中格外清晰。
前后两翼是身穿黄底白边甲胄的第四镇骑兵,盔明甲亮,腰间弯刀悬垂,走动时甲片碰撞发出「哗啦哗啦」的轻响。
士兵们眼神锐利,不时左右张望,警惕著周遭动静。
中间则是一队身穿宋国服饰的士兵,护送著十几辆马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
马车之内,宋国礼部尚书周伯温与兵部侍郎吴焕正各自靠在车壁上,脸色憔悴。
两人从临安城出发,一路西行,虽不敢有丝毫耽搁,却还是用了整整三个月才抵达虎狼谷。
川蜀的崇山峻岭、陇西的崎岖山道,让这段旅程充满了艰辛。
这个时代的马车没有任何减震装置,颠簸得很,坐在里面比步行还要难受。
「哎哟,我的老骨头都要散架了。」
周伯温揉著发酸的腰,忍不住抱怨道:「这三个月下来,骑马骑得大腿都磨出茧子,坐马车又颠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真是要了老命了。」
「早知道路途这么难走,说什么也得让相爷换个人来。」
吴焕也叹了口气,扯了扯被汗水浸透的官袍:「谁说不是呢?想我在临安城,出门要么坐轿,要么乘船,何曾受过这种罪?」
「不过话说回来,为了说服秦国联手夹击金国,这点苦也只能忍了。」
抱怨归抱怨,两人很快便收敛心神,开始商议正事。
周伯温从袖中掏出一份看了无数遍的清单,低声说道:「此次咱们带了不少礼物。」
「五十匹云锦、三十颗南珠、二十柄上好的龙泉剑,还有十万两黄金,这些都是用来打点秦国权贵的。」
「你觉得,咱们该先拜访哪些人?」
「首先肯定得去拜访公主殿下。」
吴焕立刻说道:「听说她为秦王李骁生了一个儿子,深得宠爱,在秦王面前说话应该会有分量的。」
「若是能让公主在秦王耳边吹吹枕边风,强调金国对我两国的威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周伯温点点头:「此言有理,不过,只靠公主还不够。」
「秦王后也得拜访,听说秦王出征时,都是她在监国,可见其权势不小。」
「虽说是契丹女人,但咱们宋国以前与契丹人打交道多年,有的是经验,只要礼数周全、好处足够,想必能打动她。」
「还有秦国的宗室大将李东江、李东山。」
吴焕补充道:「这两人是秦国宗室重臣,手握兵权,此时应该还在龙城守孝。」
「东征金国的战事多半要靠他们统筹。」
「咱们得让他们明白金国对秦国的威胁,唇亡齿寒,若是任由金国对付咱们大宋,下一个就轮到秦国了。」
「与宋国联手,不仅能分担秦军压力,还能提供粮草支援,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又罗列了几位秦国的核心大臣,商议著如何分批次拜访、如何措辞才能既显诚意又不失体面。
就在这时,马车突然停下,外面传来宋军士兵的呼喊声:「大人,前面就是虎狼关了。」
周伯温与吴焕对视一眼,连忙整理了一下官袍,掀开车帘走了下去。
当看到眼前的关隘时,两人瞬间惊讶了。
只见一座雄关依山而建,城墙由巨大的青石砌成,高达三丈有余,城头上旌旗招展,弓弩手严阵以待。
关隘两侧是陡峭的悬崖峭壁,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
「没想到秦国竟然在这里建立了如此雄关。」周伯温喃喃道,眼中满是惊讶。
他想起当年,宋国企图争夺河湟谷地、获取优质战马,曾与西夏在虎狼谷展开大战,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被迫彻底退出河西走廊。
如今西夏早已被秦国灭亡,这虎狼谷竟成了秦国的屏障,还建起了如此坚固的关隘。
吴焕精通军事,目光扫过关隘布局,沉声道:「此关选址极佳,恰好扼守虎狼谷的咽喉,只需少量兵力封锁关隘,便能隔绝东西往来。」
两人正感慨间,队伍已缓缓靠近关隘。
他们看到,关隘之下,不少商队正排队接受检查,秦国的税官有条不紊地登记货物、征收税款,秩序井然。
「先登记货物,丝绸十匹,交税五枚小银币。」
「粮食百石,按律收税十枚……」
原来,这虎狼关不仅是军事要隘,更是秦国东部与腹地之间最重要的钞关,往来商旅都需在此交税通关。
看到这一幕,周伯温与吴焕心中的惊讶更甚。
在很多宋国人看来,秦国虽是军事强国,本质上却是个野蛮的游牧帝国,只懂征战杀伐,不懂治理国家。
可眼前的景象却颠覆了他们的认知,完善的关隘管理、规范的税收制度,这分明是中原王朝才有的治理水平。
「看来,咱们之前还是太小看秦国了。」
周伯温低声说道:「他们不仅军事强大,内部治理也已日趋完善。」
「这是一个比当年辽国还要可怕的对手,与其联盟,哎~」
当年,宋国联金抗辽的后果还历历在目,如今又要联秦抗金,不知道会不会重蹈覆辙啊。
可又有什么办法啊?
金国对宋国的威胁太大了,这几年一直在淮南增兵,想要将从秦国手中失去的利益,从宋国这里拿过来。
所以,宋国不能继续坐以待毙了。
说话间,第四镇的骑兵已与关隘的守军完成交接。
一名秦军百户走上前来,对著周伯温与吴焕拱手道:「请二位使臣稍作休整,待商队检查完毕,咱们便出关继续前行。」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百户,这样的基层军官放在宋国就是贼配军,根本不配让两人正眼相瞧的。
但这里可是秦国啊。
周伯温与吴焕连忙拱手回应,礼貌说道:「有劳将军。」
不久后,马车再次启动,「嘎吱嘎吱」的车轮声中,缓缓驶入虎狼关。
出了虎狼关,山道渐宽,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夕阳的余晖洒在辽阔的河西平原上,远处的武威城轮廓渐渐清晰,众人在城中驿站歇息。
次日天刚蒙蒙亮,队伍便再次出发。
刚走上街头,周伯温与吴焕便被眼前的景象吸引。
街道两旁的店铺陆续开门,往来行人络绎不绝,无论是汉人、党项人,还是高鼻深目的回鹘人,粗略看去竟然都是一个模样。
他们身上的衣服风格粗犷,大多是羊皮袄、麻布衫或是粗棉布袍,款式简单却厚实保暖,显然是为了适应西北的寒冷气候。
原来秦国大力推行民族融合,不分民族,全部都穿著偏向于汉人的服饰,说汉语。
而那些坚持原本民族特色的人,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
「这些人的穿著,倒与咱们临安城截然不同。」周伯温掀著车帘,低声对吴焕说道。
吴焕也点头附和:「临安城流行绫罗绸缎,讲究款式精致,这里却以实用为主,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两人正观察著,街道上的行人忽然纷纷侧目,目光都集中在他们的队伍上。
显然,宋国使臣的服饰与秦军的铠甲风格迥异,在武威街头显得格外「怪异」。
不少人停下脚步打量,还有几个孩童好奇地跟在队伍后面,若非秦军士兵拦著,恐怕早就围上来盘问了。
出了武威城,队伍沿著官道前行。
约莫半个时辰后,前方出现一座村寨,村口正有一群年轻人簇拥著一位中年人向外走,恰好与他们的队伍迎面相遇。
年轻人大多十八九岁,身材挺拔,脸上带著兴奋的神色,手中还提著简单的行李。
「大哥!」
突然,人群中一个穿土色粗布衫的年轻人眼睛一亮,朝著领队的秦军百户大喊起来:「你怎么回来了?」
百户也认出了对方,正是自己的堂弟。
他原本是河东的夏国汉民,被迁移来了河西走廊,旁边这个村子就是他所在的百户所。
人群中的那个中年人,就是这个村子的牧屯百户,是一名转业的秦国老兵。
而他则是后来参军,一步步立下战功升为野战军百户的。
「二柱?你这是要去哪?」百户大声说著,他翻身下马,示意队伍暂时停下。
周伯温与吴焕在马车里听得不是太真切,透过车帘缝隙一看,只见那叫二柱的年轻人快步跑到百户面前,兴奋地说道:「哥,我要去参军。」
「总兵府征兵,我报名了,这就跟百户去城里集合。」
二柱脸上满是憧憬:「我早就想参军了,也要跟大哥你一样,杀敌人,立功、抢钱、获赏……」
「到时候我也给爹娘买几个女奴伺候,让他们也享享福。」
「不止女奴。」
二柱身边一个瘦高个年轻人立刻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
「我表哥去年跟著大军打西域,回来的时候带了三箱金银,还盖了大房子,娶了两个媳妇,现在所里谁不羡慕?」
「我听说城里的王千户更厉害。」
另一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抢著说道,声音里满是崇拜:「他当年只是个普通小兵,跟著大王打金国,斩了敌军将领,直接升了千户,还赏了好几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当妾。」
「现在家里有十几个奴隶……」
一群年轻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话语里全是对军功的向往和对好日子的期盼。
「等我立了功,先给我爹买头牛,让他不用再自己耕地了。」
「我要把家里的土坯房拆了,盖成砖瓦房……」
「对,跟著大王打仗,准没错,咱们秦军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年轻人们的声音清脆又热烈,像一团火似的,在清晨的村寨口烧得旺盛。
百户站在一旁,听著他们的话,脸上的笑容渐渐淡了些,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
这些半大的孩子,眼里只看到了军功带来的金银、奴隶和大房子,却没见过战场上断肢残臂的惨烈,没闻过死人堆里的腐臭,更不知道多少兄弟上了战场就再也没回来。
这些残酷的画面,他怎么也没法跟眼前这些满脸憧憬的年轻人们说出口。
「大哥,你怎么不说话了?」二柱疑惑地抬头看他。
百户回过神,勉强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什么,就是觉得你们长大了,有出息了。」
「到了军营里,记得听长官的话,好好训练,保护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他本来想说「别太贪功」,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他知道,这些年轻人眼里的「劲头」,是秦军能打胜仗的底气。
正是因为有这份对好日子的渴望,士兵们在战场上才会不怕死、往前冲;正是因为相信「参军能改变命运」,百姓才会主动送子弟参军。
「放心吧大哥,我肯定好好干。」
二柱兴奋地说道,「等我立了功,第一个回来给你报喜。」
其他年轻人也跟著起哄:「王百户,您等著瞧,咱们到了战场上,肯定比您当年还厉害。」
周伯温与吴焕在马车里虽然听的不是太真切,但也能明白了大概,顿感惊讶不已,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
在宋国,百姓对兵役向来唯恐避之不及,官府征兵往往需要强征,可秦国的年轻人竟然主动参军,还对打仗充满期待,这实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吴焕忍不住想掀开车帘看得更清楚些,却被旁边的秦军士兵伸手拦住:「两位使臣,将军有令,不可与秦国百姓接触,还请大人回到车厢内。」
周伯温心中有些烦闷,却也无可奈何。
他们虽是宋国的大官,可在秦国的地盘上,连一个小小的百户都能「拿捏」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待在马车里。
「你说这秦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周伯温低声问道:「咱们宋国百姓躲兵役都来不及,他们这里的年轻人却主动要去当兵,难道就不怕战死吗?」
吴焕轻轻摇头,只能猜测说道:「恐怕是因为秦国的军功制度跟咱们宋国不一样。」
随著第八镇建立的命令下达,秦国境内已开始大范围征兵,此次至少需要补充两万新兵,关中、河西灵州、漠北都是主要征兵地区。
得益于秦军常年胜利积累的威望,以及丰厚的军功赏赐,百姓们参军的积极性极高,不少村寨甚至出现了「父子同征」「兄弟同去」的景象。
秦军这些年几乎战无不胜,每次打仗都能缴获大量财物,士兵不仅能分到战利品,还能凭战功升职,获得社会地位。
对这些百姓来说,种地虽然能吃饱饭,可参军却能出人头地,甚至改变家族命运,他们自然愿意去。
两人想要深入了解秦国年轻人积极参军的原因,了解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但是却被秦军士兵严密看管著,根本不让他们随意活动。
只能无奈作罢。
不久后,队伍再次启动。
周伯温与吴焕透过车帘,看著那些年轻的身影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
他们原本以为此次出使只是简单的联盟谈判,可一路走来,秦国的点点滴滴都在颠覆他们的认知。
虎狼关的雄险、武威城的繁华、百姓参军的热情,都让他们明白,眼前的这个秦国,早已不是他们印象中「野蛮的游牧帝国」。
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制度完善的强大帝国。
秦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军队能征善战,更在于它能让百姓主动为国家效力,这份凝聚力,是宋国远远不及的。
……
与此同时,大漠州境内的草原戈壁上,一支金色洪流正滚滚向前。
上千名武卫军骑兵身著甲胄,手持长矛弓弩向著南方缓缓前进。
「嗒嗒嗒」的马蹄声震得地面微微颤动,在辽阔的戈壁上传出老远。
此次李骁离开龙城,目的是巡视秦国规划中的新都,大明城,也可以称为大明府。
【很多大佬说原本的昆仑京不好,这个地方与昆仑山没关系,所以采纳大佬建议的名字,大明府。】
随行人员中,除了精锐的武卫军骑兵,还有他的长子金刀。
金刀今年刚满十岁,眉眼间已初具李骁的英气,是李骁最器重的孩子,也是他心中未来基业的最佳继承者。
李骁始终坚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带金刀同行,便是想让他亲眼看看秦国的疆域与建设,增长见识,提前历练。
除此之外,还有宋国公主赵玥和她两岁的儿子李世昌。
之所以带上他们母子,是因为宋国使团即将抵达,李骁计划在高昌城接见使臣,顺便让久离故国的赵玥见见宋臣,寥解思乡之苦。
不久后,队伍抵达大明城外。
远远望去,一座巨大的城池轮廓已在戈壁上成型。
城墙的地基早已夯实,部分地段已筑起丈高的墙体,无数人影在工地上忙碌,宛如密密麻麻的蚂蚁。
「父王,这就是大明城?」
金刀惊叹道:「真的很大,比龙城大多了。」
李骁点头:「两年前开始动工,如今已完成小一半了。」
「等全部建成,会比龙城还要大上十几倍。」
龙城建立的时间比较早,只能容纳两万多人居住,放在中原只是一座稍大点的城池,已经无法满足秦国统治的需求。
且因为地理空间原因,没有继续扩建的必要,所以李骁在南方的天山脚下建立了秦国新的都城,大明城。
此地四通八达,且有天山雪水滋养,土地肥沃,已经被陆续开垦出了四百多万亩粮田,比此时的关中平原还要多。
足以养活千万人口,以此为根基建立都城最是合适。
而且自李骁西征西域后,带回了将近十万战俘奴隶,这些人全部被投入大明城的修建中,让工程进度大幅加快。
这些奴隶本就是战俘,对李骁而言毫无成本,可「往死里用」,他们的唯一使命就是修建城池。
当年隋文帝修建大兴城,征召百万民夫,不到一年便完成主要建筑。
而大明城的修建,除了工匠,便是十几万奴隶,所以速度也非常迅速。
至于这么多奴隶的伙食问题,工造司给他的奏折中也有写到,肯定不会将珍贵的粮食给奴隶吃,而是一种代替品。
李骁此行也是为了查看效果。
他并未靠近工地,只是带著众人在远处高地观望。
毕竟十万奴隶聚集之地,脏乱差是常态,更可怕的是疾病传播。
即便他一再强调防疫卫生,可奴隶毫无人权,管理者为了赶进度,根本不会严格执行卫生要求,靠近只会增加感染风险。
而李骁也不是给奴隶主持公道的,而是为了查看工程进度。
「大王,钱参军、李大师到了。」一名侍卫上前禀报。
很快,两个身影快步走来,前面一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正是负责大明城建造的工造司参军钱大户。
后面一人穿著灰布匠服,手上满是老茧,眼神却很锐利,便是匠作监的九级大师李老扁。
钱大户是金州飞鹰堡出身,又名钱三,是当年第一批跟随李骁的汉民,靠战功升为副万户。
后来因早年做过泥瓦匠,转业后被任命为工造司参军,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工部尚书,位高权重。
不过多年战场厮杀,他的泥瓦匠手艺早已跟不上时代,如今主要负责工程的总体统筹,是管理工作。
李老扁则是虎思斡耳朵的汉民,当年李骁随萧思摩第一次西征攻破虎思斡耳朵时,将他在内的汉人工匠俘虏回来。
因他木匠手艺精湛,恰逢李骁修建龙城,便得到重用。
秦国向来重视工匠,李骁不仅设立匠作监,给工匠分等级(从一级到九级),还授予相应官身。
不过这些官身多是虚职,因为秦国的实权官位必须靠军功获得。
无军功者只能获得对应等级的待遇,没有实际权力。
李老扁作为匠作监最高等的九级大师,待遇与工部侍郎相等,却只负责技术指导,管理工匠,不涉军政。
「末将钱大户,参见大王!」
「属下李老扁,参见大王!」两人抚胸行礼。
李骁轻轻抬手:「说说工程进度如何了。」
钱大户连忙起身,从怀中掏出图纸,指著上面的标记汇报:「启禀大王,目前城墙地基已全部完工,东、西、北三面城墙已筑起两丈高,南城墙体完成一半。」
「城内的主干道已规划完毕,部分路段已铺设砖石。」
「宫殿区的地基也已夯实,预计半个月后可开始搭建梁柱。」
「按照当前进度,再有一年半,便可完成主体工程。」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534/128422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