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册封
推荐阅读:修行从技能点开始 半岛:我,财阀!绝不潜规则 离婚后,我成了东京文豪 射雕:我靠抽卡成了五绝 极度恐菌 巫师:从漫威开始的超脱之路 开局药铺少东家,潜修二十年刀法 古代末世的文弱书生 遮天:开局圣体,不死道人来偷袭 斗罗之神火轩辕
“司空,”
刘世彻快步来见李逸,“长安来的消息,秦王已经平定杨文干叛乱了。”
李逸正在查看夏粮入仓,
带着麦香的新收麦子一车车运进粮仓,代北十万边军今年粮食不愁了。
李逸一点也不意外杨文干这么快就平定了。
但刘世彻接下来的话倒是让他意外了。
皇帝不仅把泾州总管燕郡王李艺、凉州总管长乐王李幼良召回长安,派了张瑾、宇文士及检校两都督,
还又下诏,
罢撤益州道行台、东南道行台和陕东道大行台,取消了现存的三个行台。
召扬州大都督赵郡王李孝恭、检校荆州大都督汉阳王李瑰,
幽州大都督魏郡王李道玄、并州大都督代郡王李逸,
一并入朝。
天下六大都督府,四个大都督召还朝中。
三个行台,全部罢撤。
刘世彻有些担忧的道:“陛下这个时候召你们入朝,这是何意?”
“风雨欲来!”
暴风雨就要来了。
次日,
皇帝召李逸还朝的诏令果然就快马送达,
不是召入朝中面圣、述职,而是他陕东道大行台左仆射、并州大都督、刺史,以及河东道行营副帅,
都免去了。
陕东大行台罢撤了,河东行营也罢撤了。
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窦静,暂时主持都督府事,齐州都督曹国公李世绩检校并州大都督。
徐州都督任瓌检校荆州大都督。
刑部尚书邢国公刘政会,检校幽州大都督。
黄门侍郎武士彟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主持扬州大都督府事。
永康县公李靖检校代州都督、秦武通授朔州都督···
“陛下已经在长安册封突利为突厥可汗,沙钵罗设苏尼失册封为小可汗,李思摩和郁射设分为突厥左右贤王···”
李逸从天使的话中,听出了些有用信息。
突厥如今已经臣服大唐,颉利被押到长安宫廷伴舞,突利入朝面圣。
有实力的一众设,沙钵罗设、郁射设、欲谷设、拓设、步利设、吐屯设,已经全都向大唐遣使进贡称臣,并派子弟入京侍卫天子。
这番姿态,当然是让朝廷欢喜。
于是在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九州外,那六位设,以他们的部众,各设一都督府,将整个突厥都纳入大唐羁縻体系中来,不仅册封他们突厥的小可汗、设,还册封他们为大唐的郡王、国公、都督、刺史、将军。
自大唐建立以来,一直悬在大唐头顶的那把利剑,就此解除。
北边的威胁没有了,
皇帝自然也就可以重新调整边疆的人事。
陕东大行台、河东行营的罢撤,也意味着,代北十万兵马,不再是一个整体了。
分属于并代隰朔幽五个都督府,
而且没了河东行营,也就不再有战时权限,想调动这些兵马,那就难上加难。
按大唐律令,无紧急之事,不先上报,私自调遣府兵十人以上者,百人以下者,判徒一年。满百人叛徒一年半,超百人罪加一等,七百人以上流放三千里,私调千人处绞刑。
想调动十名以上府兵,按正常程序,得先报州刺史衙门,由他们上报朝廷中书和门下二省,经审核后呈报皇帝批复,最后颁布诏书、授予兵符,
军府统兵的骠骑将军或车骑将军,与刺史手中兵符合,再配合调兵令,才能调动兵马。
这一道道枷锁,
堵住了私调兵的任何可能,敢私调兵马那就是谋反叛乱。
皇帝要求他们接到诏令后立即入京,须日驰十驿。
一天三百里,这十分紧急。
和李逸一样要入京的还有朔州都督尉迟恭、代州都督王行敏,他们也被召入长安,李靖和秦武通接任代州、朔州都督。
李世绩来出接任并州大都督,李逸是有些没料到的。
“我感觉陛下是不是要对秦王动手了?”
太原城头,马周担忧的道。
刘世彻也赞同这个说法,如果太子因杨文干事件受牵连,甚至是要易储,那他们秦王一系的人马,没理由调动。
虽然李艺、李幼良是太子系的,也被召回长安,可大家都看的出来,幽并军团,那可是秦王嫡系。
“不用担心,暴风雨来的快,去的也快,很快就能拨开乌云见明月了。”李逸知道这刻终于还是要到了。
李渊的性格,注定了李世民没有其它路可走,终究还是要走到这一步。
相较历史,
只是这一次,提前了三年。
天下更早的平定,河东河北也没打的那么烂,甚至突厥被提前了七八年就给打服了。
而当李世民被拥上那个位置,
大唐提前进入贞观治世,
不会再有大唐七万兵马全军覆没的太谷之战,也不会再有颉利兵临渭水迫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
更不会有百万边民被掳。
马周和刘世彻都决定随李逸一同进京。
尉迟恭、王行敏,还有罗士信、张道源这几位都督也被召回朝中,此时回京,也不全是坏事,
正好给秦王增加一些人手。
没有了东宫的两千长林兵,这一次的玄武计划,应当能够更顺利吧。
张亮在长安,一直给他秘密传信,长安的动静他基本上也算了如指掌。
皇帝明面对秦王说要封建成为蜀王,改立李世民为太子。
可一边又已经做好了李世民一平定杨文干叛乱回京,就要改封他为蜀王、南宁州都督了。
李渊还真是作死啊。
一次次的言而无信。
他要是真能听从李纲的劝谏,借着杨文干叛乱一事,把李建成贬去蜀地做蜀王,或许还真能保全建成、元吉这两家人。
就此立了李世民为太子,那李世民也就用不着兵变,他李渊还能安稳的继续做他的皇帝,
也许他的皇位以后不会那么稳当,权力可能要被太子李世民拿走许多,可起码能继续当皇帝,
总好过退位当太上皇强。
可惜李渊执迷不悟。
但凡有一点点可能,
李逸都相信,李世民是不愿意走到这一步的,兵变夺位,就算成功了,
甚至他手上不沾一滴血,
可也会背负万世骂名。
但,李渊一点机会也不给他,也只能是走这条路了。
其实,
大唐虽立国才五六年,但秦王东征西讨,功勋巨大,手底下早有了一个强大的军功新贵集团。
相比起李世民的犹豫,
秦王府这些人可没有一个犹豫的,大家都是毫不介意兵变的,只要成功,怎么成功的又有何干系。
只有秦王才会在意夺位正不正,
将士们只渴望建拥立之功,渴望在朝中更进一步,渴望封公封侯,把那些当朝权贵们拉下马,换自己上去。
如果不是秦王顾虑这些,那几年前平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后,秦王党就愿意拥立秦王夺位了。
就算到了这一步,李世民决心武力夺位,
但他还是选择了难度最大的宫变,就因为这样的冒险,能避免更大动乱,能把损失降到最小,避免新兴的大唐再因内乱而伤筋动骨。
如果不顾虑这些,
李世民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加安全的方式,比如直接在太原起兵,到时打一个清君侧的旗号进军长安,
谁能阻挡?
可如此一来,从太原到长安,到时必然会有无数场战斗,
会有无数大唐将士,被迫同室操戈,
会有无数人流血死亡,
无数的百姓也会陷于战争的水深火热。
“精选五十骑随我进京,明日便出发。”
皇帝召诸总管进京,想要彻底解决儿子们争储之事,只怕想不到,这反倒是让他的皇位更加不稳了。
一众秦王党大将进京,每人就算家兵三五十,也能给秦王一下子增添数百上千的精锐。
···
长安,
太极宫金殿之上,
文武百官云集,
天子坐于御榻之上,
“宣,”
“宣突利可汗上殿!”
阿史那什钵苾身穿大唐的紫袍玉带上殿,连那索头辫发,都换成了大唐的簮发梁冠。
侍中陈叔达捧出一道明黄诏令,交给通事舍人崔敦礼宣读。
“於戏!”
“突厥部众,代居沙漠,元戎才举,龙城克定。三部种类,十角酋渠,咸袭冠带,俱为臣妾。”
“朕光宅六合,亭育万品,爰降大造,存其亡国,既复故庭,乃树君长。
惟尔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驸马都尉李思忠,器量明远,识用宏通,地称贵种,望高赐姓。
忠孝之节,简於朕心,明智之材,重於蕃落。
朕用是命尔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传之子孙,为唐藩屏······”
崔敦礼的声音宏亮,
册封突利为突厥大汗的诏书,宣读的是抑扬顿挫极富情感。
“上鉴自古,下观近代,守诚节者,咸保其国人,为凶恶者,必及於覆败。往,钦哉!
尔其鉴兹往事,祗听朕言,奉国以丹赤为先,御下以信义为本。勉正尔身,勤恤尔众,无昵邪佞,无远忠良,无恣骄奢,无趋贪暴,兢兢业业,以绥尔疆土。可不慎欤!”
突利跪伏殿中,认真聆听。
那一通册封诏书,他听的云里雾里,但也听的出这里面有警告之意。
当崔敦礼宣读完,
突利还撅着屁股伏在那好久,
直到崔敦礼提醒他接诏,
他赶紧大声谢皇帝恩封。
“臣李思忠,谢陛下恩封,臣等罪人,本当化为尘壤,幸遇陛下保全我们,而立臣为可汗,
愿千秋万代永远侍奉陛下、忠于大唐!”
皇帝笑着让他平身。
突利伏地再拜,“蒙恩立为部落长,只望世世为国一犬,守吠天子北门!”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792/128397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