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637章 盯紧杨文干

第637章 盯紧杨文干


三月中,谷雨。

    春将尽,夏将至,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生百谷。

    柳絮飞尽,杜鹃夜啼。

    牡丹吐蕊,樱桃成熟。

    李逸每天巡视代北屯田、慰问边军将士,远在长安的天子,快马给他送来了长安白鹿塬上皇家樱桃园种植的樱桃。

    刚成熟的樱桃,快马传递运输,仅用了三天,就从长安送到了太原。

    随着那一筐新鲜樱桃送来的,还有一些刚绽开的牡丹花。

    牡丹花又叫谷雨花。

    人们利用这些花开时令,掌握家事安排。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天气也是一天比一天热起来,降雨也多了起来。

    代北百万亩屯田,因多了几万的突厥俘虏、壮丁,以及从突厥回来的十余万汉人百姓,垦种的很顺利。

    谷子、糜子,还有荞麦等纷纷播种,

    今年代北十州,还种了一些土豆、玉米、红薯等新作物。

    罗三穿着棉衫,仍还是副很朴实的农夫模样。

    他笑着跟李逸汇报着李家在代北的屯田情况。

    “阿郎你说不要多买地,因此代北十州,咱家各只买了五千亩地,因是边地,地广人稀,我们肯买田并垦耕,地方官府都是十分欢迎的。

    咱们置庄子,招长工短工,又拉来一些奴隶,

    每个庄子一千亩地,都是连片的整块地,每庄子今年都种了百亩的新作物,二十亩红薯、三十亩金薯、五十亩玉米···”

    李家在代北的商屯地拿的更多,

    每个州拿了两万亩地商屯,都是跟州衙签订的契约,承包十年。政策还是挺好的,租地几乎不要钱,只需要每年每亩地至少上缴五斗粮,这五斗粮是州衙统购。

    价格是提前约定的统购价,但如今整个大唐的粮价还偏高,代北的粮价就要更高一些,商屯的收益还是很高的。

    为了能够尽快自给自足,李逸主持的并州大总管府,以及陕东道大行台,都出台了招商屯垦的优惠政策,减租减税,欢迎这些大族豪强、商行等前来屯种。

    这比起从南边运粮来,可要划算多了。

    李家名下的各个商行,在代北招标承包屯田,拿地时虽是以各种商行名号,但拿到的地,李家也是统一管理的。

    总共二十万亩地,

    因积极响应政策,这地拿到的也都是较好的地,一年亩产一石肯定没问题,

    而李家今年在代北开始种植新作物,十分之一的地种了新作物。

    五万亩私田,二十万亩商屯田,总共种了五千亩红薯,七千五百亩土豆,一万两千五百亩的玉米。

    罗三原本还想在代北种棉花,毕竟棉花能纺纱织布,比麻葛丝等有优势的在于它的良好保暖性,而代北冬季又寒冷,

    种棉花能为边军制造很好的御寒衣服,跟军粮一样重要。

    不过李逸否决了在代北种棉花的计划,棉花需要光照长,气候较温暖的条件。

    代北全年温差大,并不太适合种棉花。

    不过在太原以南,晋中地区,倒是能种,可晋中那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可没有那么多耕地能拿来种棉花。

    今年李家的这二十五万亩地,能够都开垦种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哪怕头年广收薄种产量低一些,但以现在的粮价,这都是个赚钱的买卖。

    何况大都督府为了招商屯垦,不仅前三年几乎不要地租,签契约定的粮食统购价也还不错,更重要的是,还搭了一些矿产开采权,食盐售卖权等。

    另外与突厥人的边市,许多牲畜皮毛等物资,商屯的商行,也能优先获得一些贸易配额。

    唯一的风险,

    不是天灾的水旱蝗灾这些,而是战争。

    要是突厥人再如这几年一样的入侵,代北守不住,任由劫掠,那么屯田再好的政策,也会是竹筛打水一场空。

    到时连屯田的雇工、奴隶,甚至是牛马、犁锄都让突厥人抢走,那就是血本无归。

    也正因此,

    商屯开出的条件极好,但招商时,还是有许多人犹豫,这个时候,就看谁有胆量气魄了。

    高风险自然也伴随着高收益。

    李家进场是最果决的,虽然罗三也觉得有风险,可李逸对自己有信心。

    李家这几年在河北、河南也屯田不少,都吃到了许多红利。

    现在代北虽说有突厥威胁,可颉利都被擒去长安当宫廷伴舞了,接下来并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大规模的入寇,代北的屯田,绝对有干头。

    一边屯田卖粮食,一边还能拿到煤、铁矿的开采权,解池的食盐销售权,还有边市的贸易份额,

    这么多好处,手慢一点都是吃亏啊。

    李家如此大魄力,出手就是二十五万亩地,还是震惊了不少人的。而有他这位大都督的出手,也还是给了其它人不少信心,也跟着包地屯垦。

    原计划四十万亩商屯,实际上远远超过了。

    太原王氏等这些顶级门阀,眼看着李逸都这么下血本,那自然说明这有利可图,一个个也都赶紧跑马圈地。

    火热的商屯,都还带动了代北的奴隶交易,大族屯田,自然优待用奴隶最划算。

    现在不仅不突厥奴隶、铁勒奴隶、粟特奴隶、契丹奴隶等北虏在代北卖的好,

    南方来的什么五溪奴、五岭奴、羌奴、獠奴等也照样抢手。

    代北,

    今年春天火热无比,

    到处都是屯垦种田忙。

    李家调来诸多土豆红薯玉米种,也是跟着又大卖了一波,赚了不少。李家这几年一直在不断的扩大这些新作物种植,从关中一直推广到各地,光是卖种就赚了许多了。

    李逸很重视屯田,

    屯田是代北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法维持一支足够力量的驻军,没有足够的军队,代北就无安全。

    红薯土豆玉米这些杂粮,正适合现在屯田。

    “岭南的泷州、扶州獠人叛乱,朝廷令南尹州都督李光度等出兵进剿,平叛战事比较顺利,擒获了大量獠蛮,

    这些獠蛮正被大批运输北上,三叔你安排人去买一批来。”

    骑马返回太原城,

    太原已经完全恢复了生机,凭借着其河东第一重镇的地位,这里又是欣欣向荣。

    城门前进出的车马络绎不绝,

    边患一解除,太原立马就兴盛了。

    自大唐开国以来,

    太原城一直不怎么安定。

    李渊起兵之前,突厥人就曾进入太原,李渊玩了出空城计把突厥人吓退。

    可他攻入长安,把太原交给元吉镇守,李元吉各种胡作非为,惹的满城怨恨,最后刘武周来袭,太原豪强直接开门引武周军入城,太原失守。

    唐军击败刘武周后,

    虽收复了太原,但接下来几年,突厥几乎年年破关入寇,每次突厥游骑都抄掠到太原附近。

    虽然太原城没被破,但太原城郊也是屡次被掠,而且每次突厥人一来,太原就得封城,道路也阻断,商贾不通。

    回到大都督府,

    司马张亮迎了上来。

    “秦王来信,说已经回到了长安。”

    李世民回长安路上一切顺利,但李逸知道,长安才是龙潭虎穴,步步杀机。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代王,我一直派人盯着东宫和齐王那边,刚得到消息,东宫右虞候率可达志,私下从镇守泾州的燕王李艺那里,调了三百幽州突骑,将他们安置在东宫东面的几个坊内,准备补东宫长上。

    齐王府护军宇文宝,最近正四处招募人手,许多都是亡命之徒、有罪之身,齐王对他们赏赐极丰···”

    李逸点头,

    对这些消息也不算意外。

    “让你盯着中书令封德彝,可有什么发现?”

    “齐王暗里送给封德彝十车金帛财宝,封德彝收下了。齐王还给宫中的张婕妤尹德妃等各送了许多金帛,并给乡尹两家子弟安排了官职。”

    张亮好奇,“封德彝一直亲近秦王,数次给秦王通风报信,怎么如今却又接受齐王厚礼?”

    “封德彝此人,可没表面这么简单,厉害着呢。别人都以为他亲近秦王,可实际上他跟太子也一直保持秘密往来,太子也认为他是自己人。

    封德彝甚至还跟齐王也关系不错。

    但其实,封德彝是皇帝的心腹。”

    张亮大惊,“如此两面三刀?”

    “你以为呢,封德彝最早是依附杨素起家的,后来又依附裴世基,江都之变后跟着宇文士及,后来到了长安,甚至还来走我的门路,”

    他初到长安,李渊很厌恶他,都不给他授官,让他回老家。可封德彝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皇帝心意,甚至得到皇帝信任,这份本事,可不一般。

    他现在明面上跟秦王亲近,暗里又跟太子和齐王也交好,可实际上他却又是李渊的心腹。

    他甚至还能让秦王、太子、齐王、李渊,都认为封德彝是只忠于自己的。

    脚踩四条船,都还能不翻。

    “代王怎么发现封德彝有问题的?”张亮好奇。

    李逸当然不能说他是穿越者,封德彝隐藏极深,死后李世民还以为他是个大忠臣,追封他为司空。直到后来,有人揭发他两面三刀,曾跟建成、元吉私下往来极密,这才让李世民发现他真面目,气的要剥夺他的封官赠谥。

    “你亲自去趟长安,把这些当面告诉秦王。”

    “还有件事,我听说杨文干外放为庆州都督了?”

    “嗯,不久前才授为庆州都督。”

    杨文干是太子李建成的亲卫出身,在东宫也做到四品卫率,如今外放庆州都督,并没哪不合适。

    “你多安插一些人手,盯着这个杨文干。”李逸交待。

    “还有司农卿宇文颖,此人也要派人盯着。”

    张亮虽然不知道为何要盯这两人,但都应下了。

    “之前让你联络关东豪杰好汉,你这次进京,也悄悄带一些可靠的人进京,记住一定要隐秘。”

    “万一你失手了,”李逸看着张亮,

    张亮立马拍着胸脯道:“万一失手,我会扛下所有,绝不会牵连到任何人。”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792/128399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