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汉风烈烈起南洋 > 第936章 谁能成为新时代的圣人

第936章 谁能成为新时代的圣人


第936章  谁能成为新时代的圣人

    「大虞朝的官可不好做,每向上走一步,都要历经艰险,管你是不是宰辅之才,都要先到泥地里打滚。」

    甫到金城兰州,一大堆的事情就迎面扑来,林则徐身边的黄冕忍不住吐槽道:「南海伯走的可真快,好像多留下一秒就会有什么风险一般。」

    黄冕是湖南长沙人,历史上就是林则徐的好搭档。

    特别是历史上因为抵抗英军被发配到新疆后,黄冕跟著林则徐在新疆兴修水利,迁移汉民十余万,屯垦良田五十余万亩,功绩相当之大。

    因为这五十多万亩良田,在之后的时间里,成了汉人在新疆最坚实的依靠和最大的汉民聚居地之一。

    阿古柏之乱时,左宗棠没有到达新疆之前。

    在北疆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徐学功、孔才、沈廷秀、赵兴体等人和他们手下的汉民义勇,超过六成都是这些屯田百姓或者管理屯田百姓的将官后人。

    而听到如今才二土来岁的黄冕有些轻率的吐槽,林则徐哈哈笑著回应道:「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拔于行伍,这是汉唐时期的老规矩了。

    不过汉唐时科举制还没有出现或者没有成型,天子实际上能控制的,不过是两都所在的关中和中原,地方上主要还是靠与豪强共治。

    所谓起于州郡的宰相,实际上就是让地方豪强通过察举进入中枢,天子给他们高官厚禄,他们让地方效忠中央,保证国家一统而已。

    拔于行伍的猛将也差不多,那是给次一等,非世家望族的寒门豪强一个进身之阶,用他们来拱卫天子,钳制世家。

    普通人在地方上能混个肚儿圆就不错了,哪有时间养的胖大身材,还习得一身好本领。

    你看汉唐时那些猛将,混的再差,家乡也是有几百亩田的。

    及至唐末,黄巢挖了一半世家的根基,紧跟著来的牙兵牙将们则挖了另一半。

    等到宋太祖建立新朝,世家还没缓过神来呢,就被极力推崇科举制的新朝给断了根,加上印刷术不断发展,他们彻底没了大规模复活的可能。

    到了大明,全天下就是读书人的了,中央的政令可以达到最边缘的府县,四面八方的轻易就能被选上来,天子也只需要在帝都垂拱而治。

    大明的宰辅之才再也不需要下到州县才能帮助天子控制全天下,他们只需要在中央,通过庞大的文官系统便能控制国家的运转。

    所以在大明,宰辅之才最大的挑战,恰恰是如何能更顺畅驱使朝廷中枢为代表的文官系统协助君王治理天下,宰辅皆出翰林院,就不稀奇了。」

    黄冕若有所悟,他摸了摸刚刚蓄出来的一点胡须,接口说道:「而我大虞,疆域远超历朝历代,何止万万里,也就仅仅逊于把四大汗国都算作镇藩的蒙元了。

    这么大的疆域,完全套用神州本土的府县制实在不现实。

    为了能牢固占据这些土地,陛下不得不在神州本土之外与拓殖移民共天下。

    这就导致大虞朝又开始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拔于行伍,咱们这些做官的,又得满世界跑才行。」

    林则徐看著远处正在兴建的移民棚屋陷入了沉思,神态不知道是想点头赞同黄冕的话,还是要摇头反对。

    半晌,他才缓缓说道:「说实话,大虞朝未来在何方,不光是我们不知道,我看陛下也不知道。

    本朝实在太奇特了,完全没有先例,我上次回京述职,陛下也显得有些头痛O

    万岁固然是千古一帝,太子殿下也是天纵英主,圣明烛照,可是皇太孙呢,第四代君王呢?

    他们还能拥有陛下和殿下这样的能力吗,能有那个心胸和才情,治理好这样的寰宇帝国吗?」

    黄冕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可以说大虞朝的有识之士都思考过,但都没有一个结论。

    「这事呀,我看就是孔圣人复活,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黄冕叹息著说道。

    「孔圣人当然不行,春秋比起现在就是小国寡民而已,今人的事,唯有今人自己才可以解决。

    我想,未来谁能为大虞朝,为华夏民族解决这个问题,他就是新时代的圣人了!」

    林则徐颇有些踌躇满志,他很想当这个开天辟地的圣人,但同时他又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来完成这样的壮举。

    而就在林则徐到达甘肃开始主持全局后,灾民的浪潮更加汹涌。

    因为除了天灾的影响之外,还因为昔日朝廷给下面的府县官员下达的考核标准中,移民任务是占比最高最重的。

    哪个府县移民的更多,官吏们的奖赏就更多。

    这种政绩中移民指标过高的情况短时间得不到扭转,也不敢轻易扭转。

    这要是扭转了,后面没天灾了怎么办,再来反复一次吗?

    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能在政策上如此快速来回横跳。

    于是大虞朝从皇帝到巡抚这样的地方大员,只能全部手心捏著汗,看著灾民的大潮,向著未知彼岸猛冲过去。

    就在万五他们到达银川的一个月后,短时间内银太线的运力也跟不上了,移民以每月三十万,一年接近四百万的规模,大规模向西而来。

    黄冕口中的原甘肃巡抚,岭南三忠陈子壮的四世孙,南海伯陈绍文为什么溜的那么快。  

    就是他完全无法胜任这个职务了,只能怪快点跑,跑慢了一个不好,就得出事。

    好在莫子布也知道林则徐压力极大,于是把能力极强的南洋使司泰平省总督李銮调到了陕西,让他就任川陕总督,全力配合林则徐安置灾民。

    同时还让次辅曹振铺前往洛阳坐镇,全权调配物资,从南洋来的大米直接经过京杭运河运到开封,再把河南的粮食征发起来,走刚恢复的渭水运河往陕甘调,以保障物资的供应。

    银川府西北,镇北堡。

    这里位于贺兰山东麓,宁夏黄河冲积平原的边缘,天气干燥,降水稀少。

    放眼四野,都是低矮的灌木丛和草甸子,拿著望远镜登高望远时,甚至能够看得见远处的戈壁。

    「这手艺,嘿,是真不孬啊!」来自河南汝州郏县的孟老汉看著万五打造的大衣柜,啧啧赞叹。

    「这些当官的,是瞎了眼了,你这号子的手艺人他们也舍得放你出去戍边?

    」

    孟老汉六十多了,思想还停留在满清时期,从而把现在大虞朝推进的拓殖行动,当成了以往满清抽汉民去西域和西南实边。

    呃,实际上好像也差不多,只是规模大小和最终目的的区别。

    万五摆了摆手,「是我自己要出来的,凭这手艺,自己吃饭倒是够了,可我那帮跟著我十几年的箱工弟兄没处安置啊!

    终南山上能砍的大树都砍了,让他们散著去泰西,又怕他们被欺负,于脆我领个头,带著他们一起出去闯。」

    孟老汉听完满脸佩服的伸出大拇指,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后生,你是个讲究人,能干大事,当官的眼还是没瞎。

    你这样的好汉,还有好手艺,那就该放出去,去给咱子孙后代抢地盘去!」

    万五听完也哈哈大笑了起来,虽然妻子有点埋怨他为了兄弟们不顾家人往西跑,但万五自己却很沉醉于这种梁山泊式好大哥的快感中。

    「孟大伯,今天这活干完,我就该走了,不然官家的学分我修不够,年底往敦煌去的火车就没我的份了。」

    万五再次打磨了一下,确定这大衣柜没啥问题的之后,方才对孟老汉说道。

    按照新任甘肃总督林则徐的命令,所有的移民都必须要通过学习积累分数,达到标准分以上之后,才能往西去。

    具体的学习项目包括气候、地理、农耕、畜牧四项,主要就是帮助他们到了泰西三藩的地盘上之后,马上就能投入生产。

    其中十二岁以上,四十二岁以下的男丁还要通过骑术、射术、刺刀战术和短刀与拳脚的修习。

    至于移民在本地的生活成本,由官府负担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就要靠自己出去找活干。

    而银川乃至整个甘肃,其实非常缺劳动力,因为当年西北大乱后,中原填陕甘的总共也就几百万人。

    且这几百万人在之后的三十年中,第二代、第三代还大量被抽调前往安西使司和高凉州移民。

    因此甘肃和部分陕西北部府县,人口一直是处于低位运行的。

    这也是大佬森和林则徐认为这次山河四省大规模灾民过来,对甘肃是个好事的原因。

    让这些移民通过走一路打工一路的方式,填补甘肃的劳动力缺口。

    还可以从中筛选出身体与意志确实不适合去泰西三藩的,直接把这些人留下甘肃充实地方。

    林则徐根据皇帝推行的新式科举,创立的这个移民学分制,就是为了适应这个移民办法而生的。

    那些多次,甚至多年都无法完成学分的人,就代表他们不适合西去,于脆就留在甘肃。

    不过这要做的非常隐蔽,不然人人都不会去学习了,因为比起去遥远的泰西三藩地,留在甘肃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这也是大佬森要表奏林则徐为甘肃总督的原因,太子殿下只相信林则徐能办好这件事。

    而万五此刻发挥木工本领,来这镇北堡为孟老汉打造家具,就是因为他的小团体中有人学分不够,所以要等到今年晚些考试通过之后,才会获准登上火车。

    一听万五要走了,孟老汉露出了不舍的神情,「三十年前,小老儿跟你差不多大,穷的全家八口人挤在一起茅草棚子里面。

    五兄弟个个是光棍,没有哪家父母舍得把女儿推进火坑,我们也不好意思祸害人家女子。」

    说到这,孟老汉向著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好在这个时候,陛下平定了陕甘大乱,要抽调人来戍边,我们五兄弟就报了名。

    留了大哥和小妹在家奉养父母,其余人跟著差役就来了这镇北堡,后来二哥他们又去了安西。」

    万五听完,啧啧称赞,「孟老伯,那你可赚大了,这地我看了,虽然下雨不多,但有贺兰山的积雪融水,庄稼不缺灌溉,还能养牛养羊。

    听说你们一家随便都有几百亩地,粗浅种一种,那就不缺吃喝。」

    「不缺,那真是不缺了!」孟老汉咧嘴笑了起来,提到如今的生活,眉眼间的皱纹都仿佛舒展开来了。

    「老汉饿了半辈子的饭,壮年只有九十多斤,到了这镇北堡,快要入土了竟然能还有一百三十多。

    这都是陛下爱护我们,百姓也愿意出去开疆拓土的功劳啊,不然挤在家里,穷也穷死了,哪能吃饱饭,更别提有后了」

    孟老汉越说越高兴,挥手把远处十来岁的大孙子叫了过来,「去,告诉你爹,去地窖里把爷前年酿的好酒搞两坛出来,再杀只羊,我要留你万叔吃饭。」  

    万五刚要拒绝,孟老汉连忙摆手,「到这镇北堡了,你要江南的绫罗绸缎,岭南珍宝珠表,老汉我倾家荡产也买不起。

    可是吃食,羊嘛,那就跟山上自己长的差不多,白面嘛,哪个月不吃个十几天的。」

    「那就让老伯破费,我也不矫情了。」万五一看人家是真要请,而且这孟老汉家也确实不缺这点吃的,就答应了下来。

    孟老汉笑的眯起了眼睛,又吩咐另一个孙子去把万五的妻子和儿女叫来,随即有些遗憾的说道:「只可惜,我当年来这镇北堡时都三十多了,还穷,实在娶不到本地女子,最后还是去了安西的二哥,给我抢了三个婆姨回来。

    这葛罗禄妇人其实挺不错,能吃苦又顾家,就是眼珠子发浅,生的儿孙容易长一头卷发。

    甚至我家老三还是黄头,气得我直接打发他去安西成家了。」

    卧槽!

    万五瞪大了眼睛,这么个干瘪瘪其貌不扬的老头子,你还能有三个婆姨伺候著?

    而这时候他想起来了,前几日碰见那个年纪并不大,但有几分主母架势的女子,竟然不是这老汉的女儿,而是妻子。

    好家伙,估计当年被抢过来送到镇北堡的时候,也就是十几岁吧!

    他这才是真的被震撼了,因为婚姻关系是最能看出一个族群吃不吃香的。

    不吃香的族群二十来岁帅小伙也很难找个合适的婆姨,吃香的族群,半老头子照样有外族女子贴过去。

    傍晚,酒饱饭足的万五牵著一匹骡子驮著小儿子,领著妻子和长子、长女,往镇北堡的堡中赶去。

    这才来一个月,十一岁的女儿身形就有些丰腴了,两个儿子也健壮了许多,更是活泼了许多,身上洋溢著对未来生活的极大希望。

    等到了镇上,他的几个弟兄已经在等著他了。

    何在礼不好意思的看著万五,吞吞吐吐的说道:「五哥,我前几日被凉王府左近卫选中了。

    他们说额枪打得准,也有胆气,下个月特批我坐专列去定海半岛入伍(克里米亚半岛)。」

    万五脸上满是欢喜,他握著何在礼的手,「这是好事啊,你一下就成了凉王的近卫,以后好好混就直接能当官了。

    咋了,你以为五哥是哪样人,弟兄有了好前程,我还能不让你走?」

    何在礼感激不已,「我们弟兄发过誓,要跟著五哥一起打拼,现在还没到地方我就要走,也太没义气了。」

    「胡说甚,你过得好五哥才高兴,再说又不是你一走,咱就不是兄弟了,你好好干,说不得以后五哥还有要仰仗你的时候呢!」

    万五虽然也舍不得兄弟走,但兄弟有了这么好的前程,那就是应该为他高兴。

    「五哥,我把秀丫头嫁在这咧,那家我去看了,有上千亩的地,虽然只种了四百多亩,但还有牛羊几十头,吃喝够够的。

    他们家还肯给三十银元的彩礼,也不要嫁妆,说秀丫头看上他哪个儿子就嫁给哪个,我便同意了。」

    「这也是好事!」万五还是很高兴,「官上就说了,咱们到那边去,最好多去男人。

    因为咱全是男人去,就可以很快娶了泰西女子,让那些泰西女子生咱汉家的娃。

    多生一个咱的娃,未来就少一个跟咱作对的,你这个决定好,只要秀丫头自己愿意。」

    其后,又有陆陆续续跟著万五一起来的乡党、同工们有人被选走。

    有些是做了近卫,有些显露出了识字会算的天赋,成了预备的官吏。

    万五也不气恼,笑呵呵的送走了这些兄弟,最后留在他身边的,也还是有以江大旗为首的百来人。

    「不错,咱终南山的箱工可算是出了这么多人才了,留在这的,咱也别气馁,泰西三藩偌大的地盘,好好练武,以后兄弟齐心有咱闯荡的。」

    万五确实还算个不错的首领,相当大气,也还能在士气低迷时鼓舞人心。

    只是万五不知道,他身边从四百多人逐渐减少到百余人,这根本就是官府故意的。

    泰西三藩自然需要万五这样有头脑,能领著人镇压地方的,但也不可能让他带著四五百人一起抱团,那到时候王府还能指挥的动他么!

    这样百余人跟著万五,是最好的选择,人不多也不少,足够镇压土著,也不至于尾大不掉。

    同时,被选走的相当于是定向培养,未来调遣、使用也更方便。


  (https://www.2kshu.com/shu/93890/128368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