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皇太子的十年之约
推荐阅读:贫僧一心向道 同时穿越:开局共享混沌体 凡人之每年一个修仙金手指 灵源仙尊 噩梦之光 两界:我在霍格沃茨留过学 召唤魅魔,结果同学妈妈来了 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 谁说这顶流癫!这顶流太棒了!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935章 皇太子的十年之约
甘肃省,银川府。
三十年间,自从西北大乱之后,银川城就没有像现在这样热闹过了。
而曾经遍布这座城,乃至整个西北的天方教痕迹,也基本被抹除的干干净净。
如果不算银川城内外那些突兀的山包,以及一些万人坑、化人池等等小地名的话,这里已难寻天方教痕迹。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留下。
万五带著兄弟江大旗、何在礼等人,跟著辽王府功曹参军正在参观银川车站外一座巨大的山坟。
大虞基本制度承接大明,但在拓殖、工商、文教等新事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拓殖方面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大虞的亲王府官职,不是承接明朝,而是基本沿用唐朝。
因为明代的藩王被朱老四和他的后人们一通猛打,完全成了被圈养起来的肥猪后,明代亲王府的制度,也做了相应改变。
变的不像是藩国治理衙门,而更像个动物园管理机构。
而大虞的藩国是要在外充当边防屏障和文化输出灯塔的,自然不能照搬明朝的。
反而是唐朝这种保留了古典军国主义特点的亲王府,更能适应现在的需求。
于是在几经变动之后,大虞亲王就藩后的藩国治理机构终于确立。
其中藩国亲王下辖三个直属机构,亲卫府、帐内府和国事府。
亲卫府管军,设亲军卫和左中右三近卫,每卫三千人为基准,说是卫,实际上就是师,这一万二千人就是藩国的常备军力。
当然,考虑到各藩在外都有兼具任务,一万两千人在热兵器时代完全不够用。
所以亲军和三近卫中的老兵关键时刻都可以作为基层军官使用,完全可以把一个卫膨胀到六到九千人的规模。
帐内府就是莫子布的内廷,国王的秘书、侍卫,国王私人财产等事务和王国后宫管理等,都由他们负责,以藩国侍读学士为首。
国事府则是协助国王行政的,以国长史为首,下设司马、祭酒、典军和八曹参军等。
其中司马和典军负责藩国民兵,也就是说极端情况下,藩国还可以大量招募民兵扩军。
而这个带领万五等人参观的功曹参军,就是辽王莫洲机专门安排在银川,负责为辽藩招募人才的。
「昔日西北大乱,教匪狂妄至极,声言宁要一茴,不要十汉,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生灵涂炭。
凡我父母兄弟、妻儿子女尽皆被屠戮,我汉家有在西北被连根拔起的可能。
是以,当时陛下虽还未击败满清,也立刻从本就兵员紧张的军队中抽出五万人马。
交由大将军,骑马都尉,老夏王爷率领,前来西北吊民伐罪,解百姓倒悬。
老王爷殚精竭虑,十年方才功成,只是剿灭教匪之后一清点,陕甘两省,竟然只余百姓数百万,十停中已经去了七八停。」
「山河尽被染红,沟壑皆遗尸骸,凄惨,实在凄惨!」
西北大乱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遗留在国人心中的创伤,依然没有被抚平。
当然,其他从山西、河北来的人还好一些,虽然这些地方也有教徒,但没有西北这么极端。
且这些地方的教徒深处汉民包围中,等到西北乱起,朝廷以雷霆手段诛灭,他们惊惶之下,一部分背井离乡逃亡他处,掩盖曾经是教徒的事实,又变成了汉民。
一部分则公开表示自己所信不与西北同,三十年来在监管之下,第二、三代成长为了骄傲的大虞国民后,也渐渐不再信教。
因此西北大乱并没有波及到中原,中原人对于这件惨事,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
但万五等人,那是听得双眼冒火,牙齿咬的咯咯作响。
因为他们是陕西人,当年发生这一切的时候,一些人已经有了记忆,没有出生的,父祖辈也正是那场大乱的亲历者。
很多人家族中还有大量亲属被杀,功曹参军的话,激起了他们心中无限的愤怒与仇恨。
「这座山坟里面,埋葬的就是昔日银川城破后的罹难者,共计六万四千三百余人,上到八十老翁,下至刚出生的奶娃娃都有。
战后,老王爷奉陛下之命,在此地以帝王将相的规格建山坟,一来为安葬他们,为他们超度,二来为了警示后人。」
功曹参军说到这,突然卖了个关子,「你们可知道,陛下想警示后人的是什么吗?」
众人一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但中心思想就一个。
那肯定是要警示我们这些后人要忠君爱国,好好做陛下的赤子,这样就算有难了,陛下也会派大兵来解救。
「对,但也不对,忠君爱国这是肯定的,但不是陛下要在这里警示我们这些后人的。」
「陛下要警示我们的,是永远不要忘记身为汉家郎的荣耀,不要忘记汉唐的雄风,不要忘记我们的文化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最悠久的。」
「忘了这些,就是忘了根本,就会导致西北大乱的再次发生!」
功曹参军说的慷慨激昂,额头青筋暴起,此时汉人心中一般认为西北绿化,就是汉家失去了荣耀所致。
当汉人不觉得汉人身份是最宝贵的,就会信仰蛮夷的邪教,导致兄弟相残。
当然,这种想法以西北人居多,一来他们受创最重,二来大虞朝的西北就是皇汉的大本营,极端民族主义嘛,不这么想就怪了。
「大人....。」江大旗一开口就知道自己称呼错了,于是立刻改口。
「官上说的没错,当年先父就是罹难在这次大乱中,凤翔府教匪起事,先父宁死不降,最后被害在斜谷河边。」
江大旗双拳捏的咯吱咯吱响,眼球仿佛要从眼眶中突出来一般,豆大的泪水,从两边眼角哗哗而下。
他的父亲当年是凤翔府太白县小有名气的神童,十六岁就中了秀才,大虞恢复江山后,他父亲日夜在凤翔府活动,准备欢迎王师。
结果还没等到那一天,教匪就突然起事,全家大部分人都死在了乱军中。
每当江大旗在终南山上挥汗如雨的时候,这份恨意就更加浓厚。
如果没有教匪闹事,凭他父亲迎王师的功劳,肯定是有顶官帽子的。
那他江大旗也不至于成为孤儿,从小没爹没妈疼,人生三十多年还光棍一个在干苦力。
如此真情流露,一下就让辽王府功曹参军选定了他,以及同样气的发抖的万五等人。
凉藩移藩到高凉州(高加索)的事情已经在准备了,目前统治这里的辽藩,也只能搬走。
虽然辽王莫洲目前在代管包括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比萨拉比亚和部分保加利亚的大罗马尼亚。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这些地盘大部分是夏藩的,是奖赏夏王父子四十年在欧陆付出的,辽藩的未来,依然是在灭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上。
而要灭掉这样的帝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必然要伴随长时间的拉扯,这种拉扯战争的烈度不会很高,但绝对异常残忍。
辽藩只想要地,不想要土耳其人。
因为辽藩有希腊人、保加利亚人、乔治亚人和亚美尼亚人当二等公民,不需要在国内留下大量信仰天方教的底层给自己埋雷。
功曹看著万五等人,心里非常满意。
这些人年纪不小了,去殖民肯定赶不上自小在军校中学习包括如何拓殖等各种本领的新青年。
上战场也比不上早就去了西边,在征俄、讨法战中锻炼出来的同龄人。
但是他们一穷二白,非常能吃苦,见识少更好洗脑,加上他们本来就跟天方教有仇,放到对阵奥斯曼帝国的前线,绝对是最好的府兵。
这会把他们仇恨激发出来不断加固,等他们到了西边,那还不得把土耳其人杀的尸横遍野,搞点种族灭...咳咳,那是绝不会手软的。
辽藩,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祭奠完了银川之乱的罹难者,万五他们憧憬已久的羊肉大餐立刻就安排上了。
烤全羊,炖羊肉,不限量的羊杂汤和白面馍馍,白面饼子。
每个移民到这里养了两三天肠胃适应后,都开了肚皮吃。
男人们喝的兴高采烈,孩子们啃的满嘴流油,妇女们也互相嬉笑打闹了起来。
食物永远是最能提振人心士气的,不管什么时候,一顿八个热乎乎的硬菜摆上来,幸福感绝对爆棚。
万五拎著一个巨大的烤羊腿,一口肉一口酒,顺便还用沾满油脂的手给小儿子掰碎饼子扔进有粉条的羊杂汤中。
看著大女儿和大儿子如同小兽的吃相,看著内向妻子举著酒碗,发出了平日里根本听不著的爽朗大笑。
万五眼睛一酸,有泪水要落下。
妻子跟著他十多年了,大女儿都十一岁了,他这个丈夫,他这个父亲却从来没让他们吃上这样一顿的饭食。
「大,以后每年的中秋节,咱们都能吃到这样的饭食吗?」
大女儿一顿风卷残云,吃的有些撑著之后,终于恢复了些女孩子的内向和羞怯。
她最关心的,就是今日吃到这一顿美食后,往后的日子里能不能还有。
「能!」万五回答的斩钉截铁,「官上说了,辽王殿下正缺咱们这样的汉家子。
到了地方,咱要什么有什么,别说每年中秋节,就是每个月吃一次也能办得到。」
辽藩的官员已经给万五等人普及了西边的知识,这些人这才知道朝廷在安西的西边打下了更大更富裕的疆土。
万五也才明白,去年和今年早些,长安城张灯结彩,那些学生们穿著军装,扛著长枪喊著口号满街游行是因为什么了。
西去一万里,万五其实最初是比较抗拒的,离家太远了,听说那里汉人也不多。
但是现在他想通了,与其留在家里穷死,为什么不拼一把呢。
「开疆好啊,开疆了我们这些穷人,才有活路。」万五砸吧著嘴,又饮下一大碗酒。
而正当他们这些灾民在大吃大喝的时候,银川城也在发生著巨变。
整个城市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建起了一座座可以临时安置灾民的房屋,以及完善为灾民培训、打短工所需的政策和机制。
对于莫子布来说,这次山河四省的大蝗灾,其实是个非常好的契机。
没有大灾的刺激,你想要上千万的人一路往西去移民,做梦呢。
而这些心甘情愿出去的灾民,就是安西使司和泰西三藩最好的补剂,有了他们,大虞就能够快速在欧洲有一席之地,彻底把东西方绑在一起。
且这个机会不但在大虞有,在欧洲同样也具备。
因为经过拿破仑战争和此前的俄土战争等来回拉锯,后世拥有两千万人口的罗马尼亚,现在只有六十余万人。
六百多万人口的保加利亚只有三十七万人。
两百五十万人口的摩尔多瓦甚至只有十万人上下。
且这三国男丁大幅度减少,成年男子占比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
刚刚从辽藩发回来的统计,摩尔多瓦公国全国十六岁到三十六岁的男丁,只有七千五百人。
多好的机会啊,在民族主义开始于全欧洲抬头的当口,一个两三百万人口的民族,就已经很难吞下了。
可是这三国加起来都只有一百万出头,男丁占比还少,分别吞并的话,大虞完全可以用人口直接把他们全部洗一遍,而且英法普俄等欧陆大国还没法反对。
要是现在不赶紧堆人,等他们用十来年把人口恢复之后,再想吞并,就极难极难了。
因此莫子布制定了严格的移民方案,要用最好最安全的方案,把前几批移民送过去,用最大限度提高的生存率,继续吸引后续移民。
具体则是先把移民通过火车汇聚到银川和兰州,不追求立刻全部运到黑海四周,而是让他们一步步的适应。
特别是对于黑海西岸三国情况,主要是气温和环境不通过对于农业的影响,提前教授,让移民们熟悉黑海西岸的农耕情况,去了就能直接开始生产。
安西使司,河中行省,里海东岸,思齐港(土库曼巴希)。
这里是从里海东岸向西岸高凉州地区出发的关键港口。
大虞在里海经过二十年的积累,终于有了足够的商船,在蒸汽机的帮助下,除了大风大浪外,其他时间都能航船。
而港湾所在的月氏海(潟湖),又是整个安西四省最重要的粗盐产地。
。。。。
虽然这里产的里海黑盐味道微微发苦,人吃只是一少部分,但产量大,用来做腌肉、奶酪,以及牛羊盐砖,青贮饲料防腐等等方面还是很好用的。
至于咸海,虽然它叫咸海,但实际近海含盐量在此时并不高,因此产盐量很少。
大佬森带著一票官员和侍卫,正在港口实地了解开发情况,未来这个港口肯定是要在移民中起到巨大作用的。
听取了细致的报告后,一行人随便找了个地方就开始吃饭。
按说,此时战争已经结束,大佬森其实早就该回去,莫子布都派人来催了几次,但大佬森却舍不得走。
如今安西和泰西三藩正是百废待兴,大力发展的好时机,也是他前半生耗尽心血的功成之地。
如今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差一点就圆满,大佬森是真舍不得走。
这份舍不得,甚至超过了他对于皇位的渴望,大佬森曾笑著对林则徐说。
「做一个皇帝名留青史,历朝历代加起来有几百人了,哪怕是圣君明主也有几十人之多。
可是作为一个为国开万里疆,给子孙后代留下如此庞大遗产的太子名留青史,五千年上下估计没有几人。」
「甚至我若是在完成这一切后病逝在了安西,恐怕后人对我的评价,比我真登基当了皇帝还要高。」
林则徐不得不服莫家人的脑袋,这都是怎么长的,你是咋能想到这个方向去的?
不过他一想,这也确实是事实,这样的皇太子累死在了安西,那得引起多少遐想啊!
恐怕之后大虞朝不管出了什么问题,后世子孙第一个想起的遗憾,就是那么优秀的太子没能登基治理天下,以至于现在出了问题。
到时候那就不是什么皇太子了,那是亿万百姓心中比三皇五帝还要高大的圣人、神仙。
「元抚,我走之后,安西使司会交给你,我需要你在这里服务至少十年。
因为十年时间,才能在把安西使司所有省府县的坎儿井维护好,让安西的人□承载量达到一千万。
有这一千万人在,咱们就什么也不怕了,哪怕是单单用安西使司和泰西三藩对抗整个欧罗巴诸国,也有周旋的实力了。」
林则徐面露苦笑,他最开始留在辽王莫洲身边,那是因为当时年轻,需要到艰苦地方攒资历,当然也有他很喜欢这种开疆拓土和白纸上作画的感觉。
但他今年已经三十岁了,在安西做了快十年的官,什么都见过,已经有资历回到中枢,去大虞真正的核心区域做官积累经验了。
可是责任感又驱使著林则徐,他知道自己是接替皇太子掌控安西的最佳人选,无论是谁来,都不可能比他这个在安西呆了这么长时间的人干的更好。
短暂的迟疑过后,林则徐对著大佬森拱了拱手,「臣必将不负殿下所托,把安西按照太子殿下的设计,萧规曹随,建设好这片广袤的新疆!」
大佬森满意的点了点头,「十年后,我五十五岁,你四十二岁,正是我精力下滑,最需要一位能臣辅佐的时候。
而你则正当壮年经验丰富,精力充沛,善于理政。
到了那时,就是我们君臣相得,一起名留青史的时候了。」
「殿下还准备在安西呆两年?」林则徐稍稍一算,就知道时间不对,因为十年按现在起算,那么当是皇太子五十三岁,他四十岁。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皇太子还准备在安西呆两年。
大佬森点了点头,「确切地说是一年多点,因为现在已经过了中秋了。」
说著,大佬森把一叠甘肃发回的资料交给林则徐看。
「短短四个月,汇聚到银川和兰州的灾民,就已经超过了六十万,照这个速度,一年至少有一百五十万难民向西。」
大佬森摸著下巴,思索著说道:「这速度可比当年洪武大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快多了,几乎是一年在干十年的事。
速度如此之前,其中铁路的修通,可能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但这又显然超出了安西使司能接纳的上限,且铁路都用来运人了,中土通往安西的货物怎么办?」
大佬森又掏出了一份计划表给林则徐,「这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案,元抚你仔细看看,帮我斧正一二。」
林则徐又赶紧接过来,仔细看了一刻钟多点后,他心悦诚服的对著大佬森施了一礼,敬佩的说道:「殿下爱民如子,目光深远,臣佩服的五体投地!」
「银川左近素称塞上江南,兰州也是黄河上游最富庶之地,这里短时间承载几百万移民绝没有问题。
只要官府调配得当,这上千万断断续续来的移民不但不是朝廷的负担,反而还会成为朝廷解决甘肃问题的良机。」
大佬森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不急著把所有移民都拉到万里之外,而是让他们一路走,一路适应。
比如在银川,移民可以帮著建设城池,修建铁路,甚至帮助当地百姓耕种放牧等等。
甘肃也缺人啊,这些移民完全可以用劳动赚取到养活自己的钱粮,还能一步步适应。
之后边走边做短工,在充分利用火车运力的情况下,慢慢到达河中,最后在河中经过最后适应,成批次前往黑海西岸。
「这是个好办法,但是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比如灾民到了甘肃不愿走了怎么办,甘肃本地官府扣住人不让走怎么办?
火车何时运货何时运民,本地人欺骗灾民压低报酬甚至不给报酬,灾民不老实犯下案子就跑路怎么办?」
大佬森一口气抛出六七个问题,然后笑著看向林则徐,「这都需要一员能力极强的国之干臣,才能做好这件事。」
林则徐懂了,「臣愿意到甘肃负责灾民西进事宜。」
(https://www.2kshu.com/shu/93890/128368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