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 第179章 今日,教宋国做人!

第179章 今日,教宋国做人!


1226年六月,赵朔从陕西延州出兵,攻入京兆府路。其后,连取京兆府路、庆阳路、凤翔路、临洮路,将金国控制的陕西地区全部攻占。此时,已经十一月了。

    王檝从出使宋国再回来,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赵朔主要做了三件事。

    其一,以二十余万大军为依托,在陕西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

    其二,以王阿驴、樊乔的砲兵部队为基准,组建自己的砲军。

    原本赵朔主要是用工兵营修建抛石车,战时以辅助部队配合工兵营操控抛石车,对敌军的坚城进行攻打。

    但很显然,王阿驴和樊乔组建的砲兵部队更专业,效果也更好。

    王阿驴砲兵部队的总人数为五千人,在凤翔之战中损失了七八百。赵朔从工兵营调了一些人过来,补足了五千之数。

    另外,赵朔又给这支砲兵部队补充了三千骡马,提升他们的机动能力。

    其三,赵朔抽调优秀府兵,将攻入陕西的八旗各万户补足万人之数。

    另外,赵朔还组建了一个汉军正黄旗第二万户。

    这个万户暂定的万户长却不是汉人,而是一个汪古部人,其名叫汪世显。

    汪古部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归顺成吉思汗了,但那并不意味着所有汪古人都在蒙古这边。

    汪世显的先祖因为对金国有功,被迁到了巩州。

    巩州在后世属于甘肃,在这个时代却是属于陕西。

    汪家世代在陕西为军官,以汉姓“汪”为自己的姓氏,生活习惯也与汉人无异。

    汪世显也是个纯粹的汉名。

    他治军严整,麾下有三千精兵,驻军巩昌。如果历史正常发展的话,汪世显会在蒙古军攻入陕西时投降,并在蒙古攻打南宋的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这个时代数得着的名将。

    赵朔改变了历史,汪世显自然就成了赵朔攻占陕西的收获之一。

    赵朔以汪世显本部的三千精兵,陕西金国降军最悍勇敢战的三千军,以及抽调的四千优秀府兵,组成了汉军正黄旗第二万户。

    毫无疑问,这个万户是汉军八旗中战力最差的。

    汪世显的功劳也不够当万户。

    所以,汪世显万户的头衔前面,还有一个“代”字。只有他将这个汉军正黄旗第二万户带好了,并且立下足够的战功,才能将这个“代”字去掉。

    所以,赵朔麾下大将中,最渴望着战争的,练兵最狠的,以及最盼望着南宋拒绝借道的,都非汪世显莫属。

    王檝带回的消息,真是让汪世显欣喜若狂。

    赵朔对宋国拒绝借道的态度,也早就有所预料.

    王檝回来之后,赵朔马上颁布了一个《告宋国军民百姓书》,并且命黑冰台务必将这《告宋国军民百姓书》,传遍宋国各地,尤其是四川和湖北。

    在这份《告宋国军民百姓书》里,赵朔先是写了宋国和金国的世仇,比如靖康之耻,比如“北失南补”,以及宋国皇帝对金国皇帝“称臣”、“称叔”“称伯”等屈辱的过往。

    然后,赵朔指责大宋皇帝赵昀,忘了宋金血仇,做起了女真人的走狗,实在是数典忘祖、毫无廉耻之辈,不配做这个大宋皇帝。

    最后,赵朔宣布了此次入宋国借道的政策:沿途所有城池,只要供给粮草,赵朔的大军就秋毫无犯。

    如果不提供粮草,甚至向赵朔大军主动发起攻击,哪怕只要发一支箭,城破之后。该城所有守军处斩。但是该城的百姓无辜,只要不参与守城,赵朔的大军就不会伤害他们。

    另外,赵朔麾下的官兵与宋国的百姓进行交易者,必须买卖公平。但凡掠夺百姓者,一律斩首。

    很显然,赵朔这次借道宋国,比起之前的历次战争来,手段要仁慈许多。

    很简单的道理,宋军野战的能力一般,但守城的本事可相当不一般。光一个钓鱼城,就守了二十年。

    如果守军都坚决抵抗,赵朔还不如硬刚金国的潼关防线呢。

    所以,他要最大程度的减轻守军的抵抗意志。

    不管怎么说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赵朔的《告宋国军民百姓书》就在拥有信鸽系统的黑冰台的运作下,传遍了四川各地。

    必须说明的是,在后世汉中地区属于陕西。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属于四川。

    四川安抚置制置使桂如渊,掌握了整个蜀地和汉中地区的军政大权。

    他见到这份文告后,马上就慌了手脚,紧急调整汉中防线的防御。

    汉中防线,也叫川陕防线,是经吴玠吴璘兄弟设计修建,南宋经营近百年的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体系,总的来说,就是‘三关为门户、五州为藩篱’。

    五州,指的是汉中地区的成州、凤州、天水军、阶州、西和州。

    三关,则指的是仙人关、七方关、武休关了。

    大散关以南,就是五州的地盘。

    而这五州最险要的所在,就是三关。这三关又称“蜀口”,攻破三关,就可以进入蜀地。

    换句话说,五州是三关的屏障,三关又是蜀地的屏障。

    桂如渊的策略,则是“弃五州保三关”。五州其他城池的正规军全部抽调进三关,阻止赵朔进军。

    再加上桂如渊带来的四川大军主力部队,现在三关的大宋精兵达到七万,再加上厢军十五万,实力着实不可小觑。

    桂如渊自己的中军,则设在了最前面的仙人关。

    “卑职曹友闻,参见桂大帅!”

    押送粮草前来仙人关的绵竹尉曹友闻,向四川安抚制置使桂如渊肃然行礼。

    曹友闻是北宋名将曹斌的十二世孙,去年才中了进士,被南宋朝廷授予“绵竹尉”的职司。

    “绵竹尉”这种级别的官员,自然是没资格见桂如渊的。桂如渊今日肯见曹友闻,主要还是看在他是新科进士,以及他是曹斌十二世孙的份上。

    桂如渊道:“曹友闻,你一定要见本帅一面,可是如那些腐儒一般,指责本帅不该放弃五州之地,任赵朔驰骋?”

    最近桂如渊的压力相当大。“弃五州保三关”的决定一出,不知受到了多少朝臣的攻讦。

    你桂如渊难道有当初的吴玠吴璘兄弟聪明?

    让你保汉中防线,你可倒好,一开始就把汉中防线放弃了一半,真是愚不可及。

    曹友闻却觉得,桂如渊的决断也不能算错。

    他微微摇头,道:“并非如此。自从二十年前,吴曦叛乱以来,朝廷委任的四川几位帅臣,都颇不得人,诸地兵变民变在所多有。尤其是我大宋与金国交界的利州路,八年前,有悍卒张福、莫简造反,旬月之间就拥兵数万,攻打成都。”

    利州路,就是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的合称。五州之地,就在利州西路。

    顿了顿,曹友闻继续道:“虽然这张福、莫简之乱,被朝廷镇压了下去。但是五州之地经过这场叛乱元气大伤,军民百姓们恐怕对朝廷也多有怨言。如今赵朔这《告宋国军民百姓书》一出,我大宋继续在五州安置兵马,不过是虚掷军力罢了。”

    “说得好!”

    桂如渊之所以肯接见曹友闻,主要是不想得个“傲慢辱士”的名声。

    他原本觉得,曹友闻再是名将之后又怎么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曹友闻都是曹彬的十二世孙了,也就是名声好听而已,未必有什么军事天分。

    新科进士毫无官场经验,恐怕也说不出什么真知灼见来。

    没想到,曹友闻竟然赞同他的做法!

    这可正是让最近压力山大的桂如渊如遇知音。

    他连连点头,道:“本帅也是这么想的,既然五州不可守,那就不要浪费兵力了,集中兵力防守三关才是正途。”

    曹友闻却微微摇头,道:“如果大帅只想守住三关,恐怕这三关也就守不住了。”

    “为什么?”

    “赵朔不用半年的时间,就扫平了金国的陕西。如果三关只是防守,让赵朔攻打不下来。赵朔干脆不想借道攻打金国了,改为直接攻打我大宋,大帅该如何应对?他先取了五州之地,然后慢慢攻打三关。天长日久,大帅能守得住吗?”

    “那你的意思是?”

    曹友闻深吸了一口气,道:“卑职的意思是,大帅现在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守住三关,而是如何战胜赵朔!只有像九十年前,吴氏兄弟守仙人关那样,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才能让赵朔再也不敢提什么借道之事。”

    九十年前,金国名将金兀术率领十万精兵攻打仙人关,结果被吴玠和吴璘率军击败。

    从那以后,金兀术再也没有打过四川的主意。

    桂如渊叹了口气,道:“大捷?谈何容易?”

    “其实,也不是没有希望。桂大帅手中七万精兵总是有的,四川地区的厢军义勇加起来足有数十万之众。再有三关为依托,未必就不能让赵朔吃个大亏。”

    桂如渊皱眉苦笑道:“厢军虽多,却不堪用。”

    “厢军不堪用,那些义勇可未必。我四川的义勇大都控制在当地有力人士的手中,还是有些精兵的,只是缺乏甲胄和强弩罢了。”

    所谓“有力人士”,指的就是当地土豪或者官吏子弟了。

    “你都说了,这些义勇控制在当地有力人士手中。他们就那么愿意,拿自己的老底子,为朝廷效力?”

    “他们愿意!”

    曹友闻自信满满地道:“其实,那赵朔到底是不是身怀太祖血脉,甚至是不是汉人,这些有力人士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赵朔如果取了天下,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富贵。”

    “当然会影响了!”

    桂如渊虽然是靠阿谀史弥远才当上这四川安抚置制使,但毕竟是大宋正牌进士出身,又宦海沉浮二十余年,马上就明白了曹友闻的意思。

    他眼前一亮,道:“赵朔在他占领的所有地区,都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而我大宋却是不抑兼并。这些有力人士,能舍得把兼并来的土地,给赵朔分了?他们简直和赵朔不共戴天!允叔啊,允叔,你这可真是一言点醒了梦中人啊!”

    曹友闻字允叔。

    桂如渊现在不称他的名,而是称他的字,可见此时已经相当欣赏了。

    曹友闻这才说出今日来见桂如渊的主要目的,道:“所以,我请桂帅给我一道命令,让我联络各地义勇,前来为国效力。若是立下功劳,桂帅会在朝廷面前为他们请功。”

    “那是自然。本帅非但会为他们请功,还会为允叔你请功!到时候,少不得你平步青云!”

    “谢大帅!”

    稍后,曹友闻得了桂如渊的手令,前去后方联络义勇精兵了。

    在没有赵朔穿越的历史上,曹友闻很可能就是以此起家的。

    当时,蒙古强行借道,四川制置司放弃了五州之地。曹友闻“散尽家财”募兵五千,坚守天水,挫败了蒙古军的进攻。

    从那以后,曹友闻被南宋朝廷加以重用。

    但话说回来,散尽家财这个动作好做,募兵五千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五千仓促聚集起来的农民,就能战胜蒙古的百战精兵?

    这不扯淡吗?

    很可能这五千军是曹友闻招募的现成的“义勇”,才有如此战力。

    只是历史上的蒙军借道是在1230年,那时候曹友闻已经升迁,在天水任职了。

    现在才是1227年,曹友闻仅仅是个小小的“绵竹尉”,凭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是无法拉那些有力人士合作的,才需要桂如渊的支持。

    而且,历史上张宣把蒙古使者杀了,大宋朝廷并没有下“联金灭蒙”的旨意。

    所以,桂如渊抵抗强行借道的蒙古军并不积极。曹友闻自然也就不会去向桂如渊献计,自讨没趣了。

    不管怎么说吧,就在曹友闻离开仙人关之时,赵朔已经出兵了。

    这次出征的大军,是十六万六千人。

    赵朔在陕西留下汉军镶红旗一个万户以及五万府兵,防备潼关守军。

    还有八万府兵,负责转运粮草。

    其余一万一千本部兵马,八万汉军八旗兵,五千砲军,七万府兵,共十六万六千军,向宋国发动进攻。

    这十六万六千军,都走一条路是不可的。无他,从陕西攻入四川的道路,都是崇山峻岭之间的小路。

    近二十万大军都走一条路,不但速度太慢,而且后勤也不好支持。

    所以,赵朔命郭宝玉率领正红旗两个万户以及三万府兵,作为偏师,兵出临洮,攻打宋国的西和州。

    赵朔自己,则率领剩下的七万六千正规军,四万府兵,作为大军主力,兵出大散关,在高山峻岭间的陈仓道上穿行。

    第二日,大军前锋即至黄牛堡,黄牛堡守军供给粮食千石、

    第三日,前锋抵达马岭堡。

    马岭堡守将田遂拒不纳粮,率领一千四百厢军,一千六百义勇,共三千军坚决抵抗。

    对付小小的马岭堡,也就不必临时造什么抛石车了。血战三日后,马岭堡被攻破,赵朔的大军不留俘虏,将包括田遂在内的所有守军尽数斩杀。

    又两日后,赵朔的前锋抵达凤州城。

    此地也就是后世的宝鸡凤县,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依山傍水,易守难攻。

    不过,城中正规军已经被抽调一空,如今只有厢军和义勇共一万两千人守城。

    凤州知州李实坚决抵抗,但通判张度和教授张叔寅商量之后,当夜打开了北城门,迎赵朔的大军入城。

    在原本的历史记载中,这三个人一起抗击蒙古军,殉城而亡。不过,这不是来的不是“北方赵官家”,而不是异族的兵马吗?

    效忠哪个赵官家不是效忠啊?

    张度和张叔寅可不愿意为了这点破事儿而殉城。

    赵朔的大军轻松攻占凤州,只是取了府库钱粮,对民间百姓秋毫无犯。

    张度和张叔寅和他的们的心腹手下七百三十余人,自然不能继续留在凤州了,和赵朔的大军继续前行。

    又五日后,赵朔的前锋军抵达仙人关附近。

    “王上,您小心些!”

    赵朔的大军先锋正黄旗,在距离仙人关七里的时候,就停下了脚步。

    待赵朔催马来到,要继续向前时,史天倪赶紧低声提醒。

    现在他们的所在,正是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通道上,两侧的高山虽然不能说是悬崖峭壁吧,也称得上极为陡峭。

    而左前方的高山顶峰有一大片平地,上面是宋军早已修建完备的营寨。

    右边的山顶没有大片平地可修营寨,半山腰也极为陡峭,没有发现宋军的身影。

    这也不得了啊!

    左侧山峰的抛石车发射巨石,完全可以覆盖这条峡谷通道。

    即便赵朔所在的位置,也已经非常危险了。

    毕竟,谁知道宋军抛石车的射距有多远?还有那能射三里以外的神臂弓呢?

    赵朔挥鞭向上指去,道:“那片高山上的营寨,就是大名鼎鼎的杀金坪吧?”

    “是。

    史天倪微微躬身,道:“当初,吴玠为了守仙人关,在这里修了大片营寨,取名杀金坪。杀金坪前面应该还有一个堡寨,取名叫‘二隘’,我们这里却是看不见的。金兀术率领十万大军别说打仙人关了,仅仅攻占了杀金坪,就连二隘都没打下来就被打败了。”

    赵朔想了一下,道:“这里的山势如此陡峭,如果让将士们从山下向杀金坪进攻,恐怕还没登上半山腰就死光了。当初金兀术,究竟是怎么攻下杀金坪的?”

    “他没有从山脚下往上攻。”史天倪仔细解释道:“金兀术是从远处直接登上山岭,在山脊上凿石开道,向杀金坪进攻的。”

    “那金军当初凿石的道路,还在不在?”

    “末将派人侦查过了,那条道路模模糊糊还可以看见。不过,毕竟是百十年过去了,恐怕还得经过不少修缮。”

    “那就开始修缮吧。修缮好了之后,砲兵营直接在把抛石车建在山上。八旗各万户轮流攻打杀金坪。”

    “是!”

    对于如此险峻的关隘,赵朔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硬碰硬。

    其实宋国这陕川防线的三关,就没一个好打的。相对而言,仙人关所在的陈仓道最为宽敞,是最适合大军行动的。

    要不然,当初的金兀术为什么非得打仙人关,而不是打另外两座关卡?

    到了现在,赵朔也只能相信,自己麾下的将士们了。

    “冲啊!杀啊!攻破杀金坪!”

    “先登十二,赏两个前程!”

    “后退者斩!”

    ……

    十日后,道路修缮完毕,抛石车也准备完毕,随着声声呐喊,赵朔的八旗军对杀金坪的进攻开始了。

    这种山脊上修建的道路,能容纳的人数太少,抛石车也最多能摆三十架。从地利上来讲八旗军处于极为吃亏的位置。

    不过,没关系,八旗军没有地利,却有人和。

    王阿驴和樊乔亲自上阵,砲军打得极准,抵消了八旗军一部分劣势。

    赵朔的用煤油制成的希腊火,对宋军修建的木制城寨,更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剩下的,就看双方军士的战力了。

    双方激战九日后,赵朔麾下的八旗军伤亡四千余人,终于攻破了杀金坪。

    又激战六日后,付出近三千人的伤亡,攻占了二隘。

    然后,仙人关的真面目才出现在赵朔的面前。

    举目望去,关两侧群峰耸立,排列若仙人,难怪此地以“仙人关”命名。

    一座雄关拔起而起,高约三丈,墙头每四隔丈设一座敌楼,楼内堆积着轰天雷与檑木等守城器械,随时可攻击靠近的敌军。

    最恶心的是,整道城池宽不过二十丈,北面城墙站上三四百名守军,就能堵个严严实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能称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还是只能硬打!

    道路太窄,攻城器械根本就摆不开,也只能增强武器的杀伤力了。

    赵朔又用了七天时间,将配重抛石车组装好。配重抛石车,加上三弓床弩,向着仙人关的城墙上猛轰!

    然后,趁着攻击的间歇,八旗各万户开始轮流攻城。就连夜间,抛石车和三弓床弩也不断袭扰,不给敌军趁夜修补城墙的机会

    激战十三日后,赵朔麾下的大军又死伤过三千,仙人关城墙也已经了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豁口,难以给守军提供太多的保护作用。

    最后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当夜晚间,三更天,仙人关内。

    “都准备好了吗?”桂如渊面色肃然,向曹友闻看来。

    曹友闻微微躬身,道:“准备好了。七方关、武休关的精兵都来了,再加上我带来的三万义勇、四万厢军,现在我军的精兵能达到九万。另外还有十万厢军在此,那就是十九万人。”

    虽然攻坚战一般来讲,对防守方有利。但是,赵朔用煤油加强版希腊火火烧杀金坪,用配重抛石车硬砸仙人关。

    宋军的伤亡着实不小。

    最近这一个多月里,宋国的精兵损失超过一万,厢军损失超过两万。好在曹友闻带着招募的三万义勇及时赶到,现在宋国在仙人关前线屯驻的精兵还是超过九万。

    曹友闻道:“现在已经有六万精兵,趁着夜色,登上了两侧的高山。只待桂帅一声令下,就全军举火。两座高山上的精兵向下猛冲,您率领主力部队从关内杀出,定能打赵朔一个措手不及!”

    桂如渊掰着手指算道:“赵朔麾下的汉军八旗,总共出现了六个万户的番号,这就是六万人。再加上赵朔的本部兵马,也就是七万多一点。这些日子,赵朔损兵折将不少,算他一万人。也就是说,他手中只剩下了六万精兵。”

    “而且,连绵征战,赵朔麾下大军,肯定甚是疲乏。我军兵多,轮换的也就多,比赵朔大军的体力更好。按说,今日夜袭,我军应该能赢的。”

    曹友闻满面都是兴奋之色,道:“那是自然。我军人数是赵朔的一倍,精兵数量也要多于他,还以逸待劳,焉有不胜之理?说到底,赵朔之所以攻城如此顺利,不过是靠的器械犀利罢了。如果真刀真枪的厮杀,他未必是我们的对手。”

    “说的也是,蒙古人夺了金国的抚昌桓三州的养马场,才能无往而不胜。而在这仙人关前,没有什么战马驰骋的机会,他应该占不了便宜。”

    “所以,时辰已到,桂帅快下令全军举火,开始反攻吧?”

    “呃……”

    桂如渊心中有些忐忑,算来算去,宋军都是赢面为多。但是,万一输了呢?

    赵朔攻城兵马展现的战力,着实让人吸一口冷气。曹友闻的解释是,那应该是赵朔最精锐的部队,八旗兵的平均战力肯定不可能如此强大。

    他说的,应该是对的吧?

    如果判断错了,四川精兵尽在于此,一旦战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当然,话说回来了,仗都打到这份儿上了,仙人关已不可守。

    桂如渊还能临阵变卦不成?

    桂如渊终于下定了决心,道:“传本帅的命令,全军举火!”

    “是!”

    曹友闻领命而去,

    不到半刻钟,仙人关城墙上,三百支火把几乎同时被点燃。

    紧跟着,

    仙人关内,仙人关南方的营寨内,三十万支火把,几乎同时燃烧起!

    陈仓道两侧的高山上,又是十二万支火把燃起!

    “杀鞑子!”

    “杀赵朔者,赏黄金万两!”

    “九十年前,吴王破金!今日,桂大帅破蒙啊!”

    ……

    宋军的呐喊声震耳欲聋,从仙人关内冲出,从两侧的高山上冲杀下来,向着赵朔的营地发动猛冲!

    这么多火把,自然也是曹友闻的小伎俩。

    每人两支火把,造成几十万大军的假象,令蒙古军心惊胆寒,一举建功!

    然而,曹友闻的这番布置,注定是抛媚眼给瞎子看了。

    赵朔麾下的主力部队,绝大多数都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悍勇敢战之士。百战百胜的经历,更是给了他们超强的信心。他们从来不会畏惧敌军人数众多,只会嫌弃敌军的脑袋太少,不够立功的。

    府兵也经过了一定的军事训练,知道宋国的厢军是什么德行。再加上有八旗兵撑腰,也能维持着镇定。

    赵朔登上瞭塔,仔细观察后,更是勾嘴一笑,道:“有意思,宋人这是把我当太阳汗了啊!”

    当初成吉思汗领兵攻打太阳汗时,就是命令蒙古人点燃三堆篝火,打击太阳汗以及他麾下大军的信心的。

    宋军之计,和当初成吉思汗的计策,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旁边护卫的塔儿浑提醒,道:“就算宋人的火把有诈,人数也相当不少了,王上还需赶紧传令,我军到底该应对。”

    “嗯,宋军的人数的确不少,恐怕四川的主力部队都出动了。桂如渊这是要孤注一掷啊!”

    赵朔想了一下,道:“传本王的旨意,深夜乱战,难辨敌我。今夜各部不需出击,死守营寨即可。待到拂晓时分,再听本王的号令,全军出击,一战灭他宋国的四川主力!”

    “是!”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3926/1284449.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