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193章 以为自己又行了,结果被彻底干懵了

第193章 以为自己又行了,结果被彻底干懵了




    耶律延禧派人来试探赵俣怎么才肯撤军。

    赵俣得知此事了之后,让韩忠彦直截了当地告诉耶律延禧派来的使臣,自己的条件始终都没变,将岁币和利息还回来,双方就可以议和。

    而且,韩忠彦特意提醒辽使,现在辽朝已经有足够的马匹、牛羊骆骡驴了,应该先把利息还来,以示议和的诚意。

    还有,岁币所缺的部分,应该去辽西京、辽中京、辽东京、甚至是辽上京去取,双方尽快交付岁币,开启议和。

    最后,韩忠彦代表赵俣警告辽使,赵宋王朝不拿到岁币和利息,绝不会议和,也绝不会撤军,双方还得继续打下去。

    很快,辽使就将赵俣的态度告诉给了耶律延禧。

    自从辽国的勤王之师从四方云集,宋军就撤到了宛平、析津一线,开始布置防线,为大战做准备。

    甚至就连赵俣的行营都开始加强防御工事的布置。

    值得一提的是,伺候赵俣的宫人,像李淳、崔念月等,以及萧瑟瑟、三位契丹公主、二十四位契丹贵族陪嫁女、三百名各族美少女,除了十个特别擅长骑马的被赵俣留下来,其她人全都被赵俣派稳妥之人护送回雄州行宫了。

    赵俣甚至都想将张纯、李琳这两个大肚婆也一块撤回雄州。

    可一来,张纯和李琳不想走。

    二来,张纯和李琳都还有用。

    三来,如果只是张纯和李琳这两个大肚婆,不管前线多乱,赵俣也应该能把她们带走,毕竟,赵俣手上有多支王牌军队,护送他们这点人回雄州应该不是问题。

    另外,赵俣将苏辙等原来派到燕京城中的赵宋王朝的官员也都给撤了回来,只留下赵良嗣和吕颐浩跟辽国交涉,看着辽国交付岁币以及利息。

    这此给了耶律延禧君臣错觉,让他们误以为,赵俣怕了辽国的勤王之师,辽国又行了,以及赵俣好处捞得差不多了准备跑了。

    因为是这么看待宋军的战略收缩的,此时耶律延禧对于还赵宋王朝的岁币以及利息,已经不再那么热心和迫切了,而耶律延禧后来答应给的那五万匹马,辽国方面更是提都不再提了,摆明了是想赖账不还。

    其实,在辽国方面来看,他们赖账也是有道理的。

    辽国已经交付的金银绢帛,祖宗以来宝藏珠玉等物准折,从民间收上来的各种珠宝古董,加上马匹、牛羊骆骡驴,再加上兵甲、战略物资、粮草,其总价值已经超过了他们辽国从赵宋王朝勒索的岁币了。

    更不用说,他们还将萧瑟瑟、萧普贤女、三位契丹公主、二十四位契丹贵族陪嫁女、三百名各族美少女送给赵俣,以及献上的珍禽猛兽、香药、茶、锦绮酒果、嫁妆之类。

    在耶律延禧来看,赵俣这次御驾亲征已经够本了,他们勒索了赵宋王朝上百年,也不过就得到这么多财物,赵俣一次就抢回去了,这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至于之前他们契丹人抢中原王朝的,又没有纪录在案,怎么能计算在内呢?

    总之,耶律延禧不想再往外掏了。

    这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去民间搜刮金银绢帛、珠宝古董的辽国官员停了下来,往赵宋王朝运送绢帛、各种宝物的车队也停了下来。

    对此,以韩忠彦、苏辙为首的保守派,觉得赵宋王朝应该见好就收,顺势跟辽朝议和,锁定胜局。

    但以曾布、蔡卞为首的激进派则认为,他们率领几十万大军在这,并且是屡屡打胜仗的情况下,辽国还想抵赖,等他们率领这几十万大军撤了,辽国不得立即派兵去增援西夏?

    而且,以曾布、蔡卞为首的激进派还认为,这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天赐良机,一旦错过了,燕云十六州可能就再也收复不了了,赵宋王朝可能永远也完成不了大一统。

    赵俣跟张纯和李琳商量。

    张纯说:“官家此次御驾亲征乃为牵制辽国,不教他干预西军收复西夏,今收复西夏之战正值关键时刻,岂能给辽国搅局之机?”

    赵俣也觉得,见识到了赵宋王朝的强大之后,耶律延禧君臣只要不蠢,就绝不能让赵宋王朝收复西夏,不然,只要等赵宋王朝消化了西夏,肯定会反手消灭辽国,完成真正的大一统。

    这可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基于此,现在撤军,很可能会让西夏在辽国的帮助下死灰复燃。

    所以,在章楶他们收复西夏之前,绝不能撤军。

    李琳则对赵俣说:“恁地麻烦作甚,今我神机军武器充足,可直接与辽军决战,彻底击溃辽军,量他再不敢挑衅我大宋。”

    李琳说得也很有道理,只要将辽国彻底打服了,以耶律延禧那怂到家的揍性,以后肯定会老老实实的,再也不敢挑衅赵宋王朝。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不可能得到,还得打一仗啊。’

    有了这个决定之后,赵俣将郭成、种朴等将找来,对他们说:“无须考虑政治因素,伺机而战,打胜有赏……”

    得了赵俣的命令,早就想好好打一仗的宋军,开始积极备战……

    ……

    随着天德、云内、朔、武、应、蔚等地的番汉精锐骑兵,东北招讨司,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室韦王府,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南女真国、北女真国大王府、女真国顺化王府、黄龙府女真大王府、鸭渌江女真大王府的女真精兵,完颜盈歌、完颜阿骨打父子所带的精锐生女真兵陆陆续续全都到了燕京城下,辽国的军队已经超过了七十万,而且其中有一半是骑兵。

    来自不同地方的勤王军积聚在燕京城外,互不相属,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各军将无法协同作战。

    耶律和鲁斡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上奏,请求耶律延禧下旨,让所有勤王军听从他的节制。他对耶律延禧说:

    “勤王之师集者甚众,兵家忌分,节制归一乃克有济,愿令霞抹等听臣节制。”

    耶律延禧降下御笔说:“驸马老而知兵,职位已高,可为皇太叔副也。”

    耶律和鲁斡以为,耶律延禧的意思是要让萧霞抹担任副元帅,听他的调遣。

    耶律和鲁斡暗自感叹耶律延禧的英明,裁处得当。

    可是,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萧奉先对耶律延禧说,这么安排很不妥,不能让耶律和鲁斡拥兵太重,以造成专权,别忘了,耶律和鲁斡可是耶律淳的父亲,他父子军权太重,会威胁到皇权,军权应适当分开,以相互制衡。

    耶律延禧觉得萧奉先说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耶律延禧将勤王之师分开,让耶律和鲁斡统帅一部分,让萧霞抹统帅一部分,末了,耶律延禧还让萧奉先的亲弟弟萧嗣先统帅了一小部分,用以制衡耶律和鲁斡和萧霞抹。

    再加上,耶律延禧亲自统帅的皮室军、属珊军、宫分军等军。

    辽军就被分成了四大部分。

    耶律和鲁斡、耶律淳父子所统帅的辽军屯于城东南,萧霞抹所统帅的辽军屯于城西南,萧嗣先所统帅的辽军屯于城北,耶律延禧继续坐镇燕京城。

    为防止另外三部辽军争权内斗,耶律延禧屡次申敕耶律和鲁斡、萧霞抹、萧嗣先,不得侵紊。

    可辽国的兵权节制已分为三部分,不相统一,三方计划采取行动时,往往托以机密,不向另外两方通报。

    这就导致,自兵权分开后,耶律和鲁斡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名存实亡,实际上掌握这个权柄的人是耶律延禧。

    从维护皇权上来看,耶律延禧这么干,也无可厚非。

    可要是从帅军打仗上来说,这已经犯了兵家大忌。

    耶律和鲁斡很失落。想他们父子一心为辽朝,连没过门的儿媳都送给了敌人,不想竟然还被怀疑。

    这让耶律和鲁斡意兴阑珊,每日在军中饮酒作诗,将统军的事丢给耶律淳。

    耶律延禧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样下去会出事,他见己方兵强马壮,胆怯懦弱的心理有所改变。

    后来,当耶律延禧听使臣说,不拿全岁币及利息,赵宋王朝绝不会跟辽国和谈,还会继续打下去,十分气愤,赫然开始有用兵之意。

    在接下来的御前会议上,以耶律和鲁斡和耶律淳父子、萧霞抹为首的主战派,意见很明显占据了上风,得到了耶律延禧的有力支持。

    会议初步确定了,要击败宋军挽回耶律延禧和辽国的颜面,甚至做了相应的军事部署。

    但以萧奉先为代表的议和派对于用兵疑虑重重,他们以为,出兵攻击宋军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一旦失败,前边的和谈努力都将前功尽弃,而国家也将面临沦丧之危。

    将相之间,在国家大政方针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本来应该是辽国朝廷的绝顶机密,但奇怪的是,此事很快就在辽国朝廷上下传播开来,辽国的官员以及燕京城中的敏感人士对此都议论纷纷,说三道四,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其实,辽国之所以战和不定,原因都在耶律延禧这里。

    以前由于军力不足,连战连败,耶律延禧被困在了燕京城中随时都有可能成为阶下之囚,为免遭沦丧,耶律延禧因为恐惧、害怕,才采纳萧奉先等人的建议热衷于议和,曾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搜括金银绢帛、珠宝古董,希望花钱买和平。

    而现在,辽国的勤王之兵已来了七十多万,双倍于宋军,特别是他们辽军多是骑兵,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只要小心一些,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耶律延禧觉得他的腰杆可以硬起来了,所以,他现在又热衷于向宋军开战,希望用武力驱逐宋军,把他丢掉的面子给找补回来,让他可以站起来,像一个真正的皇帝。

    耶律延禧从一味求和,迅速转变为一心开战,其转变速度虽然有些快,但并不违背人性情理和基本逻辑。之前,他为了自己苟活,连怀了孕的爱妃都送出去了,甚至亲自跟韩忠彦说好话,要多丢人有多丢人。如今有机会找回场子,他肯定求战心切。

    只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耶律延禧对找回场子重新站起来有些过于迫不及待了,他竟然在一天之内五次派人去催促耶律和鲁斡早日出兵。

    耶律和鲁斡尽管心灰意冷,但还是很冷静很沉稳的,他始终坚持,绝对不能跟宋军决战,甚至会战都不能打,只能利用骑兵的机动性打骚扰战、打非接触战,不然辽国很有可能会吃他们承受不起的大败仗。

    耶律和鲁斡的表现令耶律延禧很失望,耶律延禧于是又将希望寄托在萧霞抹的身上。

    萧霞抹认为这是他取代耶律和鲁斡掌握辽国最高军权的天赐良机,所以表示:“臣愿亲领大军夜叩宋主御营,生擒宋主,以雪前耻!”

    耶律延禧大喜,当即向萧霞抹许诺:“若成功,当授王。”

    耶律延禧甚至还和萧霞抹计划好,万一劫营失败,萧霞抹就把责任全都扛下,表示这都是他擅自做主,跟耶律延禧无关。

    耶律延禧大为感动,认为萧霞抹才是辽国最大的忠臣,中流砥柱。

    为了确保能劫营成功,耶律延禧特意找萨满祭司占卜了个黄道吉日。

    结果,萨满祭司占卜出来,十月十一是得胜之日。

    萧霞抹于是决定三日后的夜里前去斋宫劫营。

    三日后的深夜,没有月光,夜色漆黑。

    萧霞抹按照预定计划,率领两万精锐悄然出发,前去斋宫御营劫营,想要捉了赵俣,完成此战的逆转。

    可萧霞抹部连劫二寨皆空。

    到了第三寨,宋军已经全副武装地等着辽军了。

    没给萧霞抹反应的机会,三千静塞军就冲向了两万辽军。

    宋初时,赵宋王朝缺马,无法组建大规模骑兵军团。

    后来,赵光义北伐得马四万匹,亲自督建了赵宋王朝历史上最强的一支骑兵部队——静塞军。

    此军满员三千人,一人五马,骑士均是塞北易州人,能开二百斤的硬弓,剽悍异常。而马匹也都是清一色的良驹,从军士到战马全部披重甲,兵器除了弓箭外,全部配钩连长枪。

    这支骑兵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在历次对辽军作战中,未尝败绩,屡次正面打败辽国最强的王牌军队铁林军。

    但这支王牌军队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这次,赵俣从燕京城中勒索到了大量好马,尤其是得到了耶律延禧的三千匹可以日行五百里的宝马良驹,又得到了辽国铁林军的装备。

    于是,赵俣大手一挥,复活了静塞军,以西军猛将杨可世担任统制。

    此战,便是静塞军的第一战。

    就见,在杨可世的率领下,静塞军奔跑起来,大地也随之震动起来。

    没有战鼓,但这威势,却比战鼓更加震慑心魄,那轰隆的响声仿佛数万个惊雷一起爆发!!!

    马蹄声如雷鸣般轰鸣,卷起阵阵尘土,遮蔽了夜空,仿佛将天地都融入了一片混沌之中。

    萧霞抹见状,心中大惊,他万万没想到宋军竟有如此精锐的具甲骑兵,更没想到他们会在此时此地严阵以待。

    萧霞抹急忙下令辽军后撤,但已经来不及了。

    静塞军如同锐利的刀锋,瞬间切入辽军阵中,所向披靡。长枪如林,钩连交织,将辽军精骑纷纷挑落马下。血光四溅,惨叫声此起彼伏,夜色被染得通红。

    萧霞抹奋力挥舞着手中的长刀,试图稳住阵脚,但辽军已陷入一片混乱。

    萧霞抹心中明白,此战已败,再不退走,恐怕就要全军覆没于此了。

    于是,萧霞抹高声呼喊,命令残余的辽军向后退去。

    然而,宋军岂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静塞军在后紧追不舍,犹如猎豹追逐着疲惫的羚羊。

    辽军将士心中惊恐万分,只恨自己不能生出翅膀飞离这片死亡之地。

    更让辽军绝望的是,一通战鼓过后,埋伏在路两旁的神机前军和神机后军,突然以神臂弓、虎蹲炮、轰天雷等武器大量杀伤辽军。

    萧霞抹就死于宋军的这波攻击当中。

    此战,辽军大败,宋军追击到了前线,看到来接应萧霞抹的耶律余睹部辽军,才停手。

    此役,宋军共斩首九千,俘虏了七千余,获马一万多匹。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没有!

    同一时间,在副都统种朴的亲自率领下,宋军的十几支骑兵,一夜里迂回近百里,在天快亮的时候,迂回到了群龙无首的萧霞抹部军寨的侧方,就在萧霞抹对赵俣的御营发动奇袭的同时,他们也对萧霞抹部军寨发动了奇袭。

    种朴令宋军侦察兵潜入萧霞抹部军寨,在萧霞抹部军寨的寨后放火。

    看到火光,宋军擂鼓呐喊,全线出击。

    萧霞抹因为没考虑过他的劫营会失败,更没想过他会战死,对其所统帅的辽军并没有太妥善的安排。

    其部副都统耶律余睹,又率领三万精锐骑兵,摸到前线,接应萧霞抹。

    这就导致,萧霞抹部军寨没有了总指挥。

    更为关键的是,辽军被耶律延禧分成四部,互不统属,另外三部辽军也没有策应萧霞抹部辽军的意思。

    结果,遭到奇袭了之后,萧霞抹部军寨顿时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而陷入一片慌乱,士兵们惊慌失措,不明所以地四处奔逃。火舌肆虐,舔舐着营帐,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烟雾弥漫,夹杂着焦糊味和血腥气,令人窒息。

    种朴率数万宋军轻骑兵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他们冲破寨门,边放火,边与混乱中的辽军展开肉搏。宋军的刀光剑影在火光中闪烁,如死神之镰,收割着一条条生命。辽军失去指挥,各自为战,根本无法抵挡宋军凌厉的攻势。

    顷刻之间,十几万辽军一片混乱,辽军纷纷溃逃,丧失了战斗力。

    宋军随后掩杀,马不停蹄地追击辽军。

    种朴此刻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能给这支辽军以喘息之机,必须穷追猛打,彻底击溃,乃至消灭这支辽军!

    辽军丢盔卸甲,逃到了高粱河。

    不想,宋军在此处也设置了埋伏。

    见辽军逃来,府州折家的少主折可求,一声令下,伏兵四起。

    辽军无心恋战,只顾拼命夺路而逃。

    在这场战斗中,折可求部三千折家军便射杀了五千多人,高梁河的水都被鲜血给染红了。

    折可求无心打扫战场,踏着委弃遍地的战利品,下令士兵抄小路实行平行追击。

    在高粱河的上游,折可求所部又抄到了辽军的前头。

    只可惜,折可求所部人马不多,面对着大群大群溃逃的辽军,他也无力将其全部吞掉。

    折家军只是尽力掩杀,追逐百余里,一直追杀到马跑不动了,才鸣金收兵……

    ……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4088/128443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