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尘中觅仙踪 > 第二十七章:青溪远去道心传

第二十七章:青溪远去道心传


渭水的晨雾里,第一次没有了青溪先生的身影。

王砚蹲在渡口的礁石上,手里握着那支竹鱼竿——青溪先生昨夜留下的,竿身上的“广成”二字被摩挲得发亮,尾端还系着个小小的锦囊,里面装着半枚贝壳,是当年王砚初学御物时用过的那枚。

“先生走了?”鹤鸣老汉扛着草靶子走来,草靶子上的糖葫芦沾着晨露,红得透亮。他往王砚身边一坐,递过一串,“昨晚我见他往终南山方向去了,竹笠上的霜比往日厚,像是早就打定主意要走。”

王砚咬了口糖葫芦,甜香里带着点涩。他想起昨夜青溪先生的话:“道有传承,守土有责。我守了三百年,该换你了。”当时他还追问“去哪里”,先生只笑了笑,说“去看看别的渡口”。

“他可不是偷懒。”绣坊老板娘提着竹篮路过,篮子里装着刚绣好的平安符,“今早去城隍庙,见老乞丐在烧黄纸,说青溪先生是去补终南山的封印了——邪灵虽除,封印的裂纹还在,得用他的修为去填。”

王砚摸着竹鱼竿,忽然明白先生为何选在此时离开。阴水婆婆已除,钦天监的疑云已散,咸阳城的红尘阵稳如磐石,他早已不是那个需要事事提点的举子,而是能独当一面的守护者。这离开,不是告别,是传承。

“东家,县太爷的管家又来了,说要幅《渭水安澜图》,挂在衙门口镇宅。”小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里捏着张订单,“还说要您亲笔题字,就写‘国泰民安’。”

王砚站起身,竹鱼竿在手里转了个圈,竟有几分青溪先生当年的模样。“回铺里画。”他往回走,脚步轻快,“让管家等着,我这画里,得有真东西。”

铺子里的案上,早已铺好了上好的宣纸。王砚磨墨时,引了丝灵泉灵气进去,墨汁顿时泛着淡淡的光。他提笔落下,先画渭水,用侧锋扫出波浪,再以中锋勾勒堤岸,岸边的芦苇用细笔点染,竟真有风吹草动的意趣。

画到渡口时,他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添了个模糊的身影,坐在礁石上,戴着竹笠,像在垂钓,又像在看水。小三凑过来看,挠挠头:“东家,这身影看着眼熟,是青溪先生吗?”

“是,也不是。”王砚蘸了点朱砂,点在远处的城隍庙顶,像盏不灭的灯,“是每个守着这片水的人。”

画成时,已近午时。县太爷的管家捧着画,啧啧称奇:“王掌柜这画,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方才在铺子里待着,竟觉得浑身暖和,像是泡了热水澡。”

王砚笑了笑,没解释——画里的每一笔都凝着他的气,混着满城的烟火气,自然能安神。他送管家到门口,正撞见瞎眼老乞丐的土狗叼着个布包跑来,布包里是块温润的玉,正是青溪先生修复好的那半块镇邪碑碎片。

“老乞丐说,这是青溪先生托土狗送来的。”小三解开布包,里面还有张字条,字迹清隽,是青溪先生的手笔,“‘道在己心,不必外求。红尘即道场,守好眼前人,便是修行’。”

王砚握紧那块玉,玉上传来熟悉的暖意,像先生的手按在他肩上。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初遇时,先生掌心的水球,落在眉心的暖意;想起教他观物时,芦苇丛里的青气;想起月下决战时,玉尺上爆发出的金光……原来那些瞬间,早已把“道”字刻进了他心里。

傍晚关店时,渭水的晚霞烧得正艳。王砚提着竹鱼竿,往渡口走去。他学着青溪先生的样子,把鱼竿插进礁石缝里,竿尖垂向水面,没有鱼饵,却像在钓着什么。

风吹过水面,带着芦苇的清香。王砚望着远处的终南山,仿佛能看见青溪先生的身影,在云雾里渐行渐远,却又像从未离开——他的道,他的守护,早已化作这渭水的潮声,这满城的烟火,融进了他的笔底,他的心里。

“先生,您看。”王砚轻声说,像在对空气对话,“这水还在流,这城还在闹,我会守好的。”

水面泛起涟漪,像是回应。竹鱼竿轻轻晃动,竿尖的水珠滴落,在礁石上晕开个小小的圆,像个未完待续的句点。

王砚笑了笑,转身往回走。巷口的灯笼亮了,卖豆腐的张叔在收摊,绣坊的灯光透着暖黄,鹤鸣老汉的糖葫芦在暮色里闪着光。这寻常的人间,正是他要画下去的道。

青溪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道,在这红尘里扎了根,发了芽,会随着渭水的潮声,伴着满城的烟火,一直传下去。


  (https://www.2kshu.com/shu/94270/49386055.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