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我反对!
推荐阅读:韩综:1997半岛之王 美漫:暮年金刚狼,想干嘛就干嘛 刚入职,公司全是前女友? 我还没出生,女帝就想上门求亲 重生盘龙,我吞了主神格 临渊问道 美漫:从黑袍开始,交友就变强 都二十一世纪了,才捡到传国玉玺 大帝世家穷养我?可我悟性逆天啊 让你契约先祖,你召唤神话蓝星?
而某个保守派电台热线节目,此刻主持人更是用充满煽动性的语气咆哮着:“这是赤裸裸的入侵!金融领域的‘珍珠港事件’!
国会山的绅士们还在等什么?必须立刻加强对这类交易的审查,保护我们美国的金融堡垒!”
很显然,这些骄傲的美国人,尤其是那些沉浸在“美国世纪”辉煌旧梦中的一部分群体,对于任何可能挑战其固有秩序和“纯洁性”的变化,都抱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与排斥。
与这些沉浸在“美国堡垒”焦虑中的部份本土美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还有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正以截然不同的心情关注着这场远在曼哈迪逊大道的金融盛宴。
纽约,唐人街。
午后的阳光透过略显陈旧的招牌,洒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金门餐厅、合记餐厅、广昌隆杂货、东方书店……
多家店铺的电视机不约而同地调到了直播财经新闻的频道。
当林浩然与沃尔特·瑞斯顿握手,接过那块象征权力与认可的董事铭牌时,屏幕前聚集的华人华侨们爆发出了一阵难以抑制的激动。
“看到了吗?林浩然!我们华人!我们华人也能进入花旗银行权力中心,进入华尔街的核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国语,指着电视屏幕,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在这条街上经营餐馆四十余年,见惯了风雨,也深知华人在主流社会向上攀爬的艰辛。
“了不得!真是后生可畏!这是历史性的突破!给咱们华人长脸了!”旁边一位穿着唐装的老伙计朗声笑道。
对他们这一代移民而言,看到同胞在曾经高不可攀的西方金融圣殿中占据一席之地,那种扬眉吐气的感觉,难以言表。
不仅仅是年长者,年轻的华裔面孔也同样兴奋。
几个在附近金融机构做初级分析师的年轻人,趁着午休时间聚在茶餐厅里观看直播。
“太牛了!林浩然这算是捅破天花板了吧?”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华裔年轻人压低声音,但眼中的兴奋掩藏不住。
“以前总觉得我们做到副总裁就算到头了,核心管理层想都不敢想,他现在可是执行董事,有实权的!”
“何止是天花板,他这是直接在那间‘董事会议室’里放下了我们华人的椅子,这会给后面的人铺路吗?
至少,以后那些白种人再看我们,眼光会不会不一样点?”另一个女孩接口道,语气中带着憧憬。
这种自豪感,并不仅限于纽约唐人街。
在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
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林浩然的名字和他在花旗银行的任职,都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像一股暖流,在华人社区中传递着鼓舞与希望。
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奇才的成功,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
这象征着华人群体在美国社会经济领域中,正在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能见度。
大家议论纷纷,将林浩然视为华人地位提升的标志性人物,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资本市场,永远是最敏锐的试金石。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花旗银行的股票在任命消息正式公布后,同样经历了戏剧性的一幕。
开盘初期,股价应声下挫超过3%,抛盘涌出,清晰地反映了部分投资者最初的疑虑与恐慌。
这些美国股民对未知的非美籍核心决策者的本能排斥,以及对这笔复杂交易背后动机的揣测。
毕竟,在众多美国人内心中,实在难以理解,花旗银行这一全球金融领域的巨头、美国金融界的骄傲象征,为何竟会选择让一名连美籍都不是的华人出任执行董事,使其跻身花旗银行的权力核心?
在他们看来,花旗银行的这一决策,无疑是个昏招,玷污了花旗银行在金融界的神圣地位。
然而,转机随着林浩然在记者会上的表现而到来。
当电视直播画面里,他从容不迫地用流利英语阐述全球化视野,以逻辑清晰、格局宏大的回应化解尖锐质疑时,市场的情绪开始悄然转变。
紧接着,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财经节目迅速跟进,深度梳理并报道了他那堪称传奇的商业履历。
这份履历的精彩程度,足以让最苛刻的投资者也为之侧目。
从伦敦大学商学院毕业不久便闯入香江商界,短短数年,不仅完成了对多家本地商业巨头的收购,更在与怡和等老牌英资洋行的交锋中屡屡胜出。
他精准把握全球宏观趋势的能力更是令人惊叹,石油危机前囤积原油,黄金暴涨前杠杆做多期货,尤其是早期投资苹果公司并在上市后套现,豪取超过三十倍回报的经典之战……
这一系列宛如“神谕”的操作,共同勾勒出一位眼光毒辣、决策果决的商业奇才形象。
“难以置信,但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么他的加入,对花旗而言恐怕是利远大于弊。”交易大厅里,有基金经理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新闻摘要,喃喃自语。
市场的天平彻底倾斜。
随着林浩然的形象从一个“神秘的年轻华人”转变为“拥有点石成金之手的商业天才”,花旗银行的股价开始止跌回升,买盘逐渐占据上风。
最终,收盘时股价不仅收复全部失地,反而逆势微涨了3.5%。
这一跌一涨的“√”型走势,生动地诠释了资本市场从怀疑到接纳,甚至开始期待的过程。
这一刻,许多先前困惑于花旗为何愿意付出如此高昂代价,包括为何收购海丰银行和授予核心董事席位的人,仿佛豁然开朗。
在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与一个潜在的、可怕的竞争对手之间,任何一个理性的商业机构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显然,沃尔特·瑞斯顿领导下的花旗银行,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海丰银行的资产,更是林浩然本人所代表的那种锐意进取的商业智慧、对新兴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近乎传奇的增长动能。
他们将一个可能在美国市场与自己激烈竞争的强敌,变成了同一战壕里的强大伙伴。
这笔交易,从一开始,就看准了人。
……
发布会结束后的喧嚣犹在耳畔,但林浩然并未沉浸在进入这个金融帝国权力核心的喜悦中。
他自然知道,媒体面前的应对更多是姿态和宣言,真正的考验在于接下来如何彻底融入花旗银行董事局这个小团队里。
特别是这次的执行董事位置,是他强行要求的,并不是花旗银行主动给的。
所以,必定有很多花旗高层内心并不服气,甚至抱有抵触情绪。
而就在今天下午,他便要迎来作为执行董事的首次正式会议,花旗银行季度执行董事会议。
这也是他首次以花旗银行执行董事的身份,踏入这个真正决定花旗这艘金融巨舰航向的核心指挥室。
发布会结束后,沃尔特·瑞斯顿在花旗银行的一个高层大厅中组织了一场欢迎宴席。
宴席上主要的目的,便是让林浩然这位新任执行董事与花旗银行其他核心管理相互认识。
午宴结束回酒店稍事休息后,林浩然在利国韦的陪同下,再次步入花旗银行总部大厦。
与上午发布会现场的媒体云集不同,通往顶层董事会议室的路上显得格外安静。
厚重的地毯吸收了脚步声,只有偶尔擦身而过的、衣着考究的高级职员投来好奇而克制的目光。
利国韦低声提醒:“老板,根据议程,下午的会议主要讨论三个议题:前三季度全球业务总结、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管理评估,以及关于应对当前美国经济形势及潜在市场机会的战略布局。”
林浩然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走廊两侧悬挂的、记录花旗百年历史的黑白照片,眼神平静无波。
下午两点五十分。
当林浩然携利国韦在约翰·里德的带领下,走进花旗大厦一个豪华的会议室时,会议室内的交谈声略微一滞。
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六七个人,除了上午见过的董事长沃尔特·瑞斯顿,其余几位皆是花旗银行手握重权的执行董事,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是典型的华尔街权力精英模样。
这些人,不少背后都代表着一个个实力强大的财团,一个个独立的利益群体。
沃尔特·瑞斯顿见到他,马上站起身来露出一个公式化的笑容:“林先生,欢迎参加您的第一次执行董事会议,请坐。”
他指了指会议室尾端一个空着的位置,示意那个位置是林浩然的。
林浩然从容落座,利国韦则在他侧后方的旁听席坐下,迅速打开笔记簿。
很快,会议室又陆续来了三四个人,他们进来的时候,都会先以审视的目光看一眼林浩然,然后才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
当时间来到下午三点整,会议室那厚重的大门被关上。
“各位,今天这场会议,很高兴我们这里又来了新伙伴,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林董事!”沃尔特·瑞斯顿作为董事长,第一时间带头鼓掌,脸上挂着职业化的微笑。
稀稀拉拉的掌声在会议室里响起,明显带着敷衍。
有些董事甚至只是象征性地拍了两下手就停了下来,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林浩然。
显然,他们对林浩然这位华裔的加入,并不感冒,更多的不过是卖约翰·里德这位副总裁,以及沃尔特·瑞斯顿这位董事长一个面子,最终同意了这笔交易罢了。
利国韦有些忿忿不平,觉得这些花旗高层太不给他老板面子了。
不过,林浩然倒是早已经有心理准备,他知道,想要让这些骄傲的美国人彻底接纳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非,他做出了让他们不得不服的贡献,或者,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远超他们的远见。
在此之前,任何的轻慢与审视,他都已经预料到,所以并没有因此而生气。
他面色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向在座的各位董事微微颔首致意,仿佛完全没有察觉到那稀落的掌声和审视的目光中所蕴含的意味。
“林先生在我们花旗银行最关键的转型时期加入,相信他丰富的商业经验将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角。“沃尔特·瑞斯顿继续说道,“那么,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议程。“
会议的前半段按部就班地进行。
各部门负责人通过图表和数据汇报业绩,讨论风险敞口,气氛专业但对林浩然而言略显沉闷。
林浩然与利国韦大多时候保持沉默,专注倾听,只在涉及亚太区业务时,偶尔提出一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展现了他这边对区域市场的熟悉,这让几位原本对他只是礼貌性关注的董事稍稍侧目。
然而,他依然能感觉到几道并不友善的视线。
坐在他对面的一位名叫查尔斯·怀特的董事,负责商业银行板块,从林浩然进门起就没给过好脸色,眼神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淡淡的排斥。
另一位名叫苏珊·兰开斯特的女董事,主管合规与法律事务,虽然表情管理得更好,但偶尔瞥过来的目光也带着疏离和谨慎。
林浩然心下明了,这些反应实属正常。
自己一个“空降”的年轻人,还是外籍,骤然跻身这个核心圈子,触动某些人的奶酪或单纯引发固有的偏见都在情理之中。
他并不急于辩解或讨好,价值的认可需要时间和实绩。
会议进行到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议题,关于美国当前经济形势及花旗的应对策略。
负责全球市场业务的董事理查德·米勒,是一名中年男人,走到投影幕布前,开始阐述他的分析。
“先生们,女士们,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经济转折点,高通胀、经济停滞,这‘滞胀’的泥潭让政府和民众都苦不堪言。
但是,我认为,曙光已现!”他手中的长棍指在幕布上显示的新经济政策纲要。
“里根总统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我们姑且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其核心是供应学派理论的大胆实践!
首先是大规模减税,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将从骇人听闻的70%降到28%,企业税率从46%降至33%!这必定会极大地刺激投资和生产积极性!
同时,控制货币供应以抑制通胀,缩减政府开支,放松管制等等,这一套组合拳,必将重新激活美国的经济引擎!”
米勒越说越兴奋:“逻辑非常清晰,减税增加企业和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企业利润上升->经济复苏->股市大涨!
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我认为,我们应该立即、果断地调整投资组合,加大对美股,特别是对减税受益最大的制造业、金融和消费板块的配置!
这是一场即将到来的盛宴,作为美国金融巨头,花旗必须抢先布局,占据最有利的位置!”
他的观点得到了在场多数董事的认同或默许。
有董事更是直接附和:“理查德分析得没错!现在是贪婪的时候,而不是恐惧的时候,我们应该动用自有资金和引导客户资金,大举进入股市。
历史会证明,这是明智之举。”
股市投资,同样是花旗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乐观和跃跃欲试的情绪。
就连瑞斯顿和里德也频频点头,显然在情感和初步判断上倾向于认同这个主流观点。
在今年初,里根便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这个计划的要点主要有四个:
一是削减财政开支,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二是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大幅度减少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三是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四是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些政策至今尚未落实,但作为花旗银行的各位高层们,自然知道,此事并不是空谈,而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作为花旗银行,全美十大财团之一,他们所知道的内幕,要比普通老百姓的多得多!
正因如此,理查德·米勒的乐观分析才显得如此具有说服力,仿佛已经看到了政策落地后股市腾飞的景象。
然而,坐在一旁的林浩然,眉头却微微蹙起。
米勒的分析听起来逻辑自洽,充满诱惑,但作为穿越者,他脑海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信号!
前世,在大学的时候,他恰好详细地研究过里根经济学。
他清晰地记得,所谓的“里根经济学”在推行初期,并未能立即扭转乾坤。
反而因为紧缩货币政策导致利率高企,叠加市场对庞大财政赤字的担忧。
美国股市在政策推行后不久,不仅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大涨,反而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下跌,经济在短期内甚至陷入了更深的衰退。
直到几年后,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才真正走出阴霾,开启牛市。
如果花旗此刻贸然重仓杀入,很可能抄底抄在半山腰,面临巨额浮亏,这对于刚刚完成重大收购、需要稳定业绩的花旗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众人讨论渐趋热烈,几乎要形成一致决议时,林浩然突然举起了手,朗声说道:“我反对!”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
甚至就连利国韦,都有些惊讶地看着自己老板。
毕竟,这种有关美国经济政策的议题,他这位香江金融专家都插不上话,只能作为一名旁听者。
可老板居然直接站出来反对,而且是在第一次参加执行董事会议、面对几乎一边倒的乐观情绪时。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自信!
沃尔特·瑞斯顿有些意外,但还是点了点头:“林先生,你有什么看法?”
林浩然站起身,他没有看会议桌上那份关于美国近期经济政策的资料,而是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董事,最后定格在理查德·米勒身上。
“米勒董事的分析非常精彩,逻辑也看似无懈可击。”他先给予了礼节性的肯定。
但话锋随即一转,继续说道:“但是,请允许我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我认为,基于这套‘完美逻辑’就断定股市即将大涨,并据此进行大规模激进布局,可能过于乐观,甚至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此话一出,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查尔斯·怀特更是毫不客气地发出一声轻嗤。
林浩然不为所动,继续说道:“首先,我们关注到了减税的刺激作用,但可能低估了其副作用和执行的复杂性。
大规模减税必然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短期内锐减,而控制货币供应紧缩银根又会使利率维持在高位。
一边是可能扩大的财政赤字,一边是高企的利率,这两者结合,对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实际盈利能力的提升,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我认为需要审慎评估。”
他顿了顿,看到几位董事露出了思索的表情,便继续深入:“其次,市场情绪和预期。各位,市场并非完全理性的机器,当前通胀高企,民众和企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并未真正恢复。
一套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新政策,其效果存在滞后性,在实体经济数据真正、持续地好转之前,市场很可能因为对赤字、高利率的担忧,而选择用脚投票。
股市反映的是预期,当现实与过于乐观的预期产生落差时,调整是必然的。”
“最后,我想提醒诸位关注一个关键指标,利率!美联储为了对抗通胀,是否会持续维持甚至进一步提高利率?
在高利率环境下,无风险收益率提升,对股市估值是直接的压制,资金是会流向预期收益不确定的股市,还是稳定的国债市场?这值得我们深思。”
他看向理查德·米勒:“米勒董事,您提到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许在长期是成立的,但金融市场往往死于对短期判断的过于自信。
我认为,花旗现在需要的不是激进的‘贪婪’,而是谨慎的‘观察’和‘防御’。
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风险敞口,等待政策效果更明确的信号,以及市场真正企稳的证据出现后,再考虑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现在重仓入场,时机可能远未成熟,所以,我反对花旗银行在这个时候大举进入股市。”
林浩然的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
林浩然的发言条理非常清晰,直指“里根经济学”初期的核心矛盾和潜在风险。
这与他上午在发布会上展现的全球化视野不同,此刻他展现的是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5518/128382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