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虎枭 > 第315章 南迁移民

第315章 南迁移民


下午,甘宁回到了府中,他在书房火盆前坐下,伸手烤火,火热的炭盆迅速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这时,妻子大乔端着一盏参茶走了进来。

    “夫郎,趁热喝吧!”

    甘宁接过茶盏,慢慢喝了一口,滚烫的茶液顺着喉咙滑下去,体内迅速变得暖热起来。

    “夫郎,听说谈判结束了?”大乔若无其事问道。

    甘宁点点头,他知道妻子想问什么,谈判结束,也意味着甘曹联姻也敲定了。

    “我给你说一声,联姻的曹操女儿不是曹雅,是她妹妹曹节。”

    大乔愣住了,这段时间她一直在研究商行大管事给她带来的情报,曹雅,十六岁,身材略微高胖健壮,擅武技,能挽弓射箭,这些信息她早已研究得烂熟,也想好了各种相处的模式。

    不料丈夫一句话,便推翻了她这些天的研究。

    “为什么换人?”大乔不解。

    “曹雅已是孙权的未婚妻,孙权刚亡,再用她继续联姻,名份上有失国体,是对我个人和西楚的不敬。”

    甘宁说得轻描淡写,大乔立刻懂了,政治联姻不看感情,更看重形式和体面,望门寡嫁个人可以,但作为政治联姻确实不妥。

    “那这个这个曹节是.是什么样子?”大乔结结巴巴问道。

    甘宁摇摇头,“我也不了解,没见过,只知道她是曹雅的妹妹,曹操的四女儿。”

    “曹雅的妹妹!”

    大乔大脑立刻转动,她立刻抽丝剥茧般提取一些关键信息,曹雅才十六岁,那这个曹节最多也就十四五岁,然后呢?似乎也没有什么可用的信息了。

    甘宁将空茶盏放在桌上,又对妻子道:“她前天已经从合肥出发,快船的话,后天或者大后天抵达柴桑,你给她收拾出一个院子吧!”

    大乔愣住了,这么快就来了,为什么?她又不是私奔,为什么不等六礼完毕,再风风光光迎亲接来?

    甘宁仿佛知道她的心思,淡淡一笑,“曹操为了让我相信他的诚意,便把女儿先质于我府上,等六礼快结束后,再送去江东兄长曹植那里,从那里迎娶过来。”

    ‘人质!’大乔忽然有点明白了,她犹豫一下又道:“她的年纪可能还小。”

    “我知道,嫁娶也只是名份而已,联姻需要。”

    “好吧!我去准备收拾一下空院子。”

    甘宁府上一共五座院子,最后一座空院子终于要用上了。

    随着停战协议签署,双方都开始迅速履行条约,尤其是曹操,他急于北撤,更是将各种条约履行得极为迅速,江夏郡和庐江郡的曹军火速撤离,舒县的一万驻军在一夜之前撤离,迅速向合肥方向撤退,没有大车辎重,每个士兵携带了粮食和物资,撤退得非常仓促。

    随着曹军撤退,暂留在江南的官员开始迅速回归,在士兵和留守官员的协助下,开始重建秩序,对这样官员而言,他们真正的考验是即将到来的难民安置潮。

    最瞩目的义阳三关也同样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空关,大量难民开始浩浩荡荡向江夏郡转移。

    汝南郡七县的两万六千户难民是这次停战协议中的核心,也是甘宁愿意签署停战协议的真正原因。

    不过最终的难民人数也在不断变化,刚开始统计难民是两万六千户,随着难民在南下义阳三关过程中,又有很多新难民听说迁徙去江夏郡和庐江郡,他们也放弃了家园,跟随难民队伍南下,而两千多名老人和体弱者受不了冬天的寒冷,而在迁徙途中去世,大量难民增加,又有不少难民病逝,最终进入江夏郡难民大营的人数为三万一千四百户,人口二十三万人。

    临时难民营设在安陆县北,由诸葛瑾和吕范负责这次难民的安置,时间非常紧迫,必须赶在春耕前按照妥当难民。他们二人分工明确,诸葛瑾负责江夏郡按照,吕范负责庐江郡按照,他们手下有官员有士兵,有船只、粮食、帐篷以及各种资源。

    每个人都如陀螺一般高速运转着,每天都有一批批百姓离开难民营,前往安置各县,庆幸的是,江夏郡和庐江郡有大量的空房,都是当初迁徙去南方的百姓留下来的,虽然屋内空空荡荡,但至少四壁和屋顶还在,还可以栖身。

    原本空旷的原野里开始出现百姓的身影,他们在有些荒芜的农田里拔草、翻耕、施肥,获得土地的农民们开始迅速忙碌起来。

    甘宁出现在庐江郡南部的浔阳县巡视,从柴桑过来只要一个多时辰,当天就可以返回。

    庐江郡丞杨景和浔阳县官员簇拥着甘宁,甘宁站在官道上,望着农田里正在忙碌的百姓。

    杨景向甘宁介绍道:”浔阳县分配来四千户百姓,约两万人口,一般安排在县城,一半安排在乡村,所有百姓都已经安顿下来,按照每人每天一斤米补助灾民。”

    甘宁没有多说,又问道:“土地怎么安排的?”

    土地是重中之重,任何一个政权都不可能随意将土地分给农民,对西楚也是一样,如果随意授田,不仅对军户不公,也失去了底线和原则。

    “严格按照楚侯签署的土地令,把所有土地收为官有,然后分配给移民,前三年免租税,连续耕种五年免租,连续耕种十年,每户授予十亩基本田。”

    甘宁点点头,这时,他见数百步外有一名老农在拔杂草,便走上去笑问道:“老丈哪里人?贵姓?”

    老者不敢怠慢,连忙起身道:“小人姓何,汝南郡定颖县人。”

    “家里有几口人?”甘宁又问道。

    “家里有七口人,我和老伴,两个儿子,孙子和孙女,还有大儿媳,小儿子还没有成婚。”

    甘宁笑了笑,“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分家,能得到更多的土地。”

    “是的,我们家里正在协商这件事,大儿子分出去,还考虑让小儿子从军,这样就能得到二十亩军田。”

    看来这些农民并不迟钝,他们都在以最快速度获取消息,寻找最大的利益。

    甘宁没有再问对方家庭,他看了看土地,又笑问道:“打算种点什么?”

    这是老者的专业,他眼睛里一下子有了自信,挠挠头笑道:“种冬小麦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土地搁荒了一年,需要恢复肥力,我打算全部种黑豆,种豆可以肥土,黑豆产量也大,还听说官府为了支持我们,会以用两斤黑豆换一斤小麦,这一年的口粮就有了。”

    甘宁感到非常欣慰,一次和老农的对话让他看到了希望,一叶可知秋,足够了,中午时分,甘宁坐船返回了柴桑。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7870/128431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