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东线战场的统治者回来了
离开慕尼黑后,鲁路修经过两天两夜的火车颠簸,向东先经维也纳、再转向北方经克拉科夫、再转东经利沃夫、文尼察,最终回到了东线重要港口城市敖德萨。
他没有选择到维也纳后继续往东南、经布达佩斯转贝尔格莱德那条路,因为从匈牙利地区继续直接往正东方,并没有铁路能翻越雄伟的喀尔巴阡山区。
当时所有通往东欧的铁路,要么往北从克拉科夫-利沃夫绕过喀尔巴阡山脉,要么往南从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绕。
鲁路修离开慕尼黑的同时,后方的西门子公司,还在紧锣密鼓地安排鲁路修男爵提出的技术要求,部署更多的广播配套技术、研发相关的新设备。
而鲁路修的未婚妻塞西莉亚.伊尔明嘉德郡主也已经被作为“未来的德玛尼亚广播公司的总裁”,介绍给了西门子公司。
让西门子后续凡是在广播业务和技术设备方面的新进展、新需求要沟通的,都找她就行了。
3月28日当天那场人类首次广播直播讲话,终究还不是完全体,它只做到了短距离内的播放录音和现场扩音。当时新天鹅堡中庭花园里所有的扩音喇叭,都是用载波电缆物理连接起来的。
而鲁路修想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广播体系。下一步首先要确保广场上的所有电喇叭都能单独接一个收音机、然后直接扩音收音机收到的内容。每个电喇叭彼此之间不用再相互连接共享信号。
光做到这一步,西门子公司至少需要个把月的时间,再把初代产品试制生产出来,又要个把月的时间。
再往后,功放音响的音质、能放大的音量倍数、无线电直接传播语音模拟信号所需的收发精度,每一项技术难点至少都要几个月的攻克、磨合、反复测试反馈。
鲁路修估算过,争取4/5月份能够把第一阶段搞定,到时候趁着夏天先在慕尼黑市内试点,由巴里亚王室自掏腰包在慕尼黑的主要市政广场上都装上收音广播的大喇叭。
如果能改良得顺利,音质和信号接收效果都过关,明年春天争取推广到全国其他主要大城市,比如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科隆——这些事儿也必须等慕尼黑这边的市政广播社会反响够好、消息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点头了才好推广。
否则以鲁路修现在的身份和地位,直接在巴里亚王国以外的区域推这种东西是不合适的。毕竟各地都需要市政掏钱,这是公共建设而非私人客户消费,鲁路修去推就属于干政了,很犯忌讳。必须要让上面的人自己觉得这东西好用,自发想要。
德玛尼亚的冬天天气还是很冷的,一般冬天很少有人会聚在户外广场上听广播,所以秋冬季节也没必要新装收音广播,错过了夏季就直接等明年开春即可。
至于卖给普通人民用的小收音机,也可以并行推广,但不用那么急。这个时代买得起初代收音机的,肯定都是达官显贵或者资本家,至少要几年的时间慢慢扩产降本,才能让收音机降价到足以走入富裕百姓之家。
鲁路修估计,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家用收音机应该也只停留在贵族和资本家家里。20年代初,或许能进入德玛尼亚中产家庭,再过五年十年,才能普及到大部分平民家里。
这些事情,自有未婚妻在后方帮鲁鲁修盯着。
收音机和扩音技术大发展的同时,人类历史上首座广播电台的建设,也必须同期落实,到时候需要在各大中城市的市中心建设信号铁塔,以发射广播信号。到时候塞西莉亚自然而然也会兼任帝国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台长。
至于远郊、小城市和乡下,战争结束前基本上别考虑信号覆盖了,也不会往那边的平民家里卖收音机,整个广播网络覆盖的建设需要数年的基建。
广播电台刚筹建起来的时候,可以播放的节目肯定也不会很多,没有人民会想要每天听皇帝或者元帅、部长们讲话的,鲁路修深谙传媒抓取人民注意力的套路,至少要安排八成以上的新闻和娱乐内容,剩下最多两成用于夹带官方的宣传,才有可能让大家真心爱听。
但暂时没那么多节目,就让西门子的人用留声机去录一批交响乐队演奏的古典音乐,然后直接在广场大喇叭上放好了。选那些已经死了70年以上的古人作曲家的曲子,比如贝多芬莫扎特那些人,连版权费都不用给。
即使是瓦格纳这样才死了30多年的作曲家,其实也不用给他后人版权费——因为瓦格纳生前就没有版权费一说,他都潦倒得不行了,后来是新天鹅堡的建造者、当时的巴里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接济了他,养着他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创作。
瓦格纳晚年算是豢养起来的宫廷音乐人,所有作品都写着“献给慷慨的路德维希国王”。
那位爱好艺术的路德维希先王,就是如今的鲁普雷希特公爵的爷爷。所以巴里亚王室开广播公司要用瓦格纳的音乐、歌剧,那都不存在给钱的问题,提版权费就俗了,最多只能说再给瓦格纳的后人一笔打赏。
瓦格纳的儿子并没有从事艺术行业,如今也已经老了,他还有个孙子威廉.瓦格纳还年轻,在学习舞台剧和电影导演。如果将来广播公司要用瓦格纳的歌剧和音乐作品,给这位威廉.瓦格纳打赏就行了。
地球位面的历史上,威廉.瓦格纳后来在30年代混得不错,拿到了帝国宣传部门的不少扶持,主要是帝国的大统领喜欢他爷爷的歌剧,所以捧他在慕尼黑和纽伦堡的文艺界出头。
在1916年,广播音乐的娱乐方式对于平民已经足够新颖,这个时代那些没有钱买留声机也没钱去听音乐会的平民,可能一辈子也没听过几次古典交响乐。
广播里放给人民不要钱白听,就有可能让不用工作的闲人带上全家直接站在广场上听一整个下午。到时候白听一下午音乐、中间插播几则讲话,人们也会心悦诚服乐意认真听完的。
……
且不提后方的广播事业如火如荼地筹备着,鲁路修这边,他乘坐的火车最终于3月30日深夜,抵达了敖德萨港。
他有提前在火车上好好补觉,所以下车后精力还算充沛,都不用休息就能直接投入前线军务中去。
由于集团军司令鲁普雷希特公爵还在新婚假期,前线战事也不激烈,公爵就给了他一份临时授权,写明自鲁路修返回前线之日起,至4月15日,第6集团军作战事宜由鲁路修全权指挥。
既然有了授权,鲁路修回到敖德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集团军司令部的将军们开会,了解最新的前线战况。
第6集团军的好几个主力军军长,都是中将军衔,部分预备役为主的军,军长才是少将。
这些人论军衔和资历都比鲁路修老,但鲁路修参谋长有司令的授权,他们自然不敢怠慢,深夜召集开会也不敢有怨言,还一个个站得笔挺。
鲁路修看到两名已经白发苍苍的中将军长站在自己左右两侧,神情严肃姿态挺拔,心中也不由有些感慨。
今天场内一共有5名中将,军衔都比鲁路修高。
分别是巴里亚第1军军长奥斯卡.冯.席兰德中将;
巴里亚第2军军长克拉福特.冯.德尔门辛根中将;
巴里亚第3军军长爱德华.冯.霍洛中将;
独立军军长欧根.李斯特中将(就是鲁路修当初刚穿越时遇到的团长李斯特上校);
另外还有一个骑兵军长里希特霍芬中将(名字跟战斗机部队的里希特霍芬少校一样,但是同一家族的两个人,这个中将是叔叔)
至于第6集团军排名靠后的那几个军,预备役部队较多,并非精锐,军长都只是少将了。
这几个中将里面,第1军和第3军的军长,是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是中将的资深老人了,也都已满头白发。
第2军军长德尔门辛根则是战争开始时担任第6集团军参谋长,后来第2军军长卡尔.柳德波特中将(公爵的亲弟弟)被调回国内、担任国铁副总裁,第2军军长的位置空缺出来了,德尔门辛根积功晋升到中将,并调任军长。
而德尔门辛根空出来的那个集团军参谋长职位,则被鲁路修拿去了。等于是德尔门辛根成了卡尔.柳德波特和鲁路修之间的职务过桥中介。
“都坐下吧,我们赶紧进入正题,那些繁文缛节就不用了。司令还没回来,让我暂代指挥几周,也全靠大家支持,才能一起把工作做好。我军衔低,很多事务大家还是可以商量着来的。”
鲁路修先敬了一个军礼,然后一边说一边随和地摆手,示意大家都坐下。他把姿态放得比较低,直言自己履历短,军衔低,并不想立威。
众人也回了一个军礼,这才坐下。
鲁路修便问起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集团军各部冬季作战的近况,有没有防御好阵地,新发动的攻势情况如何。
负责北线防务的第1军军长奥斯卡.冯.席兰德先汇报说:
“在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方向,整个冬季我军采取弹性防御,把控制线推进到库尔斯克-沃罗涅日铁路线以北最远50~60公里、最近20公里的区域内,采取弹性防御。
也就是最外围简易防线设置在那两个州与布良斯克、奥廖尔、利佩茨克之间的州境上,然后留出30公里左右的弹性后退空间。敌军如果反攻,就允许敌人一定程度上深入。
但最深入也不能逼近到库尔斯克-沃罗涅日铁路20公里以内,这样能确保即使敌人部署最远程的重炮,也丝毫威胁破坏不到铁路。敌军敢深入到那么远,我军随后就会从两翼反包深入的敌军,实现后退决战、歼灭敌有生力量。
从1月中旬到现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我第1军用这招屡试不爽,成功击退敌人数次反击,仅用7万人的兵力就守住了北线,歼灭的敌人数量,甚至已经接近本军兵力的两倍。”
按席兰德中将的说法,第1军在冬季防御中,在库尔斯克至沃罗涅日一线,又反杀了12万试图反攻的敌人。当然这12万并不是全部打死,其中有8万人是被俘的。
而从库尔斯克再往东,其实也有一些敌军的反攻,但那不是德第6集团军要管的防区了,由奥国第5集团军负责填线,管基辅正北方的防线。那一带在冬季防御中也歼灭消耗了一部分露军,总规模大约在几万人而已,没什么值得赘述的。
了解清楚了北线的防御后,剩下的工作重点自然是往东和往南的进攻。
罗斯托夫州全境,是在1月份就拿下了的,还在当地又歼灭了露沙人2个预备役军,这没什么可说的。
亚速海周边剩余的沿海地带,也在2月中旬结束之前就拿下了,算算也有快40天了,在那些地带的作战,又歼灭了露沙人1个军。
加起来,1月和2月,露沙人在东线又损失了大半个集团军,总计20多万人。
加上北线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的12万人,基辅北面的4万多人。
整个1月和2月,露沙人悄无声息地就在南线又累计损失了37万人——也就是在去年那场“累计歼敌203万人”的基辅罗斯战役之后,又额外损失了37万人。
这兵力的折损,真是跟牲口一样无声无息,比砸水坑里都听不到响。
不过,这些军队也大多是当地就地临时强行征兵征来的,根本没进行过什么军事训练也没有实战经验,战斗素质非常差,这才能如此轻易被摧垮。对露沙核心主力的损伤也并不明显。
或许露沙最高层的想法就是:如果不抵抗的话,这些地盘也会被敌人占领,到时候上面的人民就成了敌人控制下的人民。
与其让他们白白被敌人控制给敌人纳粮当差,那还不如直接为我所用,消耗一下敌人也好。
梳理完这些前期情况后,鲁路修很快把关注点放到了最近的军事进展上,也就是进入3月份以来,第6集团军在东线的新战果。
拿下整个亚速海沿岸后,第6集团军就该开始为高加索战役做准备了,需要进一步往纵深突入。
只是鲁路修当时忙着毕业论文、又忙于扫尾后方的各项军工布局工作。
而鲁普雷希特公爵也忙于再婚,忙于后方的其他事务,还有巴里亚王国在帝国六十席会议的新增议员,
所以他俩都没怎么关心最近两三个星期、前线的最新进展。
鲁路修就趁着今天的会议,重点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进入3月份之后,最近两三周的前线进展如何?彻底拿下亚速海沿岸后,你们又见机行事发动了哪些攻势、取得了哪些战果?有为高加索战役做好准备么?”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第2军和骑兵军,他们负责罗斯托夫东部和南部的方向。而独立军则负责亚速海沿岸方向、第3军负责沃罗涅日以东的北顿涅茨河正面。
(注:截止到1916年3月底的东线实际控制线,如下图所示)
第2军军长克拉福特.冯.德尔门辛根中将便代表大家回答:“过去两周,我们在稳住罗斯托夫以东的北顿涅茨河防线后,又沿着顿河逆流而上,拿下了伏尔加顿茨克,那里距离顿河入海口的罗斯托夫,已经要逆流而上200多公里了。
即使从北顿涅茨河汇入顿河的谢米卡拉科尔斯基算起,也要再沿顿河逆流而上一百多公里。目前我军在这一方向上最远推进到伏尔加顿茨克城上游40公里处,过去两周平均每天能在这个方向推进10公里,累计推进了150公里。”
鲁路修听到这个结果时,却着实有些吃惊,他连忙反问:“能沿着顿河取得更多突破确实是好事,我军有黑海制海权,能够从罗斯托夫把运输船沿着顿河逆流而上、为军队提供补给,作战成本比较低。
但是集团军的主要方向,不是为高加索战役做铺垫么?你们沿着顿河推进那么远,又有什么用?那不是在往察里津(后来的史泰林格勒)方向进攻么?
你们的目标是什么?为了夺取察里津的露沙南方火炮厂?现在帝国需要的是尽快夺取大油田!我和公爵两周没关心这边的情况,让你们随机应变,就搞出这种不专注于主要目标的事情。”
鲁路修也不好太过责怪对方,因为一开始集团军高层给出的大目标就比较笼统,只说今年夏天要夺取高加索地区。但具体怎么夺取,因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隔着1600公里也不了解前线情况。
他们还是给军长们充分放权的,十天半个月再核定一次,有明显问题就发电报纠偏。
于是乎,鲁路修现在看到的,就是过去的一两周里,集团军进攻部队稍微有点“不够专注于主要目标”。
类似于地球位面二战中、史泰林格勒战役打到一半,要分兵去高加索。而现在的情况则是反过来,鲁路修认为一战时的察里津的战略价值没那么大,远不如二战时大。
所以现在是高加索油田的战略价值大于察里津,鲁路修本意是更专注于进攻高加索。可到了执行层,部队认为往察里津突破一下,或许也适合包个更大的饺子,或者为后续战役打更好的后勤基础、属于“磨刀不误砍柴工”。
因此面对鲁路修参谋长的指责时,克拉福特.冯.德尔门辛根中将便梗着脖子强行辩解:
“如果可以拿下察里津,就意味着帝国能拿下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距离最窄的那个拐点——顿河水系和伏尔加河水系在其他方向上,至少有一百多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距离。
但唯独在察里津附近顿河和伏尔加河最近只有40公里!那里还有一条短途铁路和好几条公路连接两河,让顿河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的水运能靠着这个枢纽互通有无。
如果帝国拿下了这里,不就能顺流而下一路杀到伏尔加河河口的阿斯特拉罕,并且把露沙的整个南方彻底切下来了吗?
到时候一个巨大的包围圈,把整个罗斯托夫和阿斯特拉罕以南的广大地区,东西最远700多公里,南北最宽900公里,总面积五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国土整个吞掉!单看占领土地面积,这场战役的战果规模不亚于再占领一次基辅罗斯地区全境。
而我们向察里津推进,只是让占领高加索的时间延后那么一两个月,最多三个月,最终的战果却大得多,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这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而且今年夏天帝国有的是时间。
而且我们最近还发现一个促使我们非向察里津方向分兵不可的理由,那就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德玛尼亚族难民开始往西逃亡、进入帝国的控制区。因为露沙人的缺粮,导致他们已经开始残害其境内的伏尔加德玛尼亚人,夺走他们几乎全部的口粮和牛羊、牧场。
那些我们的同族同胞主要生活在伏尔加河的察里津以下、一直到河口阿斯特拉罕之间。如果我们不向察里津进兵,我们的这些同胞就很难逃到我们的控制区,会在路上死伤很多、或是被残暴的露沙军抓回去。身为德玛尼亚军人,我们必须拯救自己同族的同胞!”
克拉福特.冯.德尔门辛根中将还说得振振有词,似乎非常为自己的临时随机应变而得意。
鲁路修也忍不住了,对自己原本的顶头上司怼回去:“但你这么做会打乱元帅和我的全局计划!看问题不能只看伏尔加河下游、不能只看高加索战场,要配合帝国的全局战略!
你根本不知道帝国后续有什么通盘计划,就在那儿随便发挥!你怎么知道帝国能不能容忍‘晚两个月拿下高加索、但同时拿下察里津和阿斯特拉罕’?
现在我以第6集团军参谋长的名义要求,立刻放缓从伏尔加顿茨克沿顿河逆流进攻察里津的攻势,重新集结兵力,用于夺取黑海岸边的索契和巴统。
我已经让海军的人配合了,我们会组织在巴统附近的登陆,这样陆军就不用翻越大高加索山了。登陆部队可以直接出现在大高加索山以南、和奥斯曼军队配合协同进攻!”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8012/128439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