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相国在上 > 第114章 113【小手段】

第114章 113【小手段】


太和十九年,五月初六。

    扬州府衙,同知厅。

    今日是薛淮正式署理政务的第一天,谭明光一大早就召集府衙属官,当众宣布他的决定。

    当众人听到谭明光将大权拱手相让,心中震惊之余,又觉得这位府尊大人做出这种事并不稀奇。

    在薛淮到来之前,谭明光就已经是这般随和淡然的心态,虽说他始终握着身为知府的决断权,但具体事务基本有府衙属官负责,只要不出现明面上的纰漏和差错,他不会过多的追究与干涉。

    如今薛淮身为名正言顺的二把手,又有一身通天背景,谭明光对他委以重任乃是理所当然,自己则能落个清闲自在,反正他不贪恋权柄,乐得在府衙后堂研读经史。

    “诸位同僚,薛同知清正刚直朝野皆知,皇上亦曾多次亲口嘉许,如今他履任扬州实乃我等之幸。”

    谭明光难得一见地严肃起来,环视众人道:“本府希望尔等牢记仕途初心,倾尽全力配合与服从薛同知,齐心协力处理好各项政务,使得我扬州百姓安居乐业,力争成为大燕一百余府当中的佼佼者!”

    “谨遵府尊之令!”

    包括薛淮在内,众人齐声应下。

    谭明光看向薛淮说道:“景澈贤弟,这里便交给你了,若有难解之事,可来后堂寻我。”

    薛淮拱手道:“下官必定尽心竭力。”

    谭明光微微颔首,随即起身带着幕僚离去。

    此刻厅内的气氛略显凝重。

    薛淮来到主位坐下,案上放着几份厚厚的卷宗,分别是扬州府太和十八年的黄册、白册和鱼鳞图册,他过去两天主要是在研究这些档案。

    堂下坐着一群属官,左边以通判刘让为首,然后依次是经历胡全、照磨乔云山和吏户礼三房司吏。

    右边以推官郑宣为首,往后是检校徐振、司狱霍典、兵刑工三房司吏和府衙三班班头。

    “诸位不必拘谨。”

    薛淮面色沉静,看向众人说道:“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似乎已经成为官场惯例,难免会导致人心惶惶,无心处理政务,只想着如何应对上官的责难。本官今日与诸位开诚布公,扬州府衙政事暂且因循旧例,若有纰漏则就事论事,因此诸位无需忧虑,尽心办事即可。”

    众人赔笑,称赞之声连绵不绝。

    他们心里自然不会这样想,毕竟人不能重复踏入同样的陷阱。

    倘若没有影园那夜的波折,或者他们还会勉强相信薛淮像谭明光一般,不会轻易大动干戈。

    然而在场属官大多亲历过那夜宴席,见识过薛淮翻脸如翻书的果断,心里清楚这位同知大人可没有府尊那般好敷衍,别看他现在一脸平和风轻云淡,若是信了他的鬼话,说不定下一刻就会遭殃。

    薛淮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没有过多关注通判刘让,那日与沈青鸾的深谈让他洞悉扬州沉疴的症结所在,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他自然不会打草惊蛇。

    坐在右侧首位的郑宣开口说道:“扬州去年遭逢洪水侵袭,府衙上下忧心不已,幸得谭府尊稳住大局,卑职等才能从千头万绪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如今厅尊履任扬州,卑职愈发感到振奋,相信在厅尊的带领之下,卑职等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政务之中。”

    众人纷纷附和。

    郑宣神态恭敬,丝毫看不出他对薛淮的不满。

    影园夜宴,负责操持全局的郑宣毫无疑问是最憋屈的人,他觉得自己尽心尽力,从席间相伴的美人到席上每一道菜肴,他都亲力亲为不敢懈怠,不成想最后薛淮完全不顾及他的脸面,几乎让他成为坊间的笑柄。

    薛淮微笑道:“郑大人言过了,本官初来乍到,亟需各位的协助和支撑。”

    郑宣连忙应下,随即略显为难道:“卑职专司刑名诸事,原本不该劳烦厅尊,然而近来遇到一桩十分棘手的案子,卑职绞尽脑汁都找不到破局之法,还请厅尊施以援手。”

    厅内瞬间安静下来。

    薛淮望着郑宣一脸真诚谦卑的神色,心中冷冷一笑。

    他不动声色地问道:“不知是何案子如此棘手,郑大人不妨细说。”

    在一众属官的注视中,郑宣愧然道:“厅尊,此案起因是江都县东南郊有二十五户百姓联名上告,他们状告当地富户王栋强行侵占田产,将他们的良田改为自家桑田,兼诉江都县衙收受王家好处胡乱判案。卑职命人前往江都县详查,发现王栋并非强占,而是购买水田改为桑田,一应手续俱全。”

    薛淮淡淡道:“既然手续俱全,何来难以决断?”

    “厅尊容禀。”

    郑宣陈述道:“原主诉王家购田之时未补差价,但王家拿出证据表明那些田地为下等田,原主却事后上告他们的田地是上等田。根据江都县衙的鱼鳞图册表明,那些田地确为下等,只不过是太和七年的记录。原主纠集百余人,力证经过十余年的开垦滋养,那些田地已经变为上等,王家自然不肯接受,他们只认县衙的鱼鳞图册。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且都有证人证物,因而此案难以断定。”

    薛淮沉吟片刻,问道:“此案卷宗何在?”

    郑宣连忙道:“卑职已经备好,请厅尊过目。”

    他起身取来一本厚厚的卷宗,交到薛淮手中。

    薛淮并未立刻查看,而是将卷宗放在案上,又看向众人道:“诸位可有类似的疑难政务?”

    这句话让刘让心中警惕。

    自从那夜领受老父亲的教导,他便很快调整心态改变策略,既然明面上不宜和薛淮作对,那就用正经手段迫使这位来者不善的同知大人让步。

    所谓正经手段,乃是这些官吏们的拿手好戏,他们原本准备用来对付谭明光,不料对方履任扬州之后十分低调,让他们准备的手段没了用武之地。

    扬州地域辽阔人丁繁多商贸兴旺,每天都会发生数之不尽的问题,纵然有下面的县衙分担大部分政务,依旧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府衙解决。

    如郑宣所言积压的疑难案子,在场属官谁手里没有几十件?

    既然薛淮想走一条和谭明光完全不同的路,那就请他先解决下属们面对的难题。

    刘让深入了解过薛淮的生平,他知道对方身份清贵背景深厚,但是地方政务和京城中枢截然不同。

    薛淮在京中靠着天子的器重和沈望的帮助无往不利,不代表他就拥有解决实务的经验和能力,说到底他只是十九岁的官场后起之秀,没有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如何能够应付这些疑难杂症呢?

    只是薛淮此刻的态度略显奇异,似乎他早就料到今日的场面,刘让不禁愈发警惕,同时按下心中的冲动,决定旁观对方的动静。

    其他一部分官吏早就得到刘让和郑宣的知会,此刻他们没有太多顾虑,见薛淮主动询问,便相继倾诉苦水,将难题摆在薛淮面前。

    经历胡全紧随其后,上报去年漕粮损耗超额核定一事和盐税豁免争议一案。

    刑房司吏禀明大明寺《金刚经》孤本失窃案和仪真县十七名河工溺亡一案。

    礼房司吏上报府学蒙书刊印纠纷一事和号舍修缮难题,请薛淮判定权责。

    户房司吏禀官仓陈米定价争议,请薛淮定夺处置。

    ……

    厅内陷入一片喧杂,众人争先恐后,薛淮案上的卷宗越来越多。

    大半个时辰过后,厅内的声浪渐渐平息,摆在薛淮面前的难题已经达到二十余件,涵盖田产、刑名、治安、工坊、赋税、学政、仓储、漕运、盐政等诸多方面。

    从在场官吏的表情便能看出,他们虽有刁难薛淮之意,但也确实很难解决这些遗留的疑难杂症。

    其实天下各处官衙都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只不过大家都擅长一个拖字诀,事主们若是有人脉关系,或者能够给出一定的好处,他们说不定会尽心努力一下,若不然就只能束之高阁,等待后来者。

    如今薛淮就是那个后来者。

    想要服众当然没有那么简单,不论是心怀鬼胎的刘让等人,还是那些并非刻意针对薛淮的中间派,无论他们的初衷是什么,薛淮若是拿不出足够的能力,光凭一个同知的官衔和谭明光若有若无的支持,想让属官们如臂使指自然难比登天。

    薛淮看向案上的卷宗,心中粗略计算一下,单独解决一件难题就得不短的时间。

    想必在这些属官看来,等他处理完这些政务至少需要一两年,到那个时候他哪里还有锐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平静地看向翘首以盼的官吏们,从容道:“本官来扬州便是要与诸位同舟共济,因此为你们排忧解难是本官的分内之责。”

    此言一出,众人隐约有些恍惚。

    薛同知这是答应帮助他们了?

    这位年轻的贵人到底知不知道他面对的是怎样的难题?

    这一刻他们不知该夸薛淮敢于担当,还是嘲笑他无知者无畏。

    刘让心中微动,立刻赞道:“厅尊体恤下属,实乃我等之福。还请厅尊放心,我等绝对不敢懈怠,定会尽心尽力办好差事,只是这些疑难政务……”

    “交给本官便可。”

    薛淮微微一笑,起身道:“卷宗留下,诸位回去当值吧。”

    “多谢厅尊!”

    众人迅速躬身行礼,然后心情古怪地离去。

    厅内安静下来,李顺来到近前,担忧地说道:“少爷,这些人摆明是要借机刁难于你,这么多案子要忙到什么时候?”

    “他们此举名正言顺,我既掌同知之位,下属无法处理的政务当然需要我接手,不然往后如何驱使他们?”

    薛淮神情平淡,眼中浮现一抹追忆:“这种手段……我早有体会。”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98260/1284514.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