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祖龙赤蛇 > 第46章 灭魏

第46章 灭魏


当邻近各县派驿吏、亭长到这些驿亭中联络时,他们许多人都表示愿意继续听命。这一来郑城平叛的任务就简单多了。当秦军大举出动时,郑城几乎征集不到军队:得到秦军支持的各亭驿拒绝应征,将县里派来的官员赶了回去。郑城的官员见势不妙,带着家眷和财物逃出郑城。由于逃往楚国的道路都在楚军的控制之下,这些人就近逃入许县、鄢陵等魏地,一部分从那里逃到大梁。王贲指挥秦军连下十余座楚城。

稳定了颍川的局势,秦王遣使魏王,指责他收容了反叛的郑城韩族。不等魏王回答,王贲的大军就向魏地发起进攻。

早在年初,王贲见郑城的韩人都逃入魏地,他就开始上书秦王,请求灭魏。秦军征兵的结果,是在颍川周围集结了二十万大军。而平定郑城的叛乱,几乎没有使用兵力。这二十万人留在颍川周围只能空耗钱粮,所以王贲决意以这二十万人伐魏。

在等待秦王回复的时候,他像尉缭搞实战演习一般,找了几座就近的楚城攻打,让士卒们熟悉战场的氛围,演练技战术动作。从陈到咸阳二千多里,信使往来就要一个多月。而秦王还犹豫了十多天,等作战命令下达时,已经是春天了。

秦王批准了王贲伐魏的计划,并下令赐死韩王。在使臣出发的同时,另一路使者也出发前往大梁质问魏王。

在王贲准备伐魏作战时,他的父亲王翦已经斩下太子丹的人头凯旋。

王翦按原计划,以急行军包围了燕都蓟城,把当年的收成阻挡在城外,又从容用兵夺取燕城。然后就在蓟城外构筑起工事,准备长期围困蓟城。在没有外援的情况,孤城无论如何也是守不住的,沦陷只是早晚的事,燕王喜和太子丹决意突围。他们挑了个天寒地冻,朔风呼啸的日子,打开城门出逃。秦军随即占领蓟城。但在这种寒冷的天气下,秦军战斗力下降,动作迟缓,弩箭的威力也严重下降,挡不住以车兵为主力的燕军,燕王顺利突出重围。

在得知燕王出逃后,李信自告奋勇,率领一支数千人的小部队,带着千余匹马深入追击。他们跟在燕军后面,机动灵活地打击燕军。本来,燕王只是想退到百余里外的渔阳。但出城以后就得到消息,渔阳军心涣散,士卒大部逃亡。后面李信跟踪追至,而王翦的大军还在后面跟随,百余里的距离不足以摆脱秦军威胁。燕王他们车乘很多,又带着大批非战斗人员,不敢上山,他们与一起突围出来的代王嘉在中途分手,互道珍重,代王嘉率自己残部退回上谷,燕王自己则绕着山脚一路向东。

李信的追击十分严谨,不疾不徐,燕王一路虽经过多座城邑,均因规模太小,既不能容纳这支庞大的部队,又无力防御秦军的追击,立足不住。沿途不断有士卒逃散,但也从沿途的城邑中补充了一些有生力量。李信就像一块膏药,紧紧贴在燕王部队的身后,打又打不过,甩又甩不掉。半个月后,他们竟然出现在海边。

李信跟在燕王的身后,王翦的大军则在李信身后,他们沿途占领一座又一座城池。燕王逃跑的道路既给秦军指引了道路,又摧毁了各城邑抵抗的士气,沿途的城邑几乎没有抵抗,全都开城投降。

燕王又绕着渤海湾走了大约一个月,燕国最东边的郡辽东郡治襄平已经在望。从蓟城突围以来,燕王已经有两个月在路上奔波,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太子丹率军在前面开路,已经到达衍水岸边。沿衍水修建的襄平城历史悠久,但不可否认,仍然是一座小城。而这时李信依然跟在燕军身后,燕军长途跋涉一千五百里,人困马乏,士卒大批逃亡。如果燕王还不能在襄平立足,那就只能逃亡到蛮夷之地去了。

随行的燕国大臣建议道:“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燕王无奈之下,派使者斩下太子丹的人头送到秦军营中,请求媾和。而这时,李信所部也疲惫不堪,而王翦的军队在长驱数百里后,已经不敷使用,全部留在海边。李信也不敢继续深入追击,将使者带到王翦那里,王翦遣使将太子丹的人头送往咸阳。

王翦虽然没有俘获燕王,但攻占了燕都,将燕王赶到一个边僻的角落里苟延残喘,还带回太子丹的人头,灭燕工作基本完成。秦王下令全军凯旋。

伐燕的大军三十万,巨鹿、邯郸的赵军达十万,上党、三川、颍川的韩军,太原的赵军也差不多十万,真正从内史、上郡、陇西,以及巴蜀等传统秦国地界所征发的兵力不过五万人。他们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早已身心俱疲,不少人已经魂断他乡,更多的人带着满身的伤痕。不过胜利能够消除一切沮丧,他们完成了灭国之功,许多人立下大功,回到家乡后,足以光宗耀祖。各郡的士卒们成群结队,返回各自的故里。

在回乡的道路上,河洛之滨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三川、颍川、南阳、南郡,乃至巴蜀的部分士卒,都将从这里回归故里。他们在这里遇上了正在与魏国作战的秦军。

灭燕的喜悦随着凯旋士卒的到来,也传染了正在作战的秦军士卒;而燕国的灭亡给早已没有希望的魏人以最后一击。秦军依次攻占魏人的城邑,而魏人极少采取什么积极的动作,甚至连最基本的增援也没有,完全任由被围困的城池自生自灭。而这也让魏国各城邑士气低落,秦军很快就攻到大梁城下。

就在秦王使臣到达前线,下达凯旋令时,他还传下另一道教令:随军所有郡守尉,立即随将军王翦返回咸阳议事,他们的部队交给可靠的下属带领。

刚刚完成灭燕之战,灭魏之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秦王已经将思路转向灭楚。参与灭燕的将军们返回咸阳,商议的就是灭楚之计。

郑城反叛,根子虽然在韩人,但罪责其实在昌平君。特别是昌平君最终逃往楚国,更加罪不可赦。而楚国敢于收留昌平君,展现了明显的敌意。受昌平君牵连,昌文君也被下狱,交有司审理。两名丞相,先后落马,也是秦国政坛的一场巨大震动。

现在,秦王周围已经没有了丞相、国尉,御前会议的传统也取消了,一切决策都由秦王一人决定,根本无人咨询。这次秦王将前线的将军们都召回咸阳,就是向他们咨询伐楚之事。

王翦他们赶到咸阳时,伐魏的行动刚刚开始。秦王一面让诸将休息,一面向他们询问伐燕的经过,并对伐魏的战事进行点评。但有一点秦王把握得住,就算对前线行动有多少意见,他也从不下令干预前线指挥官的决定。

一直到伐燕前线的部队完全被遣散,秦王才将所有的将领集中起来,道:“年后当伐楚,今则征矣,愿闻其数。”

王翦道:“楚,大国也,非六十万众不办。”

秦王道:“寻常所征,但二三十万,六十万必举国而征也。伐燕已征,复值郑乱,又征矣,才五十万。六十万非所闻也。”

李信道:“臣愿提二十万众,为王一扫楚地。”

秦王道:“兵少固善矣,要在必胜也。”

李信道:“楚郢在淮下,臣但得淮上,顺流而下,破楚必也。”

秦王没有马上决定,他要等一等王贲伐魏的结果。王贲伐魏只要二十万,韩腾伐韩也只要二十万,王翦伐赵、伐燕都是三十万,在秦王看来,伐灭一国有个二三十万也就差不多了。如果王贲伐魏二十万就能拿下的话,他就批准二十万人伐楚的计划。

王贲的攻势似乎也还顺利。大梁城守卒十万,王贲以二十万人围城后,开始进行长期围困。秦王估计,围攻上二三个月,魏王就该投降了。

但王贲似乎更狠。他在完成了对大梁的包围后,并没有打算进行长期围困。他督率大梁周围的邑民在鸿沟下游筑坝,挡住鸿沟水的下流。同时还堵住了大梁外围的各条河道,迫使鸿沟水全都流入大梁城内。

只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王贲就完成了水坝的构筑工作,作为大梁便利水道的鸿沟成了大梁的灭顶之灾。时值六月,时有大雨,本来河水就多;王贲将城外的分流河道全都堵上,全部河水直灌入大梁城。这还不算,王贲又堵住了下游的河道,泛溢的鸿沟水无法下泻,全都潴留在城内。积水越积越多,而且无法下排,只数日,城内的积水就已经及膝。魏王无奈,只得出城请降。可怜的魏王,即位不过三年,就被王贲随手给灭了。

魏王出降后,秦王也定下了决心:明年正常征兵,集结大军二十万,准备伐楚。同时,燕地全地改制为广阳郡,任命刚刚得胜的将军王贲为广阳郡守。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39431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