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新郑反
秦军冲入长城后,立即包围了燕下都。城外的守军几乎没有抵抗,四散而逃。秦军的先头部队到达燕下都时,尝试着发动了一次进攻,进攻竟然意料之外的顺利:燕下都几乎军无斗志,守城士卒进行了象征性抵抗,在秦军爬上城头后,就四散而逃。秦军顺利地夺取了燕下都。
进入燕下都后,王翦才知道,当天夜里,太子丹就和家臣一起逃出了燕下都,逃回蓟城,目前燕下都群龙无首,军无战心,故而一触即溃。
王翦进入燕下都时,已经是盛夏。虽然是北方,但天气依然炎热。由于有战事,田园中耕种的人不多。王翦将登城的燕军士卒全都集合,宣布将他们释放回家。告诉他们,不日将出兵蓟城之下,大家回家将地种好,以便秋天能有一个好收成,只不要再入燕军与秦军作对。燕军士卒欢天喜地而去,那些混在士卒之中的甲士们也被释放,他们自然是悄悄地回到蓟城。
打发走了俘虏,秦军士卒三十万人全部进入长城中,长长的队伍分从十多个浅滩徒涉过易水,声势浩大,他们严整的阵型和精良的武器,令旁观者啧啧称叹。
由于秦军从未踏足过易水长城之内的土地,他们对眼前的一切完全陌生。王翦只能小心翼翼地调动兵力,一面探寻燕军残部,一面拓展自己的占领区。到夏天结束,王翦终于彻底占领了涞水、易水、黄河一线,荆轲许诺给秦王的督亢之地已经尽收囊中。但督亢以北地区的治水流域,依然是万顷良田。
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田园,成熟的庄稼,王翦决定要尽快占领这片区域,不让粮食流入蓟城。
涿水边有座城邑,依水名也叫涿。在秦军抵达时,涿城就像督亢之地的其他城邑一样,没有抵抗,开城投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翦放回的那数万士卒,他们传言,秦军战斗力强悍,抵抗几乎是找死;但一旦投降,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这当然属于不实之辞,但在当时越传越走样,形成了投降秦军强大氛围,从易水直到涿水的大片土地上,各城邑纷纷开城投降。王翦下令,凡开城者,只派十人入城征集粮草,其余军队一律不得入城,只在城外乡邑中安营。这反过来,促成了更多城邑向秦军开城。
秦军之所以停在涿水之边,是因为前面五十里处就是燕城,那里曾是燕国的国都。后来燕都虽然迁到北边二百多里外的蓟城(原蓟国都城),但燕城仍然驻有大量的燕人。
王翦先是派人去招降燕城,严辞拒绝,王翦只得调兵将燕城包围。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抢占粮田,王翦在包围了燕城后,并不急于占领,而是继续派兵北上,打通前往蓟城的道路。
就在战事顺利发展之时,咸阳派来的密使,密报说颍川郡的郑城(故韩国国都)突然反叛,坐镇郑城的昌平君逃往楚都寿春(郢),请将军速往平叛。王翦闻言大惊,急令诸郡长官来大帐议事。
副将辛胜顿足道:“燕旦夕可下,今若回师,前功尽弃,可不惜哉!”
其余郡守、尉或言分兵,或言撤军,议论纷纷。上党守王贲道:“郑国者,虽曰都邑,其实县也。一县反,自有郡平之,安得复用多人耶?”
使者道:“新郑反,楚军将动,是以召将军归也。”
王贲道:“燕之于郑,几二千里。大军纵至,亦当二月,其间粮草所费,日三万石。驱二千里而战,师老兵疲,兵法曰擒上将军。非计也。依臣之计,若颍川得支二月,发郡兵而击之,王发邻郡之兵以备楚,当矣!若颍川不能支,虽弃燕而伐之,无所益也。不若伐燕。”
使者道:“壮哉,将军之论也。然颍川无所主,愿将军往主之。臣当请于秦王也。”
两人即日出发,并车急驰,以一日百里的速度,只用了十余天赶到荥阳。使者假节以王贲署颍川尉,自己返回咸阳,向秦王请示。
荥阳是三川郡所在,三川郡尉在伐燕的前线,但派家臣随王贲返回,协助王贲协调三川郡内的事宜。
王贲在荥阳大致了解下情况,得知管城、阳翟、陈城等大城并未反叛,叛军只占领了郑城附近的华阳、阳城、长社等数座县城,从城数上说,大约一半的县城还在秦国手中,而从人口数上看,叛军只占领了郑城一座大城,人口数并不占优。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贲向三川守借了五百士卒,立即兼行赶到陈城。
陈城曾经是楚国的国都,楚国迁都寿春后,李园为了与秦国拉关系,把这座城封给当时的丞相昌平君。秦灭韩后,韩王被迁到陈城。现在新郑反叛,昌平君出逃,稳定住韩王是当务之急。而陈城又是一座大城,人口、钱粮均十分充裕,足以与郑城对抗。
从荥阳到陈城,如果走大路必须经过郑城。为了争取时间,也为了避开郑城,王贲选择了水路,从荥泽入鸿沟,绕道大梁,到达陈城。为了避免麻烦,王贲打着商船的旗号,但兵器就放在船舱里,用船舨盖上。只要稍加搜查就可能被发现。而沿途水路关卡都有魏军盘查。王贲为了不耽误时间,让荥阳派几名手眼通天的商人负责联络,让他一律用钱开道。还别说,这一着还挺管用,只要缴纳足够多的钱,魏人甚至都不会下船来盘查;就算下到船上,也只是探头看一看就放行。商人告诉王贲,荥阳到陈城之间的贸易,常有不可为人知的事项,魏人对此心知肚明,但却并不愿中断,反而将这当作一条财路。魏人这种末日的心理看在王贲眼里,不觉得又动了念头。
鸿沟是一道人造河流,水流平缓,通常划桨、摇橹而行。两岸都是民居,加上天上还有大月亮,船在鸿沟中航行,可以不分昼夜。王贲一行除了临时靠岸买些饮食,吃喝拉撒全都在船上。经过昼夜急行,王贲于五日后到达陈城。
郑城反叛,昌平君叛逃,陈城内也十分紧张。这里住着韩王,他还带着数百名宗室亲眷。而陈城也不是秦人的旧地,行秦法也只有两年,民心不稳。王贲的到来,让陈尉安了一点心,但王贲只带来五百人,陈尉也不知道这五百人都起什么作用。
王贲凌晨入城,立即召集陈城的官员会议。他首先加强了对韩王的警戒。天亮后,就带着陈城的部分官员到周围各乡邑巡视。陈城周围的粮食基本已经收获了,正在场地上晾晒,晒干了就可以归仓。王贲每到一处,就和当地的乡里啬夫、长老会面,询问他们的收成情况,鼓励他们尽快将粮食归仓。有人担心地询问起郑城的消息,王贲笑道:“韩人犹不惧,独惧郑乎?彼若敢来,定令其片甲不归!”
陈城与郑城之间相距三四百里,中间隔着许县,这是魏国的地界。王贲希望许能够起到暂时阻隔郑城叛军的作用。陈尉建议王贲派使者到许,与许令商议合作事宜。王贲道:“若遣使,正显吾短。姑且观之,使彼不测。”许令也频频派商人来陈探查,发现陈地安堵如常,也不敢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郑城也在收获期,叛军忙于秋收,也没有大举征兵,只以少数兵力占领了邻近的几座城邑,建立了一定的防御就停下来。王贲最担心的楚国,则要等秋收后,才能调集军队前来增援。
现在胜负的焦点就在于秦国和楚国谁先完成秋收,谁动员兵力的速度比较快。
就在这个焦灼的时刻,一股寒流南下,少见地在秋末下了一场持续数日的大雪,积雪最深处达二尺五寸,几乎过膝。在这种天气条件下,一切军事行动都变得不再可能。
秦国的驿道系统发挥了作用。秦王下令再次征兵,这次除了征召年满三十岁的邑民外,吏员也要十征二人出征。士卒的集结地就在方城、洛阳和荥阳。上党守、领颍川尉王贲为将军。
新年过后,秦军陆续向集结地集结。而颍川周边的三川、东郡、南阳则按战时标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征兵,以防御郑城的叛军来犯。颍川所余的各县也进行了全员动员,各守城池。郑城周围战云密布,战事一触即发。郑城的叛军没有等来楚军的支援,却引来了秦军大军压境,军心动摇。
雪过天晴,王贲下令各县将各驿亭的人员都发动起来,集体与郑城范围内的驿亭联络。
韩国灭亡后,颍川郡也建立了驿道、驿亭系统,各驿、亭的官员能够在本县领取俸禄,并在事实上承担着基层军事官员的职责。郑城反叛后,这些驿、亭的官员并没有被罢免,甚至根本没人来管他们,占领了郑城的那些贵族们只忙于接收重要的官司、府库,以及所夺取城池的各级官吏,对底层的庶民,则没有兴趣多看他们一眼。这让秦人有了可乘之机。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396779.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