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祖龙赤蛇 > 第43章 易水以西

第43章 易水以西


当燕军渡河展开反击时,王翦也急忙收拢兵力。燕军主力是车兵,行动迅速,王翦的一线部队仓促应战,迅速被打垮。王翦只好主动将部队撤出作战,重新回到呕夷水一线早就准备好的防线中。曲逆和武遂的包围被解除。

呕夷水一带的防线经过数月修整,体系比较完备,燕军打到这里,被秦军的反击击退。燕军也知道利害,也开始加固自己的防线,而不是进攻秦军的防线。

王翦当然不能给燕军修筑防线的机会。他迅速组织力量,向燕军发起反击,拔除了燕军尚未完善的营栅。在遭遇燕军的二线增援部队后,秦军主动后撤。

此后的战斗变成了耐力比拼。燕军将自己的军营设在武遂一线,双方在曲逆一线反复争夺。

易水与呕夷水之间的区域纵深并不大,只有大约一百五十里,西边是太行山,东边是黄河,中间平原区域宽度只有不足一百里,部分地区略宽,部分地区由于沼泽的原因,还只有三五十里。就按最宽处一百里计算,有三万人就足以填满整个战场了。事实上,双方通常只派出一万人作战,一万人在后方接应。

在燕军中,代王嘉的部队是一支核心力量,他们由从邯郸逃出的赵氏公子率领,战斗力强悍,每一次出击几乎都由他们率领,都给秦军造成很大威胁。

车兵在这种平原旷野环境下,是一支极有威胁的力量,无论是机动性还是冲击力都堪称恐怖。为了减杀车兵的威力,每次作战前,秦军都要带上树枝、栅栏,使士兵在战车的冲击下,能够找到一片可以依托的掩蔽所。如果不行,就主动退往地形复杂,泥泞或崎岖的地方,也能摆脱对方的纠缠。

王翦的战术是尽量射击冲在前面的马匹。马匹目标大,四匹马射中一匹,战车就要停下来好长时间;而战车一旦停下来,就有可能成为围攻的目标。另外,避开战车,打击车后的步兵,也是一个被经常采用的战术。

总之,双方在这片不大的战场上,各自以实力进行拼杀。刚开始还有些奇思妙想,但随着战事的深入,这些巧妙的战术一一被对手找到化解之策,战斗依然靠实力说话。

每天的战况大致是这样。清晨,出击的部队吃过早餐,开始列队。他们经过大约半天的行军到达战场,双方相距十里,相互能够看见对方时开始转为战斗队形。

燕军一般是一百乘战车冲锋,每乘战车的后面都跟着一百名步兵。步兵通常置于战车的掩护之下。

秦军全都是步兵,包括四千弩兵和六千戟兵,他们通常相距十步,正面宽约两千人。

列好队后,双方以战斗队形向前开进。由于燕军是战车兵,一般燕军会主动启动战车发起冲锋。秦军发现燕军发起战车冲锋后,通常会停下来,向燕军射击。燕军一百乘战车一般两乘为一组,相互配合着冲过来,进入射程范围内后,车左也开始射箭。

通常在秦军射出三至五箭时,燕军就会冲到近前。如果燕军战车的速度较快,势头很猛,秦军通常避向两侧,放这乘战车冲过去,而弩手会向失去了战车保护的燕军步兵射击,直到步兵也冲到阵前,双方展开白刃格斗。

事实上,真正发生白刃格斗的情况不多。通常,当燕军步兵失去战车保护,遭遇秦军弩兵攻击后,会主动后撤;而车兵在冲到秦军阵地后方后,也会以相对主动的战术动作,撤回己方阵地。双方重新整队后,再战一场。

一般而言,经过这么两到三次交战,太阳就该偏西了。于是双方鸣金收兵,带着各自的伤员回去。由于各自的后方还有一支接应的生力军,所以双方也都没有追击的欲望。

作为秦军而言,他们利在远距离射击,所以通常不会逼得太近。作为燕军而言,他们有战车作为依托,可以从很远的距离发动冲锋,也不会逼得太近,双方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战场上,进行着战术表演。

太子丹每次都让代王嘉的赵将率军顶在前面,一支战斗力较强的燕军放在后面接应。因为他知道燕军的战斗力无法与秦军相比,哪怕是赵国人的秦军。每天作战下来,太子丹都将代军的缺额补足,伤员由燕人进行救治。几场战斗下来,所谓代军已经几乎全部是燕人,只是指挥官还是赵人。但这些燕人经过了战场的考验,已经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了。

王翦也采取了与燕军相似的轮换战术,只不过轮换得更加彻底:头天在二线接应的军团,就是第二天一线作战的部队。一天的观摩,足以让观战的五大夫们生出许多想法,他们会在第二天试验自己的想法,检验新战术的效能。

就是这一点细微的差别,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一个月战斗下来,秦军个个得到实战的洗礼,变得更加成熟;而且作战一天能得到一个月的休息,体力也有充分的恢复时间——虽然粮食还是不足,不打仗时每天只有半食。相形之下,燕军能战之士一天天减少,马匹也开始供应不上,只能将劣马拉上战场凑数。

当第二轮例行公事般的战事再度拉开时,秦军与燕军的战斗力差距开始变大。秦军敢于更加贴近燕军发起进攻,甚至有人敢于于戈头去钩击燕军的马蹄;他们的射击也更加准确——这主要不是因为射术的提高,而是心情更加安定的结果。

燕军以更大的伤亡和更多的马匹损失结束了第二个月的较量。第二个月,他们的伤亡率从什一上升到什二甚至什三,也就是说,每场战斗下来,总有两三千人带伤。这样的战损比,让燕军难以承受。就算燕军有十万人,十天半个月就要伤亡三分之一。燕太子丹紧急要求蓟城补充兵力,并将伤员接到蓟城治疗。

蓟城给他派来了五万人,并带走了五万伤员。能够在秦军的压迫之下坚持作战两个月,维持防线不退,燕王对自己太子的能力还是满意的。

战事进入到第三个月,太子丹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军队派往前线,与秦军厮杀。如果只是从战况上看,双方的战术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但事实上,王翦已经暗中叮嘱各大夫,要尽量杀伤对方的马匹,特别是对那些深入到阵地后方的车兵,要寻机斩下他们的马蹄,并为此进行了专门的训练。

开始时,斩马蹄的行动取得的效果还不明显。但随着车兵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秦军的后方,斩马蹄的成功率越来越高;而冲入敌军后方后,一匹马倒下,损失的就不只是一匹马,可能整个战车,包括三名甲士都会成为秦军的战俘。所以最后,燕军就算冲入秦军阵地,也不敢肆意从后方对步兵方阵采取积极行动,而是找空当跑回去。燕军失去了与秦军对抗的最有效手段。——本来,冲透秦军阵地,再回军杀向秦军身后,是车兵对付步兵的有效战法,秦军在这种打法下伤亡很大,在战车冲阵时,秦军除了闪躲别无良法。而燕军的每次冲阵都能杀伤对方数人乃至十余人。虽然秦军的伤亡远远少于燕军,但燕军倚仗的是战车,只要甲士无损失,损失多少步卒,在太子丹看来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秦军找到了应对甲士的方法,尽管每俘获一乘战车,自己都要承受数人的伤亡,但秦军拼命的打法,让那些甲士们也感到心惊;而甲士的损失也让太子丹感到肉疼。

每次出战不过百乘战车,能够冲到敌军阵地后方的通常只有七八成,二三成会被秦军的弩箭所伤,半途而废。现在,杀透敌阵的战车却不敢继续与敌接战,只能寻隙退回来,使秦军的伤亡大幅下降,战争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第三个月,燕军的伤亡已经过半。而且更令人头疼的是,现在剩下的只是些弱兵,强壮的士兵已经在此前的作战中被消耗殆尽。战马的损失也明显增加,以前每天只损失二三十匹马,现在基本上要损失五十匹以上。一个月下来,战马损失一千多匹。三个月中,已经有三千匹马受伤,其中大部分失去作战能力,哪怕伤养好后重新投入作战,也很难随心所欲地驾驭,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惊了。

如果是李牧这一水平的将领,就应该知道,继续这么打下去是没有希望的。但太子丹显然达不到这一层次。虽然遇到如此明显的不利情况,太子丹认为,只要自己再坚持一下,也许就有翻盘的机会。他继续将有生力量源源不断地投入这场无底洞中,看着秦军将自己的士兵大量杀伤,而对方几乎安然无恙。

打到第五个月,王翦已经明显感觉到燕军力量的削弱。这一天,他除了派出两万人到前线作战外,还在军营中准备了另外两万人。


  (https://www.2kshu.com/shu/38820/4940099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